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 毫秒
1.
竹花叶病毒(Bamboo mosaic virus,BaMV)是目前为止被发现感染竹类惟一的病毒,除了巴西、夏威夷及琉球有过零星报道外,台湾对此病毒有较深入的研究[1~13].BaMV在台湾地区的竹类栽培区普遍发生,可危害4个属、14个种、3个变种和3个栽培种[14,15],其中麻竹(Dendrocalamus latiflorus Munro)和绿竹(Bambusa oldhamii Munro)遭受危害最为严重,主要竹产地染病率可高达90%以上,给台湾的竹产业造成了严重危害[16].  相似文献   

2.
竹花叶病毒卫星RNA(satBaMV)是一个长度为836个核苷酸(不包括polyA)的单链正义RNA分子,可编码一20ku的卫星蛋白(P20).satBaMV的复制和包被需依赖竹花叶病毒(BaMV).P20是核酸结合蛋白,能促进satBaMV在寄主植物的长距离移动.利用细菌双杂交系统(BTH)和pull-downassays研究了P20自身、P20与BaMV蛋白以及BaMV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表明:P20自身的相互作用是最强的;P20与甲基转移酶(MET)和衣壳蛋白(CP)之间有明显的相互作用;三基因连锁蛋白之间亦存在强的相互作用;CP与三基因连锁蛋白之间有明显的相互作用.删减分析表明,位于P20N端包括RNA结合位点在内的15个氨基酸是P20自身相互作用所必需的.N端缺失可导致P20间相互作用消失.P20的β折叠结构也是P20间相互作用所必需.此外,P20与烟草细胞色素C还原酶和β微管蛋白之间有较强的相互作用.BaMV蛋白与P20之间的同型和异型相互作用对BaMV及其卫星RNA在寄主植物中的移动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植物病毒与动物病毒有多方面的不同,主要包 括:大多数植物病毒的感染需要微伤口(少数靠内 吞作用;包膜病毒靠融合方式),而动物病毒的感染 则需要受体。在植物病毒进入细胞或从一个细胞扩 散到周围未被感染的细胞时都会遇到一些障碍,如 细胞壁和细胞质膜。到目前为止,尚未在植物细胞 中发现有病毒受体参与侵染的证据。植物病毒需要 藉由运动蛋白(MP)进行胞间移动,动物病毒则 无。植物病毒常包被数个颗粒,动物病毒一般只包 被一个颗粒,而昆虫病毒NPV则有多个包埋型。 植物病毒出现卫星RNA的频率高,动物病毒则频 率低。  相似文献   

4.
自60年代发现卫星病毒、70年代发现卫星RNA以来,已发现10个病毒组中的31种植物病毒含有卫星病毒或卫星RNA(统称卫星)。植物病毒卫星是指依赖于植物病毒进行复制的核酸分子,如核酸分子含有编码外壳蛋白的遗传信息,并能包裹成形态学和血清学与辅助病毒不同的颗粒,称卫星病毒;如本身没有编码外壳蛋白的遗传信息,而是装配于辅助病毒的外壳蛋白中,则称卫星RNA。  相似文献   

5.
植物病毒与动物病毒有多方面的不同,主要包括:大多数植物病毒的感染需要微伤口(少数靠内吞作用;包膜病毒靠融合方式),而动物病毒的感染则需要受体.在植物病毒进入细胞或从一个细胞扩散到周围未被感染的细胞时都会遇到一些障碍,如细胞壁和细胞质膜.到目前为止,尚未在植物细胞中发现有病毒受体参与侵染的证据.  相似文献   

6.
植物病毒的卫星病毒和卫星RNA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植物病毒的卫星病毒和卫星RNA陈金标(南京农业大学微生物系210095)病毒是一种无细胞结构的生物体,个体极小,约为20—400urn。Matthews将它定义为:病毒是丁组或多组核酸分子、它通常祛外完蛋白包裹,且只在适合的寄主细胞里复制。在这种细胞...  相似文献   

7.
范树国  林纳生 《病毒学报》2005,21(4):318-323
病毒虽然需要依赖寄主细胞才能存活,但却有许多亚病毒分子为其寄生物,这些亚病毒分子需要辅助病毒来帮助其复制与包被。卫星病毒(satellite virus)、卫星RNA(satellite RNA)和类病毒(viroid)是目前所知分子最小的生物实体(biological entity)。多数卫星病毒与植物病毒相关,少数与噬菌体或动物病毒相关,如腺病毒的卫星病毒。卫星病毒可分为两大类,一类可编码自身的衣壳蛋白(capsid protein),另一类为卫星病毒RNA分子(曾被称为virusoid),需利用辅助病毒的衣壳蛋白。  相似文献   

8.
永安位于福建省中部,竹类资源丰富,有13属55种7变种4栽培变种,其中有多种经济竹类,具有广阔的开发利用前景。对永安竹类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与利用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9.
杨梅园实行精耕细作,会造成生物多样性下降、水土流失加重、杨梅病虫害加剧等不良后果。为克服或缓解这些难题,对杨梅林开展了不同类型的混交栽培模式和抚育方式的研究。结果表明:进行机械割草的杨梅园生物多样性较优,其维管束植物总计达78种,而以药剂除草的,总计仅11种,差异极显著;"杨梅针、阔、竹混交林+自然生草+机械割草"、"杨梅纯林+自然生草+机械割草"和"杨梅纯林+清耕(除草剂除草)"等三种栽培与抚育类型的主要病害有杨梅癌肿病等2种,主要虫害有白蚁类、袋蛾类、栗黄枯叶蛾等7种(类),均以针、阔、竹混交栽培模式受害最轻。对"杨梅+蓝莓"、"杨梅+蕨类(种植)"和杨梅自然生草等3种栽培模式以及机械割草、人工割草和药剂除草等3种抚育方式的"三大效益"进行了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10.
漳州位于福建省南部,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竹类资源较为丰富,共有8属30种5变种2栽培类型,其中有许多经济竹类。竹类资源的开发利用具有广阔的前景,可持续发展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1.
12.
13.
《Cytopathology》2009,20(S1):21-33
  相似文献   

14.
15.
16.
The genusDipodomys (kangaroo rats) exhibits major interspecies variations in the proportions of highly reiterated satellite DNA sequences in the genome as well as in the chromosome number and the proportions of uni-armed and bi-armed chromosomes. For nearly all of the approximately 22 species of the genus and several subspecies, liver DNA was distributed in neutral CsCl buoyant density gradients into four fractions: principal DNA (1.698 g/ml), intermediate-density DNA (1.702 g/ml), MS satellite (1.707 g/ml) and HS (heavy) satellites (1.713 g/ml). The total nuclear DNA content of diploid liver cells measured in eleven species by quantitative cytophotometry, ranged from 6.9 to 10.9 pg. These data were correlated with known features of the karyotypes of individual species. The salient findings were: (1) that interspecies variations in diploid chromosome number cluster at 52–54, 60–64 and 70–72 (2) that high total nuclear DNA was associated with high chromosome number, and with relatively large amounts of satellite DNA (3) that a high ratio of HS satellites to intermediate-density DNA was generally correlated with a predominance of metacentric and submetacentric chromosomes (high fundamental number). The relationships of satellite DNA to karyotype structure reveal a new level of hierarchy in the genome that appears capable of exerting global control over environmental adaptation and the evolution of new species. This mechanism is consistent with recent hypotheses that changes in the macro-structure of the genome are more important than point mutations in facilitating the rapid phases of animal evolution.  相似文献   

17.
18.
19.
《Amino acids》2000,19(1):1-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