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翟楠  郭键  林钦  倪兵 《生物学杂志》2012,29(5):19-21,24
应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术,显示腹毛类纤毛虫阔口尖毛虫(Oxytricha platystoma)无性生殖过程中,新的口围带、波动膜、额腹横棘毛、左右缘棘毛微管先后分化,老纤毛器微管去分化,细胞分裂产生各含一套纤毛器微管的前、后两仔虫;生理改组过程中,口围带、波动膜、额腹横棘毛、左右缘棘毛微管发生去分化和再分化,细胞皮层微管胞器更新形成含一套纤毛器微管的新细胞。结果表明阔口尖毛虫在无性生殖和生理改组这两种不同的生理条件下,其纤毛器微管结构的形成或更新可能具有相同的细胞调控机制,形态发生中老纤毛器结构可能对新结构的发生和发育具有诱导定位和物质贡献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阔口尖毛虫形成包囊期间细胞超微结构的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顾福康  季玲妹 《动物学报》1997,43(3):227-231
阔口尖毛虫形成囊期间,细胞质内出现条带状或管产产的内质网和由不同大小的囊泡组成的包囊壁前体。并且,前体的产生与内质网有关;细胞质内发生自噬泡消化现象,这是细胞将原有结构和能量进行贮存,利用的一种重要形式;大核向细胞质突出形成阿米巴形结构,这与大核向细胞质排出部分核物质有关。  相似文献   

3.
应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术显示经荧光紫杉醇标记的阔口尖毛虫(Oxytricha platystoma)口围带、波动膜、额腹横棘毛、左右缘棘毛等纤毛器的微管类细胞骨架.其口围带基部含小膜托架、托架间连接微管和小膜基部微管束,波动膜基部含发达的微管骨架网,口围带和波动膜后端的汇合处含有口底托架及口后微管束,额腹横棘毛和左、右...  相似文献   

4.
本报道采自黑龙江省帽儿山地区的尖毛虫科一新种,史氏尖毛虫Oxytricha shiisp.nov.,对其形态,纤毛器,纤毛图式及相近种的异同做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新种具该科及属的典型特征,体柔软可曲,具球形成纵列并聚集成“簇状”的表膜下颗粒,口旁小膜带由(51.7±2.1)片小膜组成,额、腹、模、尾棘毛恒为8:5:5:3结构,背触毛8 ̄9列,3根尾棘毛可自基部摆动。  相似文献   

5.
红色角毛虫生理改组过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红色角毛虫在生理改组时,随着老纤毛器的瓦解,先后出现新的口器,额、腹、横棘毛,左、右缘棘毛和背触毛四个原基区,并发生原基区的分化、新结构的形成和定位。这种新、老结构的更替过程相似于同种纤毛虫正常形态发生时期纤毛器的演化过程,口围带改组时,新口围带原基在左列中腹棘毛左侧的范围形成,后来,随着老口围带的瓦解,它向前方移动并处于老口围带的右侧,并继续朝老口围带位置移动、替换老口围带。这不同于其他常见的腹毛类纤毛虫,生理改组时新口围带原基在瓦解着的老口围带的位置逐渐移动替换老口围带的情况。  相似文献   

6.
苔藓织毛虫的形态和形态发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邹士法  张作人 《动物学报》1992,38(4):345-351
应用蛋白银染色和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研究了苔藓织毛虫的形态和形态发生过程。首次显示了由纤毛、毛基体和基体托架组成的棘毛立体构型,揭示了细胞周期中大核内出现为蛋白银着色的纤维状结构,以及新背触毛原基的产生与裸毛基体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道来自黑龙江省帽儿山地区的尖毛虫科一新种,史氏尖毛虫Oxyrichashiisp.nov,对其形态,纤毛器,纤毛图式及相近种的异同做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新种具该科及属的典型特征,体柔软可曲,具球形成纵列并聚集成“簇状”的表膜下颗粒;口旁小膜带由(51.7±2.1)片小膜组成;额、腹、横、尾棘毛恒为8:5:5:3结构;背触毛8~9列。3根尾棘毛可自基部摆动。  相似文献   

8.
尖前口虫的口器发生研究(纤毛门, 膜口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咽膜类纤毛虫尖前口虫无性生殖期的核器及口器的演化.其发生特征为;1)新的口原基形成于原前庭动基列与口侧膜间,表观为原口侧膜分裂而致;2)随着形态发生的进行,由口原基依次演化出后仔虫的三片咽膜、口侧膜和三条前庭动基列;3)原口器完全被前仔虫所继承;4)体纤毛器在整个形态发生过程中一直保持双动基列结构.    相似文献   

9.
研究旨在对尖毛虫属内现有物种的3种乱序小核基因结构进行比较,探讨其乱序模式。于湛江湖光红树林水域中采集到一个尖毛虫属物种Oxytricha sp.(ZJ),成功扩增了其肌动蛋白Ⅰ(ActinⅠ)、端粒结合蛋白(α-TBP)、DNA聚合酶α(DNA pol α)3个乱序基因的完整大核基因序列和完整/部分小核基因序列,并结合已有资料对比研究了尖毛虫属这3个乱序基因的进化。结果表明:(1)Oxytricha sp.(ZJ)与O.nova的小核Actin Ⅰ基因具有相同的乱序模式,区别于其余的尖毛虫属物种;在增加尖毛虫属物种的基础上,对前人推测提出了质疑,我们认为MDS-IES接合处移动现象在乱序MDSs之间并非比非乱序MDSs之间更保守。(2)Oxytricha sp.(ZJ)与O.nova的小核α-TBP基因具有相同乱序模式和相似长度的IESs。(3)Oxytricha sp.(ZJ)的小核DNA pol α基因乱序模式,区别于任一已报道物种,与属内O. trifallax最为相近。基于序列分析,在DNA pol α基因中发现了一例IES转换为MDS的痕迹,以及由此导致原先MDS的丢失。研究发现在编码区内IES向MDS的转变,使得本应删除的序列成为基因组永久保留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0.
纳米二氧化钛对纤毛虫阔口游仆虫超微结构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纳米二氧化钛(nano-TiO2)对纤毛虫阔口游仆虫细胞(Euplotes eurystomus)超微结构的影响,研究选取了两种粒径(5 nm、25 nm)的TiO2对阔口游仆虫进行毒性处理,并采用透射电镜术对其超微结构进行观察。结果表明,纳米TiO2能穿破核膜及线粒体膜,并可引起阔口游仆虫背腹表膜下微管层局部缺失、细胞质空泡化、细胞核核仁减少及染色质聚集浓缩、线粒体变形瓦解等现象;与25 nm TiO2相比,5 nm TiO2对细胞的损伤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介绍了睡莲属(Nymphaea L.)3个种(延药睡莲N.stellata,黄睡莲N.mexicana,白睡莲N.alba[1])的无性繁殖栽培试验结果,探讨了睡莲无性繁殖栽培技术,为睡莲属植物的快速繁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该研究选用的3种舞花姜属植物中,毛舞花姜(Globba barthei)和双翅舞花姜(G. schomburgkii)自然条件下开花不结实,以珠芽进行繁殖;异果舞花姜(G. racemosa)则同时以种子和珠芽进行繁殖。在人工栽培条件下,高养分处理显著增加毛舞花姜的珠芽干重((1.11±0.10) g vs. (3.08±0.69) g,p=0.010 7)、珠芽数量((30.58±2.92) vs. (74.74±9.73),p=0.000 4)、珠芽大小((10.5±1.48) mg vs. (53.50±11.42) mg,p=0.001 5)、植株营养体重((3.99±0.23) g vs. (9.67±1.17) g,p=0.000 2)和双翅舞花姜的珠芽数量((51.74±3.64) vs. (108.71±21.52),p=0.018 1)。不同养分条件下两种舞花姜的开花数量无显著差异。人工去除珠芽、花对两种舞花姜植株当年生花和珠芽的数量无显著影响(p<0.05)。自然条件下异果舞花姜不同居群间珠芽大小、珠芽数、珠芽重、果实重、种子数和营养体重等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01)。异果舞花姜各居群植株珠芽数和营养体重(r=0.901,p<0.05)、珠芽重和珠芽大小 (r=0.849,p<0.05) 呈显著正相关;果实重和种子数(r=0.998,p<0.05) 呈显著正相关。土壤因子主成分分析表明前3个主成分提供的信息量分别为50.575%、18.204% 和11.883%,其中第一主成分中的全氮(0.959)、速效氮(0.885)和有机质(0.821)负荷量最大,第二主成分中土壤速效磷(0.824)负荷量最大。植株营养体重和土壤速效磷极显著正相关(r=0.906,p<0.01),珠芽大小与全氮(r=0.798)、速效氮(r=0.780)和有机质(r=0.821)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果实重和种子数与土壤因子相关性不显著(p<0.05)。3种舞花姜的无性繁殖器官更易受到养分供应的影响,有性繁殖器官对养分供应变化响应不显著,有性和无性繁殖之间似不存在补偿关系。  相似文献   

13.
显著车轮虫无性繁殖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显著车轮虫无性繁殖过程中,其新齿环在分裂前期发生于旧齿环和辐线环之间;由细线状圆环分节以覆瓦式排列,其数目常为旧环的一倍,少数个体有增多。随着虫体发育,新环依次长出齿钩、锥体、齿棘。旧环则依齿钩、齿棘、锥体、齿钩柄的顺序消失;口沟、伸缩泡均在分裂前期分裂,各自形成两个新的口沟、伸缩泡;新辐线在子体发育初或中期才发生于新齿环外缘,总数为旧辐线的一倍。该虫无性繁殖以24小时为一周期。分裂前期需0.5—1小时;分裂期需1—3分钟。幼虫生长发育期需1.5—3小时。成虫生长成熟期需20—22小时。无论幼虫、童虫和成虫,均能感染鱼苗并影响其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4.
银杏无性繁殖位置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对银杏无性繁殖的位置效应进行了研究。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位置效应在无性繁殖过程中能保持稳定,在品种之间有一定差异。随母树及接穗年龄的增长,位置效应越明显。不同无性繁殖方法有相似的位置效应,并具有显著的重现性。在自然状态下,当年生枝条生长的异质性可分为3个枝段。从嫁接到大量结实后,位置效应可经过强-弱-强阶段。采用基生复干作接穗或插条,或用修剪、复壮和扶梢等方法可以控制或消除位置效应,而且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苎麻疫霉(PhytophthoraboehmeriaeSawada)菌株JS-5自交S1代单卵孢株的菌落形态和生长速率在其单游动孢子无性系后代的遗传与变异。结果表明,亲本菌株JS-5的菌落形态和生长速率在连续4代单游动孢子无性系后代稳定遗传,而该菌株的自交S1代的约2/3单卵孢株的上述性状在其单拘无性后代中发生分离,且上述性状的分离在无性单孢后代中至少可连续保持3~4代。本研究结果提示,苎麻疫霉有性生殖导致上述性状的变异,除有性生殖过程中的基因重组外,有性生殖还诱导产生了一种新的机制参与上述性状遗传与变异的调控。本研究还观察到供试菌株及其后代所产生的游动孢子绝大多数细胞内只含有1个细胞核,表明上述机制与异核现象无关。有性生殖导致生物学性状在随后的无性后代中发生持续变异可能是苎麻疫霉生物学性状遗传多样性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6.
王仁忠 《植物研究》2000,20(4):450-457
植物种群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关系是植物生殖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自本世纪70年代,国外已有大量报道,但国内的研究报道很少。本文在种群水平上研究了人工油松种群一年生雌性枝条和雄性枝条在枝长、直径、叶数、叶生物量、枝生物量及新生枝条在大小孢子球生物量、雌雄枝条长度和生物量等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一年生枝条除在西方向上雌雄枝条直径差异显著和在东、西方向上雌雄枝条生物量差异显著外,其它处理条件下雌雄枝条在长度、直径、叶数、叶生物量和枝生物量等方面差异均不显著;而对新生枝条的取样分析表明同方向上雌雄枝条在大小孢子球生物量、雌雄枝条长度、雌雄枝条生物量等方面差异均显著或极显著。无论是一年生枝条,还是新生枝条,在东、西、南、北四个方向上其各项指标差异显著或极显著。  相似文献   

17.
Morphological details of asexual and sexual reproduction in Gonium Quadratum Pringsheim ex Nozaki (Goniaceae, Chlorophyta) were observed by light microscopy, based on clonal cultured materials originating from Nepal. In asexual reproduction, the alga exhibited two different patterns of cell cleavage during formation of 8-and 16-celled daughter colonies. Sexual reproduction was heterothallic and isogamous. The gametes bore a tubular mating structure (bilateral mating papilla) at the base of the flagella, and the papillae of the two gametes. The germinating zygote gave rise to four biflagellate gone cells joined in a colony (germ colony). Possible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s within the Goniaceae at the species level are outlined, mainly on the basis of reproduction characteristics.  相似文献   

18.
本新种的典型特征为:表膜较薄但不弯曲,无表膜下颗粒;区别于该属其它种的最突出特点是具有多个大核(5.4±1.4);背触毛6列,在第3-4列之间具有一些额外散在的背触毛.口围由42.3±2.2片小膜组成;额、腹、横、尾棘毛恒为:5:5:3结构;本新种的形态发生结果与该属其它种类相同,6列新背触毛原基分别来源于背部的3列老背触毛和腹部的老右缘棘毛,在第3及第4列新背触毛列之间可见新出现并散在的几根背触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