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答:蓝鲸、海豚、海豹和海象等海洋哺乳动物不能饮用咸水,否则它们体内的生化平衡就会遭到破坏,就像在1个陆地哺乳动物身上发生的情况一样。因此,这些海洋哺乳动物从食物中获取淡水成了唯一途径(食物中的含盐量比海水要低得多)。另外,由于经过几千万年海水环境的生活,它们的身体形态、结构和功能都出现了适应性变化,水分少的摄入量与小的排泄量是一致的,这些海洋哺乳动物形成了一个特殊的泌尿器官———肾脏:原尿流经肾小管、集合管时对水分的重吸收量大大增加,并且肾小管、集合管的分泌和排泄作用也大大增强,因而使通过排尿而失去的水保持在…  相似文献   

2.
TGF-βⅡ型受体mRNA及蛋白在人IgA肾病肾小管上皮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在人IgA肾病肾小管间质纤维化中的应用。本用原位杂交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转化生长因子-βⅡ型受体(TGF-βRⅡ)mRNA和蛋白在肾小管上皮细胞的表达。结果表明:TGF-βRⅡmRNA定位于肾小管及集合管上皮细胞,TGF-βRⅡ蛋白定位于肾小管及集合管上皮细胞的基底面,腔面及侧面,或呈与基底膜相垂直的基底部纵纹出现于一些细胞的胞质内,肾小球系膜细胞也可见TGF-βRⅡmRNA及蛋白表达,但不如肾小管明显,以上结果提示肾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的受体可与TGF-β特异性结合。TGF-β则通过自分泌作用促进小管上皮细胞合成与分泌ECM。过多的ECM在小管周围沉积;或TGF-β抑制ECM的降解,终将导致IgA肾病的肾小管间质纤维化。  相似文献   

3.
肾单位包括肾小体和肾小管两部分,肾小体的功能为超滤过作用,肾小管主要是再吸收作用。肾小管又分为近曲小管、髓袢及远曲小管几部分。由若干肾单位的远曲小管汇合成为集合管,再开口于锥体乳头处。集合管不属于肾单位,它和肾单位的胚胎发育来源不同。肾小体、近曲小管、远曲小管以及集合管的一部分位于肾皮质内、髓袢、直集合管和直血管位于髓质锥体之内,因此在断面上可见皮质呈现颗粒状,髓质为纹状。肾小球旁器也称球旁复合体或近血管球复合体,由入球小动脉的球旁细胞、远曲小管的致密斑和球外系膜细胞组成。三者在肾小体血管极处排列成三角形,入球小动脉和  相似文献   

4.
金雕肾脏的组织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生物显微技术观察了金雕Aquila chrysaetos肾脏的组织结构.结果表明,金雕肾实质由许多肾小叶构成,每个肾小叶可分为皮质和髓质两部分.肾单位由一个肾小体和一条与其相连的肾小管构成.肾小体由肾小囊和肾小球组成.肾小管分为近曲小管、髓袢、远曲小管和连接小管.集合管分为小叶周集合小管和髓质集合管两部分.具有发达的极周细胞.  相似文献   

5.
红腹锦鸡肾的组织结构及EGFR、TGF-β、AQP-2在肾脏中的表达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为了解红腹锦鸡肾脏的结构特征,观察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水通道蛋白-2(AQP-2)在肾脏中的表达情况,应用组织学方法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了5只红腹锦鸡肾脏的组织结构,检测了EGFR、TGF-β(TGF-β1,TGF-β2,TGF-β3)、AQP-2在肾中的表达。结果表明:红腹锦鸡肾脏主要由许多肾单位、集合管和少量结缔组织组成。肾单位是肾脏功能结构的基本单位,它由一个肾小体和一个与其连接的上皮性肾小管构成。血管球由一团迂回盘曲的毛细血管丛构成,结构简单;肾小囊足细胞的突起与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及基膜紧密相贴,三者构成肾小体的滤过屏障;近端小管由单层立方上皮组成,上皮细胞游离面有许多微绒毛,细胞界限不明显,侧面有许多指状突起彼此交错,质膜内褶较少;远端小管上皮细胞基底面有丰富的质膜内褶;集合管上皮细胞有明细胞和暗细胞两种类型;近端小管上皮细胞呈EGFR、TGF-β免疫反应阳性,集合管上皮细胞呈AQP-2免疫反应阳性。EGFR、TGF-β、AQP-2可能发挥着不同的功能,对肾单位的构筑、肾小管和集合管结构的稳定以及肾脏水的平衡等可能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6.
利用光镜组织化学反应对中华鳖肾单位的结构和组织化学特性进行了详细的观察和分析。结果表明,中华鳖肾脏为分叶形的实质器官,肾小叶由被膜和实质组成,实质无髓质和皮质之分,但可以区分为外侧区和内侧区。外侧区嗜酸性,主要分布有近端小管和集合管。内侧区呈弱嗜酸性,肾小体、颈段、中间段和远端小管主要分布在内侧区。肾小球PAS反应呈阳性,但其琥珀酸脱氢酶(SDH)弱阳性,碱性磷酸酶(ALPase)、Na+/K+-ATPase和阿利新兰(AB)反应为阴性。足细胞酸性磷酸酶(ACPase)反应呈阳性。近端小管刷状缘嗜伊红,PAS反应以及ALPase、ACPase和Na+/K+-ATPase酶反应呈阳性,而SDH弱阳性。中间段、远端小管、集合管弱嗜酸性,SDH阳性。中间段Na+/K+-ATPase弱阳性。远端小管细胞侧面呈PAS阳性,腔面显示AB阳性。集合管胞质含有许多ACPase阳性颗粒,腔面呈PAS强阳性,AB阳性。甲苯胺兰(TB)染色可见集合管腔面有阳性颗粒,肾小管上皮含有亮、暗两种细胞。上述组化反应和分布结果表明,鳖的肾小管细胞类型较多,近端小管在原尿的重吸收中起主要作用,远端小管和集合管具有分泌黏液作用。中华鳖肾单位的结构与组化特性不仅与哺乳类和鸟类有一定差异,也与其他爬行动物不完全相同。    相似文献   

7.
肾集合管主细胞管腔膜AQP2水通道蛋白数量受抗利尿激素(ADH)的调节。当血浆ADH为零值时,管腔膜AQP2数量减少,集合管水通透性降低。当血浆ADH水平升高时,管腔膜AQP2数量增加,集合管水通透性升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DM)患者的肾小管功能改变,分析其相关因素。方法:将64例2型DM患者根据尿微量白蛋白量分为3组:正常蛋白尿组(〈30mg/24h)21例、微量白蛋白尿组(30~300mg/24h)20例和临床蛋白尿组(〉300mg/24h)23例,测定各组尿β2微球蛋白(U-β2MG)和尿渗透压(U-OSM)。探讨年龄、DM病程、24h尿白蛋白量、糖化血红蛋白、血压、血脂水平与肾小管功能损害的关系。结果:2型DM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尿β2MG增高及尿渗透压减低,在正常蛋白尿组即有4例尿β2-MG和7例尿OSM存在异常;方差分析显示,随尿白蛋白量的增高,尿β2MG逐步增高,尿渗透压逐步减低,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6.123和13.889,P均〈0.01),任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线性回归显示,尿β2MG及尿OSM改变与DM病程、尿白蛋白(U-ALB)、收缩压(SBP)、糖化血红蛋白(HbA1c)、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独立有关。结论:2型DM肾脏损害并非仅累及肾小球,在尿微量白蛋白出现之前即可出现肾小管功能异常。联合检测24h尿白蛋白量、尿β2-MG、尿OSM有助于全面评估2型糖尿病患者的肾脏损害情况。严格控制血糖,尽早纠正代谢紊乱对肾小管功能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DM)患者的肾小管功能改变,分析其相关因素。方法:将64例2型DM患者根据尿微量白蛋白量分为3组:正常蛋白尿组(<30mg/24h)21例、微量白蛋白尿组(30~300mg/24h)20例和临床蛋白尿组(>300mg/24h)23例,测定各组尿β2微球蛋白(U-β2MG)和尿渗透压(U-OSM)。探讨年龄、DM病程、24h尿白蛋白量、糖化血红蛋白、血压、血脂水平与肾小管功能损害的关系。结果:2型DM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尿β2MG增高及尿渗透压减低,在正常蛋白尿组即有4例尿β2-MG和7例尿OSM存在异常;方差分析显示,随尿白蛋白量的增高,尿β2MG逐步增高,尿渗透压逐步减低,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6.123和13.889,P均<0.01),任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线性回归显示,尿β2MG及尿OSM改变与DM病程、尿白蛋白(U-ALB)、收缩压(SBP)、糖化血红蛋白(HbA1c)、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独立有关。结论:2型DM肾脏损害并非仅累及肾小球,在尿微量白蛋白出现之前即可出现肾小管功能异常。联合检测24h尿白蛋白量、尿β2-MG、尿OSM有助于全面评估2型糖尿病患者的肾脏损害情况。严格控制血糖,尽早纠正代谢紊乱对肾小管功能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低频电刺激联合间歇导尿及Motomed运动训练对脊髓损伤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膀胱内压力及膀胱容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2月~2018年2月收治的脊髓损伤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92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46)与研究组(n=46)。两组均给予间歇性导尿、盆底肌训练、膀胱功能训练等常规干预,对照组在此基础上采取低频电刺激,研究组于对照组基础上采取Motomed运动训练,两组均干预2个月。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及治疗2个月后的排尿情况(日均单次排尿量、日单次最大排尿量、日均排尿次数)、尿动力学情况(最大尿流率、膀胱容量、残余尿量、膀胱内压力)、LUTS(国际下尿路症状评分)及USDS(泌尿症状困扰评分)。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总有效率(93.48%)显著高于对照组(78.26%)(P0.05);治疗2个月后,两组日均单次排尿量、日单次最大排尿量、日均排尿次数、最大尿流率、膀胱容量、膀胱内压力均较治疗前显著增多,且研究组以上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LUTS及USDS分值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研究组以上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间歇导尿联合低频电刺激与Motomed运动训练可有效改善脊髓损伤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尿动力学状态及排尿情况,增大膀胱容量及膀胱内压力等,缓解下尿路症状及泌尿症状困扰程度,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对于前列腺癌根治术的患者,术后采用红外线会阴部照射,提高患者拔管后控尿的效果。方法:对76例前列腺癌根治术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术后第一天起采用会阴部红外线照射治疗,连续10天,空白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然后评估患者拔除尿管后控尿情况。结果:随访一年后发现,实验组中,37(97%)例的患者能够控制排尿,而对照组31(82%)例患者能够控制排尿(P=0.01)。实验组中可以控制排尿的患者,在拔除尿管以后,平均25±39天后可以控制排尿;而对照组中的患者则需要75±103天才能控制排尿(P<0.001)。接受红外线照射的患者尿控情况明显好于未接受治疗患者。结论:盆底红外线照射是前列腺癌根治术后提高患者尿控能力的有效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2.
水通道蛋白2(aquaporin2,AQP2)作为肾脏最主要的水通道蛋白,由胞浆穿梭至管腔侧顶端膜上以增加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从而增加肾脏对原尿中水的重吸收。AQP2的穿梭主要有赖于血管加压素的调节及其自身的磷酸化水平。最近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细胞骨架在AQP2穿梭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将就这方面的文献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3.
随机选取6只SD大鼠(Rattus norvegicus)和7只昆明小鼠(Mus musculus),用免疫组织化学单标和双标法检测其空肠及肾ATP7B与PCNA的表达,并分析表达的相关性。结果发现,对于大鼠及小鼠,ATP7B主要表达于小肠腺与空肠上皮的纹状缘、近腔面和近基底部,肾小管与集合管;PCNA在空肠腺及小肠绒毛中轴的结缔组织中表达,在肾小管、集合管及肾小球的少数细胞表达;ATP7B与PCNA虽在空肠上皮、肠腺、肾小管和集合管有共表达现象,但二者在大鼠与小鼠空肠及肾的免疫反应阳性物积分光密度间均无显著相关性(P0.05)。提示ATP7B与PCNA在正常大鼠与小鼠空肠及肾的表达相似,ATP7B的表达与组织增殖活跃程度间的相关性不明显。  相似文献   

14.
皱纹盘鲍肾脏的组织化学和超微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组织学、组织化学和透射电镜观察等方法研究了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的肾脏。肾脏由无数肾小管和集合管组成。肾小管上皮细胞游离面有明显的刷状缘,并有少量纤毛,细胞顶端存在大量直径为0.8-1.8μm的折光小体,组化研究显示小体内含铁。基底端质膜高度内折,并呈碱性磷酸酶活性。上皮细胞与血窦仅有基底膜相隔,细胞内最具特征性的结构是“膜囊体”,光镜下它呈嗜酸性团块,组化研究显示含丰富的蛋白质,电镜下观察它由双层单位膜围成的众多的小管及扁囊构成,小管的直径或扁囊的高度为30-80nm,某一局部的小管或扁囊的形状及排列很有规律性。“膜囊体”的性质尚不清楚。除纤毛数量增加和“膜囊体”较小一局部的小管或扁囊的形状主排列很有规律性。“膜囊体”的性质尚不清楚。除纤毛数量增加和“膜囊体”较小外,集合管上皮细胞的组织化学和超微结构类似于肾小管上皮细胞。在集合管和腔上皮还存在少量的粘液细胞。  相似文献   

15.
远端肾小管管周膜内向整流钾通道(inwardly-rectifying potassium channel, Kir)可控制细胞膜静息电位和跨膜电压,从而参与水和电解质转运的调控。Kir4.1及Kir4.1/Kir5.1异源四聚体高表达于髓袢升支粗段、远曲小管、连接小管和集合管管周膜,是调控Na~+重吸收和K~+分泌的重要转运蛋白。编码Kir4.1的KCNJ10功能缺失性突变可导致EAST/SeSAME综合征的发生,主要表现为:癫痫、共济失调、神经性耳聋及以盐丢失、低镁血症、低钾血症和代谢性碱中毒为主要表现的水盐代谢紊乱。而靶向敲除KCNJ16编码的Kir5.1除了引起低血钾以外,还表现为严重的高氯性代谢性酸中毒和高钙尿。另外,KCNJ10敲除抑制钠氯同向转运体在远曲小管管腔膜的表达及活动,同时,可增强连接小管和集合管上皮钠通道的表达。细胞内的pH值、多巴胺、胰岛素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等因素均可调控Kir4.1和Kir4.1/Kir5.1通道活动,涉及的机制包括PKC、PI3K、Src家族以及WNK-SPAK等信号转导途径。本综述对近年肾小管管周膜Kir的研究进展加以总结,重点阐述Kir4.1和Kir4.1/Kir5.1通道功能及其活性调控。  相似文献   

16.
帕金森病的尿动力学表现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评估有持久膀胱排尿障碍的帕金森氏病患者的尿动力学表现及其临床意义,对25例帕金森氏病患者行尿动力检查,并要求记录并回收24小时排尿日记.结果显示,1)有18例患者出现膀胱过度活动,逼尿肌收缩力低下或无反射4例,膀胱出口梗阻6例,另3例检查结果正常,无一例出现逼尿肌-括约肌协同失调; 2)患者所返回的排尿日记显示帕金森氏病患者普遍出现日排尿次数增加及每次排尿量的减少.由此可以得出结论:逼尿肌反射亢进是帕金森氏病患者尿动力学检查的最常见类型;尿动力学检查对正确处理帕金森氏病患者的排尿障碍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盆底脱垂修补术后患者口服盐酸坦洛新片同时联合排尿监测、个体化选择拔尿管时间在预防术后尿潴留发生中的作用.方法:在2009年10月1日至2011年09月30入住我院的患者中选择126例全盆底修补术或前盆底修补术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69例,对照组57例,观察组予以盐酸坦洛新片口服并行个体化拔尿管;对照组予以安慰剂口服并采用传统的术后留置尿管方法.结果:观察组的术后尿潴留发生率为5.7%,对照组的尿潴留发生率为19.2%,观察组尿潴留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其残余尿量、平均留置尿管时间亦均明显降低(P<0.05),且未观察到明显的药物不良反应.结论:盆底脱垂修补术后口服盐酸坦洛新片并进行排尿训练及个性化拔管对预防术后患者的尿潴留有明显效果,无明显不良反应,故该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三七粉对大鼠的利尿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建立大鼠胃水负荷模型,采用代谢笼法考察不同剂量三七粉对模型大鼠的利尿作用;测定Na~+、K~+、Cl~-排出量,研究其相关机理。结果:三七粉高剂量组灌胃给药后,第2 h到第5 h能显著增加大鼠的排尿量,与空白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P0.05),给药后第6 h以后基本无利尿作用。三七粉高剂量增加尿液Na~+、Cl~-排出(P0.01),减少K~+排泄,抑制了肾小管对Na~+的重吸收和K~+的排泄。三七粉高剂量能明显升高大鼠尿液pH值(P0.01),其对pH值的影响效果与氢氯噻嗪、金钱草颗粒的影响效果相近。结论:三七粉具有明显利尿作用,能显著提高胃水负荷模型大鼠尿量,其机制可能与三七粉影响了肾小管对Na~+的重吸收和K~+的排泄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D-半乳糖(D-gal)致亚急性衰老大鼠在尿液排泄方面的特点并探讨其多尿症状机制。方法在初筛合格的SD大鼠颈背部皮下注射浓度为5%的D-gal生理盐水溶液125mg/(kg·d)连续8周。观察动物在造模期间和停止造模后两周内24h总尿量及水负荷后排尿情况的变化;通过测定模型动物尿中K+、Na+、CL-浓度,血中ALD、ADH、ANP浓度及肾脏病理形态学观察,探讨模型动物24h总尿量增加的机制。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模型组动物24h总尿量明显增加;水负荷后6h内排尿潜伏期明显缩短,排尿次数明显增多,但总尿量没有明显差异;模型动物尿中Na+、CL-浓度明显升高,K+浓度明显降低;血浆ALD、ADH含量显著降低,ANP含量显著增加,肾脏出现一系列硬化特征。结论 D-gal致亚急性衰老大鼠出现的总尿量增加和排尿次数增多的情况可能与其ADH、ALD、ANP合成与分泌异常及肾脏病理形态学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20.
随着膜片钳和分子克隆技术的应用,人们在肾脏发现了多种氯通道。这些通道参与许多生理过程,包括膜电位形成、细胞容积调节以及盐的吸收和排泄等。确定氯通道在肾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的基侧膜和管腔膜的分布情况以及这些通道的生理功能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最近,由于特异性抗体的应用和遗传学研究方法的建立,使这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本文就这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