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与滑坡对话     
次生地质灾害在5·12汶川地震中杀孽重重,其"杀手"面目却时常因人们对它的无知而被掩盖。然而,早在地震之初举国救人之时,一支由官员和专家组成的应对地质灾害的队伍就已经迅速进入灾区第一线,随后由800多名专业地质人员组成的队伍化整为零奔赴危情四伏的大山深处,目标锁定在排除次生地质灾害的进一步威胁。  相似文献   

2.
前所未有的大地震,提出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新问题,其中一个被广泛关注的问题是:用一个什么样的指标能够准确易懂地表述这次地震诱发的滑坡、崩塌的严重程度?汶川地震诱发的次生地质灾害一共有14,000多处,主要是崩塌和滑坡,泥石流是后来降雨诱发的。从世界范围来讲,这次地震诱发次生地质灾害点最多,灾害发生程度也是最强的。如果说次生地质灾害一共可分为8级的话,我们这里就是最严重的8级。绝大部分经济损失,公路的毁坏,安置选址的难度等等都是因为次生灾害,而不是因为纯粹的地震。次生灾害导致的人员死亡估计占到总数的三分之一。但是这就产生了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用什么样的一个直观指标来表述次生地质灾害的程度呢?  相似文献   

3.
夏树 《人与生物圈》2009,(2):126-127
5·12汶川地震中,北川县城瞬间被“包饺子”.四周的山体崩塌下来,整个县城80%以上的房屋被掩埋或倒塌.1.3万人中只有4000余人逃生,北川成为此次地震中最严重的受灾县,也是地震次生地质灾害最为集中的地方。  相似文献   

4.
堰塞湖     
汶川地震主震强烈,震中烈度达到11度,在龙门山断裂带沿线造成了大量的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次生地质灾害,而大规模崩塌、滑坡和泥石流阻断河流,并在坝体的背后形成较大范围的水体,称之为堰塞湖。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汶川地震对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的影响,2008年10月中旬,选择在龙溪虹口和千佛山两个自然保护区进行野外实地调查。在调查的20条样线中,发现次生地质灾害体100处,平均面积为(12±2.5)hm^2。地质灾害体按基质成分所占比例由大到小依次为土壤、裸岩、流石滩、地被残留物,其中部分灾害体上已经长出草本植物。地质灾害点发生比例与坡度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地质灾害体的面积和影响范围也呈显著正相关。野外调查中共发现动物活动痕迹点52处,没有发现因地震直接导致伤亡的动物个体,约60%的动物活动痕迹位于距地质灾害体100m的范围内,表明地震后动物的活动区域并未远离崩塌、滑坡等次生地质灾害体;与震前相比,在旅游景区发现更多野生动物的活动痕迹,表明人类活动停止后,野生动物重新利用这些栖息地。  相似文献   

6.
汶川地震引发大量次生地质灾害.为识别不同区域发生次生地质灾害的危险性,采用面积加权灾害点密度(HCA)作为指标,分析多种地质灾害诱发因子与灾害程度的对应关系,应用因子分析法实现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价,并划分为5个危险性等级.结果表明:基本安全区占总面积的53.61%,多分布于东部平原地区;低危险区多分布于中部丘陵地区;中度...  相似文献   

7.
都江堰至汶川的公路在地震后最初的“黄金72小时”里成了使全中国揪心的一条生命之路,它因穿过震中,而集各种罕见地质灾害于一身,遭受到毁灭性打击。三个月后这条公路被奇迹般地抢通。举世空前的经历,使它当然地拥有了遗产价值,成为一条地震遗迹与地震文化之路,记载着人类在与次生地质灾害的博弈中以性命换得的真知。  相似文献   

8.
都江堰至汶川的公路在地震后最初的"黄金72小时"里成了使全中国揪心的一条生命之路,它因穿过震中,而集各种罕见地质灾害于一身,遭受到毁灭性打击。三个月后这条公路被奇迹般地抢通。举世空前的经历,使它当然地拥有了遗产价值,成为一条地震遗迹与地震文化之路,记载着人类在与次生地质灾害的博弈中以性命换得的真知。  相似文献   

9.
地震发生后不久,一支800人应急排查队伍奔赴灾区54个县,现场排查了1万多个灾害点和隐患点,获取了防治地质灾害的最直接的资料。汶川地震消息一传来,国土系统本能地紧张起来。这个地区平时就是地质灾害的易发频发区,如今再一地震,情况实在令人担忧。  相似文献   

10.
地震发生后不久,一支800人应急排查队伍奔赴灾区54个县,现场排查了1万多个灾害点和隐患点,获取了防治地质灾害的最直接的资料。  相似文献   

11.
<正>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及后续次生地质灾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和堰塞湖等)不仅给地震灾区人民造成了巨大生命和财产损失,也对该区域的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造成了长期的严重影响(欧阳志云等,2008)。地震发生地所属的岷山和邛崃山系是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区域,区域内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是大熊猫(Ailuopoda melanolcuca)和川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e)等珍稀野生动物的主要分布区(国家林业局,2006)。根据遥感影像数据,汶川地震及其所引起的各种次  相似文献   

12.
本文采用石蜡永久制片和光学显微摄像的方法对美登木(Maytenus confertiflorus)根的显微结构及其内生真菌的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美登木根的次生结构由周皮和维管组织构成; 周皮由木栓层、木栓形成层和栓内层组成, 其中木栓层由5~6 列长形细胞组成; 维管组织中次生韧皮部所占根径的比例达46%, 其薄壁细胞中内含物较丰富, 次生木质部中分布有导管和木射线及少量木薄壁组织; 在美登木木栓层和次生韧皮部中分布有菌丝片段、膨大的菌丝、菌丝团及分生孢子; 内生真菌只在一定区域的皮层和次生韧皮部细胞中分布。  相似文献   

13.
利用冰冻切片法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暹罗苏铁茎的解剖特征。结果表明,暹罗苏铁茎由周皮、皮层、皮层维管束、中柱和髓组成,皮层和髓发达。皮层维管束可分为周韧型和外韧型两种,以周韧型为主。中柱的次生结构为同心环的次生维管组织构成,随着茎的不断成熟,环数逐渐增加;每个同心环均含有次生木质部、维管形成层、次生韧皮部的结构;环与环之间有次生的薄壁组织相间隔。皮层、中柱维管束均由木质部、形成层和韧皮部组成,木质部面积均大于韧皮部。苏铁植物茎在次生结构方面的主要特点是有皮层维管束和同心环结构的中柱维管束。  相似文献   

14.
美登木根的显微结构及其内生真菌的分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采用石蜡永久制片和光学显微摄像的方法对美登木(Maytenus confertiflorus)根的显微结构及其内生真菌的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美登木根的次生结构由周皮和维管组织构成;周皮由木栓层、木栓形成层和栓内层组成,其中木栓层由5~6列长形细胞组成;维管组织中次生韧皮部所占根径的比例达46%,其薄壁细胞中内含物较丰富,次生木质部中分布有导管和木射线及少量木薄壁组织;在美登木木栓层和次生韧皮部中分布有菌丝片段、膨大的菌丝、菌丝团及分生孢子;内生真菌只在一定区域的皮层和次生韧皮部细胞中分布.  相似文献   

15.
远志根的发育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石蜡切片法对远志根的发育过程及1~3年生根的结构进行解剖学研究。结果显示:远志根的原分生组织由3群原始细胞组成,具有典型分生组织的细胞学特征。初生分生组织分化为根冠原、表皮原、皮层原和中柱原;初生结构由表皮、皮层和中柱组成,初生木质部为二原型。次生生长是依靠维管形成层和木栓形成层的活动完成,次生结构从外到内由周皮和次生维管组织组成;远志根次生结构特点为:次生韧皮部在次生维管组织中占主要部分,次生韧皮部中以韧皮薄壁细胞为主且其中储存有丰富的内含物,随着根龄的增加,韧皮薄壁细胞中的内含物也随之增加。3年生的主根中次生韧皮部薄壁细胞中的内含物最丰富;不同年份远志的主根随根龄的增加,周皮、次生韧皮部和次生木质部的面积都呈增加趋势,其中韧皮部和木质部的面积比值随根龄增长呈由小到大的变化,这是远志根的显著特点;根中的周皮发达,具有较厚的木栓层,次生木质部中导管和纤维发达,导管分布频率较高,并具有较大的口径。周皮和次生木质部的结构特征与远志的抗旱特性相适应。  相似文献   

16.
彭励  李亭  胡正海 《西北植物学报》2007,27(12):2429-2437
应用常规石蜡切片方法,对乌拉尔甘草根和根状茎的结构及其发育进程进行研究.结果显示:(1)乌拉尔甘草根的发育包括原分生组织、初生分生组织、初生生长和次生生长4个发育阶段.原分生组织由3层原始细胞组成,具有典型分生组织细胞的特征;初生分生组织由根冠原、表皮原、皮层原和中柱原组成;初生结构包括表皮、皮层和中柱,初生木质部为4原型,偶见3原型,内皮层细胞具凯氏带;次生生长依靠维管形成层和木栓形成层活动完成,维管形成层源于初生木质部和初生韧皮部之间的薄壁细胞,而木栓形成层由中柱鞘细胞脱分化产生;次生结构由次生维管组织和周皮共同组成,根中央不具髓.(2)根状茎发育过程与地上茎类似,包括原分生组织、初生分生组织、初生生长和次生生长4个发育阶段.原生分生组织由原套和原体组成,其衍生细胞分化成由原表皮、基本分生组织和原形成层组成的初生分生组织;初生结构包括表皮、皮层、外韧维管束、髓和髓射线,维管束呈环形排列;位于维管束中的原形成层细胞恢复活动产生次生木质部和次生韧皮部,束间形成层产生射线细胞;靠近维管束内侧的皮层薄壁组织细胞脱分化产生木栓形成层,以后形成周皮.周皮、次生维管束、射线和髓共同构成根状茎的次生结构.  相似文献   

17.
地震及其引发的次生地质灾害是影响野生动物多样性及空间利用的重要因素,为探究地震后野生动物对地震灾害体的利用特征,为震后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资源恢复方案制定提供基础资料,本研究在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不同损毁程度地震灾害体内及周边设置红外相机调查野生动物组成和相对多度指数。经过2 833个相机工作日的调查,在地震灾害体内共探测到野生动物28种 (兽类15种,鸟类13 种),其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为红腹锦鸡 (Chrysolophus pictus)、马来豪猪 (Hystrix brachyura)、中华斑羚 (Naemorhedus griseus) 等喜食植物 (根、茎、叶和果实) 的动物,而记录到的兽类中,有60%被IUCN红色名录评估为濒危 (EN)、易危 (VU) 和近危 (NT),表明珍稀野生动物会利用恢复过程中的地震灾害体,反映出地震灾害体对保护珍稀濒危动物具有潜在生态价值。轻度、中度、重度损毁程度区的物种种类构成差异大,动物相对多度指数 (RAI) 也存在较大差异:中度 > 轻度 > 重度。地震灾害体外的野生动物种数与相对多度指数均高于灾害体内,表明汶川地震引发的次生地质灾害仍在持续影响野生动物生境选择与利用。建议针对震后受损区域的野生动物生境利用展开长期监测与研究。  相似文献   

18.
破坏性地震往往给社会经济和自然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的损失。定量化评价地震造成的损失,对灾后恢复重建具有重要意义。应用3S技术对云南省彝良县"9.7"地震的次生灾害进行空间分析,应用影子工程法和成本价值法对地震造成的破坏进行定量评价,采用生态经济学的方法对地震造成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损失进行评估。结果表明:"9.7"彝良地震共引发698处地质灾害,损失房屋4587间,直接损失和修复成本为50655.00万元。地震对洛旺乡、角奎镇和洛泽河镇的破坏最为严重,3个乡镇的经济损失占全县的48%。森林生态系统在地震中破坏严重,其受损面积占总损失面积的82.4%。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损失为36175.09万元,农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损失2198.83万元。研究结果可以为震后恢复重建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郑丽  蔡霞  胡正海 《植物研究》2009,29(6):659-664
应用常规石蜡切片法对狭叶柴胡(Bupleurum scorzonerifolium Willd.)根的发育过程进行了解剖学研究,并对其1年生与多年生根的结构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狭叶柴胡根的发育包括原分生组织、初生分生组织、初生结构和次生生长4个发育阶段。原分生组织由3群原始细胞组成,其细胞具有典型分生组织的细胞学特征;初生分生组织包括根冠原、表皮原、皮层原和中柱原。初生结构由表皮、皮层和中柱组成。初生木质部多为二原型,少数为三原型。次生结构为:从外到内由周皮、中柱鞘薄壁细胞环和次生维管组织组成,次生生长主要是依靠维管形成层和木栓形成层的活动来完成,其木栓形成层由中柱鞘细胞恢复分裂能力而形成。多年生根与一年生根的结构基本相似,但在各部分的细胞数量和组成上存在差异。分泌道在一年生的根中仅分布在中柱鞘薄壁组织中,而在多年生的根中,在中柱鞘薄壁细胞和次生韧皮部中均有分布。  相似文献   

20.
黄连(Coptis chinensis)是毛茛科著名药材,该文研究了黄连体内黄连素在组织器官中的分布规律和根尖屏障结构特征。在白光和荧光显微镜下,组织器官中黄连素在蓝色激发光下自发黄色荧光,黄连素-苯胺兰对染研究细胞壁凯氏带和木质化,苏丹7B染色栓质层,间苯三酚-盐酸染色木质化。结果表明:黄连不定根初生结构为维管柱、内皮层、皮层、外皮层和表皮组成;次生结构以次生木质部为主、次生韧皮部和木栓层组成。黄连根茎初生结构由角质层,皮层和维管柱组成;次生结构由木栓层、皮层和维管柱组成,以皮层和维管柱为主。叶柄结构为髓、含维管束的厚壁组织层、皮层和角质层。黄连不定根的屏障结构初生结构时期由栓质化和木质化的内皮层、外皮层;次生结构时期为木栓层组成;根状茎的为角质层和木栓层。黄连素主要沉积分布在不定根和茎的木质部,叶柄的厚壁组织层,木质部和厚壁组织是鉴别黄连品质的重要部位。黄连根尖外皮层及早发育,同时初生木质部有黄连素沉积结合,可能造成水和矿质吸收和运输的阻碍,也是黄连适应阴生环境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