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基于管理目标的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需水量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征 ,使黄河三角洲湿地自然保护区孕育了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然而近些年来由于黄河上、中游开发不断 ,砍伐、引水工程等引发了下游特别是河口三角洲一系列的生态问题。表现在水资源紧缺、水体污染以及生物多样性减少等。根据黄河三角洲湿地自然保护区的现实问题以及 Ram sar公约要求 ,确定了黄河三角洲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目标即保护新生湿地和鸟类资源 ,栖息地恢复与保护 ,生态系统功能与过程的维持等 3个层次的目标。通过分析湿地生物和水量的相关性 ,计算了不同层次管理目标的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需水量 ,即在不考虑输沙用水的情况下 ,黄河三角洲湿地最小生态需水量、适宜需水量和理想需水量分别为 4 0 .95× 10 8m3、5 2 .4 5× 10 8m3和 6 7.93× 10 8m3;在考虑输沙用水的情况下 ,湿地最小生态需水量、适宜需水量和理想需水量分别为 190 .95× 10 8m3、2 0 2 .4 5× 10 8m3和 2 17.93× 10 8m3。  相似文献   

2.
单凯 《生命世界》2004,(12):12-15
黄河携带大量的泥沙沉积在入海口,形成了我国最年轻的湿地——黄河三角洲。作为一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黄河三角洲以保护珍稀、濒危鸟类资源和河口新生湿地生态系统为主。1996年3月它被湿地国际亚太组织批准加入“东亚-澳洲涉禽保护区网络”,成为首批19个国际成员单位之一。1997年3月加入“东北亚鹤类保护医网络”,成为首批16个国际成员单位之一。  相似文献   

3.
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的形成及其保护   总被引:22,自引:3,他引:19  
通过对黄河三角洲新生湿地的野外调查,利用TM陆地卫星影像图的判读,结合黄河尾闾变动的历史资料分析,结果表明,黄河三角洲新生湿地是多泥沙的黄河淤积和海岸蚀退所形成.受区域气候、地貌、地质沉积、土壤、植被的相互作用和互相影响,形成4.5×105hm2的湿地,其中有6.84×104hm2的人工湿地.湿地生态类型随着黄河尾闾摆动和海退陆进程度而变化,自海洋向陆地依次为潮下带水生生态系统潮间带湿地生态系统潮上带盐生生态系统芦苇獐茅湿地生态系统草甸湿地生态系统陆上农田生态系统.该系统资源丰富,共有野生动物1524种,鸟类300种,鱼类1040种.石油开发和近年来黄河断流对湿地产生一定影响,应在开发利用中加强管理和保护  相似文献   

4.
1973-2013年黄河三角洲湿地景观演变驱动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洪佳  卢晓宁  王玲玲 《生态学报》2016,36(4):924-935
1973-2013年间,日益加剧的人类活动和愈发严峻的自然环境对黄河三角洲湿地景观形成巨大威胁。人与自然双重影响下黄河三角洲湿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哪些因素、多大程度上导致了这种变化的发生,科学解答这些问题对于加强黄河三角洲湿地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以Landsat卫星1973-2013年40a的9期影像为数据源,利用人工目视解译方法构建研究区景观数据库,在分析研究区景观特征的基础上,通过主客观相结合的方法,构建了能够反映黄河三角洲地区景观湿地化和人工化状态的表面湿地-人工状态指数(SWCSI)。结合黄河入海水沙、区域降水以及地方生产总值(GDP)、水产品产量和原盐产量,分别从区域尺度和像元尺度上,定量分析了过去40年黄河三角洲湿地景观演变的驱动力及其空间差异。研究表明:(1)过去40年来,黄河三角洲自然湿地面积不断萎缩,人工湿地增加,湿地总面积减小,黄河三角洲整体上呈现出人工化或湿地退化趋势,同时也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滨海地区以人工化和湿地退化趋势为主,黄河入海口地区以湿地化趋势为主,中西部和西南部传统农耕区基本无变化。(2)黄河三角洲湿地景观的人工化或湿地退化趋势是过去40年来黄河水沙减少、人类活动加剧共同作用的结果。区域尺度上,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对黄河三角洲湿地景观演变起主导作用,黄河径流量和输沙量的作用明显弱于社会经济因素。像元尺度上,驱动因素的空间异质性是导致黄河三角洲湿地景观演变空间异质性的原因。湿地的发展主要归因于自然因素,以黄河水沙作用最为关键;湿地的人工化或退化过程以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强制改造为主导,但是否伴随黄河水沙变化的潜在影响,对特定区域而言应是确定的,但仍很难从像元尺度进行量化。  相似文献   

5.
湿地自然保护区保护价值评价方法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孙锐  崔国发  雷霆  郑姚闽 《生态学报》2013,33(6):1952-1963
提出了一套侧重水鸟保护的湿地自然保护区保护价值评价方法.该方法建立的指标体系经过专家咨询和会议讨论确定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建立了递阶层次结构模型.指标体系共分为目标层1项、系统层5项、准则层11项和指标层26项.将获取资料的湿地自然保护区按国家有关分类标准与原则归为3个类型(海洋与海岸生态系统类型、内陆湿地与水域生态系统类型和野生动物类型),每个类型内的自然保护区再结合自身湿地主体进一步划分为4个小类型(近海与海岸湿地、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实例分析了海洋与海岸生态系统类型中的以近海及海岸湿地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区,内陆湿地与水域生态系统类型中的以沼泽湿地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区和野生动物类型中的以河流湿地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区,并依照保护价值指数进行了等级划分.为湿地自然保护区的保护价值和发展地位,总体规划和改建变更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
1995—1999年黄河三角洲东部自然保护区湿地景观格局变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基于1995和1999年的LandsatTM遥感影像,结合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分析黄河改道清8汊(1996年)前后的1995—1999年黄河三角洲东部自然保护区(位于黄河现行流路入海口处)湿地景观格局的变化特征,以及影响湿地景观格局变化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995—1999年,保护区湿地仍以天然湿地为主,人工湿地比重极小,期间非湿地面积大幅增加,而天然湿地和人工湿地面积则呈下降趋势,其中,裸露淤泥质滩涂和沼泽湿地面积明显萎缩;尽管保护区湿地景观类型、形状、结构的变化程度不均一,且各景观类型在空间分布上的团聚程度变化不均衡,但总的看来,保护区景观整体结构趋于复杂化,破碎化程度有所加深,内部各景观类型从大块连续的镶嵌分布向小块离散分布转变;影响保护区湿地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因素有3个:黄河改道、黄河断流和人类活动.  相似文献   

7.
1995—1999年黄河三角洲东部自然保护区湿地景观格局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艳芬  张杰  马毅  单凯  靳晓华  王进河 《生态学杂志》2010,21(11):2904-2911
基于1995和1999年的Landsat TM遥感影像,结合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分析黄河改道清8汊(1996年)前后的1995—1999年黄河三角洲东部自然保护区(位于黄河现行流路入海口处)湿地景观格局的变化特征,以及影响湿地景观格局变化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995—1999年,保护区湿地仍以天然湿地为主,人工湿地比重极小,期间非湿地面积大幅增加,而天然湿地和人工湿地面积则呈下降趋势,其中,裸露淤泥质滩涂和沼泽湿地面积明显萎缩;尽管保护区湿地景观类型、形状、结构的变化程度不均一,且各景观类型在空间分布上的团聚程度变化不均衡,但总的看来,保护区景观整体结构趋于复杂化,破碎化程度有所加深,内部各景观类型从大块连续的镶嵌分布向小块离散分布转变;影响保护区湿地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因素有3个:黄河改道、黄河断流和人类活动.  相似文献   

8.
黄河三角洲自然湿地动态演变及其驱动因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1989、2000和2009年3期Landsat TM和ETM+影像为基本数据源,结合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与实地考察校正,分析黄河三角洲自然湿地的演变动态及其驱动因子.结果表明,受水盐等因素的影响,自然湿地的分布在空间上呈现出规律性变化.1989-2000年,黄河三角洲的自然湿地面积的年变化率为-0.3,动态度为3.1,而在2000-2009年,其年变化率为-1.8,动态度为5.1,表明自然湿地面积变化情况有所加剧.对湿地变化原因的分析表明,黄河水情是自然因素中最重要的方面,部分自然湿地亚类之间存在相关性;养殖池、水田建设等人为因素与自然湿地的减少有着显著的相关性,灌草地减少则与居民和工矿建筑用地增加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9.
天津北大港湿地自然保护区蛾类的多样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尤平  李后魂  王淑霞 《生态学报》2006,26(4):999-1004
湿地是一种特殊的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具有调节水分循环、维持湿地特有动植物(尤其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等基本生态功能.天津北大港湿地自然保护区位于天津市东南部,是目前天津市最大的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资源丰富,是亚太地区鸟类迁徙路线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白枕鹤、丹顶鹤等濒危鸟类迁徙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停歇地.为了研究清楚北大港自然保护区灯下蛾类的种类及其动态规律,筛选出能反映湿地状况和动态的指示性昆虫,为湿地的研究和保护利用服务,于2001年6月12日到10月14日和2002年4月12日到10月30日采用灯诱法系统调查研究了天津北大港湿地自然保护区的蛾类,以微软系统的Excel列表、作图,进行蛾类群落的种-多度曲线作图及群落多样性(H′)、均匀度(J′)、物种丰富度(S)和个体数(N)的时间和空间分布.并利用蛾类群落的种-多度曲线、多样性指数、均匀度与多样性指数的关系等对其作了分析.结果表明,北大港湿地蛾类已知17科105 属 132种,以夜蛾科和草螟科的种类为多.蛾类群落种-多度关系符合生态位优先占领模型.多样性指数与均匀度不相一致(r=0.21),而与物种丰富度一致(r=0.90).这是由于北大港湿地蛾类种-多度关系表现为生态位优先占领假说的缘故.研究认为北大港湿地自然保护区的蛾类种类较少,群落不稳定,即北大港湿地蛾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不稳定.有待于进一步保护和改善.  相似文献   

10.
黄河三角洲芦苇湿地的恢复   总被引:21,自引:3,他引:18  
唐娜  崔保山  赵欣胜 《生态学报》2006,26(8):2616-2624
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及自然灾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黄河三角洲芦苇湿地生态系统的健康受到威胁,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为进一步研究2002年开始实施的湿地恢复工程,选择未恢复区、恢复区比较其水、植被、土壤等生态特征,结合野外调查及实验分析数据,结果显示至2005年7月恢复区湿地水域面积比例增加,水质得到明显改善,植被群落呈正向演替,土壤达到中、轻度盐化土水平,水禽种类增加,生物多样性更加丰富。研究结果表明,以恢复湿地水文条件为核心措施的湿地恢复方案具有可行性。研究对于黄河三角洲其他类型湿地的恢复及改善其生态功能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黄河携带大量的泥沙沉积在入海口,形成了我国最年轻的湿地——黄河三角洲。作为一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黄河三角洲以保护珍稀、濒危鸟类资源和河口新生湿地生态系统为主。1996年3月它被湿地国际亚太组织批准加入"东亚一澳洲涉禽保护区网络",成为首批19个国际成员单位之一。1997年3月加入"东北亚鹤类保护区网络",成为  相似文献   

12.
闽江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及其周边区域景观自然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占昕  潘文斌  郑鹏  柯锦燕  陈奇亮 《生态学报》2017,37(20):6895-6904
闽江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是福建省沿海湿地自然保护区网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解译2003年和2013年两个时相的遥感影像,利用RS和GIS空间分析技术计算自然景观特征、生态学干扰和景观破碎化程度3项指标,并在此基础上构建2个层次的景观自然性评价指标体系。同时,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各个指标层的权重,定量分析了2003—2013年间研究区域的景观自然性的变化,并进一步探讨了不同距离的环状带对湿地保护区及周边区域景观自然性的影响,对闽江河口湿地保护区及其周边区域景观自然性变化进行分析。结果显示:2003—2013年间,闽江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内景观自然性降低,降幅为9.17%,景观自然性有随着距离自然保护区距离增加而减小的趋势。景观自然性变化的自然驱动力为气候、水文、植被演替,人为驱动力为人类开发活动和政策导向。据此,提出3条建议以便更有效地保护自然保护区和周边区域的自然性,为闽江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的科学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黄河三角洲新生湿地的野外调查,利用TM陆地卫星影像图的判读,结合黄河尾闾变动的历史资料分析,结果表明,黄河三角洲新生湿地是多泥沙的黄河淤积和海岸蚀退所形成.受区域气候、地貌、地质沉积、土壤、植被的相互作用和互相影响,形成4.5×105hm2的湿地,其中有6.84×104hm2的人工湿地.湿地生态类型随着黄河尾闾摆动和海退陆进程度而变化,自海洋向陆地依次为潮下带水生生态系统潮间带湿地生态系统潮上带盐生生态系统芦苇獐茅湿地生态系统草甸湿地生态系统陆上农田生态系统.该系统资源丰富,共有野生动物1524种,鸟类300种,鱼类1040种.石油开发和近年来黄河断流对湿地产生一定影响,应在开发利用中加强管理和保护.  相似文献   

14.
选择黑河中游张掖国家湿地公园和张掖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了植物组成、物种多样性、植物生长状态、土壤养分、土壤理化性质及植物土壤间关系。结果显示:湿地公园的植物高度和土壤养分含量(有机碳、全氮、速效氮、全磷、速效钾)显著高于自然保护区,土壤理化性质含量(容重、pH)显著低于自然保护区,表明湿地公园有利于植物生长发育、土壤养分固存、改善土壤质地;自然保护区的植物科属种、多度、物种多样性(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显著高于湿地公园,表明自然保护区有利于维持植物多样性;两种保护地中影响植物多样性的土壤因子不同,湿地公园物种多样性与土壤全磷和速效磷显著正相关,而自然保护区物种多样性与土壤盐分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5.
以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典型湿地群落为研究对象,探讨其物种组成及物种多样性的梯度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从芦苇-香蒲群落到翅碱蓬群落梯度上:(1)群落物种丰富度呈波动性变化,旱柳-芦苇-白茅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最高,其次是芦苇-柽柳-翅碱蓬群落、芦苇-香蒲群落、柽柳-翅碱蓬群落,翅碱蓬群落的物种丰富最低;(2)群落的α多样性的变化格局与丰富度的变化格局不太一致,其中Shannon-Winner多样性指数与Pelou均匀度指数表现为波动性的下降趋势,而Simpson优势度指数则表现为波动性的上升趋势;(3)群落的β多样性变化格局也不完全相同,其中相异性系数呈波动性降低趋势,Copy指数则表现为先升高再降低的变化趋势。黄河三角洲典型湿地植物群落组成和物种多样性的梯度变化主要与生境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16.
以黄河三角洲湿地为研究区,结合遥感影像和实地调查数据,构建湿地景观类型和主要影响因子的空间分布格局,解析不同景观类型下的植被及土壤因子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耦合关系.结果表明:农田、湿地植被区是研究区内面积最大的景观类型,分别占有46.87%、20.6%,而植被覆盖贡献率59.07%、37.62%,生物量贡献率59.08%...  相似文献   

17.
采用1991、1996、2001、2006、2011、2016和2021年7期Landsat系列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在ENVI和ArcGIS支持下构建黄河三角洲景观类型图,运用土地利用动态度、人类活动强度模型、皮尔逊相关系数等方法对近30年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土地利用类型时空变化、人类活动强度及二者的关系进行评价。研究表明:(1)近30年现代黄河三角洲面积呈小幅度波动变化特征,自然湿地、人工湿地和非湿地面积的年均变化率分别为-1.52%、15.17%和1.95%。(2)黄河三角洲土地利用类型由单一逐渐多样,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在2011—2016年最大(3.28%)。(3)研究时段内现代黄河三角洲建设用地当量面积和人类活动强度指数均呈现上升趋势,30年期间建设用地当量面积由212.33 km2增至501.26 km2,人类活动强度由7.93%升高至18.84%。(4)研究期内现代黄河三角洲土地利用/覆被时空变化与人类活动强度变化具有一致性、同步性和显著相关性,说明人类活动与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8.
湿地生态旅游开发模式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生态旅游的迅速发展和湿地资源的特殊性使得湿地生态旅游活动备受关注.本文提出不同类型的湿地应采取不同的开发模式,并从历史文化底蕴、生态系统的完善性、市场竞争力以及区域经济社会条件等4个方面构建湿地生态旅游开发模式分析图,在此基础上构建了16个二级指标用以具体分析评价.并将此分析图运用到江苏盐城丹顶鹤湿地自然保护区的案例研究中,及时发现生态旅游开发的优势条件和限制因素,明确今后生态旅游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9.
洪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最小生态需水量与补水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杨柳  马克明  白雪  郭雷 《生态学报》2008,28(9):4501-4507
湿地生态水文及其水资源优化配置已成为湿地研究中的重大科学问题之一.该研究基于湿地最小生态水位,以湿地静态补水与动态补水的定量方法,对洪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最小生态需水量进行估算.研究结果表明:洪河湿地最小生态水位为51.5 m,静态需水量1863×104 m3,动态补水方案为1级补水量867.4×104 ~ 1518.0×104 m3/月,2级补水量693.9×104 ~ 1214.4×104 m3/月,3级补水量520.4×104 ~ 910.8×104 m3/月,4级补水量173.5×104 ~ 303.6×104 m3/月,5级补水量0.0×104 m3/月.研究确定的最小生态水位具有一定科学性,湿地生态水位提高30cm,能够为该区湿地植被群落的水生演替提供适宜生境.该研究结果可为其他湿地自然保护区的科学、有效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基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大洋河河口湿地景观格局变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综合考虑遥感数据源的高分辨率特性以及大洋河河口湿地土地覆被与土地利用现状,建立了适合不同分辨率的河口湿地景观分类体系,并通过高分辨率遥感数据计算了研究区景观格局指数和景观格局转移矩阵,分析了1984-2008年研究区景观格局动态.结果表明:1984-2008年,研究区湿地景观组分变化剧烈,湿地景观由天然湿地向人工湿地转化,湿地核心区域面积缩减,天然湿地最大斑块面积指数下降,破碎化程度加剧;人工湿地分布面积扩大,斑块数下降,聚合度增大,且最大斑块面积指数的增大趋势明显.研究期间,人类活动对湿地影响的加大以及河堤的修筑和围海养殖面积的增加是大洋河河口湿地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也是该地区湿地功能退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制定科学合理的长期发展规划、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保护河道、制定严格的围海养殖用地监管制度和大力发展资源型旅游产业是河口湿地保护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