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通过对藏南江孜所金北剖面混杂堆积中灰岩块体的分析,在2块样品中发现了丰富的浮游有孔虫化石。样品SJ-28含5属12种或未定种,包括Contusotruncana fornicata,C.patelliformis,C.plummerae,Globotruncana arca,G.falsostuarti,G.linneiana,G.ventricosa,Globotruncanita atlantica,Gl. sp.,Gl.stuartiformis,Pseudotextularia nuttalli和Muricohedbergella sp.等,指示的地层时代为晚白垩世中坎潘期至晚坎潘期。样品SJ-18发现5属9种或未定种,主要有Contusotruncana fornicata,C.patelliformis,C.plummerae,Globigerinelloides sp.,Globotruncana arca,G.falsostuarti,Globotruncanita sp.,Gl.stuartiformis和Muricohedbergella sp.等种,指示的时代为晚白垩世中坎潘期至马斯特里赫特期。因此,这些产有孔虫灰岩块体的形成时代应为中坎潘期至马斯特里赫特期,这为探讨该地区混杂堆积的形成时代提供了新的化石证据。上述有孔虫组合的主要面貌特征是化石丰度较高,分异度中等,全部由浮游有孔虫组成,未见底栖有孔虫,反映了远洋深海的沉积环境,可与附近床得剖面和勇拉剖面出露的床得组红层中所产的有孔虫动物群进行对比。这些灰岩块体的沉积环境可能与江孜地区的床得组红层相当。  相似文献   

2.
西藏南部定日地区上白垩统旧堡组与遮普惹山坡组之间为平行不整合接触.本文详细研究了定日地区各拉木、申克扎两条剖面中旧堡组与遮普惹山坡组地层的岩石和古生物学特征,系统描述了其中产出的浮游有孔虫13属34种.对浮游有孔虫的研究表明:各拉木剖面旧堡组属康尼亚克-三冬期沉积,上覆遮普惹山坡组沉积开始于坎潘晚期,推断其间的平行不整...  相似文献   

3.
海南岛近岸沉积物中的有孔虫特征与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位于海南岛近岸7-170 m水深、180个站位沉积物表层样的有孔虫分析表明,研究区浮游有孔虫类型较少、共发现浮游有孔虫19种,单个站位最多含有浮游有孔虫16种,而且浮游有孔虫含量(丰度)亦较低.底栖有孔虫则较为丰富,仅在较粗砂中底栖有孔虫丰度相对较低.常见近40多个底栖有孔虫属种,多数样品中以含有螺旋式与平旋式玻璃质底栖有孔虫为主,少数样品以胶结壳、列式玻璃质壳或大型底栖有孔虫为优势特征.本研究在详细阐述了底栖有孔虫主要特征属种的基础上进行了有孔虫分区,从而揭示其所包含的环境意义.  相似文献   

4.
根据最新的国际年代地层表,侏罗/白垩系界线是显生宇系一级唯一没有GSSP(全球界线层型与点位)的界线。位于特提斯喜马拉雅北亚带的江孜地区,发育了连续的侏罗/白垩系界线地层,是目前国内海相侏罗/白垩纪界线生物地层学研究最具潜在竞争力的地区之一。本文在西藏南部江孜地区甲不热北沟剖面甲不拉组底部往上3.9米处及19.3米处首次发现了胶结壳底栖有孔虫动物群,共计4属11种:Ammobaculites agglutinans,Ammobaculites sp.1,Ammobaculites sp.2,Ammobaculites sp.3,Ammobaculites sp.4,Ammobaculites sp.5,Glomospira charoides,Haplophragmoides gigas minor,Haplophragmoides sp.1,Haplophragmoides sp.2,Reophax texanus。根据该动物群重要分子的地质时限推测,甲不拉组底部往上3.9米处就已经属于白垩系地层。因此甲不拉组底部胶结壳有孔虫动物群的发现支持了将甲不拉组划归白垩系的意见。  相似文献   

5.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L2-X井中新世地层沉积连续,含丰富的有孔虫化石,是研究区较为典型的中新统钻井剖面之一。在L2-X井1 490~2 640 m井段内分析有孔虫岩屑样品127个,共鉴定有孔虫71属110种,其中浮游有孔虫12属37种,底栖有孔虫59属73种。根据浮游有孔虫标志种,在中新世地层中共识别出10个有孔虫化石带或联合化石带。依据有孔虫分异度、丰度及组合特征,对早中新世—中中新世的沉积环境演化特征进行了分析。井段2 565~2 640 m(下中新统下部),受白云运动影响,为浅水大陆架向深水大陆坡过渡的沉积环境,之后开始稳定地接受深水大陆坡沉积;井段2 050~2 040 m(N8b亚带,中中新统下部),浮游有孔虫的含量急剧降低,这表明L2-X井在该时期可能发生了一次快速沉降,水体进一步加深;井深1 680 m之上(N13带,中中新统上部),浮游有孔虫的百分含量升高、玻璃质底栖有孔虫逐渐占据优势,底栖深水种逐渐消失,指示了在该界面之上,L2-X井的水体逐渐变浅,由深水大陆坡逐渐向浅海外陆架沉积环境转变。L2-X井识别出的胶结质壳有孔虫,形态类型以M4a和M4b占主导地位,可用于指示...  相似文献   

6.
西藏申扎木纠错地区的上二叠统碳酸盐岩地层是近年来新发现的重要地层,但其中的有孔虫动物缺乏系统研究.本文研究了申扎木纠错剖面下拉组上部灰岩中有孔虫动物群的组成及古生物地理意义.共鉴定出有孔虫类26属52种,其中?类4属7种;有孔虫动物群主要由 Reichelina,Codonofusiella,Dunbarula,Col...  相似文献   

7.
作者对舟山港区43个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定量分析,共鉴定出底栖有孔虫33属60种。研究海域各站位均发现浮游有孔虫壳体,个体细小、属种单一,未发现活体个体。研究海域底栖有孔虫组合以玻璃质壳为主,平均含量86.71%,有孔虫丰度均值为1 676枚/50克,总体有孔虫组合为Ammonia beccarii vars.-A.maruhasii-Epistominella naraensis。研究发现,表层沉积物中大个体有孔虫(Ammonia beccarii vars.等)与小个体有孔虫(Epistominella naraensis)分布与潮流搬运呈密切相关关系,提示可能存在不同的搬运机制。与前人研究相比,研究海域有孔虫组合呈现以下变化:(1)胶结质壳有孔虫含量增加,个别站位出现15.89%的高值;(2)出现耐污染属种;(3)环境敏感属种畸形比例增加。研究表明,沉积搬运作用和环境参数变化是影响研究区有孔虫组合的重要因素,为有孔虫作为环境指标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通过对贵州紫云地区猫场剖面长兴组上部及二叠系-三叠系界线附近地层进行高密度采样和系统切片,获得有孔虫化石标本1 178枚,共鉴定出有孔虫37属65种,包括类有孔虫4属7种。其中35属63种有孔虫消失在生物碎屑灰岩与微生物岩界线之下,包括所有的类有孔虫,其种级和属级灭绝率分别为96.9%和94.6%。这与华南其它微生物岩剖面类似,进一步表明浅水相有孔虫的灭绝发生在长兴期末期。猫场剖面长兴组生物碎屑灰岩中Dagmarita和Cribrogenerina两属非常丰富,其个体数量分别为209枚和126枚,占总数量的28.4%,是该动物群的优势分子,称为Dagmarita-Cribrogenerina组合。猫场组微生物岩中仅发现有孔虫Earlandia和Postcladella两个属,称为Earlandia-Postcladella组合。  相似文献   

9.
在Cenomanian/Turonian界线(ca.93Ma)前后全球性的大洋缺氧背景下,藏南岗巴地区发育一套以深灰绿色-灰黑色钙质页岩、泥页岩为主夹少量灰岩透镜体的富有机碳沉积,有孔虫化石保存较好,含量丰富,其中底栖有孔虫在恢复古水深、底层水溶解氧浓度和古海洋生产力等方面具重要意义。C/T界线附近底栖有孔虫纵向上大致可划分为3个演化阶段。主要优势属种包括Dorothia,Anomalinoides,Lenticulina,Conobina等,浮游/底栖比率在50%-80%之间,指示了水深约100-200m的Ⅳ2生境型(外陆棚-陆架边缘斜坡环境)。底栖有孔虫氧指数(BFOI)在-6--25之间,对应的溶解氧含量约为0.7-1.4ml/L,与同时期其它地区相比偏低,属弱氧化环境。内生种百分含量和深内生种/外生种比率均指示了C/T界线附近较高的生产力水平。短期的海洋生产力的勃发很可能是加剧海水缺氧的主要原因,而长期的弱氧化条件的形成很可能是同时期一系列环境事件所导致的氧气供应量不足所致。  相似文献   

10.
南海北部琼东南盆地BD-2井中新世地层沉积连续,是琼东南盆地中新统较典型的钻井剖面之一。该井中新世地层中含丰富的有孔虫化石,共鉴定有孔虫62属98种,其中浮游有孔虫13属41种,底栖有孔虫49属57种。根据有孔虫标志种及螺旋浮游有孔虫旋向优势度的变化,对该井的有孔虫生物地层进行了详细划分,从早中新世至晚中新世共识别出11个有孔虫化石带或联合化石带。探讨了下中新统与中中新统,中中新统与上中新统界线的有孔虫划分标志。依据有孔虫丰度、分异度及组合特征,讨论了BD-2井从早中新世至晚中新世沉积环境演化特征。  相似文献   

11.
对2012—2013年南海西沙和南沙沉积物捕获器中浮游有孔虫进行了分析,共鉴定出13属20种,群落组合以热带亚热带暖水属种为主。上层捕获器中浮游有孔虫年通量在南沙海区(201 480枚·m-2·y-1)明显较高,是西沙海区(99 676枚·m-2·y-1)的两倍多。在西沙海区,下层捕获器浮游有孔虫年通量(207 386枚·m-2·y-1)是上层的两倍多,且小粒径(150~250μm)壳体主要集中在下层,推测是区域的深层水流侧向搬运所导致。浮游有孔虫总通量和主要属种Globigerinoides sacculifer,G.ruber,Neogloboquadrina dutertrei,Globigerinita glutinata,Globigerinella aequilateralis和Pulleniatina obliquiloculata的通量均呈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西沙浮游有孔虫的通量主要出现在冬半年,有两个明显峰值,分别出现在季风间歇期和冬季风...  相似文献   

12.
本文描述了内蒙古乌海大石门剖面奥陶系的牙形刺动物群:下克里摩里组主要有Histiodella kristinae,H.holodentata,H.wuhaiensis sp.nov.,Polonodus newfoundlandensis和Paroistodus horridus等,应归属于中奥陶统达瑞威尔阶(Darriwilian)之Histiodella kristinae带,并在同一剖面上与笔石Pterograptus elegans带和Didymograptus murchisoni带下部相当;下克里摩里组顶部产Histiodella kristinae,Baltoplacognathus cf.reclinatus,Periodon aculeatus和Protopanderodus rectus等,所以大石门剖面的Histiodella kristinae带顶部可能已与北欧Pygodus serra带之底部相当;乌拉力克组底部的砾状灰岩透镜体产有牙形刺Pygodus anserinus?,Protopanderodus liripipus,Yangtzeplacognathus protoramosus和Dapsilodus viruensis等,其中Pygodus anserinus?Pa分子(器官种的一组成分子)的口面瘤齿列的瘤齿比较粗糙,与典型的Pygodus anserinus稍有不同,且在牙形刺十分丰富的样品中仅有一枚此种之Pa分子,所以本文尚有疑问地把这层砾状灰岩归入Pygodus anserinus带,同时不能排除把它归入Pygodus serra带顶部Yangtzeplacognathus protoramosus亚带的可能。由于此剖面牙形刺化石与丰富的笔石共生,为牙形刺带与笔石带的精确对比提供了直接证据。Histiodella动物群在此剖面的发现,不仅具有十分重要的地层意义,而且具有明显的岩相古地理意义。本文详细描述了新种Histiodella wuhaiensis并讨论了Histiodella属5个种之区别。  相似文献   

13.
提要本次工作利用2013年4月-2017年11月在低纬季风海区采集的浮游生物分层拖网样品为材料,共鉴定出活体浮游有孔虫27种,以热带-亚热带暖水种和较少的广适性冷水种为主。南海、西太平洋和东印度洋广泛分布的浮游有孔虫优势属种为Globigerinoides sacculifer,Globigerinoides ruber,Neogloboquadrina dutertrei,Pulleniatina obliquiloculata和Globorotalia menardii。优势属种中,表层种G. sacculifer和G. ruber丰度最高、占据全种60%以上,主要集中分布在0~50 m水层,受温度和生产力影响较大;次表层种N. dutertrei和P. obliquiloculata分别生活在0~100m、50~100 m水层,其分布与盐度和生产力密切相关。浮游有孔虫的分布受季风影响明显,冬、夏季风通过改变海水上层的温度、盐度以及温跃层、营养跃层的深度极大影响了浮游有孔虫在平面和垂向上的分布,同时也造成了浮游有孔虫分布的季节性差异。  相似文献   

14.
2017年3月通过对在东印度洋海区6个站位53个垂直分层拖网浮游有孔虫样品进行的定量分析,探讨了该海区春季现代浮游有孔虫的组成、分布及其影响因素。东印度洋春季0~3 000m水层内共鉴定出17个浮游有孔虫属种,主要是Globigerinoides ruber,Globorotaloides hexagona,Globigerinoides sacculifer,Globigerinella aequilateralis,Neogloboquadrina dutertrei,Globorotalia menardii,Globiberinella calida,Pulleniatina obliquiloculata和Globorotalia theyeri等,它们是典型的热带亚热带暖水种浮游有孔虫群落。G.ruber,G.sacculifer最大丰度层在0~50m水层;G.conglomerata,G.hexagona最大丰度层均出现在50~100m;G.theyeris在100~1 000m间的水层均有活体出现,100~150m水层中该种浮游有孔虫丰度最高;G.scitula为深层水浮游有孔虫分子,主要出现于300~2 000m的深水水层。东印度洋春季浮游有孔虫群落的丰度在赤道中心区最低,由赤道向南北两侧扩展,其丰度逐渐递增的特点。浮游有孔虫丰度明显呈上层高,下层低的特点,在50~100m水层浮游有孔虫丰度最高,明显高于0~50m水层浮游的有孔虫丰度,这与印度洋50~100m水体中叶绿素最大值层相对应,表明浮游有孔虫受水体初级生产力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15.
江苏南部中石炭世的四射珊瑚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文研究了江苏南部中石炭世的一些四射珊瑚,共8属10种,其中1新属8新种。通过四射珊瑚的研究及与其共生的中石炭世的(竹蜓)类的发现,指出宜兴、溧阳一带黄龙灰岩(组)及其下白云岩夹灰岩透镜体(本文称丁山组)的时代均属中石炭世。丁山组为中石炭世巴什基尔晚期,上覆黄龙组为莫斯科期。  相似文献   

16.
记述早、中侏罗世有孔虫13属17种,标本采自西藏南部定日县的卧龙剖面及聂拉木县中尼公路5264km路标处剖面。早侏罗世普普嘎组以产大有孔虫为特征,在卧龙剖面仅有下侏罗统的中、上部,缺失下部地层;中侏罗世聂聂雄拉组以产小有孔虫为特征,基本没有大有孔虫。  相似文献   

17.
东海底质中浮游钙质微体化石的深度分布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引言 具有钙质骨骼的微体浮游生物,中生代晚期以来在世界海洋中大为繁盛,成为海相沉积地层学与古海洋学研究的主要依据。当前我国正在邻近诸海上开发烃类等矿产资源并对远洋沉积开始进行研究,认识浮游钙质微体化石在沉积中的分布规律及其地质意义,便显得尤为重要。 近年来在东海底质微体古生物分析过程中,发现了新生代各个门类的钙质浮游微体化石,它们是:浮游有孔虫11属32种(亚种)(汪品先,待刊),钙质超微化石20属28种,钙质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对晚更新世以来(~45万)南海西部浮游有孔虫进行定量统计分析,并与南海北部和南部该时期的浮游有孔虫组合进行比较.研究发现,南海浮游有孔虫组合在以Globigerinoides ruber和Globigerinoides sacculifer为代表的热带—亚热带组合面貌为特征的背景下,其不同海区的浮游有孔虫组合具有...  相似文献   

19.
古海洋环境是全球变化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表层古海洋环境信息主要载体的浮游有孔虫分布范围广泛,在海洋沉积物中大量保存,在该研究领域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重建古环境的基础。对现代浮游有孔虫的生态特征进行研究,是正确理解浮游有孔虫群落及其壳体地球化学指标所蕴涵古海洋环境信息的前提。本文综述了国内外浮游有孔虫生态研究的一些主要方法及其进展,重点阐述了不同海域不同海洋环境条件下一些主要浮游有孔虫属种的区域分布、深度分布、季节性变化及其壳体同位素组成等特征。最后展望了我国南海现代浮游有孔虫生态的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20.
朱祥根 《古生物学报》2022,61(4):628-642
提要新疆吐鲁番盆地桃树园地区晚二叠世地层称作下仓房沟群,自下而上分为泉子街组、梧桐沟组和锅底坑组,为河–湖相碎屑沉积,剖面连续,层序清楚,动、植物化石丰富。文中研究的腹足类标本产于桃东沟剖面梧桐沟组下部和中部的介壳灰岩层和灰岩透镜体中,见有2层,计有2科4属6种:Xinjiangospira rotundata Yu et Zhu,Xinjiangospira habita sp.nov.、Hydrobia turpanensis Wei、Hydrobia orientalis sp.nov.、Pseudamnicola taodonggouensis sp.nov.和Valvata complanusa sp.nov.;与腹足类共生的有双壳类、叶肢介、介形类,以及植物和脊椎动物化石等,其中双壳类主要是Palaeanodonta,Palaeomutela和Anthraconauta等属。该腹足动物群由Hydrobiidae和Valvatidae的属种组成,标本数量多,壳体小,保存完好,是迄今已知属种最丰富的古生代淡水腹足类动物群。当前梧桐沟组腹足动物群面貌与准噶尔盆地大龙口剖面小龙口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