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9 毫秒
1.
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判别分析和聚类分析,对高原鼢鼠(Eospalax baileyi)4个地区(临潭、天祝、玛曲和碌曲)8个地理群体的头骨形态特征进行综合分析,比较13个特征变量的地理分异,挖掘形态特征的主要变量,并探讨其形态变异与环境的关系。结果发现,群体间13个特征变量均存在显著差异,主成分分析表明13个头骨特征变量可用3个主成分来表述,其累计贡献率达96.981%。颅全长、上齿列长及齿隙长是高原鼢鼠头骨发生分化的主要变量。天祝种群与碌曲种群,及玛曲种群与临潭种群都有重叠,其中碌曲的两个种群相似性最高,玛曲种群和临潭种群与其他种群几乎无重叠,显示完全分化,聚类分析结果与判别分析结果一致。头骨形态与地理因子的相关性分析发现头骨形态大小与海拔成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综合分析认为地理隔离、栖息地海拔因子影响下的生态条件等是高原鼢鼠头骨分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基于线粒体COI基因序列对高原鼢鼠7个地理种群的遗传多样性、遗传分化和基因流进行分析,158条COI基因序列中发现了570个变异位点,界定了54个COI单倍型。总体单倍型多样性指数Hd为0.911,种群单倍型多样性在0.278—0.964之间,高原鼢鼠的种群遗传多样性较高。群体总的遗传分化系数Fst为0.611,群体间的基因流Nm在-0.020—3.700之间,部分地理种群之间的遗传分化程度高,基因流弱。AMOVA分子变异分析显示,高原鼢鼠的遗传变异主要来自种群之间(77.56%),种群内部的遗传变异较低(22.44%)。中性检验(P0.01)与错配分析显示高原鼢鼠种群经历了群体扩张事件。IBD未检测到地理距离与种群间遗传距离的显著性相关关系(R2=0.124,P=0.118)。综合分析认为,高原鼢鼠不同地理种群间遗传分化的原因除地理隔离外,还与迁移扩散方式、进化过程和其他环境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3.
高原裸裂尻鱼头部轮廓形状及其变异的几何形态测量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明确描述高原裸裂尻鱼的表型多样性,运用现代几何形态测量法,基于高原裸裂尻鱼头部轮廓的形态坐标数据,对其5个地理种群的样本做了定量分析。结果主要如下:①主成分分析(PCA)和典型变量分析(CVA)显示,5个地理种群的样本的变异主要位于口型特征、下吻部形状、下颌骨形状、下颌锐利角质程度和头部形状等性状。②基于主成分分析、典型变量分析和聚类分析,高原裸裂尻鱼三个亚种(班公湖亚种、玛法木湖亚种和指名亚种)相互分开,在PC1轴上从负值到正值依次排列,从而确定了高原裸裂尻鱼亚种划分的有效性。③通过形态差异的显著性检验,基于马氏距离和普氏距离分析了高原裸裂尻鱼各地理种群之间的形态变异距离,根据差异显著性将该5个地理种群的高原裸裂尻鱼分为湖泊型亚种和河流型亚种,随后的聚类分析同样支持该结果。总之,通过几何形态测量法,准确描述了高原裸裂尻鱼头部轮廓的形态多样性,按照外形的差异,将5个地理种群分为两种生态型,并推测该差异主要是由于所生活的水体环境和食物差异所造成。对高原裸裂尻鱼形态差异的识别和研究,能为其生态学研究和物种多样性保护提供相应指导,丰富微进化理论。  相似文献   

4.
以祁连山东段高寒草甸区栖息的鼢鼠(Eospalax spp.)为研究对象,通过分子系统学、形态学和栖息地特征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区域内鼢鼠的分类地位进行了研究。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测定了线粒体D-loop 序列,构建了系统发育树并计算了鼢鼠间遗传距离。测量了鼢鼠头骨指标以及体貌形态特征,并调查了不同鼢鼠栖息地草地类型、优势种植物及土壤紧实度等。结果发现4 个采样地的鼢鼠属两个不同种,即甘肃鼢鼠(Eospalax cansus)和高原鼢鼠(Eospalax baileyi)。两种鼢鼠的遗传距离为0.147;眶间宽、听泡宽在两性间均差异显著(n=14,n=16,P < 0.05),颧宽在雄性间差异显著(n= 14,P < 0.05);甘肃鼢鼠尾部和后足有稀疏短毛,而高原鼢鼠则有密毛。甘肃鼢鼠主要栖息在海拔较低的高寒草甸区,其优势植物主要有矮嵩草(Kobresia humilis)、蕨麻(Potentilla anserina )、早熟禾(Poa annua);高原鼢鼠主要栖息在海拔较高的高寒灌丛草甸区,其优势植物主要有早熟禾(Poa annua)、金露梅(Potentilla fruticosa)、披碱草(Elymus dahuricus),但两者栖息地的土壤紧实度无差异(P >0.05)。本研究结果为同区域分布甘肃鼢鼠和高原鼢鼠的野外鉴别提供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5.
甘肃鼢鼠(Myospalax cansus)是一种终年营地下独居生活的小型掘土类动物。本文通过测定mt DNA的控制区部分序列(530 bp)变异,分析青海东部地区8个甘肃鼢鼠地理种群遗传多样性与遗传结构。158个样本共发现26个变异位点,定义了39种单倍型,整体的平均单倍型多样性高(h=0.953 2)、核苷酸多样性低(π=0.006 36)。歧点分布和中性检验均说明青海东部甘肃鼢鼠种群在历史上存在着快速扩张的事件。基于邻接法构建的网络关系图中,单倍型呈星状分布,没有按地理位置形成对应类群。基因流(Nm)数据显示多数地理种群间基因交流贫乏,AMOVA结果显示种群内与种群间遗传变异分别为48.82%和51.18%,遗传分化明显。IBD分析表明,甘肃鼢鼠的遗传分化与地理距离呈正相关,说明距离隔离对甘肃鼢鼠种群分化具有重要作用。甘肃鼢鼠的这种遗传多样性与种群遗传结构特点,可能是地下生活方式靠挖掘迁移带来的较小扩散能力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中华菊头蝠是由鲁氏菊头蝠华东亚种提升的一个种.本文测量了海南、广东以及川渝地区中华菊头蝠的23项头骨形态测量指标,应用主成分分析、判别分析和单变量分析方法对中华菊头蝠头骨测量值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3个地域种群的头骨在总体形态上存在显著的差异;判别分析和单变量分析的结果亦与上述结论相符;沿海种群头骨形态的绝大部分指标比川渝种群大.  相似文献   

7.
甘肃鼢鼠骨骼19种氨基酸含量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121型氨基酸分析仪对甘肃鼢鼠(Myospalax cansus)躯干、四肢、头骨骨骼中19种氨基酸含量进行测定,并与高原鼢鼠及其他哺乳动物骨骼中氨基酸含量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结果表明,甘肃鼢鼠各部位骨骼中19种氨基酸含量均为甘氨酸最高,谷氨酸次之,胱氨酸最低。同一氨基酸在甘肃鼢鼠不同骨骼部位含量顺序为躯干>四肢(头骨。甘肃鼢鼠骨骼总氨基酸含量低于塞隆骨,与虎骨相近,高于其他哺乳动物。其中羟脯氨酸含量明显高于虎骨、塞隆骨等。  相似文献   

8.
研究对分布于横断山区(从北到南:巴塘、中甸、宁蒗、景东)的高山姬鼠头骨背面、腹面、侧面及下颌侧面的形态特征进行主成分分析、判别分析、薄片样条分析和多维尺度分析,以进一步探讨高山姬鼠头骨形态变异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高山姬鼠头骨的背面和腹面在研究多种群头骨形态时更适宜,更有参考价值;经过薄片样条法分析显示形变集中在鼻骨、眼眶和臼齿,这可能与高山姬鼠生存的横断山从北到南的气候和地理环境变化相关;经多维尺度分析显示横断山地区的高山姬鼠的头骨发生了变异,这可能与高山姬鼠生活环境的经度和纬度有关。综上,横断山区的高山姬鼠种群的头骨形态有一定的变异,这可能反映了其对横断山不同生态环境的形态适应性变异.  相似文献   

9.
针对双齿近相手蟹Perisesarma bidens 9个群体(龙海、深圳、珠海、阳江、徐闻、企水、清澜港、北海、防城港)228只个体的22项形态比例参数,采用聚类分析、判别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对群体间形态差异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聚类分析不能把群体明显地分群;9个群体提取的6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为84.09%,第一、二主成分绘制的散点图显示,各群体互相重叠,无法区分开来;综合判别准确率为40.8%,判别准确率不高,无法有效地运用判别函数依据个体形态特征进行分类;单因子方差分析显示,各群体大多数变量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双齿近相手蟹群体间个体形态有一定差异,可能是受环境影响;差异系数(CD)值均小于亚种分类的阈值1.28,说明群体间的形态差异小,未达到亚种水平。  相似文献   

10.
王丽  吴敏  徐翊  游章平  张定亨 《广西植物》2011,31(3):349-356
调查马蹄参在湖南、广东、广西、云南4省9个天然种群20项枝叶的形态指标在种群内和种群间的表型变异,运用相关分析揭示枝和叶形态指标间以及与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性,并进行聚类分析(UPGMA)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各性状在种群内和种群间均存在一定变异性.广西花坪自然保护区两个种群(HP1,HP2)枝叶形态性状(尤其是枝)的...  相似文献   

11.
Thirty populations of potato cyst nematode (Globodera spp.) from the Island of Tenerife and two populations from the UK were assessed for several morphometric and non-morphometric characters thought to discriminate between the species G. rostochiensis and G. pallida. Also 200 cysts from each population were analysed by isoelectric focusing of soluble proteins. Correlation analysis, analysis of variance and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were used to investigat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morphometric characters, how the relationships varied between species and between populations, and which characters were most useful for discriminating between species. The two species differed significantly for each of the four morphometric characters: stylet length, fenestra length, anus-fenestra distance and the number of ridges. The stylet length and fenestra length also showed differences between populations of G. rostochiensis while stylet length and number of ridges showed differences between populations of C. pallida. In general, populations of G. pallida showed greater variation than populations of C. rostochiensis.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of the population means indicated that over 73% of the variation in the characters could be explained by the contrast of stylet and fenestra lengths against the anus-fenestra distance and number of ridges. A plot of the first two principal components separated the two species. Stepwise discriminant analysis provided a linear combination of these four variables which discriminated between the species. Stylet length was found to be the most useful characteristic for distinguishing the species whilst anus-fenestra distance was the least useful.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生活在不同地区的9组人群的成年男性头骨(668例)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其14项测量性状的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探讨多变量统计分析方法在人类学研究中的价值。结果显示:欧氏距离系数可以初步判断各组人群的相互关系及差异;根据聚类分析树枝图推出的人群间的相互关系受作者主观意识的影响,可信的结论应建立在多种聚类方法产生的结果一致的基础上;主成分分析的结果与选取的变量有一定关系,选取不同的变量组,其结果会受到影响。同聚类分析方法相比,主成分分析方法相对较好地反映了人群间的相互关系。本文研究结果提示,应慎重对待多变量统计方法得出的人群间相互关系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
不同地理种群烟蚜形态特征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冲  王秀芳  陈丹  王新伟  薛冬  任广伟 《昆虫学报》2013,56(12):1452-1463
烟蚜Myzus persicae是一种世界性的重要农业害虫。为探讨我国不同地理种群烟蚜形态特征变异情况, 本研究测量了我国18个地理种群烟蚜的体长、 体宽、 头宽、 各足腿节长、 各足胫节长等18个形态性状度量特征和Q值, 并进行方差分析和基于欧氏距离与地理距离和海拔差距的Mantel Test, 利用各形态特征与体长的比值构成的比例特征进行系统聚类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 部分地理种群烟蚜的形态性状差异显著。系统聚类和主成分分析表明, 18个烟蚜地理种群中贵州贞丰种群(ZF-GZ)与其他种群相比差异最大, 陕西南泥湾(NNW-SX)、 湖南慈利(CL-HN)、 安徽谯城(QC-AH)和重庆武隆(WL-CQ)种群差异最小, 其他种群间的差异程度介于这两者之间。Mantel Test显示欧氏距离与地理距离、 海拔高度差距都不具有相关性。烟蚜种群的形态分化不符合地理隔离模式, 地理气候条件对种群形态有一定影响, 种群形态差异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但具体作用机制尚不明确。  相似文献   

14.
柠条锦鸡儿不同居群形态变异研究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结合数量统计方法对柠条锦鸡儿12个居群的12项形态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除小叶对数、叶形和荚果长外,其余形态性状在居群内或居群间都表现显著差异;以12个形态性状为基础的聚类分析将所研究的12个居群分为3类;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每荚种子、干粒重、托叶长和叶长等4个性状是造成柠条锦鸡儿表型差异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我国23个群体体质的聚类分析与主成分分析   总被引:8,自引:5,他引:3  
作者选取13项指标(头长、头宽、额最小宽、面宽、形态面高、鼻宽、鼻高、口裂宽、两眼内宽、身高、坐高、肩宽、骨盆宽)对我国23个群体体质特征进行了聚类分析与主成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23个群体可分为南方组、北方组(含两个小组)和中间类群组。南方组与北方组的体质区别主要为体部的长度、宽度的差异。北方组各群体之间头面部指标值差异较大,南方组各群体之间头面部指标值则较为接近。  相似文献   

16.
沙生植物沙鞭不同居群形态变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沙鞭(Psammochloa villosa Bor.)20个自然居群为研究对象,对其株高、花序长度、旗叶长度、旗叶宽度和小穗长度等12个表型性状进行形态变异研究。结果显示,12个性状群体间F值为1.832~8.958,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表明沙鞭不同居群表型性状存在广泛变异,且变异程度各不相同;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前4个主成分代表了沙鞭形态多样性的82.277%,其中旗叶长度、旗叶宽度、颖片长度、小穗长度等是造成不同居群表型性状差异的主要因素;依据欧式距离对参试居群进行的UPGMA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当遗传距离为20.5时,可以将20个沙鞭野生居群划分为两类,且各表型性状并没有依居群地理分布而聚类。  相似文献   

17.
对产自内蒙古不同分布区12份扁蓿豆种质资源的12个形态性状进行主成分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除荚果形状和种子宽外,其余形态性状在材料间都表现显著差异,扁蓿豆种质资源遗传变异丰富;通过多变量的主成分分析,第一主成分和第二主成分代表了扁蓿豆形态多样性的62.30%,枝条长、叶面积、荚果宽、种子长和千粒重等5个性状是造成扁蓿豆表型差异的主要因素;基于形态性状的聚类分析把12份材料聚为4类,其中第 1类MR-12扁蓿豆资源的株高、枝条长和株丛直径明显高于其他类,叶片大且叶量丰富,营养性状表现良好;结实性状中荚果长和千粒重较大,综合性状表现较好,可以作为合适的材料作为引种驯化和育种的试验材料。  相似文献   

18.
扁蓿豆不同分布区野生居群形态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结合数量统计分析对扁蓿豆14个居群的14项形态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除叶长、荚果长、荚果宽、荚果形状、种子长和千粒重以外,其余形态性状在居群间或居群内都表现显著差异;以14个形态性状为基础的聚类分析将所研究的14个居群分为4类;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株高、叶面积、花序结荚数、花序种子数和种子宽等5个性状是造成扁蓿豆表型差异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福建山樱花形态多样性分化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以闽、赣、粤、台4省13个种群292份福建山樱花种质为分析材料,对16个形态性状进行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福建山樱花不同个体间各性状均有明显差异,变异系数较大,优株选择潜力很大。系统聚类分析可将292份参试材料划分为2个表征群4个亚表征群,除重瓣型福建山樱花外,单瓣型福建山樱花的形态特征在种群间总体上无明显的分化规律,不同种群的个体交叉聚在同一个表征群内,但在同一亚表征群内,同一种群的多数个体常能聚在一起,表明种群之间在形态上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分化,只是这种分化还不能清楚地区分不同的种群。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叶形、叶尖、叶缘、分枝能力、60 d苗高、花色和花形是造成福建山樱花形态分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