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目的 寻求金昌地区小儿腹泻病原学和耐药性特征,以及肠道菌群变化,为有效预防、科学治疗金昌地区小儿腹泻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2011年全年金昌市第一人民医院258份小儿腹泻粪便标本同时行粪常规检验、A群轮状病毒抗原测定,标本直接涂片革兰染色后行显微镜菌群分析、细菌培养、病原菌药敏试验,结合患儿临床信息,综合分析金昌地区小儿腹泻病原学和耐药性特征、肠道菌群变化特点.结果 (1)现阶段金昌地区小儿腹泻病原体以轮状病毒为主;(2)细菌感染引起的小儿腹泻,耐药情况复杂;(3)各种腹泻均可使小儿肠道菌群失调.结论 (1)要有效预防小儿轮状病毒性腹泻;(2)经验治疗小儿细菌性腹泻可以使用β-内酰胺类+酶抑制剂;(3)要重视小儿肠道菌群失调.  相似文献   

2.
婴幼儿腹泻病原学及其快速诊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小儿腹泻标本病原学特点及流行病学特征,寻求小儿感染性腹泻的快速诊断方法。方法对我院2003年10月至2005年9月门诊及住院的1160例2个月-5岁腹泻患儿的腹泻标本进行细菌学检查及pH检测。结果(1)1160例患儿腹泻标本病原学阳性605例(52.16%),检出病原20种621株,外源性肠道病原菌、内源性肠道条件致病菌以及轮状病毒3种病原构成比依次为35.75%、32.69%、31.56%。主要病原:(1)轮状病毒196株(31.56%),志贺菌118株(19.00%),克雷伯菌86株(13.8%),枸橼酸杆菌67株(10.79%),致泻性大肠埃希菌60株(9.66%)。(2)1160例患儿腹泻标本6个月-2岁患儿占881例(69.91%)。轮状病毒腹泻多发于秋冬季、大便为水样、多见于2岁以内婴幼儿,志贺菌以夏秋季与脓血便检出率较高。(3)病原菌分离阳性腹泻标本pH>7占明显优势,轮状病毒阳性标本、病原检查阴性标本、健康体检对照标本pH<6占明显优势,前者pH与后三者pH统计学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结论引起小儿腹泻的病原种类繁多,轮状病毒居首位,内源性肠道条件致病菌在腹泻标本中的构成比已接近外源性肠道致病菌而成为腹泻的重要病原菌,大便pH可作为急性腹泻病早期简单、快速、准确、价廉的初步诊断及合理应用抗生素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3.
酪酸菌制剂治疗婴幼儿秋季腹泻3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婴幼儿秋季腹泻是小儿常见的急性腹泻病,其主要致病病原体是轮状病毒。在轮状病毒肠炎治疗上,目前尚无特效药物。为了开拓轮状病毒肠炎新的治疗方法,我院在轮状病毒肠炎流行期间采用酪酸菌制剂治疗秋季腹泻30例,其中显效21例,有效7例,总有效率933%。结果显示微生态制剂是轮状病毒肠炎理想的治疗药物,为轮状病毒肠炎治疗提供新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中国河北省卢龙县儿童轮状病毒腹泻研究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轮状病毒是我国儿童重症腹泻的主要病原。按照WHO轮状病毒监测方案,于1999年7月至2003年6月,在河北省卢龙县开展了医院和社区为基础<5岁儿童轮状病毒腹泻的监测。结果表明:卢龙县<5岁儿童腹泻的发病率为1 3次/人/年。4年中全县共有2350名<5岁急性腹泻患儿住院,占所有住院儿童的38%(2350/6213)。住院的腹泻患儿每年有两个高峰,一个是夏季(6~8月),占全年腹泻住院病例的22%;另一个在冬季(12月至次年2月),占58%。住院的轮状病毒腹泻只有一个高峰,是在冬季(12月至次年2月),高峰期的轮状病毒腹泻住院患儿数占全年轮状病毒腹泻患儿住院数的86%。按全年统计,轮状病毒腹泻占住院腹泻患儿的46%,轮状病毒腹泻的住院率为11/1000儿童/年。在门诊腹泻患儿中轮状病毒腹泻患儿占28%,在社区腹泻患儿中轮状病毒腹泻占10%。轮状病毒毒株的分布,G3型(45%)最常见,其次为G1型(35%)、G2型(8%)、G4型(3%)、G9型(0 6%),混合感染较少(1%)。还有8%的毒株未能分出型别。在轮状病毒腹泻患者中,9~11月龄的儿童检出率最高(53%),其次是12~17月龄(51%)、18~23月龄(36%)和6~8月龄(30%)。在4年研究期间共有5~10名1~59月龄儿童可能因为轮状病毒腹泻死亡,其中有1例确诊为P[8]G1型毒株感染。初步估计,该县1~59月龄儿童轮状病毒腹泻的死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上海地区≤5岁的患急性稀水样便腹泻患儿中轮状病毒感染及星状病毒感染的流行情况及其临床特征。方法 留取2006年6月~2007年3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门诊、住院及医院内感染腹泻患儿的部分粪便标本,应用免疫层析胶体金法检测轮状病毒。排除轮状病毒感染后,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星状病毒。本实验主要研究对象为年龄≤5岁,病程≤2周,大便培养无条件致病菌生长患儿。结果 共收集724例急性腹泻粪便标本,年龄≤5岁人群轮状病毒阳性检出率42.5%,约85%患儿年龄≤2岁;病例全年均有发生,发病高峰主要集中在2006年12月~2007年1月。共240例急性腹泻轮状病毒阴性粪便标本中,年龄≤5岁人群星状病毒阳性检出率11.6%,53.6%患儿年龄≤2岁;观测期间病例散发,发病高峰主要集中在2006年10月~2007年1月。结论 轮状病毒是上海地区婴幼儿病毒性腹泻的重要病原,部分患儿伴肠道外损伤。星状病毒是上海地区婴幼儿病毒性腹泻的又一重要病原。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不同季节及不同年龄段腹泻患儿感染轮状病毒(RV)与腺病毒(Eads)情况,为临床提供早期、快速、准确、可靠的依据,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使患儿早日康复。方法 采用杭州艾博医药有限公司提供的轮状病毒(A组)/腺病毒检测试剂盒(乳胶法),对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浙江省人民医院门诊和住院就诊的3 368例腹泻儿童粪便标本进行轮状病毒和腺病毒抗原检测。结果 3 368例腹泻儿童粪便中,RV阳性578例占17.16%,Eads阳性106例占3.15%。11月至次年1月为轮状病毒感染的高发月份,1~3岁为儿童感染的高发年龄;腺病毒感染阳性率低,呈散发性。结论 杭州地区近年1~3岁婴幼儿的腹泻主要是由轮状病毒和腺病毒引起,其中轮状病毒感染率明显高于腺病毒,且有明显的季节性;而腺病毒感染呈散发流行,未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及年龄分布。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昆明婴幼儿腹泻中轮状病毒感染情况。方法收集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儿科2004年10-12月住院的腹泻的患儿粪便标本60份,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法和RT—PCR法进行轮状病毒分型。结果60份粪便标本中,29份检测到A组轮状病毒RNA基因,阳性检出率为48.3%,未发现B组及C组轮状病毒。其中RNA长型有29份(100%),未发现短型和混合型。对29份有明确编号的轮状病毒阳性标本来源的患儿分析显示,平均发病年龄10.5个月。29份标本中,有20份可用RT—PCR分型,均为G3型,未发现其他型。结论A组轮状病毒是昆明地区5岁以下婴幼儿腹泻病的主要病原,3月龄-2岁婴幼儿是轮状病毒的易感人群,以冬季10月份至12月份为流行高峰,基因组以长型为主,血清型为G3型。  相似文献   

8.
胶体金法与RT-PCR法测定A群轮状病毒及G血清型分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婴幼儿A群轮状病毒腹泻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收集浙江省苍南县人民医院2009年1-12月份的婴幼儿腹泻粪便标本,采用胶体金免疫层析法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进行轮状病毒抗原检测和血清型分型,分析G血清型分型。结果 828份婴幼儿腹泻粪便轮状病毒阳性率为33.45%。在轮状病毒腹泻患儿中,1岁以内占49.82%,2岁以内占89.89%。本地区轮状病毒腹泻呈现季节高峰,11月至次年1月为轮状病毒腹泻流行期。毒株分型显示G3型为流行优势株(51.6%),其次是G1型(26.6%);另有13.7%为混合感染,包括G1+G3型(10.5%)、G2+G3型(2.4%)和G1+G9型(0.8%)。结论 2009年浙江省苍南县婴幼儿轮状病毒腹泻的主要血清型是G3和G1,G3为优势毒株。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9.
本文报道应用反相间接血凝和间接血凝试验技术快速检测ADRV抗原和抗体,一般在60分钟左右作出诊断。用ELISA方法和协同凝集试验作对照,结果一致。本实验与其它肠道病毒不发生交叉凝集反应,与菌痢、肠炎病人粪便和正常人粪便标本也不发生非特异性反应。实验准确可靠。本实验用间接血凝试验技术快速检测了ADRV抗体,观察了流行性腹泻病人血清中ADRV抗体持续时间。发现流行性腹泻患者发病后ADRV抗体存在半年以上,八个月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流行地区的健康人的ADRV抗体水平占33%左右,非流行地区正常人的ADRV抗体占11.3%左右。并用血凝抑制试验检测ADRV抗体,与小儿轮状病毒抗体无交叉反应。本试验对流行性腹泻的流行病学研究和临床诊断具有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1988—1989年哈尔滨地区婴幼儿腹泻进行了轮状病毒核酸电泳型调查,并于1984—1985年资料比较,以探明这一地区轮状病毒流行优势株的变化。 标本:婴幼儿腹泻粪便标本采自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二院儿科及哈尔滨红十字儿童医院。病毒RNA提取:参考Herring方法。聚丙烯酰胺电泳(PAGE):参考Uaemmli方法。 结果:123份急性婴幼儿腹泻粪便标本PAGE检测,47例呈现轮状病毒RNA图型,阳性率为38.2%。电泳图型的基本模式为4:2:3:2,表明均为A组轮状病毒。根据各片段的迁移位置差异,共可见9种不同的电泳型,其中短型3例,占6.4%,含2个电泳型;长型44例,  相似文献   

11.
贝飞达治疗小儿迁延性腹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贝飞达治疗小儿迁延性腹泻的临床疗效,为合理应用贝飞达治疗小儿迁延性腹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60例1个月~2岁的迁延性腹泻患儿为研究对象,把他们随机分为贝飞达组和常规组。另30例1个月-2岁的健康儿作为对照组;3组均进行治疗前后粪便中的4种常驻的正常菌群的测定和60例迁廷性腹泻患儿疗效、住院时间及费用的观察。结果贝飞达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组,且住院时间及费用也明显减少。治疗前60例迁延性腹泻患儿的粪便菌群中双歧杆菌、乳杆菌明显减少,肠球菌、肠杆菌增加,与健康同龄儿比t〈0.05,治疗后贝飞达组粪便菌群中的4种菌群数比常规组增加明显结论贝飞达具有调整肠道菌群失调的作用,从而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2.
国内外应用ELISA试剂盒和电镜检测小儿腹泻粪便悬液中轮状病毒已有不少报导。目前我国已有轮状病毒诊断试剂盒,使用甚为方便。但应用这种试剂盒检查和临床诊断的相互关系,以及ELISA、ELISA阻断试验中的抗原抗体滴度选择和应用标准法负染做电镜检查的方法值得进一步研究。本研究为探讨经临床大夫诊断,认为是轮状病毒感染引起的小儿腹泻患者,经实验室检查与临床诊断的关系及二者的复合率(由中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另文发表)以便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依据。本文就应用国产轮状病毒检测试剂盒做ELISA及其阻断试验中抗  相似文献   

13.
复合乳酸菌胶囊治疗小儿急性腹泻病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腹泻病是小儿常见病、多发病 ,尤其在 3岁以内的幼儿中更为多见。传统的治疗方法多采用抗生素及收敛药物 ,但疗效不佳。微生态制剂的应用为腹泻病的治疗开辟了广阔的前景。我科自 1999年 10月~ 2 0 0 0年 5月应用聚克 (复合乳酸菌胶囊 )治疗小儿急性腹泻病 ,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 选择我科住院腹泻患儿共 135例 ,全部符合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的诊断标准 [1 ]。男性 72例 ,女性6 3例 ;最大年龄 9.5岁 ,最小年龄 36 d,平均年龄 1.6岁。135例中市区患儿 5 6例 ,城镇患儿 48例 ,农村患儿 2 1例。1.2 …  相似文献   

14.
腹泻患儿粪便A群轮状病毒抗原检测的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了解本地区腹泻婴幼儿的A群轮状病毒感染情况及其流行特点。方法:采用胶体金法对我院2009年10月-2010年9月2104例有腹泻和肠炎特征的婴幼儿粪便进行A群轮状病毒抗原检测。结果:在2104例受检者中,A群轮状病毒感染的总阳性率是24.71%,其中男性感染率24.17%,女性为25.40%。不同年龄组间以1-2岁婴幼儿感染率最高,为32.13%,0-1岁为20.72%,2-5岁为12.03%。感染的季节特征是秋末冬初季(10-12月)阳性率最高,为42.82%,春末夏初季(4-6月)最低,为8.81%。结论:由A群轮状病毒感染引发的急性腹泻主要发生在1-2岁的婴幼儿,各个季节均有发生,以秋末冬初季为高发。  相似文献   

15.
大熊猫幼兽腹泻粪便分离出的轮状病毒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1 只5 ~ 11 月龄的断奶大熊猫幼兽先后患一种急性传染性、顽固性腹泻病,1 只大熊猫幼兽在发病4 d 后死亡,相同饲养条件下由母兽哺育的同龄大熊猫幼兽未见发病。取发病大熊猫幼兽粪便、血液以及呕吐物进行细菌学和寄生虫学检查,未检出病原;用轮状病毒粪便抗原ELISA 快速诊断,受检的8 只大熊猫幼兽腹泻便都多次检出阳性结果。采集发病大熊猫的病料进行病毒病原分离,从腹泻大熊猫幼兽的粪便中分离出病毒颗粒,通过电镜形态、理化特性和中和试验鉴定,确认分离病毒为轮状病毒。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金双歧(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辅助治疗小儿扁桃体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纳入2013年1月至2014年7月在崇州市人民医院儿科住院诊断为扁桃体炎患儿337例,用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在常规给予抗生素和对症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金双歧口服辅助治疗,出院后继续服用4周;对照组常规给予抗生素和对症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效果,住院期间发生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差异。出院后3个月内定期随访,观察两组患儿出院后3个月内发生呼吸道感染和肠道感染的差异。结果试验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8.00%,对照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3.33%。试验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40,P=0.0470.05)。住院期间试验组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发生率为8.67%,对照组为19.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087,P=0.0080.01)。出院后3个月内呼吸道感染以及肠道感染的发生率试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个月肠道感染χ2=4.624,呼吸道感染χ2=8.549;2个月肠道感染χ2=5.684,呼吸道感染χ2=11.712;3个月肠道感染χ2=7.545,呼吸道感染χ2=4.559,P0.05)。试验组服用金双歧期间,未见明显药物相关不良反应。结论金双歧辅助治疗小儿扁桃体炎可提高临床疗效,降低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发生率,降低扁桃体炎患儿出院3个月内呼吸道和肠道感染的发生率,且服用安全。  相似文献   

17.
为观察不同季节腹泻病患儿粪便菌群变化和分析微生态制剂治疗的效果。方法:收集70例不同季节腹泻病患儿粪便,用革兰染色法检查菌群,根据细菌的形态分为杆菌和球菌两大类,根据杆菌或球菌菌群数量的多少分为 、 、 三种等级。按腹泻者的病程对急性腹泻病和迁慢性腹泻病患儿粪便菌群检查统计分析。应用微生态制剂治疗急性腹泻病和迁慢性腹泻病患儿。结果:容易发生腹泻病的小儿年龄在4—24月。腹泻患儿粪便菌群总的变化趋势为杆菌不是以 为主,而是以 — 为主,球菌 — 占有一定的比例。急性腹泻病住院治疗时间短,而迁慢性腹泻病住院治疗时间长。结论:腹泻病患儿粪便菌群总的变化趋势为杆菌明显减少,球菌增多或相对增多,提示腹泻患儿的确存在肠道菌群的紊乱。急性腹泻病患儿的肠道菌群紊乱,应用微生态制剂治疗易调节,病程短;而迁慢性腹泻病患儿的肠道菌群紊乱,应用微生态制剂治疗较难调节,病程长。  相似文献   

18.
目的回顾性分析我院腹泻患儿粪便中A群轮状病毒抗原检测情况,为临床提供快捷、准确、可靠的诊断依据。方法收集腹泻患儿粪便标本2 869例,应用免疫层析双抗体夹心法检测A群轮状病毒抗原,对阳性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 869例检测结果中阳性946例,总阳性率为32.9%。1~2岁患儿阳性率最高,为36.5%;0~1岁阳性率其次,为32.3%;2~6岁患儿阳性率相对较低,为27.0%。不同年龄段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1.17,P0.05)。秋冬季节为轮状病毒感染率的高峰期,春夏季节较低,分别为39.5%和22.6%。不同季节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0.15,P0.05)。并且发现粪便以黏液便或水样便为特征的患儿A群轮状病毒感染率较高。结论轮状病毒是婴幼儿急性重症腹泻的主要病原体之一,及时进行轮状病毒抗原检测,对腹泻患儿的及时诊断和合理预防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测定36例轮状病毒腹泻幼儿的粪便双歧杆菌数量,与15例健康小儿对照,并对5例轮状病毒腹泻患儿自发病早期至愈后一周作双歧杆菌的动态定量分析,结果提示双歧杆菌在腹泻早期(3天以内)未表现明显脱水时数量不减,腹泻过程中则减少,减少的程度与脱水程度有关。对双歧杆菌在轮状病毒腹泻过程中的作用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20.
促菌生对婴幼儿轮状病毒胃肠炎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促菌生对婴幼儿轮状病毒胃肠炎的疗效观察华西医科大学儿科四川成都吴炎兴,王增贵,蒋仕佐卫生部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成都周和平为探索治疗婴幼儿病毒性胃肠炎的有效药物,我们按照全国小儿腹泻会议制定的轮状病毒胃肠炎临床诊断标准[1],予1992年11月~199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