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5 毫秒
1.
银屑病的发病与链球菌感染的相关性近年来得到人们的密切关注.银屑病是一类由T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性疾病,链球菌抗原可在易感人群中诱发或加重银屑病并使银屑病慢性持续存在.从β-溶血型链球菌诱发银屑病相关的细胞壁、细胞膜、CpG DNA序列及其他相关蛋白的自身抗原及β-溶血型链球菌通过活化T细胞、抗原抗体反应途径、通过作用机体的基因改变遗传易感性诱发银屑病的可能作用途径几方面,阐述β-溶血型链球菌与银屑病发病、发生及发展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2.
肝硬化是由多因素引起的终末期肝病,也是导致慢性肝病患者病死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微生物相关多组学的发展和应用,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肠道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如短链脂肪酸、胆汁酸和内毒素等在肝硬化等肝脏疾病中发挥主要作用,但这些肠道微生物代谢产物影响肝硬化发展的机制依然不明确。因此,根据近年来关于肠道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与肝硬化关系的研究,本文重点介绍几种研究比较深入的微生物代谢物以及其影响肝硬化发展的潜在的作用机制,并简要介绍微生物代谢物治疗肝硬化的方法,以期为肝硬化的病理生理学机制、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3.
正真菌是一类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真核生物,目前已知真菌种属超过数百万种,只有数百种具有致病性,多数真菌仅在机体免疫改变或缺陷或正常菌群微生态失衡时才引起疾病。随着抗真菌药物、免疫抑制剂的不断使用,新型抗真菌药物和疫苗的缺乏,机体微生物组分紊乱的发生等危险因素的不断增多,近年来,真菌感染特别是机会感染呈明显上升趋势。侵袭性真菌感染是造成免疫受损患者发病和死亡的重要原因,特别是在各种原因导致的免疫受损患者中,侵袭性真菌感染风险更高~([1])。  相似文献   

4.
嗜角蛋白真菌感染能引起人体皮肤浅表和深部疾病,其感染发生率近年来呈逐年增加趋势。广谱抗生素是目前广泛用于治疗嗜角蛋白真菌感染的药物种类之一,但由于可选择药物种类有限,因此多数嗜角蛋白真菌感染患者存在长期、过度使用单一广谱抗生素的情形,这可能直接或间接导致嗜角蛋白真菌耐药性形成,严重制约嗜角蛋白真菌感染疾病治疗效果,从而加重嗜角蛋白真菌感染疾病的传染风险,成为影响全球公共卫生健康的重大威胁因素之一。本文就嗜角蛋白真菌致病类型、常用药物、药物作用机理、耐药性形成及影响因素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提出了嗜角蛋白真菌耐药性未来的研究内容及方向。以期为嗜角蛋白真菌感染治疗、真菌耐药性形成机理及预防真菌感染提供新的思路和参考。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广谱抗生素、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的广泛应用,AIDS、糖尿病等疾病的不断增加及器官移植和介入技术的普遍开展,深部真菌感染急剧增多。而我国人口日趋老龄化,老年患者住院感染日渐突出,尤其是真菌感染在近年来不断增加,严重威胁着患者的身心健康和预后。为进一步了解延安市老年患者深部真菌感染情况,分析感染危险因素,有效预防和控制真菌感染,笔者比较研究了89例临床继发深部真菌感染的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生物膜的形成是病原微生物重要的耐药机制之一,真菌感染一般与两种或两种以上真菌所形成的混合生物膜有关。念珠菌属是临床极为重要且研究较多的一类条件性致病真菌,已有较多证据显示念珠菌混合生物膜在真菌感染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本文针对影响念珠菌属混合生物膜形成的因素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正>近年来,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正在迅速增加。传统抗真菌药物存在耐药性、毒性、价格昂贵等问题,给人类健康带来了巨大挑战,寻找抗真菌感染新策略迫在眉睫[1]。值得一提的是,靶向鸟枪法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提高了人们对身体不同部位共生微生物群(microbiota)多样性的理解,使微生物群不再狭义局限于共生细菌,共生真菌也成为其重要组成部分[2]。随之而来的大量研究表明微生物群是影响宿主健康和疾病(尤其是感染类疾病)的关键因素,主要原因在于其对宿主免疫系统的功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3-4]。其中,微生物群-宿主免疫-病原真菌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为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治疗提供了许多新见解。本文对人体微生物群的组成以及微生物群影响宿主抗真菌感染免疫的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在真菌感染时,宿主免疫细胞通过模式识别受体(PRR)识别β-葡聚糖等多种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PAMP)引发抗真菌天然免疫。NLR家族中的NLRP3与ASC和caspase-1共同组成NLRP3炎症小体,参与或调控真菌感染。该文就近年来关于NLRP3炎症小体在真菌感染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真菌组成成分及代谢产物检测在真菌病诊断中的应用进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真菌是指具有真正的细胞核,产生孢子,能进行有性和无性繁殖的具有甲壳质的微纤维或纤维素(或其他葡聚糖)的有细胞壁的有机体,在人体中与细菌共同起着重要的微生物平衡作用。真菌的结构由细胞壁、隔膜、细胞膜及有关细胞器构成,这些结构的组成成分和其代谢产物在真菌的生成和繁殖过程中其含量及活性也会有相应的变化。近年来,随着抗生素、免疫抑制剂及皮质类固醇激素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器官移植、导管插管的普遍开展,深部真菌感染率越来越高。然而,由于组成成分的复杂和代谢产物种类的多样性及组织培养、血培养的耗时,又使患者真菌感染后缺…  相似文献   

10.
酒精性肝病与肠道微生物群落密切相关。酒精性肝病会导致肠道微生物群落失调,而微生物群落失调又可进一步加重肝病进程。本文综述了酒精性肝病与肠道微生物群落间的关系及作用机制,以及益生菌、益生元、合生元、后生元和噬菌体等肠道微生物及其相关产物改善或治疗肝病的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11.
Our objective was to determine whether conidia from non-woven fiber bands impregnated with Metarhizium anisopliae F 52 could be spread to other parts of the environment, and whether Anoplophora glabripennis could become infected with conidia dispersed from fungal bands. In the field, bands containing M. anisopliae were hung at 3 m height on 15 trees. Bark samples were taken 10, 20, and 30 cm above the bands and 10, 30, and 60 cm below the bands 2, 5, and 9 days after band placement to quantify conidial densities. There were more conidia in samples taken below bands compared with samples taken above band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was found between rainfall and the occurrence of conidia on any of the bark samples. A laboratory study was conducted to determine whether conidia from M. anisopliae fungal bands could be spread to other parts of the environment by A. glabripennis adults and whether A. glabripennis could become infected by conidia dispersed from fungal bands. One or five adult A. glabripennis were used to contaminate artificial environments with conidia. All adults subsequently exposed to contaminated environments were killed by fungal infection. Beetles exposed to environments that had been contaminated by five beetles died in fewer days compared with environments contaminated by one beetle. Beetles in both density treatments died in fewer days than beetles exposed to environments without M. anisopliae conidia. Our results indicate that environmental contamination with conidia from fungal bands can occur, and that adult A. glabripennis can acquire infection from a contaminated environment.  相似文献   

12.
刘昊斓  吴云当  阮岩 《菌物学报》2020,39(12):2251-2260
本研究针对广东地区真菌性外耳道炎患者,采集健康对照组以及患病组外耳道分泌物,提取其总DNA,分析其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变化以及真菌与细菌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显示,对于细菌而言,致病细菌不仅存在于患病组耳道,也存在于健康人群的耳道当中;对于真菌而言,虽然健康组也检出了真菌,但与细菌不同的是,患病组与健康组的真菌群落差异显著。健康组耳道真菌以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为主,该类真菌并不是真菌性外耳道炎的致病菌,而在患病组中,子囊菌门Ascomycota的曲霉属Aspergillus占据绝对优势地位。曲霉是重要的致病菌,在10个患病组样本中,8个样本的曲霉属占比超过90%。此外,真菌与细菌之间,仅有极少数菌种的丰度变化存在正相关关系,多数细菌与真菌的丰度变化并不相关,这意味着在耳道环境中,真菌与细菌群落变化的依存关系不明显。总的来说,健康人群与患病人群的耳道环境均存在致病菌,致病菌的存在并不必然导致耳道炎症的发生,菌群变化只是炎症产生的前提。而曲霉在耳道的大量繁殖是真菌性外耳道炎发病的重要原因,维持一种不利于该菌繁殖的耳道环境,可能是预防真菌性外耳道炎发病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3.
侵袭性真菌感染(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s,IFIs)是真菌入侵人体导致血流、各脏器或全身播散的严重感染,以念珠菌为主的酵母样真菌和曲霉为主的丝状真菌最常见。近年来IFIs发病率及死亡率在全球范围内有显著上升趋势,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早期快速的诊断方法现己成为真菌感染研究领域的热点和难点,对于患者及时治疗和死亡率的降低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旨对目前侵袭性真菌早期相关诊断技术以及临床研究的问题和现状予以总结,同时预测该领域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4.
狼毒是青藏高原危害最严重的毒草种类之一,其快速蔓延对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的影响日益严重。选取祁连山中段退化高寒草甸为研究区,综合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地统计学和GIS空间分析方法,分析狼毒发生区土壤真菌多样性的空间变异特征,研究狼毒群落与土壤真菌多样性的空间相关性。结果表明: 与非发生区相比,狼毒发生区土壤真菌群落物种丰富度下降而优势度显著增加,α多样性降低;土壤真菌群落物种构成差异增强,β多样性明显升高。狼毒入侵对土壤真菌多样性的空间格局有一定扰动,发生区各多样性指数的斑块破碎化程度增加,土壤真菌群落物种构成的空间异质性明显增强,α和β多样性的空间稳定性降低。狼毒盖度与土壤真菌α和β多样性指数呈现显著正相关及显著负相关的区域交错镶嵌分布,空间相关性规律不明显,表明狼毒入侵草甸土壤真菌多样性的空间变异可能受地上植被和土壤环境的共同作用。  相似文献   

15.
在研究真菌感染中建立合适的真菌感染动物模型非常重要,大蜡螟幼虫作为昆虫动物模型之一,相比于其他的动物模型具有多种技术优势,目前已被广泛用于新型隐球菌、小孢子菌、红色毛癣菌、念珠菌属、暗色真菌、马尔尼菲青霉菌、黄曲霉和烟曲霉等多种致病菌的毒力、发病机制、免疫学改变、抗菌药物的开发以及系统性真菌感染的治疗等各个研究领域。研究表明大蜡螟感染模型研究结果与哺乳动物的结果相似,因此可以用大蜡螟来替代哺乳动物进行相关研究,从而减少了实验对哺乳动物的依赖性。  相似文献   

16.
卫芸芸  贺丹  王丽 《菌物学报》2018,37(10):1330-1336
烟曲霉是环境中广泛存在的腐生真菌,是重要的机会致病菌。近年来随着免疫受损人群的增多,烟曲霉引起侵袭性曲霉病不断增加,在深部丝状真菌感染中居于首位。由于宿主体内环境与自然环境存在诸多差异,使得烟曲霉孢子适应体内环境条件是其能够生存并致病的前提。研究发现烟曲霉适应宿主环境的能力,如温度、氧化应激、渗透压、缺氧、营养缺乏等,与其致病力密切相关。对压力应激与致病力关系的研究有助于解析烟曲霉的致病机制,可为研发烟曲霉感染诊治的新途径提供理论基础。本文对烟曲霉的压力应激与其致病力的关系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7.
刘洁  胡小平  刘伟 《菌物学报》2018,37(10):1391-1398
随着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增多,新近问世的新型抗真菌药物也越来越多。新一代广谱三唑类抗真菌药物泊沙康唑和伏立康唑,在体内和体外均有较强的抗真菌活性,临床上用其来预防和治疗侵袭性真菌感染。两药具有共有的作用机制,在抗真菌活性、药物代谢及安全性方面有着各自特点。分子结构上泊沙康唑和伏立康唑优于原有药物伊曲康唑和氟康唑,从而具备更强、更广的抗菌谱。两药的研发和应用表明抗真菌药物研究正朝着高效、广谱、低毒的方向发展,成为治疗各种类型真菌感染新的有力手段。然而,两药在临床研究和血药浓度监测方面仍待深入探究。本文将从分子结构、作用机制、适应症和药代动力学方面介绍两药,并对两药在未来的临床应用进行展望,为临床应用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8.
The fungal pathogen Rhynchosporium alismatis is being developed for biological control of starfruit (Damasonium minus), an important aquatic weed in Australian rice fields. The development of R. alismatis in starfruit differs between juvenile and adult plants. Juvenile starfruit plants are stunted as a result of fungal infection, while in adult plants, the main effect is necrosis and chlorosis of floating leaves. A conidial concentration of 1×104 conidia mL-1 was adequate to cause disease symptoms on floating leaves, but the stunting effect on juveniles was caused by concentrations of at least 1×105 conidia mL-1. To successfully inoculate juvenile plants, the water must be drained before inoculation to expose plants to the inoculum. The artificial addition of dew periods did not enhance disease development in plants. The stunting of juvenile starfruit plants caused by the infection of R. alismatis may give rice plants a competitive advantage over the weed at the seedling stage  相似文献   

19.
《植物生态学报》2018,42(8):793
有关醉马草(Achnatherum inebrians)内生真菌(Epichloë gansuensis, E. inebrians)共生体的研究, 代表了我国禾草内生真菌研究领域的重要方向, 使中国的醉马草-内生真菌与美国的苇状羊茅(Festuca arundinacea)-内生真菌(E. coenophiana)和新西兰的多年生黑麦草(Lolium perenne)-内生真菌(E. festucae var. lolii)成为禾草内生真菌国际三大研究分支。该文综述了近30年来对醉马草内生真菌共生体的系统研究, 包括: 内生真菌的分布、带菌率、检测方法、多样性, 内生真菌提高宿主的抗旱、耐寒、耐盐碱、耐重金属、抗虫、抗病等抗逆性及其机理, 共生体产生的生物碱等次生代谢物, 对草食动物的毒性, 及其在草地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等。研究者实验证实了醉马草本身无毒, 只有当内生真菌与醉马草共生并产生麦角新碱和麦角酰胺等麦角类生物碱后才能导致采食醉马草家畜中毒。文章展望了醉马草内生真菌基因组学和功能分析, 利用杀菌剂杀死内生真菌进行醉马草脱毒, 利用无毒内生真菌菌株进行饲用醉马草新品种选育, 利用有毒醉马草内生真菌共生体进行抗虫防鸟的机场绿化新品种选育及生物源农药与医药开发等。  相似文献   

20.
有关醉马草(Achnatherum inebrians)内生真菌(Epichloë gansuensis, E. inebrians)共生体的研究, 代表了我国禾草内生真菌研究领域的重要方向, 使中国的醉马草-内生真菌与美国的苇状羊茅(Festuca arundinacea)-内生真菌(E. coenophiana)和新西兰的多年生黑麦草(Lolium perenne)-内生真菌(E. festucae var. lolii)成为禾草内生真菌国际三大研究分支。该文综述了近30年来对醉马草内生真菌共生体的系统研究, 包括: 内生真菌的分布、带菌率、检测方法、多样性, 内生真菌提高宿主的抗旱、耐寒、耐盐碱、耐重金属、抗虫、抗病等抗逆性及其机理, 共生体产生的生物碱等次生代谢物, 对草食动物的毒性, 及其在草地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等。研究者实验证实了醉马草本身无毒, 只有当内生真菌与醉马草共生并产生麦角新碱和麦角酰胺等麦角类生物碱后才能导致采食醉马草家畜中毒。文章展望了醉马草内生真菌基因组学和功能分析, 利用杀菌剂杀死内生真菌进行醉马草脱毒, 利用无毒内生真菌菌株进行饲用醉马草新品种选育, 利用有毒醉马草内生真菌共生体进行抗虫防鸟的机场绿化新品种选育及生物源农药与医药开发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