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一、文内参考文献的格式:例:一位作者:戴芳澜(1979)或(戴芳澜1979);两位作者:庄剑云和魏淑霞(1994)、(ArthurCummins 1936)、(庄剑云和魏淑霞1994);三位作者(含)以上:戴玉成等(2007)、(戴玉成等2007)、(Smith et al. 1981)。  相似文献   

2.
<正>一、文内参考文献的格式:例:一位作者:戴芳澜(1979)或(戴芳澜1979);两位作者:庄剑云和魏淑霞(1994)、(ArthurCummins 1936)、(庄剑云和魏淑霞1994);三位作者(含)以上:戴玉成等(2007)、(戴玉成等2007)、(Smith et al. 1981)。二、文后参考文献的格式:  相似文献   

3.
<正>一、文内参考文献的格式:例:一位作者:戴芳澜(1979)或(戴芳澜1979);两位作者:庄剑云和魏淑霞(1994)、(ArthurCummins 1936)、(庄剑云和魏淑霞1994);三位作者(含)以上:戴玉成等(2007)、(戴玉成等2007)、(Smith et al. 1981)。二、文后参考文献的格式:  相似文献   

4.
正一、文内参考文献的格式:文内文献排序规则:按出版年代由低到高排序,同年文献按照作者姓氏字母顺序升序排列。例:一位作者:戴芳澜(1979)或(戴芳澜1979);两位作者:庄剑云和魏淑霞(1994)、(ArthurCummins 1936)、(庄剑云和魏淑霞1994);三位作者(含)以上:戴玉成等(2007)、(戴玉成等2007)、(Smith et al. 1981)。  相似文献   

5.
《菌物学报》2021,(3):513-513
一、文内参考文献的格式:文内文献排序规则:按出版年代由低到高排序,同年文献按照作者姓氏字母顺序升序排列。例:一位作者:戴芳澜(1979)或(戴芳澜1979);两位作者:庄剑云和魏淑霞(1994)、(Arthur&Cummins 1936)、(庄剑云和魏淑霞1994);三位作者(含)以上:戴玉成等(2007)、(戴玉成等2007)、(Smith et al.1981)。  相似文献   

6.
<正>一、文内参考文献的格式:例:一位作者:戴芳澜(1979)或(戴芳澜1979);两位作者:庄剑云和魏淑霞(1994)、(ArthurCummins 1936)、(庄剑云和魏淑霞1994);三位作者(含)以上:戴玉成等(2007)、(戴玉成等2007)、(Smith et al. 1981)。二、文后参考文献的格式:中文投稿,文后中文参考文献采用中-英文双语表示;英文投稿,中文参考文献只需英文表述。  相似文献   

7.
正一、文内参考文献的格式:文内文献排序规则:按出版年代由低到高排序,同年文献按照作者姓氏字母顺序升序排列。例:一位作者:戴芳澜(1979)或(戴芳澜1979);两位作者:庄剑云和魏淑霞(1994)、(Arthur Cummins 1936)、(庄剑云和魏淑霞1994);三位作者(含)以上:戴玉成等(2007)、(戴玉成等2007)、(Smith et al.1981)。  相似文献   

8.
《菌物学报》2019,(1):126-126
一、文内参考文献的格式:例:一位作者:戴芳澜(1979)或(戴芳澜1979);两位作者:庄剑云和魏淑霞(1994)、(Arthur&Cummins1936)、(庄剑云和魏淑霞1994);三位作者(含)以上:戴玉成等(2007)、(戴玉成等2007)、(Smith et al.1981)。二、文后参考文献的格式:中文投稿,文后中文参考文献采用中-英文双语表示;英文投稿,中文参考文献只需英文表述。  相似文献   

9.
正一、文内参考文献的格式:文内文献排序规则:按出版年代由低到高排序,同年文献按照作者姓氏字母顺序升序排列。例:一位作者:戴芳澜(1979)或(戴芳澜1979);两位作者:庄剑云和魏淑霞(1994)、(ArthurCummins 1936)、(庄剑云和魏淑霞1994);三位作者(含)以上:戴玉成等(2007)、(戴玉成等2007)、(Smith et al. 1981)。同时引用多篇文献:(杨祝良2020;戴玉成等2021)、(Li et al. 2012;Li et al. 2013;Li et al. 2015;Song et al. 2018)  相似文献   

10.
正一、文内参考文献的格式:文内文献排序规则:按出版年代由低到高排序,同年文献按照作者姓氏字母顺序升序排列。例:一位作者:戴芳澜(1979)或(戴芳澜1979);两位作者:庄剑云和魏淑霞(1994)、(ArthurCummins 1936)、(庄剑云和魏淑霞1994);三位作者(含)以上:戴玉成等(2007)、(戴玉成等2007)、(Smith et al. 1981);同时引用多篇文献:(杨祝良2020;戴玉成等2021)、(Li et al. 2012;Li et al. 2013;Li et al. 2015;Song et al. 2018)。  相似文献   

11.
正一、文中参考文献的格式:在论文中标注的格式:例:一位作者:戴芳澜(1979)或(戴芳澜1979);两位作者:庄剑云和魏淑霞(1994)、(ArthurCummins 1936)、(庄剑云和魏淑霞1994);三位作者(含)以上:戴玉成等(2007)、(戴玉成等2007)、(Smith et al.1981)。二、文后参考文献的格式:[REFERENCE]和[参考文献]的写法:中文投稿,文后中文参考文献需要采用中-英文双语表示;英文投稿,中文参考文献只需有英文表述即可。  相似文献   

12.
正一、文内参考文献的格式:例:一位作者:戴芳澜(1979)或(戴芳澜1979);两位作者:庄剑云和魏淑霞(1994)、(ArthurCummins 1936)、(庄剑云和魏淑霞1994);三位作者(含)以上:戴玉成等(2007)、(戴玉成等2007)、(Smith et al. 1981)。二、文后参考文献的格式:中文投稿,文后中文参考文献采用中-英文双语表示;英文投稿,中文参考文献只需英文表述。文内文献排序规则:按出版年代由低到高排序,同年文献按照作者姓氏字母顺序升序排列;文后文献排序规则:  相似文献   

13.
正一、文内参考文献的格式:文内文献排序规则:按出版年代由低到高排序,同年文献按照作者姓氏字母顺序升序排列。例:一位作者:戴芳澜(1979)或(戴芳澜1979);两位作者:庄剑云和魏淑霞(1994)、(ArthurCummins 1936)、(庄剑云和魏淑霞1994);三位作者(含)以上:戴玉成等(2007)、(戴玉成等2007)、(Smith et al. 1981);同时引用多篇文献:(杨祝良2020;戴玉成等2021)、(Li et al. 2012;Li et al. 2013;Li et al. 2015;Song et al. 2018)。二、文后参考文献的格式:  相似文献   

14.
<正>一、文内参考文献的格式:例:一位作者:戴芳澜(1979)或(戴芳澜1979);两位作者:庄剑云和魏淑霞(1994)、(ArthurCummins 1936)、(庄剑云和魏淑霞1994);三位作者(含)以上:戴玉成等(2007)、(戴玉成等2007)、(Smith et al. 1981)。二、文后参考文献的格式:中文投稿,文后中文参考文献采用中-英文双语表示;英文投稿,中文参考文献只需英文表述。文内文献排序规则:按出版年代由低到高排序,同年文献按照作者姓氏字母顺序升序排列;文后文献排序  相似文献   

15.
<正> Gummins(1953)曾报道过中国也有甘蔗蔗茅柄锈菌(puccinia erianthi),但国内除邓叔群(1964)和魏景超(1979)曾描述过甘蔗屈恩柄锈菌(puccinia kuehnii)外,还无人再发现过有蔗茅柄锈菌。戴芳澜(1979)和相望年(1957)的著作中亦缺乏此菌的记录。1982年作者在云南某农场发现引起甘蔗锈病的蔗茅柄锈菌,是云南省在栽培种甘蔗上发现蔗茅柄锈菌的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6.
<正> 本文第一作者于1985年9月和1990年9月曾先后两次在甘肃省武威市黄羊镇附近的田旋花(Convolvulus arvensis L.)上采集到一种黑粉菌,经鉴定确认为旋花种子楔孢黑粉菌Thecaphora seminis-convolvuli(Desm.)Ito。该菌国内迄今未见报道(王云章,1964;戴芳澜,1979;刘惕若,1984;郭林、惠友为,1989),是我国的一个新记录种。  相似文献   

17.
海南岛玉米上的多堆柄锈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正> 在采集植物病害标本的过程中,我们曾于1972年12月中旬在海南岛乐东县尖峰地区“金-03”号玉米自交系的植株上采得一种锈菌——多堆柄锈菌(Puccinia polysora Underw.)。其后,1974年和1979年在该岛的陵水及崖县等地亦分别采到过此菌。据 Weber(1973)和 Kranz(1978)等报道,P.polysora广泛地发生于世界热带地区的玉米上;在我国,戴芳澜等(1937)、天云章(1949)、谌多仁(1963)以及戚佩坤(1978)等所报道的国内玉米上的锈菌均属于高粱柄锈菌 P.sorghi。作者在海南岛玉米上采得的这种锈菌(P.polysora),国内尚无报道。  相似文献   

18.
<正> 中国的鞘锈菌(Coleosporium)已报47种,全部为转主寄生长循环型生活史,性孢子和春孢子产生在松属(Pinus)针叶上,引起各种松针锈病,冬孢子产生在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的13个科上,其中生在菊科植物上的种类最多(戴芳澜,1979)。鞘锈菌的生活史类型多种多样,除了上述的长循环型生活史以外,还有缺夏孢型生活史以及短循环型生活史(Cummins,1983)。作者于1989年7月14日在大兴安岭新林林业局碧州大青山的偃松(Pinus pumila Regel)上采  相似文献   

19.
一种国内未见报道的虫草菌——古尼虫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正> 虫草菌(Cordyceps)是一类重要的虫生真菌。近年来国内外对这类真菌的生态及地理分布、分类,以及在医药和害虫生物防治上的应用皆有不少报道。据统计,全世界发表的虫草菌有350个种和变种(小林义雄,1980)。我国现已报道的虫草菌有30种以上(邓叔群,1963;戴芳澜,1979;CHEN,1978;KOBAYASI,1981a、b;臧穆,1982)。  相似文献   

20.
四川省脊椎动物寄生蠕虫区系 一、鱼类寄生吸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四川生物资源丰富,是较早开展寄生蠕虫调查研究的省份之一。诸如Du(1930)在沼虾中发现叶形吸虫,曾省(1930)报告鳜鱼中的范尼道佛吸虫。徐钖藩和Hoeppli(1931、1935、1938);徐锡藩(1933、1934);朱佐治(1936);熊大仕和许世(1940);鲁超(1941);李淑颖(1941);刘建康和伍献文(1941);伍献文等(1943、1944、1949);李非白(1944);龚建章和伍献文(1945);毛守白(1945);徐国清(1948)等,先后进行各类脊椎动物寄生蠕虫的研究。解放后邬捷(1959、1963、1964、1977);吴淑卿等(1960、1965);姜德全(1965);胡孝素(1963、1977);赖从龙等(1982)作了大量的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