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利用索氏萃取技术,依次采用石油醚、乙酸乙酯、丙酮、无水乙醇和甲醇等5种溶剂对蝉虫草纯粉进行分级萃取,运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法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5级萃取物进行分析鉴定。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显示萃取物中含有与烯烃类、羧酸类、酯类、醇类和酮类等化合物相关的C-H、C=O、C-O和C=C等官能团。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共鉴定出有机小分子化合物34种,以酯类和脂肪酸类为主,多为碳链长度为15-20的长链脂肪酸及对应的酯,其中十八碳不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高达28.95%;分别存在于两种或以上萃取物中的有机化合物共有11种;仅存于石油醚萃取物中的化合物6种,乙酸乙酯萃取物中3种,丙酮萃取物中2种,无水乙醇萃取物中6种,甲醇萃取物中6种。在一定极性范围内,利用溶剂的极性梯度变化,可实现蝉虫草中活性物质的按极性梯度分离;采用分级萃取技术可有效分离蝉虫草中部分化学成分。鉴定结果充实了蝉虫草中化合物的种类资源,为蝉虫草中活性物质谱图库的完善、构效关系的建立及蝉虫草产品的利用开发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2.
《菌物学报》2017,(3):332-338
采用杯碟法对大蝉虫草摇瓶发酵液的乙酸乙酯萃取物进行了抗菌实验,并利用质谱导向的制备高效液相色谱对该乙酸乙酯萃取物中的活性组分进行了跟踪分离得到抗菌活性化合物,根据该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其化学结构。结果发现大蝉虫草发酵液的乙酸乙酯萃取物对白色念珠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确定白色念珠菌为研究大蝉虫草发酵液抗菌活性的最佳指示菌;从大蝉虫草发酵液中分离得到的抗真菌活性化合物为多壳球菌素。  相似文献   

3.
【背景】新古尼异虫草具有多种药理作用,是一种具有开发潜力的新资源。但该虫草仍有很多活性物质值得探寻,目前对该虫草活性物质的研究多集中于大分子或极性物质,对小分子或弱极性物质的研究关注甚少。【目的】研究新古尼异虫草石油醚提取物中非极性/弱极性小分子化合物,以期完善该虫草中活性物质的化学指纹图谱库。【方法】利用石油醚对新古尼异虫草进行索氏提取,借助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FTIR)和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鉴定分析石油醚萃取物中的物质组成。【结果】FTIR表明该虫草石油醚萃取物中含有C-H、C=O、C-O和C=C等官能团,经GC-MS进一步分析鉴定出109种化合物,主要包括烷烃、芳烃、烯烃、酸、酯、醇、胺等化合物,且首次检出甾类、芳烃类、烷烃类、酰胺类、烯烃类和酚类非极性/弱极性的小分子化合物,其中亚油酸及其同分异构体的相对含量最高(38.33%)。【结论】从新古尼异虫草中提取得到多种小分子活性成分,补充了该虫草中的物质组成,为其高附加值利用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4.
【目的】测定黑翅土白蚁肠道放线菌发酵产物的抗菌活性,并对其抗菌活性成分进行分析,以发现新颖的抗菌先导化合物。【方法】采用涂布平板法对黑翅土白蚁肠道放线菌进行分离;通过牛津杯法测试菌株发酵液提取物对4种致病菌(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和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的抗菌活性,筛选出活性菌株BYC-18;通过形态学特征和16S rRNA序列分析确定BYC-18的分类学地位;采用滤纸片法测定BYC-18发酵液在不同极性溶剂萃取物的抗菌活性;运用多种色谱方法从乙酸乙酯粗提物中分离纯化抗菌活性化合物,利用质谱和核磁共振谱鉴定其化学结构;采用滤纸片法和最低抑制浓度法测定分离的化合物的抗菌活性。【结果】BYC-18被鉴定为链霉菌属Streptomyces sp.菌株,该菌发酵液对4种致病菌均有抗菌活性且其乙酸乙酯萃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作用明显,抑菌圈直径达11.1 mm。从乙酸乙酯萃取物中分离得到1个单体化合物BYC-18-1,经鉴定为β-玉红霉素(β-ru...  相似文献   

5.
【目的】从白蚁巢中分离出具有抗菌活性的放线菌,并在其代谢产物中寻找具有抗菌活性的先导化合物。【方法】通过形态学观察和16S rRNA序列分析初步确定目标菌株BYC 01的分类地位。利用生长速率法和琼脂扩散法测定其代谢产物的抗菌活性。并通过大量发酵提取浸膏,运用多种色谱方法对发酵产物进行分离、纯化,利用质谱和核磁共振谱分析鉴定出化合物的结构。【结果】通过形态学观察和16S rRNA序列分析,菌株BYC 01被鉴定为紫红链霉菌(Streptomyces violaceoruber)。BYC 01发酵液不同极性溶剂萃取物的抗菌活性结果表明其有效抑菌物质主要存在于中等极性的乙酸乙酯部位。在供试浓度为100μg/mL时,BYC 01发酵液乙酸乙酯萃取物对苹果树腐烂病菌具有强烈的抑制作用,抑制率大于90%;对水稻纹枯病菌和杨树溃疡病菌具有较好抑制活性,抑制率均大于60%;在供试浓度为30μg/滤纸片时,与阳性对照相比,乙酸乙酯提取物对白色念珠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和水稻白叶枯病菌有中等的抑制作用,其抑菌圈直径范围为11.3 mm-16.5 mm。经质谱和核磁共振谱分析,从BYC 01发酵产物中分离到的单体化合物被鉴定为fogacin;在供试浓度为30μg/滤纸片时,化合物fogacin对白色念珠菌生长的抑制作用与阳性对照两性霉素相当,其抑菌圈大小分别为19.3 mm和20.1 mm。【结论】菌株BYC 01具有开发为微生物杀菌剂的潜力。  相似文献   

6.
为了开发利用海洋活性天然产物,对分离自普哥滨珊瑚的1株土曲霉XWC21-10次级代谢产物的活性及其活性成分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该菌株发酵液的4种萃取物对6种指示菌均有明显的抑菌活性,说明具有广谱抑菌作用;菌丝体氯仿萃取物和发酵液乙酸乙酯萃取物对乙酰胆碱酯酶(Ach E)抑制作用最为明显,抑制率分别达到(79.37±1.53)%,(67.04±1.96)%。对具有明显活性的乙酸乙酯萃取物经硅胶柱层析分离得到11个级分。活性跟踪检测组分6、7、8、11活性较好,组分6、7成分相似,其主要含有还原性物质、高级醇、甾类等化合物;而级分11仅含有共轭基团化合物,成分相对简单。因此,该菌代谢产物具有良好的抑菌和抑制乙酰胆碱酯酶活性,活性物质还有待进一步的纯化和确定,该研究可为开发抑菌剂和治疗早老性痴呆症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7.
[目的]测定环链棒束孢(Isaria cateinannulata)在不同培养方式下,其菌丝中挥发性代谢物组成,分析代谢产物差异与培养方式间的相互联系.[方法]分别用SDAY培养基固体平板与SDY培养基液体摇瓶的培养方式进行培养;培养温度为25℃,培养周期为8天;用同时蒸馏萃取装置提取菌丝的挥发性成分;用气质联用仪进行数据采集及分析.[结果]固体培养菌丝体含有较多种类的挥发性成分,共鉴定41种化合物,其中酯类、醌类和肟类化合物为其特有.液体培养菌丝体含有的挥发性成分相对较少,共鉴定32种化合物,其中羧酸类化合物为其特有,同时酚类含量远高于固体菌丝.固体和液体培养菌丝体的主要挥发性成分都是烃类物质,其中烯烃类物质分别占固体培养菌丝和液体培养菌丝总挥发物的57.6%和7.85%,烷烃类物质分别占固体培养菌丝和液体培养菌丝总挥发物的9.19%和22.4%.[结论]固体或液体培养条件对环链棒束孢菌丝体中挥发性成分的组成有影响.  相似文献   

8.
本实验研究了茶蜂花粉的抗氧化活性和功效成分。茶蜂花粉85%乙醇回流提取,经过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依次萃取,得到石油醚萃取物、乙酸乙酯萃取物、正丁醇萃取物以及萃余物4个部分,用D-半乳糖诱导衰老小鼠模型检测茶蜂花粉不同组分的抗氧化活性,采用多种色谱方法分离具有抗氧化活性的成分,利用核磁共振方法鉴定各单体的化学结构。结果表明:茶蜂花粉乙醇提取物、乙酸乙酯萃取物具有明显的抗氧化作用,乙酸乙酯萃取物经MCI柱层析,得到30%、50%、70%三个乙醇洗脱组分,其中30%乙醇洗脱组分具有显著抗氧化活性,从该洗脱部分得到三个单体化合物,经鉴定为:槲皮素、山奈素-3-O-芸香糖苷、山奈酚-3-O-(2″,3″,4″-O-三对羟基桂皮酰基)-β-D-吡喃葡萄糖苷,推测茶蜂花粉具有抗氧化活性的成分主要为黄酮类化合物。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陆生耐盐珊瑚球菌(Coralloccus)5X1发酵液经乙酸乙酯萃取后的化学成分,以期得到有活性的先导化合物。采用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分析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显示,从陆生耐盐珊瑚球菌5X1的乙酸乙酯萃取物中分离得到3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环(酪氨酸-脯氨酸)、环(苯丙氨酸-脯氨酸)和乙酰基苯乙胺。这3种化合物均为首次从陆生耐盐珊瑚球菌5X1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来自海洋软珊瑚的链霉菌6-1(Streptomyces variabilis strain 6-1)进行次级代谢产物的分离和鉴定,寻找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合物,为人类健康服务。方法:采用液体培养基对分自海洋软珊瑚Scleronephthya sp中的链霉菌6-1(Streptomyces variabi-lis strain 6-1)进行发酵培养,用乙酸乙酯对发酵液进行萃取;采用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semi-preparative HPLC)分离方法对乙酸乙酯萃取物进行分离纯化,得到单体化合物;运用电喷雾质谱(ESI-MS)、核磁共氢振(1H NMR)、核磁共振碳谱(13C NMR)和物理性质对所得单体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海洋链霉菌6-1(strain 6-1)发酵液的乙酸乙酯萃取物中分离得到3个单体化合物,分别鉴定为:7,4'-二羟基异黄酮(1)、5,7,4'-三羟基异黄酮(2)和丁烯酸内酯-Ⅰ(3)。结论:丁烯酸内酯-Ⅰ是从链霉菌属首次分离得到,化合物1和2均是从Streptomyces variabilis中首次分离得到;变异链霉菌6-1(Streptomyces variabilis strain 6-1)可以作为活性化合物3(丁烯酸内酯-Ⅰ)的重要来源。  相似文献   

11.
海洋真菌能够产生大量活性独特的次级代谢产物。为了探明海绵共生真菌产黄青霉LS16发酵液中抗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emolyticus的活性物质,本实验对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emolyticus的抑菌活性进行跟踪,采用VLC(vacuum liquid chromatography)、Sephadex LH-20柱层析、薄层层析和高效液相色谱等技术,从海绵共生真菌LS16乙酸乙酯发酵液中分离纯化得到5个化合物。进一步实验证明,化合物2具有抗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emolyticus活性。根据该化合物的波谱数据(1H NMR、13C NMR)对其化学结构进行鉴定,确定其分子式为C15H15NO3,为生物碱类化合物。  相似文献   

12.
采用石油醚、乙酸乙酯、乙醇浸提朱红栓菌 Trametes cinnabarina 子实体干粉,得到不同极性提取物;采用清除DPPH 自由基、羟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能力,测定提取物的体外抗氧化活性;MTT法检测提取物对人肝癌细胞株HepG2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朱红栓菌石油醚、乙酸乙酯、乙醇提取物均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抗肿瘤活性;各提取物在浓度为4-5mg/mL时,对DPPH自由基、羟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能力大小依次为乙酸乙酯提取物>乙醇提取物>石油醚提取物;乙酸乙酯提取物对3种自由基的最高清除率分别为60.23%、74.49%、63.84%。各提取物对人肝癌细胞株HepG2细胞增殖抑制作用大小依次为乙酸乙酯提取物>乙醇提取物>石油醚提取物;乙酸乙酯提取物的抑制率最高达55.93%。采用硅胶和凝胶等柱色谱方法结合核磁、波谱和质谱等技术对乙酸乙酯提取物的化学组分进行分析,共分离纯化出11种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麦角甾醇(1),邻苯二甲酸二丁酯(2),对羟基苯甲酸甲酯(3),麦角甾-7,22,二烯-3-酮(4),1-[(12E,16E)-12,16-二十碳二烯酰基]-2-[(E,E)-7,11-十八碳二烯酰基]-3-硬脂酰基甘油(5),cinnabarin(6),过氧麦角甾醇(7),尿嘧啶(8),甘露醇(9),腺嘌呤核苷(10),豆甾-7,22-二烯-3β,5α,6β-三醇(11)。除化合物6外均为首次从朱红栓菌子实体中分离得到。研究结果为开发利用朱红栓菌子实体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赵韵宇  孙伟  彭崇胜  李志勇 《生物磁学》2012,(26):5001-5004
目的:对来自海洋软珊瑚的链霉菌6-1(Streptomyces variabilisstrain6-1)进行次级代谢产物的分离和鉴定,寻找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合物,为人类健康服务。方法:采用液体培养基对分自海洋软珊瑚Scleronephthya sp中的链霉菌6.1(Streptomyces vafiabilisstrain6-1)进行发酵培养,用乙酸乙酯对发酵液进行萃取;采用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semi-preparative HPLC)分离方法对乙酸乙酯萃取物进行分离纯化,得到单体化合物;运用电喷雾质谱(ESI—MS)、核磁共氢振(1HNMR)、核磁共振碳谱(13C NMR)和物理性质对所得单体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海洋链霉菌6-1(strain6-1)发酵液的乙酸乙酯萃取物中分离得到3个单体化合物,分别鉴定为:7,4’-二羟基异黄酮(1)、5,7,4’-三羟基异黄酮(2)和丁烯酸内酯-I(3)。结论:丁烯酸内酯.I是从链霉菌属首次分离得到,化合物1和2均是从Streptomyces variabilis中首次分离得到;变异链霉菌6-1(Stmptomyces variabilis strain6-1)可以作为活性化合物3(丁烯酸内酯-I)的重要来源。  相似文献   

14.
毛筒壳科真菌次级代谢产物生物活性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筒壳科Tubeufiaceae真菌具有产新结构、新活性次级代谢产物的潜力,目前对该科真菌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较少。为了寻找具有生物活性的新化合物,有必要对毛筒壳科真菌次级代谢产物及其活性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本文采用平板对峙法、生长速率法和MTT法,分别测定已分离得到的19株该科真菌活体菌株抑菌活性、发酵物抑菌活性以及发酵物粗提物对不同人体肿瘤细胞株增殖的抑制作用。通过平板对峙法,试验共筛选获得13株活性菌株,其中,红棕毛筒腔菌菌株Tubeufia rubra PF02-2对7种植物病原真菌有明显的抑菌效果,抑制率均高于60%且抑菌谱广。采用生长速率法,发现红棕毛筒腔菌菌株PF02-2经液体发酵后,发酵液对其中4种植物病原真菌仍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且菌丝体部分的乙酸乙酯提取物对马铃薯早疫病病菌Alternaria solani(ZYB)的抑制效果最好。通过MTT法,发现发酵物粗提物对3种肿瘤细胞均具有不同程度的细胞毒活性,其中在300μg/mL时,剑叶莎毛筒腔菌菌株Tubeufia machaerinae ML03-2发酵液部分的乙酸乙酯提取物对人宫颈癌细胞株HeLa和人前列腺癌细胞株PC-3的抑制率(%)分别达到了98.92±0.15和97.86±0.18,在400μg/mL时,对人肝癌细胞株HEPG2的抑制率(%)达到了98.88±0.04;在500μg/mL时,明孢新旋卷孢菌菌株Neohelicosporium hyalosporum ML05-1菌丝体部分的乙酸乙酯提取物对人宫颈癌细胞株HeLa细胞的抑制率(%)为98.32±0.02,在600μg/mL时,对人肝癌细胞株HEPG2的抑制率(%)达到了97.62±0.20,在300μg/mL时,对人前列腺癌细胞株PC-3的抑制率(%)达到了98.91±0.02。该研究结果为开发利用毛筒壳科真菌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Guo YX  Liu QH  Ng TB  Wang HX 《Peptides》2005,26(12):2384-2391
Isarfelin, a peptide with inhibitory activity on mycelial growth in Rhizoctonia solani and 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and insecticidal activity toward Leucania separata, was isolated from the mycelia of Isaria felina. The IC50 value of its antifungal activity against R. solani was 3.1 μg mL−1. However, it was devoid of activity toward several bacterial species including Bacillus subtilis, E. coli and Staphylococcus aureus. The isolation procedure involved ethanol extraction, adsorption on YPR II macropore adsorption resin, ethyl acetate extraction, petroleum ether precipitation and recrystallization from ethyl acetate.  相似文献   

16.
采用单因素实验,分别研究提取试剂、发酵液放置时间、pH值和温度对发酵液中多拉菌素提取效果的影响;然后以乙酸乙酯为萃取试剂,研究萃取次数及萃取体积对多拉菌素萃取效果的影响。结果显示,甲醇为最佳提取试剂;发酵液在pH为3~11、温度为20~80℃的条件下放置144 h,多拉菌素均能稳定存在,提取得到的多拉菌素的质量浓度没有显著变化;浓缩提取液液经2倍体积乙酸乙酯萃取2次即可。该条件下多拉菌素的质量浓度和萃取率分别为151.78μg/mL和98.00%。  相似文献   

17.
采用极性不同的6种溶剂(石油醚、乙酸乙酯、丙酮、乙醇、甲醇和水)、按索氏提取法逐级萃取破壁灵芝孢子粉,并同时运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和超高效液相串联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技术对各萃取物进行化学成分分析与鉴定。结果表明:GC/MS共鉴定出101种化合物,其中酸类10种、酯类40种、醇类7种、酮类6种、酚类2种、烃类18种、甾类9种和杂原子化合物9种;UPLC-Q-TOF/MS共推断出40种化合物,其中倍半萜类1种、二萜类1种、三萜类9种、生物碱类4种、酰胺类7种、有机酸类9种以及其他化合物9种。两种测定方法间共有化合物仅1种,仅存在于5种有机溶剂(石油醚、乙酸乙酯、丙酮、乙醇和甲醇)萃取物之一的化合物共105种,2种或2种以上萃取物共有的化合物共31种,实验方法较好地实现了样品中化合物组分的充分分离,扩大了可检测化合物的范围。研究结果为灵芝孢子粉中化学成分的系统分析与鉴定、及灵芝孢子粉的化合物谱图库的完善提供了基础资料,为相关药理、药效分析及灵芝的药用模式真菌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与串联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仪联用技术(ultra-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quadrupole time-of-flight tandem mass spectrometry,UPLC-Q-TOF-MS/MS)结合质谱裂解规律分析,靶向分离Alternaria panax发酵液粗提物中次生代谢产物。【方法】用马铃薯葡萄糖(potato dextrose broth,PDB)培养基液体发酵A.panax 14 d,将滤液用乙酸乙酯萃取后减压浓缩得粗提物;基于UPLC-Q-TOF-MS/MS方法(高分辨质谱、分子式与碎片峰等)分析粗提物化学成分及质谱裂解规律;采用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方法进一步分离纯化;结合核磁共振波谱(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和质谱(mass spectrometry,MS)等谱学技术以及与文献数据对照确定化合物结构。【结果】利用UPLC-Q-TOF-MS/MS技术分析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