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研究64排螺旋CT不同重建方法在桡骨下端隐匿性骨折(OFDR)诊断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择2012年6月至2015年6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46例OFDR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通过64层的Somatom Definition AS型CT机实施双侧腕关节的容积扫描,分别利用轴位、矢状位及冠状位MPR以及VR等重建方法评价OFDR图像,对比不同方位的多平面重建(MPR)图像与容积重建(VR)图像对于OFDR的显示率情况,CT不同重建方法的诊断情况及诊断价值。结果:四种方式联合检测对于OFDR的显示率最高,为100.00%。矢状位MPR及冠状位MPR对于OFDR的显示率均分别显著高于轴位MPR及V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轴位MPR的真阳性26例,真阴性4例;矢状位MPR的真阳性41例,真阴性1例;冠状位MPR的真阳性36例,真阴性2例;VR的真阳性23例,真阴性1例;四种方式联合检测的真阳性44例,真阴性2例。四种方式联合检测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均最高,为100.00%,其次为矢状位MPR及冠状位MPR。结论:64排螺旋CT能够较好地诊断OFDR,重建方法应用矢状位MPR及冠状位MPR可获得更为清晰的图像显示价值,效果明显,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探究CT联合MRI在早期肝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于我院接受诊断治疗的78例已知或疑似肝癌患者,分别对其实施CT及MRI检测,以病灶部位病理学检查结果为金标准(50例确诊为早期肝癌,28例为良性病变),分别评估CT、MRI、CT联合MRI对早期肝癌的诊断价值,将确诊为肝癌的50例患者按照病灶大小区分为直径≤3 cm组(21例)和>3 cm组(29例),对比CT与MRI对不同直径肝癌诊断率。结果:(1)检测发现,CT对早期肝癌诊断一致性为73.08 %,灵敏度为72.00 %,特异度为75.00 %;(2)MRI对早期肝癌诊断一致性为82.05 %,灵敏度为82.00 %,特异度为82.14 %;(3)CT联合MRI检测对早期肝癌诊断一致性为93.59 %,灵敏度为92.00 %,特异度为96.43 %;(4)对比发现,对直径≤3 cm的早期肝癌患者,MRI诊断率明显高于CT(95.24 % vs 76.19 %,P<0.05)。结论:CT及MRI对早期肝癌均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但联合检测明显优于任一单独检测,同时对病灶直径≤3 cm的早期肝癌患者,MRI诊断准确率更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64排CT增强扫描结合三维重建在胃癌应用中的图像质量。方法:90例胃癌行胃部64层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患者后根据管电压设置分成A、B、C三组:A组120KV、B组100KV、C组80KV。通过轴位图像结合三维重建(VR、MPR和MIP等)分析不同剂量下螺旋CT扫描结合三维重建图像诊断质量。结果:A、B两组的图像清晰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组剂量加权指数降低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A、C两组间图像清晰度及剂量加权指数降低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C组两项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适当调整MSCT的剂量,可以获得与常规MSCT剂量完全相同的图像而且可以降低辐射。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探讨CT血管造影(CTA)联合CT尿路成像(CTU)检查在重度闭合性肾损伤患者临床处理中应用价值。方法:收集并分析2017年1月-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9例诊断重度闭合性肾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入院时先行急诊CT平扫检查了解肾挫伤情况,确定重度肾损伤再进一步行CTA联合CTU检查,根据检查结果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保守治疗、选择性肾动脉介入栓塞治疗、手术治疗)。结果:9例患者均成功救治。保守治疗4例,肾动脉介入栓塞治疗5例(其中有2例行肾动脉介入栓塞后再行手术治疗)。随访3-8个月,患者恢复良好,无明显并发症。结论:肾动脉CTA联合CTU检查,能全面提供肾血管及肾盂、输尿管、邻近脏器等的解剖信息,明确损伤程度,为介入和手术治疗提供良好的术前指导,尤其是结合肾动脉选择性栓塞,能最大限度保留肾脏功能,提高抢救率,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三维重建成像技术在骨盆骨折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1年8月~2012年8月我院收治的骨盆外伤患者共60例,比较CT、DR片2种检查方法.结果:16层螺旋CT片检查出53处阳性,而DR片查出43处阳性及1例假阳性.2种检查方法比较:敏感度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6层螺旋CT三维重建成像技术在骨盆外伤的诊断上有着显著的优势,综合使用VRT、SSD、CPR、MPR技术,能够检测出DR片不易发现的骨折,提高了诊断符合率,对骨盆骨折的诊断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MR平扫、MRCP、DWI序列及MR动态增强扫描等不同MR检查方法对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9例肝门部胆管癌在上述不同MRI检查方法中所显示的影像特征,提高对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断认识。结论:肝门部胆管癌在MRI平扫上表现为边界不清的等、稍长T1信号稍高T2混杂信号团块,MRCP可明确显示肝门区肝管狭窄、截断征象,远侧肝管的显著扩张,DWI序列病灶表现为扩散受限稍高信号,MR动态增强扫描动脉期病变表现为不强化或轻度强化,程度不一的延迟强化较具特征性,同时增强MR对胆管壁和邻近肝实质的侵犯、血管侵犯以及肝门、腹膜后淋巴结转移有明显的诊断价值。合理选择上述多种MRI检查方法结合临床胆管癌相关抗原、CA19-9检测能对大多数肝门部胆管癌做出正确诊断,对疾病的诊断、分型、临床治疗路径选择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鞍旁海绵状血管瘤MR影像特点及误诊原因,提高对该疾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方法:收集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3例鞍旁海绵状血管瘤,术前均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5例行3D-ASL检查,分析其影像学资料。结果:9例表现为横向哑铃状,鞍旁大,鞍内小,病灶主体位于颈内动脉外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被病灶包绕;1例鞍旁与鞍内病灶大小相似,1例病灶主体位于颈内动脉内侧,2例病灶完全位于颈内动脉外侧;7例垂体显示不清,6例垂体受推移;6例T2W I表现为类似脑脊液的极高信号;仅5例行3D-ASL检查,病灶均呈低灌注。误诊9例,其中4例误诊垂体腺瘤,5例误诊脑膜瘤。结论:横向哑铃状、病灶主体位于颈内动脉外侧及T2W I类似脑脊液的极高信号是鞍旁海绵状血管瘤的典型影像特征。对于不典型病变,借助3D-ASL可以减少误诊,充分掌握MRI影像特征及鉴别诊断的要点,对提高临床术前诊断水平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比较CT与MR对肝硬化背景下小肝癌检出情况,探究CT与MR在肝硬化背景下小肝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0年6月~2015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确诊为肝硬化背景下小肝癌患者91例为研究对象,病理及临床相关方法确诊102个病灶,其中小肝癌69个和微小肝癌33个,患者均在不同时期或序列下行多排螺旋CT与MRI检查,分析比较两者对小肝癌和微小肝癌的检出率。结果:多排螺旋CT检查发现肝癌小病灶91个,其中66个小肝癌,25个微小肝癌;MRI检查发现95个病灶,小肝癌67个,微小肝癌28个;69个小肝癌病灶,检出率最高的为CT动脉期(92.75%)与LAVA动脉期(92.75%),检出率最低的为CT平扫(76.81%);33个微小肝癌病灶,检出率最高为LAVA动脉期(75.76%),检出率最低的为LAVA平衡期(36.36%);CT平扫、门静脉期、动脉期、平衡期、MRI-IN-PHASE、LAVA平衡期、LAVA平扫对小肝癌的检出率显著高于对微小肝癌的检出率(P0.05);CT对小肝癌的检出率显著高于微小肝癌的检出率(P0.05),MRI对小肝癌与微小肝癌的检出率无显著差异(P0.05);MRI与CT对小肝癌的检出率不存在差异(P0.05),但MRI对微小肝癌的检出率显著高于CT(P0.05)。结论:MRI-LAVA的动脉期序列对小肝癌病灶与微小肝癌病灶的检出率最高;CT与MRI在对小肝癌的检出率不存在差异,但MRI对微小肝癌的检出具有更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磁共振灌注加权成像(perfusion weighted imaging,PWI)与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在脑胶质瘤分级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7年6月在我院就诊并经病理证实为脑胶质瘤患者100例,其中高、低级别胶质瘤患者各44、56例。对所有患者行PWI、DWI检查,比较肿瘤不同区域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局部脑血流量(regional cerebral blood flow,rCBF),不同级别肿瘤实质区、瘤周水肿区rADC、rrCBF,根据ROC曲线分析rADC、rrCBF对不同级别胶质瘤的诊断阈值、敏感性、特异性。结果:与对侧相应正常脑实质比较,瘤周水肿区及肿瘤实质区ADC、rCBF均显著升高(P0.05);与瘤周水肿区比较,肿瘤实质区ADC、rCBF均显著升高(P0.05)。高级别肿瘤实质区rADC显著低于低级别肿瘤实质区(P0.05),rrCBF显著高于肿瘤实质区(P0.05)。高级别瘤周水肿区与低级别瘤周水肿区rADC间无显著差异(P0.05),高级别瘤周水肿区rrCBF显著高于低级别瘤周水肿区(P0.05)。在对高、低级别脑胶质瘤的分级中,rADC、rrCBF的曲线下面积(under the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AUC)分别为0.957、0.978,均0.9。rADC诊断不同分级胶质瘤的敏感度是90.12%,特异度是95.26%,诊断阈值是13.12;rrCBF诊断不同分级胶质瘤的敏感度是92.31%,特异度是98.57%,诊断阈值是2.62。rADC与rrCBF诊断不同分级胶质瘤敏感度、特异度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PWI、DWI能够为脑胶质瘤的分级诊断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数字X线摄片(DR)、CT及其联合应用对周围型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该院2012年2月~2016年3月收治早期周围型肺癌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分别进行数字化X线摄影和CT检查,以手术切除或病理结果为最终诊断的金标准,计算两种检查方法及其联合对早期诊断周围型肺癌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率阳性预测值以及阴性预测值。结果:胸部DR检出空泡征者7例(7.8%),分叶征47例(52.2%),边缘有细小毛刺征36例(40%),胸膜凹陷征9例(10%);CT见病变边缘分叶征71例(78.8%),长短毛刺征57例(63.3%),空洞征27例(30%),胸膜凹陷征32例(35.6%)。DR诊断周围型肺癌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分别为85%、81%、85.6%,而CT则为90%,87.6%,90.5%,均高于DR。DR与CT两者联合诊断周围型肺癌的敏感性为98.4%,显著高于DR(85%)和CT(90%)。结论:在早期周围型肺癌的影像学诊断中,CT的临床价值显著优于DR,而两者联合诊断的临床价值明显优于单独检测。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16层螺旋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三维重建与数字化摄影(DR)平片检查对外伤性肋骨骨折的诊断价值,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将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期间于本院接受诊治的82例外伤性肋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16层螺旋CT三维重建与DR平片检查,观察并记录患者的骨折发生部位,并比较两种诊断方法对外伤性肋骨骨折诊断的准确率、灵敏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以及漏诊情况。结果:82例外伤性肋骨骨折患者经影像学与临床诊断明确发生骨折179处,多发性骨折发生率为62.20%,单发性骨折发生率为37.80%,骨折肋骨段位中4-10段骨折发生率最高为69.83%,骨折肋骨水平阶段中腋肋骨折发生率最高为59.78%。相较于DR平片,16层螺旋CT三维重建诊断外伤性肋骨骨折的准确率、灵敏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更高,漏诊率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DR平片检查,应用16层螺旋CT三维重建检查外伤性肋骨骨折能明显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率、灵敏度和特异性,减少漏诊,可为临床诊治提供更可靠的信息,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对隐匿性肋骨骨折的诊断价值及最佳复查时间。方法:选取2017年7月到2018年7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胸部外伤患者95例,在首次检查时均接受了X线平片和多排螺旋CT检查,比较首次检查时X线平片和多排螺旋CT的检出率,比较首次检查时X线平片和多排螺旋CT对不同类型骨折的诊断情况,比较各个时间段复查病例的肋骨骨折数与首次检查时的差异。结果:95例患者中最终86例确诊存在肋骨骨折,首次检查时多排螺旋CT的检出率为95.35%(82/86),高于X线平片的82.56%(71/86)(P0.05)。86例患者最终确定共存在骨折289处,首次检查时X线平片共检出246处,多排螺旋CT共检出274处,多排螺旋CT对线性骨折、凹陷性骨折的检出率高于X线平片(P0.05)。伤后11-20d、伤后41-50d、伤后51-60d的复查肋骨骨折数与首次检查肋骨骨折数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伤后21-30d、伤后31-40d的复查肋骨骨折数高于首次检查肋骨骨折数(P0.05)。结论:多排螺旋CT对隐匿性肋骨骨折有较高的诊断价值,首次诊断时的检出率明显高于X线平片,伤后21-40d这个时间段是进行复查的较佳时间段,可获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在CT三维重建上测量重度先天性脊柱侧凸Cobb角度的可重复性和可靠性。方法:收集在我院诊治的重度先天性脊柱侧凸病人的CT三维重建和脊柱全长X线片,共计67例。由五名不同测量者对CT三维重建脊柱畸形冠状面主弯Cobb角测量两次,两次间隔在三周以上,并测量脊柱全长X线片脊柱畸形冠状面主弯Cobb角一次,运用组内相关系数分析测量结果之间的可重复性和可靠性。结果:同一测量者两次测量结果之间的差值平均为4.5°。同一测量者两次测量结果之间的组内相关系数为0.969,不同测量者之间测量结果的组内相关系数为0.913。取五名测量者在CT三维重建上第一次测量的Cobb角度,其平均值为(110.5±23.5)°,五名测量者在X线片上测量结果的平均值为(103.1±22.0)°,对两组数据进行Mann-Whitney非参数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86,P=0.004)。结论:在CT三维重建上测量重度先天性脊柱侧凸的Cobb角,可以减小测量的误差,提高测量的可重复性和可靠性,是一种相对准确的测量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磁共振全身扩散加权成像(WB-DWI)在不同病理类型淋巴瘤的筛查、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7年6月经我院病理证实的淋巴瘤患者60例作为淋巴瘤组,另选择同期健康志愿者43例作为对照组,所有对象均进行磁共振WB-DWI检查(淋巴瘤组于治疗前和治疗后检查),测量其淋巴结表观扩散系数(ADC)值,比较淋巴瘤组与对照组、淋巴瘤组不同部位、不同病理类型及治疗前后不同疗效淋巴瘤患者的淋巴结ADC值差异。结果:淋巴瘤组平均ADC值为(755.37±48.42)×10-6 mm~2/s,低于对照组的(1185.92±66.53)×10-6 mm~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部位、不同病理类型(包括不同细胞来源)淋巴瘤患者的ADC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疗效淋巴瘤患者的ADC值治疗前与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治疗后不同疗效淋巴瘤患者的ADC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淋巴瘤患者WB-DWI的ADC值较健康者显著降低,而且不同疗效的淋巴瘤患者具有不同的ADC值,因此,WB-DWI检查可作为淋巴瘤的筛查、诊断及疗效评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探讨基于图像重建的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仪器(Computed Tomography,CT)三维成像提升腹部增强扫描图像质量的价值。方法:2019年11月到2020年10月选择在本院进行腹部CT增强扫描的患者76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电脑随机数字法将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重建组各3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扫描成像,重建组给予基于自适应统计迭代重建(adaptive statistical iterative reconstruction,ASIR)的CT三维成像,记录两组成像质量与噪声情况。结果:两名医师对重建组的图像主观质量评分都高于对照组(P<0.05)。重建组的图像相对细腻柔和,能清晰显示图像细小血管断面,末梢血管显示良好,血管壁光滑柔和。重建组的动脉期、门静脉期、平衡期的肝脏CT值高于对照组(P<0.05),动脉期、门静脉期、平衡期的肝脏、胰腺对比噪声比(contrast to noise ratio,CNR)值低于对照组(P<0.05)。重建组的容积剂量指数(volume CT dose index,CTDIvol)和剂量长度乘积(Dose-Length product,DLP)、有效剂量(effective dose,ED)值都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图像重建的CT三维成像能提升腹部增强扫描主客观图像质量,降低图像噪声,更利于腹部疾病的显示,从而提高正确诊断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MRI多b值DWI序列在孤立性肺结节(SPN)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9月-2016年6月于我院行CT检查发现并未经治疗的78例SPN患者,在穿刺活检或手术前行MRI胸部检查,根据结节直径分为三组:D1≤10mm、10 mmD2≤20 mm、20 mmD3≤30 mm,DWI扫描b值(0 s/mm~2、400 s/mm~2、600 s/mm~2、800 s/mm~2)。分别测量不同b值下结节DWI图的信号评分和拟合ADC图的表观扩散系数(ADCtot值),参照病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在b值为400 s/mm~2时,良恶性结节DWI信号差异在D1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当b值为600 s/mm~2时,良恶性结节DWI信号差异在(D1、D2、D3)组间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结节信号强度越高其恶性可能性越大;在b值为800 s/mm~2时,良恶性结节DWI信号差异在D3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良恶性结节ADCtot值对比分析中发现,不同良性结节的ADCtot值均较恶性结节偏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3为信号阈值,1.50×10~(-3) mm~2/s为ADCtot阈值,对SPN的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均较信号强度评分升高(P0.05)。结论:MRI弥散加权成像评价SPN过程中,多b值拟合ADCtot值对病变良恶性鉴别能力较好。在b值为600 s/mm~2时,其信号强度差异对SPN的良恶性信号评价效能最佳,多b值DWI序列对SPN良恶性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