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摘要 目的:观察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合并腹腔感染(IAI)患者病原菌分布,分析药物敏感性,同时探讨其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本研究纳入2017年1月~2022年1月期间来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二医院接受治疗并确诊的SAP合并IAI患者100例,采集患者腹水标本,观察其病原菌分布,分析药物敏感性。入院后收集患者人口学特征、实验室检查等资料,探讨患者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100例SAP合并IAI患者腹水标本中,分离出186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有108株,占比58.06%。革兰阳性菌51株,占比27.42%。真菌27株,占比14.52%。鲍曼不动杆菌对不同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均较低,大肠埃希菌对厄他培南、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庆大霉素、美罗培南的敏感性较高,肺炎克雷伯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的敏感性较高,葡萄球菌属对替加环素、万古霉素、利奈唑胺的敏感性较高,屎肠球菌对替加环素、利奈唑胺的敏感性较高,粪肠球菌对氨苄西林、万古霉素、环丙沙星、替加环素的敏感性较高。单因素分析显示,SAP合并IAI患者院内死亡与器官障碍数目、膀胱压、入院时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 II)评分、白细胞计数(WBC)、血钙、红细胞压积(HCT)、总胆固醇(TC)、甘油三醋(TG)、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动脉氧分压(PaO2)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器官障碍数目偏多、血钙偏低、CRP偏高、APACHE II评分偏高、膀胱压偏高、PaO2偏低、WBC偏高是导致SAP合并IAI患者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SAP合并IAI患者病原菌分布以革兰阴性菌为主,主要的革兰阴性菌、革兰阳性菌耐药率高。此外,器官障碍数目偏多、血钙偏低、CRP偏高、APACHE II评分偏高、膀胱压偏高、PaO2偏低、WBC偏高是影响SAP合并IAI患者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探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病原菌构成、耐药性特点及死亡的影响因素。方法:将我院从2017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98例ARDS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均开展痰分离培养,并对分离获取的病原菌实施药物敏感试验。此外,统计入院后28 d内死亡患者例数,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ARDS合并肺部感染患者死亡的影响因素。结果:98例ARDS合并肺部感染患者共分离出病原菌163株,占比从高到低分别为革兰阴性菌123株占75.46%、革兰阳性菌33株占20.25%、真菌7株占4.29%。其中革兰阴性菌又以铜绿假单胞菌(50株占30.67%)、鲍氏不动杆菌(32株占19.63%)以及肺炎克雷伯菌(21株占12.88%)较为多见。铜绿假单胞菌、鲍氏不动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溶血葡萄球菌对常见抗菌药物均有不同程度的耐药性,而肺炎克雷伯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吡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及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均为0.0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C反应蛋白(CRP)水平升高、降钙素原(PCT)水平升高、急性生理功能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25分、氧合指数<80 mmHg、入住内科重症监护室(MICU)时长≥10 d以及机械通气时间≥6 d均是ARDS合并肺部感染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均OR>1,P<0.05)。结论:ARDS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其中肺炎克雷伯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吡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及左氧氟沙星具有较好的敏感性,年龄、CRP、PCT、APACHEⅡ评分、氧合指数、入住MICU时长以及机械通气时间是此类患者死亡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探讨肺癌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病原菌分布、耐药性分析及血清炎性因子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于2018年6月~2020年3月期间收治的肺癌合并肺部感染患者90例为感染组,选取同期我院收治的肺癌未合并肺部感染患者100例为肺癌组,选取同期于我院进行体检的健康志愿者60例为对照组,对肺癌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的感染病原菌类型进行总结分析,分析常见病原菌药敏试验结果,统计病原菌耐药率。对比三组受试者的炎性因子水平。结果:90例肺癌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的送检痰液标本共检出100株病原菌,100株病原菌中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其次为革兰阳性菌、真菌,分别占比63.00%、22.00%、15.00%。肺炎克雷伯菌、鲍氏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较低,对氨苄西林、甲氨苄啶的耐药率均较高。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的耐药率较高,对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较低。白色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对两性霉素B、氟康唑、酮康唑、伊曲康唑的耐药率均较低。感染组、肺癌组的血清白介素-6(IL-6)、降钙素原(PCT)、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均高于对照组,且感染组以上指标水平高于肺癌组(P<0.05)。结论:肺癌合并肺部感染患者体内病原菌种类繁多,对常见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存在差异,且患者体内存在较强的炎性反应,临床应根据药敏结果合理应用抗菌药物 。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分析肛周脓肿患者的病原菌结构和其耐药情况,为临床抗菌药物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医院2019年1月~2020年12月期间收治的324例肛周脓肿患者的脓液标本,在实验室进行菌株的培养、鉴定及药敏试验,记录并分析结果。结果:324例患者均送检标本共分离出病原菌516株,其中革兰阴性菌421株,占81.59%;革兰阳性菌95株,占18.41%。421株革兰阴性菌中,以大肠埃希菌的检出率最高,其次是肺炎克雷伯菌;95株革兰阳性菌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率最高。在革兰阴性菌中,大肠埃希菌整体耐药率较高,其对氨苄西林、头孢吡肟的耐药率均超过60.00%;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率相对较低,仅对头孢曲松、氨苄西林的耐药率超过30.00%。在革兰阳性菌中,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和溶血葡萄球菌对氨苄青霉素、红霉素、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均较高,超过50%,同时三种葡萄球菌均未检出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的耐药菌株。结论:肛周脓肿患者的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大多为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病原菌对不同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差异较大,应根据药敏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观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术后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特征,统计其术后慢性疼痛发生情况,分析NSCLC患者术后慢性疼痛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20年8月期间我院收治的NSCLC患者200例,统计NSCLC患者术后慢性感染情况、发生术后慢性疼痛情况,观察NSCLC患者术后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特征及耐药性,并分析NSCLC患者术后慢性疼痛的影响因素。结果:NSCLC患者200例,术后医院感染31例,发生率为15.50%(31/200),以呼吸道感染率最高,占比64.52%(20/31)。31 例术后医院感染患者中,共分离培养病原菌43株 ,其中革兰阳性菌13株占比30.23%(13/43),革兰阴性菌26株占比60.47%(26/43),真菌4株占比9.30%(4/43)。主要革兰阴性菌中,肺炎克雷伯菌对阿米卡星、头孢曲松耐药率较高;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哌酮、头孢他啶耐药率较高。主要革兰阳性菌中,表皮葡萄球菌对红霉素和青霉素耐药率较高;金黄色葡萄球菌对红霉素和青霉素耐药率较高。NSCLC患者术后发生慢性疼痛25例,发生率为12.50%(25/20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NSCLC患者术后慢性疼痛与年龄、住院时间、手术时长、文化程度、糖尿病史、心理焦虑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住院时间≥30d、文化程度小学及其以下、有糖尿病史、有心理焦虑为NSCLC患者术后慢性疼痛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NSCLC患者术后医院感染率较高,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且术后发生慢性疼痛的人数占比较高,应格外重视年龄偏大、住院时间偏长、文化程度低、有糖尿病史、心理焦虑的患者,给予相关防范措施,降低术后慢性疼痛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观察肺癌术后并发肺部感染患者的病原菌分布特点,并分析导致感染的影响因素。方法:分析我院2018年3月~2020年12月期间收治的肺癌患者(n=358)的临床资料,统计肺癌术后并发肺部感染例数,并据此分为感染组和未感染组,观察感染患者病原菌分布特点,探讨引起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358例肺癌患者中,有32例患者出现术后肺部感染,感染率为8.94%。32例感染患者共分离出病原菌株49株,其中革兰阴性菌31株,占比63.27%。革兰阳性菌15株,占比30.61%。真菌3株,占比6.12%。其中前五位分别为肺炎克雷伯菌24.49%、阴沟肠杆菌14.29%、金黄色葡萄球菌12.24%、铜绿假单胞菌10.20%、鲍曼不动杆菌10.20%。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后肺部感染与长期吸烟史、手术方式、切口疼痛评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史、年龄、手术时间、糖尿病史有关(P<0.05);肺癌患者术后并发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史、切口疼痛评分4~6分、长期吸烟史、糖尿病史、年龄≥60岁、手术方式为常规手术、手术时间≥3 h(P<0.05)。结论:切口疼痛评分、长期吸烟史、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史、年龄、手术时间、糖尿病史、手术方式均是导致肺癌术后并发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可针对上述因素采取积极处理措施,肺癌术后并发肺部感染的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临床应给予合理的预防性抗生素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探究医院ICU患者痰液病原菌分布,并就其耐药性进行分析,以期为临床经验性选择抗生素治疗提供必要的细菌学依据。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北京中医医院顺义医院入住ICU的8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集其痰液标本,并实施细菌学培养和药敏学试验。结果:(1)84例患者合计提取菌株91种,其中G-杆菌45种,占比49.45 %,G+菌36种,占比39.56 %,真菌10种,占比10.99 %;(2)分析显示亚胺培南对G-杆菌的敏感性较好,万古霉素对G+菌的敏感性较好,尚未发现耐万古霉素的肠球菌和葡萄球菌出现。结论:ICU患者痰液病原菌类型较多,其中以G-杆菌为主,病原菌呈现多重耐药性,亚胺培南对G-杆菌敏感性较好,万古霉素对G+菌敏感性较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南京地区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的病原体特点,并观察益生菌辅助治疗对患儿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分析影响NEC早产儿预后的因素。方法将2014年5月至2018年12月于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就诊的87例NEC早产儿选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病原体特点,观察不同治疗方法对患儿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并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NEC患儿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革兰阴性菌是NEC早产儿的主要致病菌,主要包括肺炎克雷伯菌(25株,27.78%)和大肠埃希菌(21株,23.33%)。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对美罗培南、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多粘菌素和阿米卡星敏感。益生菌干预后的NEC早产儿血清IL-1β、IL-10、TNF-α水平及TLR4的表达均显著低于常规治疗患儿(均P0.05)。发病前3 d内输血、新生儿窒息、益生菌干预、非营养性吮吸、腹膜炎、败血症、加奶速度、PDA均是影响NEC早产儿预后的相关因素(均P0.05),其中发病前3 d内输血、新生儿窒息、加奶速度、PDA是影响NEC早产儿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革兰阴性菌是NEC早产儿的主要致病菌,益生菌干预可有效降低NEC早产儿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对于NEC早产儿的治疗可选用碳青霉烯类、氨基糖苷类等抗生素,同时需关注影响NEC早产儿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分析本院2017年~2019年常见病原菌分布和细菌耐药性情况,以指导临床用药。方法:将送检标本中的病原菌进行鉴定,参照CLSI 2017版判读药敏结果。结果:收集2017年7月~2019年6月临床分离菌共2292株,其中革兰阴性菌1862株,占81.2%,革兰阳性菌430株,占18.8%。大肠埃希菌占比最高,占25.7%。主要分离于尿液标本(55.9%)、血液标本(12.2%)和痰液标本(10.8%)。金黄色葡葡球菌中MRSA(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中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的检出率分别为61.4%和74.4%。MRSA主要分布于普外科、神经外科和骨科。未检出替考拉宁、利奈唑胺或万古霉素耐药的葡萄球菌。肠球菌属中屎肠球菌对测试药物的耐药率均较高。16株肺炎链球菌,其中3株对青霉素耐药。肠杆菌科细菌中,肺炎克雷伯菌对碳青霉烯耐药率为14.5%。鲍曼不动杆菌对碳青霉烯的耐药率为76.9%。铜绿假单胞菌为19.3%。14株流感嗜血杆菌中,β内酰胺酶检出率为35.7%(5/14)。结论:2017年~2019年我院常见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病原菌的耐药性较高,临床应加强科室管理,合理应用抗生素,防耐药菌株的流行,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研究重症监护室(ICU)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病原菌分布,分析其危险因素并构建风险预测模型,为VAP的预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8年12月至2021年6月入住本院ICU的137例机械通气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是否发生VAP分为VAP组30例和非VAP组107例。分析VAP的病原菌分布,对VAP的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并构建风险预测模型。结果:30例VAP患者共培养出病原菌37株,革兰阳性菌8株(21.62%),革兰阴性菌28株(75.68%),真菌1株(2.70%)。VAP的发生与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意识障碍、气管切开、抑酸药物使用、糖皮质激素使用、贫血、低蛋白血症、住院天数、机械通气时间、年龄等因素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可知:住院天数>14 d、意识障碍、糖皮质激素使用、年龄是VAP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VAP风险预测模型构建:PI=1.208×住院天数>14 d+1.051×意识障碍+1.012×糖皮质激素使用+0.044×年龄-5.907。构建的风险预测模型预测ICU机械通气患者发生VAP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06。结论:VAP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住院天数、意识障碍、糖皮质激素使用、年龄是VAP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通过构建风险预测模型,有助于降低VAP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目的:探讨高龄孕妇分娩新生儿出生体重及出院转归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21年01月到2022年01月与我院就诊的198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孕妇分娩时的年龄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娩时年龄满35周岁为高龄产妇组(98例),分娩时年龄为20~34周岁为适龄组(100例)。比较适龄孕妇和高龄孕妇新生儿出生体重情况和新生儿住院时间,对高龄孕妇新生儿体重和新生儿出院转归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结果:与适龄孕妇相比,高龄孕妇新生儿低出生体重儿、巨大儿发生率更高(P<0.05),新生儿住院时间明显更长(P<0.05)。对高龄孕妇新生儿体重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妊娠糖尿病、产检检查、分娩方式、是否使用催产素、分娩时麻醉方式和脐带情况与高龄孕妇新生儿体重无关(P>0.05),孕妇年龄、孕前BMI、孕期体重增加情况、妊娠高血压、合并其他疾病状况、孕次、产次、羊水情况与高龄孕妇新生儿体重相关(P<0.05)。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孕妇年龄、孕前BMI、孕期体重增加情况、孕次、产次、羊水情况是影响高龄孕妇新生儿出生体重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对新生儿出院转归情况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胎次、开奶时间、喂养方式和有无接受治疗与新生儿出院转归无相关性(P>0.05),胎龄、出生体重、Apgar评分、出生窒息史、有无伴发疾病与新生儿转归相关(P<0.05)。进行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胎龄、出生体重、Apgar评分、出生窒息史、有无伴发病是影响新生儿出院转归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孕妇年龄、孕前BMI、孕期体重增加情况、孕次、产次、羊水情况是影响高龄孕妇新生儿出生体重的独立危险因素。新生儿出院转归受到胎龄、出生体重、Apgar评分、出生窒息史、有无伴发病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白内障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的致病菌分布情况,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16年8月~2019年3月期间于我院行白内障手术的患者2936例,统计白内障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的发生情况。分析术后感染性眼内炎患者的病原菌分布情况及病原菌耐药情况。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感染性眼内炎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本研究中,共发放2936份调查问卷,回收2931份,回收率为99.83%(2931/2936)。其中53例患者患有感染性眼内炎,发生率为1.81%(53/2931),根据患者是否患有感染性眼内炎分为感染组(n=53)和未感染组(n=2878)。感染性眼内炎的病原菌检出41株,其中革兰阳性菌37株,占90.24%;共检出4株真菌,为白色假丝酵母菌,占比9.76%。37株革兰阳性菌中,头状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以及腐生葡萄球菌对利福平、利奈唑胺以及万古霉素的敏感度达100.00%。感染组和未感染组在性别、住院时间、玻璃体溢出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麻醉药时间、年龄、手术切口、手术时间、高血压、糖尿病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6岁、手术切口为透明角膜、手术时间≥15 min、合并糖尿病均是发生感染性眼内炎的危险因素(OR=2.759、2.676、1.601、1.261,P<0.05)。结论:白内障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的致病菌较多,以革兰阳性菌为主,革兰阳性菌对利福平、利奈唑胺、万古霉素的敏感度较高,年龄≥66岁、手术切口为透明角膜、手术时间≥15 min、合并糖尿病均会增加术后感染性眼内炎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室(ICU)烧伤感染患者脓毒症的发生情况及病原菌分布,并分析其危险因素,为防治ICU烧伤感染患者脓毒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我院2016年7月-2019年7月期间的86例ICU烧伤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是否发生脓毒症,将其分为脓毒症组和非脓毒症组,比较两组的基本资料等情况,分析ICU烧伤感染患者脓毒症的发生率及病原菌分布,并分析ICU烧伤感染患者脓毒症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86例ICU烧伤感染患者中有33例发生脓毒症,发生率为38.37%;ICU烧伤感染患者脓毒症病原菌主要是革兰阴性杆菌(占54.55%),其次是革兰阳性球菌(占42.42%);单因素结果分析发现,烧伤至入院时间、合并糖尿病、吸入性损伤、首次手术时间以及烧伤面积与ICU烧伤感染患者脓毒症的发生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首次手术时间>2d、TBSA>50%是ICU烧伤感染患者脓毒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ICU烧伤感染患者易发生脓毒症,首次手术时间>2d以及TBSA>50%是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应采取针对性预防措施,以降低ICU烧伤感染患者脓毒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病原菌特点及其耐药性,探讨其相应的防治措施,为针对VAP患者的抗菌药物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择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NICU中使用呼吸机机械通气的57例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统计确诊为VAP的患儿的临床资料、病原菌构成,并对病原菌耐药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共检出44株病原菌,革兰阴性菌所占比例为100.00%,未检出革兰阳性菌。检出率前3位的致病菌依次为鲍曼不动杆菌(36.36%,16/44),铜绿假单胞菌(25.00%,11/44),肺炎克雷伯杆菌(20.45%,9/44)。药敏试验结果显示,病原菌对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他啶、头孢唑啉等均耐药,且对亚胺培南、头孢曲松的药物敏感性明显下降。出生体重、1min Apgar评分、插管次数、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胎龄、母亲年龄、原发疾病为新生儿VAP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新生儿VAP致病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且耐药率较高。新生儿VAP的发生与出生体重、胎龄、机械通气时间、插管次数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介入治疗后并发相关性肺炎的病原菌分布情况及其耐药性,为临床合理选择抗菌药物进行抗感染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6年5月-2018年6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大连市中心医院神经内一科收治的182例缺血性脑卒中介入治疗后并发相关性肺炎患者,对患者痰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和鉴定,并对培养阳性的病原菌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182例患者共送检痰标本并进行细菌培养276次,其中阳性检出199次,阳性检出率为72.10%,检出病原菌215株,革兰阴性杆菌153株,占71.16%,其中鲍氏不动杆菌是主要病原菌,占24.19%,其次为肺炎克雷伯菌,占20.93%;革兰阳性球菌62株,占28.84%,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要的病原菌,占11.16%,其次为溶血葡萄球菌,占7.91%。革兰阴性杆菌和革兰阳性球菌中的主要病原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较严重,且存在多药耐药性的现象。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介入治疗后并发相关性肺炎的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且存在多药耐药率高的现象,临床应合理选取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了解尿路感染儿童和成年女性尿培养病原菌种类和耐药性的差异,为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分别收集2018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在我院住院的尿路感染儿童的尿培养标本1618份和尿路感染成年女性的尿培养标本1044份,分析其病原菌的分布和耐药性。结果:1618份儿童尿培养标本中分离出267株病原菌,居首位的病原菌是屎肠球菌,占43.82%(117/267);1044份成年女性尿培养标本中分离出139株病原菌,居首位的病原菌是粪肠球菌,占28.78%(40/139)。在两种人群尿培养病原菌中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构成比均分别为第二位和第三位。儿童尿培养屎肠球菌对青霉素G、氨苄西林、环丙沙星等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率高于成年女性尿培养粪肠球菌,对克林霉素、奎奴普丁/达福普汀、四环素的耐药率低于成年女性尿培养粪肠球菌(P<0.05);未发现对高浓度庆大霉素、高浓度链霉素、利奈唑胺、万古霉素、替加环素耐药的肠球菌。儿童尿培养大肠埃希菌对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吡肟的耐药率均高于成年女性尿培养大肠埃希菌(P<0.05)。儿童尿培养肺炎克雷伯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氨苄西林/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氨曲南、厄他培南、亚胺培南、美洛培南、呋喃妥因、头孢唑啉等头孢菌素类药物的耐药率高于成年女性尿培养肺炎克雷伯菌(P<0.05)。结论:尿路感染儿童和成年女性尿培养病原菌均以肠球菌为主,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构成比分别为第二位和第三位,两种人群尿培养主要病原菌耐药性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临床医生应根据尿培养和药敏结果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心内科住院患者压疮感染病原菌分布和耐药情况,并研究纳米银抗菌凝胶的干预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8年3月我院诊治的80例心血管内科住院并发Ⅱ期压疮感染患者,采集患者压疮感染部位样本进行病原菌培养及药敏试验。记录病原菌分布情况,分析主要革兰阴性菌和主要革兰阳性菌的耐药率。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实验组(n=40)和对照组(n=40),对照组采用安普贴治疗,实验组采用纳米银抗菌凝胶联合安普贴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80例心内科住院并发II期压疮感染患者中,共分离鉴定出病原菌71株,其中革兰阴性菌54株,占76.06%,革兰阳性菌13株,占18.31%,真菌4株,占5.64%。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均对氨苄西林、亚胺培南和头孢曲松的耐药率较高,分别为100.00%、90.91%、95.45%;93.33%、80.00%、100.00%;100.00%、90.00%、90.00%;而对环丙沙星和庆大霉素的耐药率较低,分别为27.27%、9.09%;0.00%、0.00%;40.00%、20.00%。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肠球菌属对氨苄西林、青霉素G和克林霉素的耐药率较高,分别为100.00%、87.50%、62.50%;100.00%、66.67%、66.67%;对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的耐药率均为0.00%。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00%,高于对照组的7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内科住院并发Ⅱ期压疮感染患者病原菌分布比较广泛,主要以革兰阴性菌为主,患者辅以纳米银抗菌凝胶治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颅脑外伤所致昏迷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其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预防该类感染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4年12月我院诊治的160例颅脑外伤致昏迷患者,对发生下呼吸道感染的80例患者采样并进行病原菌检测和药敏试验,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索颅脑外伤致昏迷患者发生下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160例颅脑外伤致昏迷患者中,发生下呼吸道感染80例,占50.00%,共分离出病原菌85株,革兰阴性菌59株,占69.41%,革兰阳性菌20株,占23.53%,真菌6株,占7.06%。革兰阴性菌对氨苄西林和头孢曲松的耐药率较高,对左氧氟沙星和庆大霉素的耐药性较低;革兰阳性菌对氨苄西林和四环素的耐药率较高,而对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的耐药率较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侵入性操作、使用抗生素是颅脑外伤致昏迷患者发生下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颅脑外伤致昏迷患者发生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为革兰阴性菌,临床可通过减少侵入性操作及合理使用抗生素预防该类感染。  相似文献   

19.
摘要 目的:分析脓毒症患儿预后的影响因素,并探讨儿科序贯器官衰竭评估(pSOFA)评分、小儿危重病例评分法(PCIS)评分及早期血乳酸(Lac)测定对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5月我院儿童医学中心收治的107例脓毒症患儿,根据脓毒症患儿28 d生存情况分为死亡组48例和存活组59例。收集患儿临床资料,对患儿进行pSOFA评分、PCIS评分评价和血Lac检测。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脓毒症患儿死亡的影响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pSOFA评分、PCIS评分和血Lac水平对脓毒症患儿死亡的预测价值。结果:107例脓毒症患儿28 d死亡率为44.86%(48/107)。死亡组脓毒症分级、合并器官损伤≥3个比例、机械通气比例、pSOFA评分、白细胞计数、D-二聚体、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血Lac水平高于存活组,机械通气时间长于存活组,PCIS评分、血小板计数、白蛋白水平低于存活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严重脓毒症、脓毒性休克、合并≥3个器官损伤、机械通气、pSOFA评分增加、D-二聚体升高、血Lac升高为脓毒症患儿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CIS评分增加、白蛋白升高为独立保护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pSOFA评分、PCIS评分和血Lac水平联合预测脓毒症患儿死亡的曲线下面积大于各指标单独预测。结论:脓毒症分级、合并器官损伤、机械通气、D-二聚体、白蛋白、pSOFA评分、PCIS评分、血Lac为脓毒症患儿预后的影响因素,pSOFA评分、PCIS评分和血Lac水平联合预测脓毒症患儿死亡风险的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20.
摘要 目的:探讨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与白蛋白比值(CAR)联合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患儿病情和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2月~2022年4月我院收治的102例NRDS患儿(NRDS组),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轻度亚组23例、中度亚组38例、重度亚组41例,根据28 d治疗后结局分为死亡组37例和存活组65例,另选取同期57名健康新生儿(对照组)。检测血清IL-6、CAR、NLR,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NRDS患儿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IL-6、CAR、NLR对NRDS患儿预后不良的评估价值。结果:NRDS组血清IL-6、CAR、NLR均高于对照组(P均<0.001)。轻度、中度、重度亚组血清IL-6、CAR、NLR依次升高(P均<0.001)。死亡组血清IL-6、CAR、NLR高于存活组(P均<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胎龄和5min Apgar评分增加为NRDS患儿预后不良的独立保护因素,IL-6、CAR、NLR升高为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IL-6、CAR、NLR联合评估NRDS患儿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AUC)大于各指标单独评估(P均<0.05)。结论:NRDS患儿血清IL-6、CAR、NLR升高与病情加重和预后不良密切相关,血清IL-6、CAR联合NLR评估NRDS患儿预后不良的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