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探讨地高辛联合左西孟旦治疗扩张型心肌病的疗效及对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 ICAM-1)、可溶性ST2蛋白(s ST2)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2月至2018年2月我院接诊的90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作为本研究对象,依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44例和对照组46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左西孟旦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地高辛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4周。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血清氨基末端B型钠尿肽前体(NT-proBNP)、HMGB1、s ICAM-1、s ST2水平的变化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3.18%(41/44),明显高于对照组(76.09%,P0.05);观察组LVEF明显高于对照组,LVEDD、血清NT-proBNP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46.50±5.21)%vs.(41.20±4.12)%,(54.94±2.29)mm vs.(59.30±2.38)mm,(494.31±75.95)ng/L vs.(589.56±89.40)ng/L](P0.05);观察组血清HMGB1、s ICAM-1、s ST2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低[(8.42±1.23)pg/mL vs.(13.76±1.70)pg/mL,(122.93±11.03)μg/L vs.(141.58±13.04)μg/L,(0.08±0.02)ng/mL vs.(0.15±0.03)ng/mL](P0.05)。治疗期间,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9.09%和6.5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地高辛联合左西孟旦治疗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效果显著优于单用左西孟旦治疗,其可更有效降低患者血清HMGB1、s ICAM-1、s ST2的表达,改善患者心功能,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异甘草酸镁对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血清胞间粘附分子-1(CAM-1)、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白细胞介素-2(IL-2)水平及肝肾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3月~2016年9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86例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43例。对照组选用常规治疗,实验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以异甘草酸镁治疗,两组均持续治疗14天。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清CAM-1、SIL-2R、IL-2、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尿素氮、血肌酐水平的变化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0.69%,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血清CAM-1、SIL-2R、IL-2、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尿素氮、血肌酐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实验组以上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常规治疗相比,异甘草酸镁可显著提高急性重症胰腺炎的临床效果,降低血清CAM-1、SIL-2R、IL-2水平,保护肝肾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清胰利胆颗粒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热休克蛋白70(HSP70)、热休克蛋白27(HSP27)、白介素-8(IL-8)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8月至2016年7月我院收治的84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根据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42例每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方案完成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使用清胰利胆颗粒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血淀粉酶恢复至正常时间、白细胞恢复至正常时间、胃肠功能恢复至正常时间、腹痛缓解时间及血清HMGB1、HSP70、HSP72、IL-8水平。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2.86%(39/42)比71.43%(30/42)](P0.05)。观察组的血淀粉酶恢复至正常时间、白细胞恢复至正常时间、胃肠功能恢复至正常时间及腹痛缓解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HMGB1、HSP70、HSP72、IL-8水平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HMGB1、HSP70、HSP72、IL-8水平和治疗前相比显著下降(P0.05),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HMGB1、HSP70、HSP72、IL-8水平较低(P0.05)。结论:清胰利胆颗粒能有效降低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血清HMGB1、HSP70、HSP27、IL-8水平,且可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麻醉深度对全麻老年手术患者应激反应、免疫功能及血清IL-1β、HMGB1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平行法将2015年2月至2018年2月于海南省人民医院拟行全麻手术的200例老年患者分为研究组(n=102)和对照组(n=98),研究组术中脑电双频指数(BIS)维持在50-59之间,对照组BIS维持在40-49之间。分别于麻醉诱导前(T_0)、手术2h(T_1)、术后24 h(T_2)检测患者血清皮质醇(Cor)、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内皮素-1(ET-1)、T淋巴细胞(CD3~+、CD4~+、CD8~+)、NK细胞(CD3-CD16+CD56+)、血清白介素-1β(IL-1β)、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水平,并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Cor水平先升高后降低,且研究组T_1、T_2时Cor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ACTH水平先升高后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T_1、T_2时ET-1水平低于T_0时及对照组(P0.05)。两组CD3~+、CD4~+、CD8~+、CD3~-CD16~+CD56~+水平呈逐渐下降趋势,且研究组T_1、T_2时各指标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IL-1β水平均先升高后降低,研究组T_1时IL-1β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HMGB1水平持续上升,研究组T_1、T_2时HMGB1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研究组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维持BIS50-59的浅度麻醉可降低老年全麻手术患者围术期应激反应水平,促进术后免疫功能恢复,降低HMGB1水平及认知功能障碍发生风险,减轻围术期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乌司他丁联合生长抑素辅助连续血液净化对重症胰腺炎患者血清热休克蛋白70(Heat shock protein 70,HSP70)、白介素-15(Interleukin-15,IL-15)、高迁移率族蛋白B1(high mobility group protein1,HMGB1)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5月~2019年10月在我院就诊的82例重症胰腺炎患者,依据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40例)和研究组(42例)。对照组采用生长抑素辅助连续血液净化治疗,研究组采用乌司他丁联合生长抑素辅助连续血液净化治疗。观察和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症状改善时间,治疗前后血清白蛋白(albumin,Alb)、尿素氮(Urea nitrogen,BUN)、血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血淀粉酶(amylase,AMY)、HSP70、IL-15、HMGB1水平及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APACHEⅡ)评分的变化情况和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症状改善时间及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Alb均较治疗前显著上升,BUN、Scr、AMY、APACHEⅡ评分、血清HSP70、IL-15、HMGB1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研究组以上指标的变化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乌司他丁联合生长抑素辅助血液净化有利于重症胰腺炎患者病情恢复,减轻临床症状,降低HSP70、IL-15和HMGB1水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脓毒症患者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水平变化及与T淋巴细胞亚群、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2月~2018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脓毒症患者139例,根据Sepsis 3.0定义,将脓毒症患者分成一般脓毒症组(n=73)及脓毒症休克组(n=66),根据患者进入重症监护室28d后的转归资料,将其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比较不同预后、不同病情严重程度的脓毒症患者血清IGF-1、HMGB1水平、急性病生理与慢性健康评价系统Ⅱ(APACHEⅡ)评分以及T淋巴细胞亚群;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血清HMGB1、IGF-1水平与T淋巴细胞亚群、APACHEⅡ评分的关系。结果:一般脓毒症组CD3~+、CD4~+、CD4~+/CD8~+高于脓毒症休克组,CD8~+低于脓毒症休克组(P0.05)。脓毒症休克组血清HMGB1水平、APACHEⅡ评分均高于一般脓毒症组,血清IGF-1水平则低于一般脓毒症组(P0.05)。存活组CD8~+低于死亡组,CD3~+、CD4~+、CD4~+/CD8~+高于死亡组(P0.05)。存活组血清HMGB1水平、APACHEⅡ评分低于死亡组,血清IGF-1水平高于死亡组(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脓毒症患者血清HMGB1水平与CD8~+、APACHEⅡ评分呈正相关,与CD3~+、CD4~+、CD4~+/CD8~+呈负相关(P0.05);血清IGF-1水平与CD8~+、APACHEⅡ评分呈负相关,与CD3~+、CD4~+、CD4~+/CD8~+呈正相关(P0.05)。结论:脓毒症血清HMGB1、T淋巴细胞亚群、IGF-1均存在异常变化,可用于评估脓毒症患者的病情和预后。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分析白内障患者术后感染性眼内炎(IE)的病原菌分布并探讨分化簇64(CD64)指数、血清可溶性髓系细胞触发受体1(sTREM1)、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表达的临床意义。 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2年7月济南市人民医院眼科收治的125例(125眼)白内障术后IE患者为IE组,选取同期150例(150眼)白内障术后无术后IE患者为非IE组。分析术后IE患者病原菌分布,计算CD64指数和检测血清sTREM1、HMGB1表达。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白内障患者术后IE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CD64指数、血清sTREM1、HMGB1表达对白内障患者术后IE的诊断价值。 结果:125例术后IE患者房水或玻璃原液中检测出138株病原菌,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真菌分别占比81.88%(113/138)、16.67%(23/138)、1.45%(2/138)。与非IE组比较,IE组糖尿病、玻璃体溢出比例、CD64指数和血清sTREM1、HMGB1水平升高,手术时间更长(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玻璃体溢出、手术时间延长和CD64指数、sTREM1、HMGB1升高为白内障患者术后IE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CD64指数与血清sTREM1、HMGB1联合预测白内障患者术后IE的曲线下面积显著高于单独预测。 结论:白内障患者术后IE的病原菌以革兰氏阳性菌为主,CD64指数和血清sTREM1、HMGB1表达与白内障患者术后IE独立相关,可能成为白内障患者术后IE的辅助诊断指标,且三指标联合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氧化型α1-抗胰蛋白酶(ox-AAT)、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在胎膜早破(PROM)孕妇中的表达及意义,为胎膜早破孕妇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我院2016年1月到2017年1月收治的76例足月胎膜早破(TPROM)、44例未足月胎膜早破(PPROM)及50例正常足月孕妇作为研究对象,采用ELISA法检测母血及新生儿脐血ox-AAT、HMGB1、MMP-9水平,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胎膜组织中ox-AAT、HMGB1、MMP-9蛋白的表达,比较三组母血、新生儿脐血及胎膜组织中ox-AAT、HMGB1、MMP-9水平,分析胎膜组织中ox-AAT、HMGB1、MMP-9之间相关性。结果:TPROM组与PPROM组母血、新生儿脐血、胎膜组织中ox-AAT、HMGB1、MMP-9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PPROM组以上指标均显著高于TPROM组(P0.05)。胎膜组织中MMP-9的表达与ox-AAT呈正相关(r=0.779,P0.05),与HMGB1的表达呈正相关(r=0.811,P0.05)。结论:母血、新生儿脐血、胎膜组织中ox-AAT、HMGB1、MMP-9变化与PROM及早产的发生相关,胎膜组织中MMP-9、ox-AAT、HMGB1均可能作为临床胎膜早破诊断以及治疗效果评价的参考指标。抗胰蛋白酶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腹腔镜膀胱癌根治术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铁蛋白(SF)、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SIL-2R)、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TSGF)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8月~2016年2月于我院就诊的98例膀胱癌患者,参照抽签法分作对照组(n=49)与研究组(n=49),对照组采用开放性膀胱癌根治术治疗,研究组采用腹腔镜膀胱癌根治术治疗,观察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淋巴结清扫数目,SF、SIL-2R、TSGF,白细胞数、皮质醇,并发症率及复发率。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多于对照组,研究组术中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淋巴结清扫数目、复发率比较无差异(P0.05)。术后,两组SF、SIL-2R、TSGF均降低,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两组白细胞数、皮质醇均上升,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LRC与ORC的临床疗效相似,均可降低血清SF、SIL-2R、TSGF水平,但LRC的创伤较小,在严格掌握适应症的情况下可作为膀胱癌的首选方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甲状腺癌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7(IL-17)、白细胞介素-35(IL-35)及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SIL-2R)水平及其对甲状腺癌诊断与病情评估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6月~2016年12月收治的甲状腺腺瘤患者38例、甲状腺癌患者49例为研究对象,另选取同期于我院体检中心接受体检的52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和比较其血清IL-17、IL-35、SIL-2R水平,并分析甲状腺癌患者血清IL-17、IL-35、SIL-2R水平与其年龄、病程、病理分期的相关性。结果:甲状腺腺瘤组血清IL-17、IL-35、SIL-2R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甲状腺癌组血清IL-35水平显著低于甲状腺腺瘤组和对照组(P0.01),血清IL-17、SIL-2R水平均显著高于甲状腺瘤组和对照组(P0.01)。血清IL-17、SIL-2R水平随甲状腺癌分化程度的降低而升高,血清IL-35水平随甲状腺癌分化程度的降低而降低(P0.01)。血清IL-17、SIL-2R水平随甲状腺癌病理分期的增加而升高,血清IL-35水平随甲状腺癌病理分期的增加而降低(P0.01)。血清IL-17、SIL-2R水平与甲状腺癌病理分期均呈显著正相关(r=0.432、0.439,P均0.05)。血清IL-35水平与甲状腺癌病理分期呈显著负相关(r=-0.602,P0.05)。血清IL-17与IL-35呈显著负相关(r=-0.323,P0.05),IL-17与SIL-2R呈显著正相关(r=0.429,P0.05),IL-35与SIL-2R呈显著负相关(r=-0.415,P0.05)。结论:甲状腺癌患者的血清IL-17、SIL-2R水平均显著上调,IL-35水平显著下调,其对甲状腺癌的早期诊断、病情评估均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和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的水平在大肠癌患者血清和组织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本院于2010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55例大肠癌患者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收治的41例大肠息肉患者作为对照组,38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健康组,应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对上述三组血清和组织中的sIL-2R和sICAM-1水平进行检测,对比分析上述指标的变化情况及其临床意义。结果:观察组血清和组织中sIL-2R水平分别为(210.3±128.5)pmol/L、(235.8±172.4)pmol/L,明显高于对照组与健康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sICAM-1平均水平为(392.4±133.3)p/μg/L,显著高于对照组和健康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sICAM-2R和sICAM-1水平分别为(85.1±41.7)pmol/L、287.3±106.1(p/ug/L),均显著低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肠癌患者机体中sIL-2R及sICAM-1的水平与疾病的发生和存在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故临床中,测定两指标的含量对大肠癌的诊断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可将其作为一个较为客观的指标进行检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 受体(sIL-2R)和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的水平在大肠癌患者血清和组织中的
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本院于2010 年1月-2012 年12 月收治的55例大肠癌患者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收治的41 例大肠
息肉患者作为对照组,38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健康组,应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对上述三组血清和组织中的sIL-2R 和sICAM-1
水平进行检测,对比分析上述指标的变化情况及其临床意义。结果:观察组血清和组织中sIL-2R 水平分别为(210.3 ± 128.5)
pmol/L、(235.8 ± 172.4)pmol/L,明显高于对照组与健康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sICAM-1 平均水平为(392.4±
133.3)p/ug/L,显著高于对照组和健康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sIL-2R和sICAM-1 水平分别为(85.1±
41.7)pmol/L、287.3 ± 106.1(p/ug/L),均显著低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肠癌患者机体中sIL-2R 及
sICAM-1 的水平与疾病的发生和存在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故临床中,测定两指标的含量对大肠癌的诊断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可将
其作为一个较为客观的指标进行检测。 相似文献
13.
摘要 目的:探讨耐药大环内酯类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MP)肺炎患儿外周血高迁移率族蛋白 B1(high mobility group protein B1,HMGB1)表达与预后转归的关系。 方法:2017年1月-2019年12月选择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诊治的耐药大环内酯类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78例、非耐药大环内酯类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78例与健康儿童78例分别作为耐药组、非耐药组与对照组,检测三组外周血HMGB1表达水平,调查耐药组患儿的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APACHEⅡ)评分与随访预后并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耐药组、非耐药组的血清HMGB1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耐药组高于非耐药组(P<0.05)。随着入院时间的增加,耐药组患儿的APACHEⅡ评分逐渐降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到2020年5月1日,耐药组患儿死亡2例,死亡率为2.6 %。在耐药组中,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外周血HMGB1与APACHEⅡ评分、发热持续时间、住院时间、肺部病变个数存在相关性(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显示外周血HMGB1、APACHEⅡ评分预测患儿死亡的最大截面积为0.872(95 %CI:0.729-0.878)和0.889(95 %CI:0.813-0.941)。 结论:耐药大环内酯类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外周血HMGB1呈现高表达状况,与患儿的APACHEⅡ评分呈现正相关性,以上结果有助于预测患儿的随访预后,并为进一步明确该病的发生机制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探讨与研究Aurora-A激酶对急性胰腺炎大鼠肺脏损伤的修复作用。 方法:36只雄性SD大鼠均分为三组:对照组、模型组与Aurora-A组。对照组进行假手术操作,模型组建立急性胰腺炎模型后给予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治疗,Aurora-A组建立急性胰腺炎模型后给予阴茎背静脉注射鼠Aurora-A类因子-MLN8054 10 mg/kg治疗,记录大鼠肺脏损伤的修复情况。 结果:造模过程中无大鼠死亡情况发生,模型组与Aurora-A组造模后2 w与4 w的肺组织病理评分、血清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neutrophil elastase,NE)与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含量、肺组织W/D、肺组织蛋白激酶B(AKT)、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ERK1)蛋白相对表达水平都高于对照组(P<0.05),Aurora-A组少于模型组(P<0.05)。 结论:Aurora-A激酶在急性胰腺炎大鼠的应用能抑制Akt/ERK信号通路激活,减少血清NE与MPO的表达,从而促进肺脏损伤修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患者感染病原菌分布情况以及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降钙素原(PCT)、降钙素原基因相关肽(CGRP)水平的变化, 为该类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 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9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机械通气患者137例, 其中符合VAP诊断标准的86例患者作为感染组, 其余51例作为未感染组; 选择同期在我院进行体检的6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HMGB1、PCT、CGRP水平, 利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预测血清HMGB1、PCT、CGRP对VAP的诊断价值。 结果137例机械通气治疗患者中有86例患者发生感染, 感染率为62.77%。86例感染患者样本共培养出95株致病菌, 其中革兰阴性菌(G-)56株, 占58.95%;革兰阳性菌(G+)36株, 占37.89%;真菌3株, 占3.16%。感染组和未感染组患者血清HMGB1、PCT水平均高于对照组, CGRP水平低于对照组(均P < 0.05);感染组患者血清HMGB1、PCT水平均高于未感染组, CGRP水平低于未感染组(均P < 0.05)。ROC结果显示, 血清HMGB1、PCT、CGRP对VAP诊断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46、0.845、0.769, 最佳截断值分别为43.473μg/L、1.966μg/L、112.778 ng/L, 灵敏性分别为73.26%、65.12%、82.65%, 特异性分别为88.24%、94.12%、68.63%;三者联合诊断的AUC为0.932, 灵敏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3.72%、94.12%。 结论VAP患者感染病原菌主要为革兰阴性菌。VAP患者血清HMGB1、PCT呈高表达, CGRP呈低表达, 三者对预测VAP均有一定效果, 其中三者联合诊断的效果最好, 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探讨血清Hmga1、M-CSF、AFP与宫颈癌患者肿瘤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 方法:选择2019年8月到2020年6月在本院妇产科诊治的120例宫颈癌患者作为宫颈癌组,同期选择宫颈良性病变患者120例作为良性组。检测两组患者的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A1(Hmga1)、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甲胎蛋白(AFP)含量,调查宫颈癌患者的肿瘤病理特征、预后情况并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宫颈癌组的血清Hmga1、M-CSF、AFP含量高于良性组(P<0.05)。在宫颈癌患者中,不同组织学分化、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患者的血清Hmga1、M-CSF、AFP含量对比有差异(P<0.05);随访到2022年1月1日,平均随访时间17.28±1.25个月,死亡18例,死亡率为15.0 %。Spearsman分析显示:患者预后死亡与Hmga1、M-CSF、AFP等存在相关性(P<0.05)。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显示Hmga1、M-CSF、AFP为影响患者预后死亡的重要因素(P<0.05)。 结论:宫颈癌患者多存在血清Hmga1、M-CSF、AFP的高表达,且与患者的肿瘤病理特征存在相关性,宫颈癌患者的预后与血清Hmga1、M-CSF、AFP表达存在相关性,预测宫颈癌患者死亡具有很好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摘要 目的:研究胶质瘤来源外泌体中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对胶质瘤干细胞形成的影响及其意义。 方法:使用外泌体提取试剂盒提取原代胶质母细胞瘤来源外泌体,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纳米粒度电位仪和Western blotting对外泌体进行鉴定;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外泌体中HMGB1的表达量;通过qRT-PCR、Western blotting、克隆球计数检测外泌体对胶质瘤干细胞形成的影响;siRNA敲低HMGB1的表达水平,并通过qRT-PCR、Western blotting、克隆球计数检测外泌体中HMGB1对胶质瘤干细胞形成的影响。 结果:原代胶质瘤细胞可以分泌外泌体到肿瘤微环境并且外泌体中存在HMGB1;原代胶质瘤细胞来源外泌体可以上调邻近胶质瘤细胞干性相关分子CD133、OCT4、NANOG、SOX2的表达并促进干细胞克隆球的形成;通过siRNA敲低原代胶质瘤细胞HMGB1的表达后,外泌体中HMGB1的含量降低并且外泌体促进胶质瘤干细胞形成的作用减弱。 结论:胶质瘤细胞来源外泌体可以通过HMGB1促进胶质瘤干细胞的形成。 相似文献
18.
通过检测74例处于不同病期的HIV感染者/AIDS患者和10例健康对照者PBMCs中HMGB1 mRNA的表达水平及其外周血浆HMGB1、TNF-a和IL-2水平,比较各组之间表达水平的差异及其与CD4+T淋巴细胞的关系.发现HMGB1 mRNA的表达水平及血浆HMGB1含量在AIDS病人组明显高于感染者组和正常对照组(P〈0.05);AIDS患者经HAART治疗后疗效差组HMGB1 mRNA的表达水平及血浆HMGB1含量也明显高于疗效好组(P〈0.05);而经HAART治疗后效果好且免疫功能恢复的患者HMGB1 mRNA的表达及血浆HMGB1含量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当CD4+T细胞数低于200/μL时,血浆HMGB1含量以及PBMCs中HMGB1 mRNA表达水平与CD4+T细胞数呈负相关.显示HMGB1在HIV/AIDS发病及病情进展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HMGB1血浆含量及PBMCs中HMGB1 mRNA的表达水平高低与HIV/AIDS患者病情轻重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动态观察高迁移率族蛋白1(HGMB1)在失血性休克复合内毒素注射致急性肺损伤(ALl)大鼠肺组织的表达情况,初步探讨HMGB1在ALI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取失血性休克复合内毒素注射手段建立ALl大鼠动物模型,采用RT-PCR方法,检测肺组织HMGB1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正常大鼠肺组织有少量HMGBlmRNA表达,遭受失血性休克复合内毒素注射打击后,HMGB1mRNA表达迅速升高,至ALI24h达最高峰,随后有所下降,ALl各组大鼠表达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正常大鼠肺组织有一定水平HMGBlmRNA的表达,遭受失血性休克及内毒素注射打击后,HMGBlmRNA表达异常增高,可引起过度炎症反应,从而促进ALI的发生与发展。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阿司匹林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治疗效果及血清M-CSF、CK-MB、sICAM-1水平变化分析。方法:选择2014年2月至2016年4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UAP患者60名,按照不同的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使用常规方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阿司匹林口服药物治疗。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M-CSF、CK-MB、sICAM-1水平变化,对M-CSF、sICAM-1水平采用TMI危险积分进行判定并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33%,而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6.67%差异显著(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外周血M-CSF、sICAM-1、CK-MB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外周血水平,差异显著(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TMI危险积分随外周血M-CSF、sICAM-1水平升高,且对比对照组水平显著差异(P0.05)。结论:阿司匹林能够有效抑制UAP患者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且能有效改善外周血清M-CSF、CK-MB、sICAM-1水平,M-CSF、CK-MB、sICAM-1三种指标是评估UAP患者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