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摘要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联合罗哌卡因连续股神经阻滞对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后患者镇痛效果、炎性因子和神经递质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2月~2019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行TKA的患者9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9例。对照组给予罗哌卡因连续股神经阻滞,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右美托咪定,比较两组患者镇痛效果、炎性因子、神经递质和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术后1h、6h、12h、24h、48h静息及运动状态的视觉疼痛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均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P<0.05);研究组术后1h、6h、12h、24h、48h静息及运动状态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前、术后24h、术后48h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呈先升高后下降趋势,但研究组术后24h、术后48hIL-1β、IL-6、TNF-α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前、术后24h、术后48h P 物质、β-内啡肽及孤啡肽呈先升高后下降趋势,但研究组术后24h、术后48h P 物质、β-内啡肽及孤啡肽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行TKA患者采用罗哌卡因联合右美托咪定连续股神经阻滞,术后镇痛效果确切,可减少炎性因子和神经递质水平,且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安全性佳。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探究超声引导下精索阻滞麻醉对阴囊急诊手术患者应激反应和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10月至2022年12月来我院行阴囊急诊手术的急诊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n=30)和对照组(n=30)。两组均行精索阻滞麻醉,其中对照组采用盲探穿刺法,观察组采用超声引导的方式。比较两组患者阻滞成功率、麻醉方式更改人数、麻醉药物追加人数及并发症发生人数,比较不同时间点两组的疼痛(VAS)评分,比较术前及术后两组的应激反应[皮质醇(Cor)]、抗氧化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阻滞成功率为90.00%,高于对照组的66.67%(P<0.05),观察组麻醉方式更改率为6.67%低于对照组的9例30.33%(P<0.05),两组麻醉药物追加人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开始5 min及术后4、8、12 h时,观察组患者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的(P<0.05);两组患者术后24 h时的Cor、IL-6、IL-8水平均高于术前,但是观察组为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24 h的SOD均低于术前,而观察组为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血肿、刺破血管发生率分别为6.67%、10.00%,均低于对照组的30.00%、36.67%(P<0.05)。结论:精索阻滞麻醉对阴囊急诊手术患者具有较好的阻滞效果,能够为患者带来更好的镇痛效果,降低术后应激及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ESPB)和胸椎旁神经阻滞(TPVB)用于乳腺癌根治术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2015年5月至2019年12月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接受乳腺癌根治术的64例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ESPB组和TPVB组,每组32例。在常规全身麻醉基础上,ESPB组行ESPB,TPVB组行TPVB,术后给予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CIA)。比较两组术后2、6、12、24、48 h静息与咳嗽时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术后PCIA首次按压时间,术后24 h PCIA镇痛泵按压次数、PCIA舒芬太尼用量,补救镇痛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静息和咳嗽时VAS 评分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PCIA首次按压时间、术后24 h PCIA舒芬太尼用量以及补救镇痛的发生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SPB组患者术后24 h PCIA镇痛泵按压次数低于TPV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SPB组和TPVB组术后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呼吸抑制和头晕的发生率显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ESPB相较于TPVB用于乳腺癌根治患者术后镇痛效果相似,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安全性较高,可替代TPVB为乳腺癌根治术患者提供良好的术后镇痛。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观察全身麻醉结合股神经及坐骨神经阻滞对下肢骨折患者术后苏醒质量、应激反应和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7月-2021年7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03例下肢骨折手术患者,依据双色球随机分组法分为对照组(51例,接受全身麻醉)和观察组(52例,接受全身麻醉结合股神经及坐骨神经阻滞)。观察两组血流动力学、术后苏醒质量、应激反应和认知功能的变化,记录两组围术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诱导麻醉后(T2)时间点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较麻醉前(T1)时间点下降,观察组置喉罩即刻(T3)~置喉罩后60 min(T5)时间点HR、MAP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无差异(P>0.05)。观察组的苏醒时间短于对照组,躁动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麻醉苏醒期肾上腺素(E)、皮质醇(Cor)均较麻醉维持期升高,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视空间与执行、记忆、命名、注意、语言、抽象、定向力、延迟回忆维度评分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下肢骨折患者采用全身麻醉结合股神经及坐骨神经阻滞,可稳定血流动力学,提高术后苏醒质量,减轻应激反应和对认知功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星状神经节阻滞对脊柱手术患者的应用效果及对消化功能、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1月到2023年1月收治的60例脊柱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采取静脉全身麻醉,观察组患者在超声引导下行星状神经节阻滞麻醉后再行静脉全身麻醉诱导,对比两组患者术中不同时间生命体征变化,手术前后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相关应激因子变化,并对比两组患者术后2 h、术后6 h、术后12 h和术后24 h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对比患者消化功能恢复时间及15项恢复质量评分量表(QoR-15)评分。结果:T1到T4时间观察组SPO2、HR、MAP、DBP、SBP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T1到T4时间对照组SPO2、HR、MAP、DBP、SBP对比差异显著(P<0.05),T2和T3时间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SPO2、HR、MAP、DBP、SBP对比具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患者手术前GSH-px、MDA、SOD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2h两组患者GSH-px、SOD、MDA均升高,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2 h、术后6 h、术后12 h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24 h的VAS评分对比无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24 h、术后48 h、术后72h的QoR-15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消化功能恢复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星状神经节阻滞可稳定患者生命体征,减轻患者应激反应,改善术后短期疼痛情况,促进消化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股神经阻滞(femoral nerve block,FNB)和收肌管阻滞(adductor canal block,ACB)对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将2019年3月-2019年4月拟在全身麻醉下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40例患者随机分为FNB组和ACB组,所有患者均给予超声引导下单次注射,术后均给予标准化抗凝治疗。术后评估两组患者不同时间节点的疼痛评分、股四头肌肌力及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2、6、12、24、48、72 h患肢术区局部疼痛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CB组患者术后2、6、12、24、48 h股四头肌肌力均明显高于FNB组(P0.05),术后72 h两组患者股四头肌肌力无明显差异(P0.05)。ACB组在术后患者首次直腿抬高时间(4.5±4.6)h,显著低于FNB组在术后患者首次直腿抬高时间(25.6±12.6)h,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2 h给予两组患者复查双下肢血管超声,复查结果显示,FNB组19例患者中共有2例出现下肢静脉血栓,均为肌间隙静脉血栓形成;ACB组20例患者中无患者出现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差异无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NB与ACB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镇痛方面无明显差异,但ACB组较好的保留患者术后早期股四头肌肌力,对于术后功能锻炼和快速康复有较积极的作用,两种神经阻滞方式对患者VTE风险的影响相同。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探讨诱导前右美托咪定泵注联合髂筋膜阻滞对老年髋部手术患者镇痛效果及术后寒战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10月到2023年2月收治的60例髋部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在诱导前15分钟内泵注完20 mL含0.5 μg/kg右美托咪定的溶液,对照组泵注20 mL的生理盐水。在泵注的同时对两组患者采取40 mL 0.33%罗哌卡因进行髂筋膜阻滞,待阻滞效果满意后进行全身麻醉诱导。对比两组患者术后2 h(T1)、术后6 h(T2)、术后12 h(T3)和术后24 h(T4)的VAS评分、Ramsay评分、舒适度评分;术后24 h内寒战发生情况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各个观测时间点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在T1、T2时间点的Ramsay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各个观测时间点的舒适度评分较对照组高(P<0.05);观察组术后24 h内寒战发生率、寒战持续时间以及单次追加曲马多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心动过缓、低氧血症、低血压的发生率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诱导前右美托咪定泵注联合髂筋膜阻滞可降低髋部手术患者术后疼痛,缓解术后寒战,提高患者舒适度,而未产生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研究超声引导神经阻滞麻醉联合全身麻醉对股骨头置换老年患者的麻醉效果及对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50例拟行股骨头置换术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5例。对照组患者行常规全身麻醉,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行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麻醉,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拔管时间、苏醒时间和复苏室停留时间,苏醒后疼痛,术后认知功能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各时间点的心率(HR)和平均动脉压(MAP)均较对照组低(P<0.05)。观察组拔管时间、苏醒时间和复苏室停留时间均较对照组短(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视觉模拟评分(VAS)均低于同一时间点的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术后1 h、12 h和24 h的简易智力状态检查(MMSE)评分均较高(P<0.05),观察组术后1 h、12 h和24 h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发生率较对照组低(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无差异(P>0.05)。结论:超声引导神经阻滞麻醉可稳定血流动力学,缩短拔管、苏醒及复苏室停留时间,减轻术后疼痛,改善术后认知功能,减少POCD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探讨胸椎旁神经阻滞(TPVB)复合全身麻醉在肝癌切除术的镇痛效果。方法:行肝癌切除术的患者120例根据麻醉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与TPVB组,每组60例。对照组实施单纯全身麻醉,TPVB组予以TPVB复合全身麻醉。记录两组术后4 h、术后12 h、术后24 h和术后48 h疼痛数字评价量表(NRS)评分;记录两组术中麻醉药物使用情况、术后镇痛相关指标;记录两组不良反应情况和首次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于术前和术后24 h,检测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和IL-8的测定并使用流式细胞仪对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进行测定。结果:相比于对照组,TPVB组术后4 h、术后12 h和术后24 h的NRS评分均显著下降(P<0.05)。相比于对照组,TPVB组术中瑞芬太尼用量使用减少(P<0.05),首次按压镇痛泵时间延迟(P<0.05),术后24 h镇痛按压次数及用量减少(P<0.05),且补救镇痛率显著降低(P<0.05)。TPVB组术后首次排气时间相比对照组提前(P<0.05),住院时间相比对照组缩短(P<0.05),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在术后24 h时,两组IL-6水平和IL-8水平均高于术前(P<0.05),但TPVB组低于对照组(P<0.05)。在术后24 h时,两组CD3+、CD4+和CD4+/CD8+水平均低于术前(P<0.05),但TPVB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TPVB复合全麻用于肝癌切除术能够提高术后镇痛效果,减少围术期阿片类药物消耗,减轻术后炎症反应,改善术后免疫功能,对术后恢复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对比分析超声引导下椎旁神经阻滞与肋间神经阻滞在脊柱手术患者应用效果及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0年6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脊柱骨折患者96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1:1随机数字表法把患者分为椎旁神经阻滞组与肋间神经阻滞组各48例。所有患者均给予脊柱手术治疗,所有手术操作都由同一组医生完成,椎旁神经阻滞组与肋间神经阻滞组分别给予超声引导下椎旁神经阻滞与肋间神经阻滞,记录两组阻滞效果及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结果:两组通气5 min、通气30 min、恢复双肺通气30 min等时间点的HR、SPO2值在组内与组间对比无差异(P>0.05)。两组的术中补液量、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麻醉时间、术中尿量等对比无差异(P>0.05)。椎旁神经阻滞组的坐骨神经运动神经、感觉神经阻滞持续时间都少于肋间神经阻滞组(P<0.05),两组运动神经、感觉神经阻滞起效时间对比无差异(P>0.05)。椎旁神经阻滞组术后7 d的肺部感染、肺栓塞、呼吸衰竭等肺部并发症发生率2.1 %,低于肋间神经阻滞组的16.7 %(P<0.05)。结论:相对于肋间神经阻滞,超声引导下椎旁神经阻滞在脊柱手术患者并不会影响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状况,也不会影响手术与麻醉过程,还可缩短坐骨神经运动神经、感觉神经阻滞持续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股神经阻滞麻醉联合伤口局部浸润麻醉对老年髋关节置换术后疼痛程度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髋关节置换术的85例患者,据患者入院的编号的奇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的42例采用伤口浸润麻醉方法,观察组的43例采用股神经阻滞麻醉联合伤口浸润麻醉方法。比较两组的麻醉效果、镇痛效果、术后阿片类药物的使用情况、住院时间及下床活动时间。结果:观察组感觉阻滞时间、恢复痛觉时间均显著长于对照组(P<0.05),术后12 h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 scales,VAS)评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但两组术后6 h和1 d的VA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术后1 d的阿片类药物使用剂量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但两组术后2 d的阿片类药物使用剂量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及下床活动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结论:股神经阻滞联合伤口浸润麻醉对于进行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具有较好的镇痛效果,且在手术后阿片类镇痛药物的使用剂量减少,住院时间和下床活动时间均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双侧股神经阻滞术用于双膝关节置换术患者麻醉效果和对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10月~2018年10月在我院进行双膝关节置换术的110例患者,按照其入院顺序经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55例。对照组采用全身麻醉,研究组采用双侧股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比较两组的麻醉情况,治疗前后血清炎性因子白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舒张压(DBP)、收缩压(SBP)、心率(HR)水平的变化。结果:两组麻醉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拔管、恢复室停留和苏醒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24 h、48 h血清炎性因子IL-6、CRP水平均高于术前,但研究组以上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中DBP、SBP、HR水平均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但研究组DBP、SBP、HR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DBP、SBP、HR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单纯采用全身麻醉相比,双侧股神经阻滞可有效改善双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麻醉效果,并降低其血清炎症因子和稳定其血流动力学。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胸神经阻滞和肋间神经阻滞对乳腺癌根治术患者血流动力学、术后镇痛以及呼吸功能的影响,为乳腺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麻醉选择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医院收治的120例行乳腺癌根治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麻醉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其中观察组患者给予胸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对照组患者给予肋间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比较两组患者术后2h、6h、12h、24h、48h的静态和动态的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并比较两组患者切皮前5 min(T_0)、切皮即刻(T_1)、切皮后15 min(T_2)、30 min(T_3)、钉皮即刻(T_4)及拔管后15 min(T_5)的血流动力学以及呼吸功能指标,并分析两组患者术中用药、术后镇痛泵使用情况以及术后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术后静息状态下不同时点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动态状态下,观察组患者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T_1-T_5期间,观察组患者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每分钟通气量(MV)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术中瑞芬太尼消耗量、丙泊酚用量、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以及补救镇痛例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恶心呕吐(PONV)、尿潴留、嗜睡等不良反应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肋间神经阻滞相比,胸神经阻滞治疗乳腺癌根治术患者可以有效增强术后镇痛效果,术中血流动力学平稳,减少阿片类药物用量,降低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改善术后呼吸功能,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神经阻滞与全身麻醉在跟骨骨折内固定术后疼痛控制中的价值。方法:2019年1月到2019年10月选择在本院诊治的开放性跟骨骨折患者480例,按照入院顺序,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240例。所有患者都给予跟骨骨折内固定治疗与全身麻醉,观察组术后给予连续坐骨神经自控镇痛,对照组术后给予静脉自控镇痛,记录疼痛控制效果。结果:两组的手术时间、引流时间、引流量等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切口干燥时间与切口愈合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4 h、24 h与48 h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 scales,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48 h的感觉阻滞情况0级、1级、2级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0、0.083、0.083,P=1.0、0.773、0.773),组间对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1个月的切口裂开、感染、皮下血肿与皮缘坏死等并发症发生率为4.2%,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5.8%(x2=18.148,P=0.000),两组对比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神经阻滞与全身麻醉在跟骨骨折内固定术后的应用具有更好的镇痛效果,且不影响阻滞效果,能促进患者康复,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同麻醉方式对老年糖尿病患者全膝置换术(total knee arthoplasty,TKA)后糖代谢的影响.方法:2018年2月到2020年3月选择在本院进行择期TKA的老年糖尿病合并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88例,随机原则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静吸复合全身麻醉,研究组在对照组麻醉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超声引导下外周神经阻滞麻醉对老年单膝关节置换术患者血流动力学和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9年3月在我院进行单膝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82例,根据麻醉方式不同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1例。研究组采用超声引导下外周神经阻滞麻醉,对照组采用全身麻醉,对比两组的麻醉诱导时间、麻醉维持时间、手术时间等指标,两组入室麻醉前(T0)、气管插管时(T1)、切皮(T2)、止血带60 min(T3)、松止血带5 min(T4)、拔除气管导管时(T5)、术后6 h(T6)、术后24 h(T7)的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心率(Heart rate,HR)等指标,两组术前、术后6 h、术后12 h、术后24 h的认知功能评分及术后镇痛药物的使用量。结果:研究组的麻醉诱导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麻醉维持时间、手术时间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研究组T1、T3、T5时点HR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T2、T3时点SBP、DB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T3、T4、T5、T6时点SBP、DBP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前、术后24 h的认知功能评分对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研究组术后6 h、术后12 h的认知功能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24 h、术后48 h、术后72 h的镇痛药物使用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老年单膝关节置换术中,超声引导下外周神经阻滞麻醉对患者血流动力学和认知功能的影响较小,且术后镇痛药物使用量更少。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肋锁间隙与喙突两种入路连续臂丛神经阻滞对Barton骨折手术患者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选择择期行Barton骨折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肋锁间隙入路连续臂丛神经阻滞组(A组,n=30)和喙突入路连续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组(B组,n=30)。两组均在超声引导下进行臂丛神经阻滞,同时留置神经阻滞导管,麻醉后2小时经神经阻滞导管连接无线电子镇痛泵。记录手术过程中神经深度、麻醉操作时间,并评估麻醉效果;记录术后第一次追加药物时间;记录麻醉后6 h、12 h、18 h、24 h、36 h、48 h静息及运动状态VAS评分;记录术后第一天和第二天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及补救镇痛情况;记录患者满意度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B组相比,A组神经深度明显减浅(P<0.05),麻醉操作时间显著缩短(P<0.05),术后第一次追加药物时间延长(P<0.05),麻醉后12 h、18 h、24 h、36 h静息及运动状态VAS评分较低(P<0.05),术后第一天有效按压次数明显减少(P<0.05),患者满意度评分高(P<0.05),误穿血管发生率明显减少(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肋锁间隙入路与喙突入路连续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均可安全有效用于Barton骨折手术术后镇痛;但肋锁间隙连续臂丛神经阻滞术后镇痛效果更好,且具有神经阻滞深度浅、操作时间更短、阻滞效果更好、患者满意度更高及并发症更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