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 毫秒
1.
目的:探究脑外伤所致精神障碍的的危险因素,以探究各类因素与脑外伤患者预后的关联,为今后的临床治疗及干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我院2009年6月-2012年9月收治的217例脑外伤患者进行回顾分析,按照其是否出现精神障碍分为精神障碍组及非精神障碍组,对比其临床资料,将存在统计学意义的指标纳入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探讨脑外伤所致精神障碍的的危险因素。结果:217例脑外伤患者共出现162例精神障碍,精神障碍发病率74.7%;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可见,颅内血肿、脑干损伤、脑叶损伤范围、GCS评分及EPQ评分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GCS评分s8分及EPQ评分≥30分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是影响脑外伤所致精神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GCS评分s8分及EPQ评分≥30分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是影响脑外伤所致精神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应在患者接受常规脑外伤治疗后进行环境护理、日常生活护理及心理护理,改善其不稳定情绪,并对其意识状态进行密切监测,必要时可预防性使用抗精神病药物,以降低患者精神障碍患病率,改善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外科病房医院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的外科病房进行医院感染的防控提供理论支持。方法:选取本院外科病房住院进行手术治疗的8046例患者作为本研究的研究对象,其中发生医院感染253例,采用目标监测的调查研究方法,对患者进行医院感染相关危险因素的问卷调查,对外科病房医院感染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治疗专科(心胸外科)、治疗专科(神经外科)、入住ICU病房、急诊手术、住院治疗天数、气管插管全麻醉、切口类型(污染切口)、切口长度、侵袭性操作、侵袭性操作时间、抗菌药物治疗、术前抗菌药物治疗、术前抗菌药物治疗时间、术后抗菌药物治疗、术后抗菌药物治疗时间是医院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治疗专科(心胸外科)、治疗专科(神经外科)、入住ICU病房、急诊手术、住院治疗天数、切口类型(污染切口)、切口长度、侵袭性操作、侵袭性操作时间、抗菌药物治疗均是医院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P0.05)。结论:外科病房医院感染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针对外科病房医院感染相关危险因素制订相应的防治对策,对于降低医院感染率、防控外科病房医院感染的发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肺结核患者治愈后复发危险因素以及耐药状况。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15年5月~2017年12月期间收治的1000例肺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所有患者均进行为期2年的随访观察,统计复发情况。将所有患者按照治愈后复发与否分成复发组58例以及无复发组942例,比较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情况,包括年龄、性别、耐药、吸烟、职业类型、居住情况以及空洞,并对影响肺结核患者治愈后复发的因素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所有治愈后复发患者的耐药情况进行检验,分析其耐单药、耐2药、耐3药、耐4药人数的占比情况。结果:1000例肺结核患者治愈后复发58例,复发率为5.80%。肺结核患者治愈后是否复发与性别、年龄、吸烟无关(P0.05),复发组耐药、体力型工作、流动人口、空洞患者的比例高于未复发组(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可得:耐药、体力型工作、流动人口、空洞均是肺结核患者治愈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58例患者中发生耐药例数27例,耐药率为46.55%;其中耐单药、耐2药、耐3药、耐4药人数分别为8、10、7、2例,相应占比为13.79%、17.24%、12.07%、3.45%。结论:肺结核患者治愈后复发的风险较高,尤其应注意耐药、体力型工作、流动人口、空洞的患者,以降低疾病复发,且肺结核复发患者的耐药情况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以及由其演变的脂肪性肝炎各指标的差异,并分析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的相关影响因素,为NAFLD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入选病例分为正常组(A组,n=189)、单纯性脂肪肝组(B组,n=162)、脂肪肝伴肝功能改变组(C组,n=23),分析其体检结果及生活方式等影响因素,应用单因素及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C组大多数各项指标均比B组有所升高,其中体质量指数(BMI)、丙氨酸转氨酶(ALT)、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尿素氮(BUN)、空腹胰岛素(FIns)、餐后2小时胰岛素(2h PIn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B组和C组中ALT、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甘油三酯(TG)、Fins、2hPIns、腰臀比(WHR)与A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男性NAFLD的发病率比女性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86,P0.05)。有高脂血症组单纯性脂肪肝发病率高于没有高脂血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6.11,P0.05)。有高血压病史的NAFLD发病率比无高血压病史的高,差异显著(x2=7.39,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MI、TC、HbA1c、有高血压病史是NAFLD的危险因素。结论:NAFLD与代谢综合征密切相关,NAFLD中伴肝功异常组存在更明显的胰岛素抵抗、血脂紊乱现象,更易于患慢性肾脏疾病。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念珠菌血流感染的临床特点。方法 收集本院2017年1月—2021年12月确诊为念珠菌血流感染6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分析感染菌种分布、临床特征及死亡危险因素。结果 62例念珠菌血流感染患者共分离到65株真菌,主要分布在重症病房(33株)、泌尿外科(7株)和血液内科(6株)等科室;菌种以白念珠菌(29.2%)、光滑念珠菌(26.2%)、近平滑念珠菌(21.5%)、热带念珠菌(18.5%)为主,总体对氟康唑非敏感率38.5%。62例念珠菌血流感染患者中34例死亡,死亡率54.8%;单因素分析显示入住重症病房、机械通气、合并肺部感染、重度低蛋白血症和血培养报阳后48 h内未启动抗真菌治疗与死亡率相关(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重度低蛋白血症(OR=7.924,95%CI 1.851~34.599,P=0.006)、初次血培养报阳后48 h内未启动抗真菌治疗(OR=6.828,95%CI 1.377~33.852,P=0.019)是患者死亡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念珠菌血流感染患者具有合并症多、死亡率高特点,感染以非白念珠菌为主,重度低蛋白血症是念珠菌血流感染患...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甲状腺微小癌(TM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超声特征,分析TMC发生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3年5月~2017年6月经本院手术病理证实的TMC患者197例为研究对象,其中伴颈部淋巴结转移的60例为转移组,无颈部淋巴结转移的137例为非转移组,观察其超声图像特征,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197例TMC患者共224个病灶,术后病理证实60例(67个病灶)有颈部淋巴结转移,137例(157个病灶)无颈部淋巴结转移,以术后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超声诊断TM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为16.67%(10/60),特异性为94.89%(130/137),准确性为71.07%为(140/197),阳性预测值为58.82%(10/17),阴性预测值为72.22%(130/180)。单因素分析显示TMC颈部淋巴结转移与年龄、肿瘤最大径、肿瘤形态、钙化情况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50岁、肿瘤形态不规则、微钙化是TM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超声诊断TM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低,TMC颈部淋巴结转移与年龄、肿瘤形态和钙化情况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统计先天性心脏病(CHD)患儿术后医院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细菌耐药性情况,分析影响CHD患儿术后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选取2010年3月-2017年10月我院行CHD手术治疗的患儿3800例,收集临床标本进行致病菌培养并进行药敏试验,统计CHD术后医院感染患儿病原菌种类及主要致病菌的耐药情况,分析影响CHD患儿术后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3800例CHD患儿术后医院感染率为3.13%(119/3800),共分离出菌株172株,G-菌、G+菌、真菌分别占55.81%(96/172)、26.74%(46/172)、17.44%(30/172)。肺炎克伯雷菌、大肠杆菌对头孢类抗生素高度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检出率逐年增高,且仅对多黏菌素B保持敏感;肺炎链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大环内脂类抗生素、克林霉素、青霉素高度耐药,对万古霉素和替加环素保持敏感。术后医院感染与年龄、体重、病程、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机械通气时间、ICU停留时间、住院时间、合并肺动脉高压、吸痰次数、静脉营养、应用丙种球蛋白或白蛋白有关(P<0.05),且合并肺动脉高压、体外循环时间≥100 min、机械通气时间≥120 h、吸痰次数≥5次/d是CHD患儿术后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G-菌、G+菌是CHD患儿术后医院感染的主要致病菌,且对常用抗生素高度耐药,此外鲍曼不动杆菌的检出率和耐药性上升极为明显,合并肺动脉高压、体外循环时间及机械通气时间过长、吸痰次数多的CHD患儿医院感染风险升高。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分析先天性心脏病(CHD)患儿术前营养不良的危险因素,并观察术前营养不良对患儿术后临床结局、免疫功能和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6月期间江苏省人民医院收治的65例CHD患儿,采用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美国国家卫生统计中心制订的相关营养诊断标准评估CHD患儿的营养情况,统计CHD患儿术前营养不良发生率,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CHD患儿术前营养不良的危险因素,并观察术前营养不良对患儿术后临床结局、免疫功能和生存质量的影响。结果:本次研究入选的患儿中,有31例出现术前营养不良,34例无营养不良。根据患儿的营养状况将患儿分为营养不良组(n=31)和非营养不良组(n=3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出生时体质量偏低、母亲有焦虑情况、母亲有抑郁情况是CHD患儿术前营养不良的危险因素,母亲主动获取疾病知识则是其保护因素(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组间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营养不良组的住院时间长于非营养不良组,住院费高于非营养不良组(P<0.05)。两组术后3个月CD3+、CD4+、CD4+/CD8+升高,CD8+下降,且非营养不良组的改善效果优于营养不良组(P<0.05)。两组术后3个月术前沟通问题、心脏问题和症状、治疗焦虑、感知身体外貌、认知心理问题评分均升高,且非营养不良组的改善效果均优于营养不良组(P<0.05)。结论:出生时体质量偏低、母亲有焦虑情况、母亲有抑郁情况是CHD患儿术前营养不良的危险因素,而母亲主动获取疾病知识是CHD患儿术前营养不良的保护因素。术前营养不良会导致CHD患儿术后免疫功能下降,生存质量降低,临床结局相对偏差。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四肢骨折矫形术后患者慢性手术后疼痛的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以2014年12月-2017年10月于我院接受四肢骨折矫形术患者300例为研究对象,于术后6个月分析慢性手术后疼痛的发生率。收集所有患者年龄、性别、体重、术前疼痛程度、二次手术、麻醉方式、术后镇痛、术后引流、合并骨质疏松、骨折类型以及骨折部位等资料,并采用单因素以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疼痛的危险因素。结果:术后6个月内有96名患者术后发生慢性手术后疼痛,发生率为32.00%(96/30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慢性手术后疼痛患者与术前疼痛程度、是否二次手术、麻醉方式、术后有无镇痛、是否合并骨质疏松、骨折类型、骨折部位有关(P0.05),与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术后是否引流无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重度疼痛、二次手术、麻醉方式为非全麻、术后无镇痛、合并骨质疏松、开放性骨折以及下肢骨折均是四肢骨折矫形术后发生慢性手术后疼痛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四肢骨折矫形术后患者慢性手术后疼痛的发生率较高,术前重度疼痛、二次手术、麻醉方式为非全麻、术后无镇痛、合并骨质疏松、开放性骨折以及下肢骨折均增加了慢性手术后疼痛的发生风险,临床应根据危险因素给予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0.
11.
摘要 目的:探讨结核后支气管扩张的临床特征,并阐述相关危险因素。方法:2020年6月到2022年1月选择在本院诊治的支气管扩张患者113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结核后支气管扩张51例(合并组),非结核后支气管扩张62例(非合并组),调查所有患者的临床特征,并进行血液学、肺功能与影像学检查。结果:合并组的血清C-反应蛋白(CRP)含量明显高于非合并组,血清白蛋白(ALB)、血清总蛋白(TP)含量明显低于非合并组(P<0.05)。合并组的第一秒用力肺活量(FEV1)、FEV1/用力呼气容积(FVC)%明显低于非合并组(P<0.05)。合并组的斑片渗出影、"树芽征"、胸腔积液、"马赛克征"等CT特征占比分别为84.3 %、72.5 %、70.6 %、62.7 %,明显高于非合并组的35.5 %、33.9 %、37.1 %、40.3 %(P<0.05)。在113例患者中,Spearsman分析显示体重指数、CRP、支气管扩张病程、ALB与结核后支气管扩张的发生存在相关性(P<0.05)。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体重指数、CRP、支气管扩张病程、ALB都为导致结核后支气管扩张发生的重要因素(P<0.05)。结论:结核后支气管扩张比较常见,可导致患者出现营养不良与肺功能下降,也使得肺部影像学特征发生改变,体重指数、CRP、支气管扩张病程、血清ALB都为导致结核后支气管扩张发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先天性心脏病(CHD)患儿相关危险因素及营养风险筛查情况,为临床诊治CHD患儿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9年12月成都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CHD患儿150例作为研究组,另取同期于该院接受体检的健康儿童15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对比两组研究对象父母的年龄、胎数、产检次数、烟草暴露情况、负性生活事件情况以及产妇营养不良情况,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CHD患儿相关危险因素;同时,采用营养风险筛查工具对两组研究对象进行营养风险筛查。结果:研究组患儿疾病分布占比从高到低的顺序分别为房间隔缺损(29.33%)、动脉导管未闭(24.67%)、室间隔缺损(20.67%)、法洛四联症(8.00%)以及房室间隔缺损(6.67%)。研究组父亲年龄≥50岁、母亲年龄≥35岁、多胞胎、产检次数9次、烟草暴露、负性生活事件以及产妇营养不良人数占比均高于对照组(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可得,父亲年龄≥50岁、母亲年龄≥35岁、多胞胎、产检次数9次以及烟草暴露均是CHD患儿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研究组患儿低度风险人数占比低于对照组,而重度风险人数占比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中度风险人数占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HD患儿的影响因素包括父亲年龄≥50岁、母亲年龄≥35岁、多胞胎、产检次数9次以及烟草暴露,且患儿营养风险较高,值得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AAAD)患者的临床特征,并分析影响其术后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8年4月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心脏血管外科收治的279例AAAD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基本信息、临床资料,分析AAAD患者的临床特征。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按照术后院内的死亡情况将患者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收集两组患者手术相关信息,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患者术后死亡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279例AAAD患者中,男女比例为2.88:1;患者平均年龄为(52.11±8.91)岁;合并高血压者占66.67%,合并冠心病者占11.47%;患者以胸痛或胸背痛为主要症状(占69.89%);并发症中以心包积液(占43.37%)和主动脉瓣反流(占18.64%)的发生率最高;其平均收缩压、白细胞计数、D-二聚体(DDi)水平均高于正常值上限;心、肾功能不全的发生率分别为23.30%和15.77%;院内死亡率为17.9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死亡组和存活组AAAD患者在年龄、是否伴有肾功能不全、是否伴有心功能不全、DDi水平、体外循环时间、手术时间、输血量和术后是否开胸止血方面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5岁、伴有肾功能不全、体外循环时间≥270 min和术后开胸止血是AAAD患者术后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AAAD患者发病年龄呈年轻化,多数合并有基础疾病,疼痛为其主要症状,且该病患者并发症多、术后死亡率较高。年龄65岁、伴有肾功能不全、体外循环时间≥270min和术后开胸止血均可显著增加AAAD患者术后死亡风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小儿病毒性腹泻的临床预后及危险因素。方法:纳入病例是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200例小儿病毒性腹泻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分析小儿病毒性腹泻的临床特点。根据疾病痊愈情况分组,将128例痊愈患者作为实验组,72例未痊愈患者作为参照组,Logistic分析小儿病毒性腹泻患者疾病痊愈的危险因素。结果:200例患者中,HAstV感染121例,占60.50%;HAD感染36例,占18.00%;HUCV感染15例,占7.50%;HRV感染10例,占5.00%;混合感染18例,占9.00%。HAstV类型病毒性腹泻患者临床症状以呼吸道症状、发热、呕吐为主;HAD类型病毒性腹泻患者临床症状以发热、呕吐为主;HUCV类型病毒性腹泻患者临床症状以呼吸道症状、发热为主;HRV类型病毒性腹泻患者临床症状以发热、呕吐为主;混合感染类型病毒性腹泻患者临床症状以呼吸道症状、发热、呕吐为主。年龄、中枢神经损害、心肌损害、近1 w是否接触过腹泻是小儿病毒性腹泻患者疾病痊愈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小儿病毒性腹泻不同感染类型,临床症状各不相同。小儿病毒性腹泻患者预后与年龄、中枢神经损害、心肌损害、近1 w是否接触过腹泻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应当引起临床重视与关注。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探讨结节性硬化症(TSC)伴癫痫患儿的临床特征和基因型特点,旨在了解 TSC伴癫痫患儿的临床表现,以及表型与基因型的相关性,为临床诊治提供更有效的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 2019年 12月至 2021年 1月安徽省儿童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 10例 TSC伴癫痫患儿的临床表现,采用芯片捕获高通量测序以及 Sanger测序验证,对 TSC伴癫痫患儿及父母进行基因检测,分析其临床及遗传变异的特征。结果:10例中男性 4例,女性 6例,首次发作痉挛 3例,局灶性 7例,70.00%首发年龄小于 1岁。临床表现:90.00%皮肤病变,80.00%心脏横纹肌瘤,20.00%眼底异常,未见肾脏、肝脏、肺脏病变。视频脑电图显示 60.00%痫样波位于额颞区,100.00%伴神经影像学皮层 /皮层下异常,90.00%双侧室管膜 /室管膜下异常,10.00%室管膜下巨细胞星形细胞瘤。研究患儿均完善基因检测,3例为 TSC1基因突变,7例为 TSC2突变,包括错义、移码及剪接位点突变,2例检测出家族变异,7例均未检测出家族变异。结论:TSC伴癫痫患儿男女发病无明显差异性,散发病例多见,发病年龄多为 1岁内,首次发作常为局灶性。视频脑电图痫样波额颞区为主,头颅影像学多为皮层 /皮层下及双侧室管膜 /室管膜下异常。TSC2突变较 TSC1突变常见,临床表现严重,痉挛发生率高,发病年龄小,多控制不佳。早期基因检测,对于发病年龄小,疗效欠佳患儿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探讨慢阻肺伴左心衰竭临床特征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来我院诊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150例。根据是否合并心衰,将150例患者分为慢阻肺伴左心衰竭组(A组)与慢阻肺未伴左心衰竭组(B组)。分析150例患者中慢阻肺伴左心衰竭的占比,分析对比两组一般资料、习惯和疾病病史、肺功能、心脏彩超、心电图结果、血液指标水平与动脉血气指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慢阻肺伴左心衰竭的影响因素。结果:(1)150例患者中,慢阻肺伴左心衰竭者占比为32.0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未合并左心衰竭者占比为68.00 %。(2)两组性别、年龄、患病时间、糖尿病史、吸烟史、高血压史、冠心病史、FEV1/FVC、左房内径、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左室重量分数、左室后壁厚度、肺动脉压、血小板计数、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凝血酶原时间、D-二聚体、白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N末端脑钠肽前体、PaCO2、PaO2、SaO2对比有差异(P<0.05)。(3)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性别、年龄、糖尿病史、吸烟史、高血压史、冠心病史、左心室舒张末内径、肺动脉压是影响慢阻肺合并左心衰竭患者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慢阻肺伴左心衰竭的占比较高,其与性别为男性、年龄偏大、有糖尿病史、吸烟史、高血压史、冠心病史、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升高、肺动脉压升高相关,需对以上因素给予积极干预及治疗。  相似文献   

17.
摘要 目的:对比先天性心脏病胎儿与正常胎儿的产前超声差异,分析产前超声诊断结果与胎儿先天性心脏病的相关性及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12月到2020年12月共收治的80例有先天性心脏病胎儿的孕妇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观察组,另选取健康胎儿的80例孕妇进行对比研究,将其分为对照组,对所有孕妇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诊断,分析观察组超声诊断与最终结果,对比两组胎儿的超声诊断情况,并对孕期胎儿先天性心脏病的风险因素进行单因素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通过尸检和出生后随访最终确定结果与超声诊断结果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超声诊断中有3例漏诊;由于卵圆孔直径大于6 mm、心内膜垫缺损(Endocardial cushion defect, ECD)和单心房胎儿没有正常的四腔心结构,因此无法进行腔室内径的测量,对其他观察组患儿进行测量之后发现,观察组患儿左心发育不全综合征(hypoplastic left heart syndrome, HLHS)的左心房与左心室、法洛氏四联症(Tetralogy of Fallot, TOF)右心室、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 VSD)右心室内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对可能造成胎儿先天性心脏病的高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发现,两组孕妇的孕期早期服药、高龄产妇以及家族心脏病史情况对比差异显著,观察组明显更高(P<0.05);对所有因素进行赋值,其中"是"或"有"为1,"否"或"无"为0。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只有孕期早期服药和家族心脏病史为胎儿先天性心脏病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对孕妇进行综合产前超声诊断胎儿先天性心脏病的准确率较高,与最终结果无明显区别;虽然高龄孕妇与胎儿先天性心脏病具有一定关系,但是只有孕期早期服药和家族心脏病史是胎儿先天性心脏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CVST)合并脑出血的临床特点、危险因素、诊断方法以及治疗方案。方法:选择我院于2002年2月到2017年5月收治的CVST确诊患者38例为研究对象,按照是否合并脑出血分为脑出血组16例与对照组22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危险因素、诊断方法、治疗方案与预后。结果:脑出血患者MRI显示受累横窦8例、海绵窦6例、乙状窦2例;对照组显示受累横窦10例、海绵窦8例、乙状窦4例。脑出血组的头痛、意识改变、运动障碍等临床症状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感觉障碍、视力下降与痫性发作比例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分类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脑膜炎、贫血、先天性凝血酶原疾病为导致CVST合并脑出血发生的主要独立危险因素(P0.05)。所有患者均给予脱水降颅压及支持对症治疗,脑出血组预后不良8例,不良率为50.0%;对照组预后不良4例,不良率为18.2%,脑出血组的预后不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CVST合并脑出血在临床上比较常见,多表现为头痛、意识改变、运动障碍等,MRI诊断有很好的效果,脑膜炎、贫血、先天性凝血酶原疾病为导致CVST合并脑出血发生的危险因素,抗凝、溶栓等治疗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