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 毫秒
1.
摘要 目的:探讨沉默信息调节因子2(Sirt2)在瑞芬太尼诱发的大鼠切口痛觉过敏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18只SD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I组(切口组,n=6),RI组(瑞芬太尼+切口组,n=6)和RI+Sirt2过表达组(瑞芬太尼+切口+Sirt2过表达组,n=6)。I组在大鼠足底制作切口痛模型的同时在腹部注射等容量生理盐水30 min,RI组和RI+Sirt2过表达组在足底进行切口痛模型制作的同时并泵注瑞芬太尼30 min,RI+Sirt2过表达组在脊髓水平提前1周注射Sirt2过表达慢病毒处理。各组大鼠分别于泵注瑞芬太尼或生理盐水术前24 h,泵注结束后2 h、6 h、24 h和48 h测定机械刺激缩足反应阈值(MWT)及热缩足潜伏期(TWL)。行为学测试结束后处死大鼠,取L3-5脊髓节段,采用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Sirt2表达,超氧化物歧化酶2(SOD2)活性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测定,超氧阴离子水平和NADPH氧化酶活性采用化学发光法测定。结果:各组大鼠MWT和TWL的时间效应(F=683.602,624.033,均P<0.001)和组别×时间交互效应显著(F=9.142,4.550,均P<0.001),说明MWT和TWL有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并且时间因素的作用有随组别的不同而不同,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3.157,25.176,均P<0.001)。与I组比较,RI组T1-4时MWT降低,TWL缩短(P<0.05);RI+Sirt2过表达组T2、T4时间点MWT降低,T2-4时间点TWL缩短(P<0.05)。与RI组比较,RI+Sirt2过表达组T3-4时间点MWT升高,T2-4时间点TWL延长(P<0.05)。三组大鼠Sirt2蛋白表达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65.643,P<0.001);与I组比较,RI组和RI+Sirt2过表达组术后48 h脊髓组织Sirt2表达水平减少(P<0.05);与RI组比较,RI+Sirt2过表达组术后48 h脊髓组织Sirt2表达水平增加(P<0.05)。三组大鼠脊髓组织SOD2活性、NADPH氧化酶活性、超氧化物阴离子表达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543,14.813,19.675,均P<0.001);与I组比较,RI组和RI+Sirt2过表达组术后48 h脊髓组织SOD2活性水平降低,NADPH氧化酶活性和超氧化物阴离子水平增加(P<0.05);与RI组比较,RI+Sirt2过表达组术后48 h脊髓组织SOD2活性水平增加,NADPH氧化酶活性和超氧化物阴离子减低(P<0.05)。结论:Sirt2通过调节氧化应激水平参与瑞芬太尼诱发切口痛大鼠痛觉过敏过程。 相似文献
2.
阿片类药物引起痛觉过敏(opioid-induced hyperalgesia,OIH)是指暴露于阿片类药物的患者出现一种痛阈降低和对正常疼痛刺激的超敏反应为特点的感觉异常现象。瑞芬太尼是一种μ受体激动剂,且由于起效迅速,时量半衰期短而恒定,重复用药亦无蓄积,这些良好的药代动力学特点导致它发生的痛觉过敏现象也明显频于、强于其他阿片类药物。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ethyl-D-aspartate receptor,NMDAR)激活在产生超敏现象中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关于NMDAR在瑞芬太尼诱发痛觉过敏的机制尚未完全清楚,仍然缺乏系统的预防和治疗方案。本文简要介绍了NMDAR,总结了NMDAR在瑞芬太尼引起痛觉过敏的机制中的作用,归纳了临床上一些NMDAR拮抗药物来预防瑞芬太尼引起的痛觉过敏现象,以期对后续的围术期的疼痛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持续输注瑞芬太尼与术后痛觉敏化的关系,分析芬太尼或氯胺酮防治痛觉敏化的效果.方法:48例开腹患者随机分四组,生理盐水组(RC组)、芬太尼组(RF组)和氯胺酮组(RK组),术中均输注瑞芬太尼0.15~0.20 μg/(kg·min)其中RF组术毕静注芬太尼1 μg/kg,RK组术中联合输注氯胺酮10 μg/(kg· min),以及术中静注芬太尼组(FC组)分次静注芬太尼5~6 μg/kg,四组均复合七氟烷吸入维持BIS45~55,记录病人自控静脉镇痛泵(PCIA)情况,评估术后Ramsay评分和VAS评分.结果:RC组术后早期24 h VAS评分明显高于FC组(P<0.05);RF组虽可使术后最初60 min VAS评分较RC组明显降低(P<0.05),但6h和12hVRS评分与RC组无明显差异;RK组术后VRS评分较RC组明显降低(P<0.05),与FC组相仿;RC组与其它三组相比,首次应用PCA时间提前、按压次数增多、芬太尼用量增大.结论:持续输注瑞芬太尼可诱发术后痛觉敏化,联合输注小剂量氯胺酮可较好防治瑞芬太尼所致的痛觉敏化.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小剂量瑞芬太尼复合针刺麻醉在甲状腺良性结节消融术中的麻醉镇痛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在我院进行甲状腺良性结节射频消融术的患者71例,并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n=35)和复合麻醉组(n=36)。对照组患者接受单纯芬太尼麻醉,复合麻醉组患者接受小剂量瑞芬太尼复合针刺麻醉,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麻醉前(T0)、麻醉后(T1)、消融术中(T2)、手术结束(T3)时患者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血氧饱和度(HPO_2)和VAS评分。结果:复合麻醉组患者T2和T3时间点MAP(95.00±6.09,90.86±3.23)(P0.05)、HR值(65.19±3.52,75.03±6.00)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HPO_2水平(98.78±1.15,97.81±1.47)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VAS评分(3.25±1.38,1.69±1.43)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电针刺激结合小剂量瑞芬太尼复合麻醉用于甲状腺良性结节消融术可有效镇痛并维持较稳定的血压和心率,效果明显优于单纯芬太尼麻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右美托咪定与氯胺酮对短小手术麻醉后痛觉过敏及苏醒躁动的影响。方法:将2017年2月至2019年2月我院手术治疗的93例骨折患儿设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各31例患儿),A组患儿在手术麻醉前30 min静注0.5μg/kg的右美托咪定,B组患儿静注0.5 mg/kg的氯胺酮,C组患儿注射与A、B两组相同剂量的生理盐水,分别使用Ramasy镇静程度量表评估三组患儿苏醒躁动情况,使用Ramasy镇静程度评分评估三组患儿术后镇静情况,使用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VAS)记录三组患儿术后从麻醉药停止使用至VAS评分到达4的时间,而后记录三组患儿使用镇痛药VAS疼痛度降至4以下的实践,最后记录三组患儿术后2 h、4 h及6 h的疼痛度;结果:(1)C组患儿躁动出现率显著高于A组和B组(P0.05),A组和B组对比无差异(P0.05);(2)A组Ramasy镇静程度评分高于B组,B组高于C组(P0.05);(3)A组VAS到达4的时间显著长于B组和C组,且B组也长于C组(P0.05),使用镇痛药后A组VAS评分下降至4的时间显著短于B组和C组,且B组也短于C组(P0.05);(4)患儿术后2 h、4 h、6 h时VAS评分均显著降低,且A组显著低于B组和C组,B组显著低于C组(P0.05)。结论:对实施短小手术患儿应用右美托咪定或氯胺酮能够显著降低患儿术后躁动出现率,同时缓解患儿应用麻醉药后出现的痛觉过敏现象,有助于提高术后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红素氧合酶/一氧化碳(HO/CO)在甲醛诱导的大鼠自发痛和痛觉过敏形成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鞘内注射的方法,在甲醛炎性痛大鼠和正常大鼠分别给予HO抑制剂Znpp和HO激动剂Hemin;采用加权积分法对痛反应进行评分以代表痛反应程度;采用观察热辐射缩足潜伏期和机械刺激缩足反射阈值表示热和机械性痛觉过敏的程度。结果:Znpp各剂量组与单纯甲醛组相比,大鼠痛反应评分明显降低,且Znpp剂量越大,对大鼠痛反应的抑制作用越明显;与单纯甲醛组相比,Znpp各剂量组大鼠注射足热辐射缩足潜伏期和机械刺激缩足反射阈值均无明显变化,而非注射足热辐射缩足潜伏期和机械刺激缩足反射阈值均明显升高,且Znpp的剂量越大,这种改变越明显。正常大鼠鞘内注射HO的激动剂Hemin后,双侧足热辐射缩足潜伏期和机械刺激缩足反射阈值均明显降低。结论:鞘内给予HO抑制剂可明显抑制甲醛诱导的自发痛反应及热和机械性痛觉过敏程度;正常大鼠鞘内给予HO激动剂可诱发热和机械性痛觉过敏的产生,提示HO/CO系统参与脊髓伤害性信息的传导和痛觉过敏的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褪黑素对脊髓损伤大鼠突触可塑性的影响及磷脂酰肌醇3-激酶/张力蛋白同源基因/蛋白激酶B(PI3K/PTEN/AKT)信号途径在其中的作用。方法:选择4月龄SPF级雄性SD大鼠48只,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CON)、模型组(SCI)、褪黑素组(MT)和褪黑素受体拮抗剂组(LUZ),每组12只大鼠。对照组大鼠背部切口后缝合,余下各组大鼠使用改良的Allen's法建立T9水平的脊髓损伤模型。模型建立后,褪黑素组及褪黑素受体拮抗剂组每天腹腔注射褪黑素及褪黑素抑制剂,剂量为12.5 mg·kg~(-1)·d~(-1),对照组和模型组每天注射同体积的生理盐水。治疗后第3、7、14、21、28天进行BBB评分,实验结束处死大鼠取胸椎8-10节段脊髓组织,分别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测尼氏小体数量及Western Blot检测PTEN、Synapsin、PSD-95、Gap-43、Akt蛋白的表达。结果:与SCI模型大鼠相比,MT给药干预14 d后的SCI大鼠BBB评分及痛觉压力值均明显降低(P0.05),尼氏小体灰度值提高(P 0.05),PTEN、Synapsin、PSD-95、Gap-43、Akt蛋白的表达均显著上调(P 0.05)。结论:MT可能通过激活PI3K/PTEN/Akt信号途径,上调突触可塑性相关蛋白的表达,促进SCI大鼠突触修复。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探索褪黑素联合MPA(醋酸甲羟孕酮)对子宫内膜异常增生细胞增殖活性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取分化良好的子宫内膜增生细胞株Ishikawa和内膜癌细胞株ECC1于适宜条件培养,加入褪黑素、MPA单独或者联合处理48 h后,检测子宫内膜细胞株的增殖活性。收集褪黑素、MPA单独或者联合处理48 h后的子宫内膜增生细胞株Ishikawa细胞,提取细胞内的蛋白,检测人20α-羟基类固醇脱氢酶(AKR1C1)的表达情况。结果:褪黑素和MPA联合使用后对子宫内膜异常增生细胞的抑制作用明显高于褪黑素或MPA单独使用。褪黑素和MPA可抑制AKR1C1的表达,二者联合使用对AKR1C1的抑制高于两者单独使用。结论:褪黑素可提高子宫内膜异常增生细胞对MPA的敏感性,降低MPA的使用剂量,同时抑制AKR1C1的表达,使孕酮的代谢速率降低。褪黑素与MPA联合使用给子宫内膜增生和内膜癌的治疗策略带来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阿帕替尼抑制肝癌细胞增殖促进凋亡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肝癌细胞系SNU739、HepG2,以CCK-8细胞增殖实验、平板克隆实验测定阿帕替尼对肝癌细胞增殖及克隆形成能力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阿帕替尼对肝癌细胞凋亡的影响;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阿帕替尼影响肝癌细胞凋亡相关蛋白Bax、Bcl-2及Caspase3的表达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阿帕替尼可显著抑制肝癌细胞增殖(P0.05)。平板克隆实验提示与对照组相比,10μM和20μM阿帕替尼组肝癌细胞克隆数明显减少(P0.05)。流式细胞术结果提示10μM和20μM阿帕替尼处理组细胞凋亡率明显增加(P0.05)。蛋白免疫印迹法结果显示经阿帕替尼处理的肝癌细胞,促凋亡蛋白Bax及Caspase3的活性片段Cleaved-caspase3表达水平显著上调,抗凋亡蛋白Bcl-2显著下调(P0.01)。结论:阿帕替尼通过调节肝癌细胞凋亡相关蛋白从而抑制肝癌细胞增殖、促进其凋亡。 相似文献
10.
综述:Tau蛋白过度磷酸化机制及其在阿尔茨海默病神经元变性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au蛋白是神经元中含量最高的微管相关蛋白,其经典生物学功能是促进微管组装和维持微管的稳定性.在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患者,异常过度磷酸化的Tau蛋白以配对螺旋丝结构形成神经原纤维缠结并在神经元内聚积.大量研究提示,Tau蛋白异常在AD患者神经变性和学习记忆障碍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本课题组对Tau蛋白异常磷酸化的机制及其对细胞的影响进行了系列研究,发现Tau蛋白表达和磷酸化具有调节细胞生存命运的新功能,并由此对AD神经细胞变性的本质提出了新见解.本文主要综述作者实验室有关Tau蛋白的部分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目的:探讨BNP/NPR-A/BKCa信号通路在大鼠神经痛形成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方法:选取SPF级大鼠作为研究对象,并构建神经痛病理性疼痛大鼠模型。并分为空白对照组、假手术组、A组(20 ng/mL BNP梢内注射)、B组(50 ng/mL BNP梢内注射)和C组(100 ng/mL BNP梢内注射)。采用q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NPR-A和BKCa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采用ELISA法检查炎症因子。全细胞膜片钳技术检测痛觉神经元BKCa通道电流;对大鼠进行机械性痛觉过敏测试和温度性痛觉敏感测试。结果: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A、B和C组PWT和PWL明显更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A、B和C组PWT和PWL明显更高,且C组大于B和A组,B组大于A组(P<0.05)。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NPR-A的蛋白和mRAN水平明显更高,而BKCa-α明显更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A、B和C组NPR-A和BKCa-α的蛋白和mRNA明显更高,且C组大于B和A组,B组大于A组(P<0.05)。各电压水平,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A、B和C组BKCa-α电流水平明显更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A、B和C组BKCa-α电流水平明显更高,且C组大于B和A组,B组大于A组(P<0.05)。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A、B和C组TNF-α、IL-6和IL-18水平明显更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A、B和C组TNF-α、IL-6和IL-18水平明显更低,且C组小于B和A组,B组小于A组(P<0.05)。结论:靶向上调BNP的表达水平可增加BKCa的表达及BKCa电流,同时BNP的表达上调还有助于抑制炎症因子水平,从而达到多途径缓解疼痛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Dendritic spines are small protrusions that receive synapses, and changes in spine morphology are thought to be the structural basis for learning and memory. We demonstrate that the cell surface heparan sulfate proteoglycan syndecan-2 plays a critical role in spine development. Syndecan-2 is concentrated at the synapses, specifically on the dendritic spines of cultured hippocampal neurons, and its accumulation occurs concomitant with the morphological maturation of spines from long thin protrusions to stubby and headed shapes. Early introduction of syndecan-2 cDNA into immature hippocampal neurons, by transient transfection, accelerates spine formation from dendritic protrusions. Deletion of the COOH-terminal EFYA motif of syndecan-2, the binding site for PDZ domain proteins, abrogates the spine-promoting activity of syndecan-2. Syndecan-2 clustering on dendritic protrusions does not require the PDZ domain-binding motif, but another portion of the cytoplasmic domain which includes a protein kinase C phosphorylation site. Our results indicate that syndecan-2 plays a direc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postsynaptic specialization through its interactions with PDZ domain proteins.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补肾填精法对脑卒中失眠症模型大鼠血清褪黑素(Melatonin,MT)含量表达的影响。方法:24只建模成功的脑卒中失眠症大鼠随机平分为3组-模型组、低剂量组、高剂量组。于造模第7 d起,三组分别给予生理盐水及补肾填精汤(低剂量组最终含生药浓度低剂量为0.7 g/mL、中剂量为1.4 g/mL)以1 mL/(100 g·d)灌胃,连续14 d,记录血清MT表达变化情况。结果:三组治疗第1 d、第7 d与第14 d的逃避潜伏期在组内与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组、高剂量组治疗第7 d与第14 d的进入中央区次数多于模型组(P<0.05),也多于治疗第1 d(P<0.05),高剂量组也多于低剂量组(P<0.05)。低剂量组、高剂量组治疗第14 d的血清MT含量、去甲肾上腺素转运蛋白与褪黑素受体蛋白相对表达水平高于模型组(P<0.05),高剂量组高于低剂量组(P<0.05)。结论:补肾填精法在脑卒中失眠症模型大鼠中的应用能促进血清MT的释放,提高去甲肾上腺素转运蛋白与褪黑素受体蛋白的表达,从而促进缓解失眠症状。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AFAP1在博来霉素诱导的A549细胞衰老模型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方法:用50μg/m L的博来霉素处理A549细胞5天建立细胞衰老模型。用相同浓度的博来霉素处理细胞1-5天观察细胞从周期阻滞到衰老的过程,SA-β-Gal染色检测衰老细胞数目,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AFAP1、p21、c-Src等蛋白表达。过表达AFAP1后,观察细胞衰老状态及各蛋白表达水平变化。结果:50μg/m L的博来霉素处理A549细胞5天后可以建立细胞衰老模型,表现为BLM组SA-β-Gal阳性细胞数升高(P0.01)且细胞体积显著增大(P0.01),p21表达水平升高。在衰老的A549细胞中,AFAP1和激活型(Src p Y416)表达水平变化一致,从BLM处理后出现升高第4天开始明显下降在第5天最低,c-Src和Src p Y527表达水平不变。过表达AFAP1后再用博来霉素诱导,SA-β-Gal阳性细胞数及细胞体积、Src p Y416和p21表达与空载对照比较未发现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衰老的A549细胞中AFAP1表达下调,c-Src活性降低;过表达AFAP1不能减轻博来霉素诱导的A549细胞衰老,也不能抑制衰老细胞中的c-Src的活性下降。 相似文献
15.
在真核细胞中,内质网对蛋白质的折叠和运输至关重要,多种病理因素对内质网稳态的扰乱,可导致内质网腔中未折叠或错误折叠蛋白蓄积,即内质网应激(ERS)。细胞为此通过激活一种叫做未折叠蛋白反应(UPR)的防御反应来恢复内质网稳态。自噬是一种被描述为"自我吞食"的细胞代谢过程,其通过批量清除和降解未折叠蛋白以及破损细胞器在ERS时作为一种重要的保护机制。近年的研究显示这两个系统动态互联,且ERS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诱导自噬的发生。在本文中,我们将总结目前关于ERS尤其是UPR诱导自噬的分子机制的相关知识,以进一步指导关于ERS与自噬关系的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探究瑞芬太尼联合丙泊酚对躁狂症患者电休克治疗后的再定向时间和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招募2018年2月至2019年9月在本院就诊的150例躁狂症患者,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5例。通过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评分系统比较电休克疗法(ECT)后的认知障碍。通过杨氏躁狂量表(YMRS)评分系统比较躁狂症患者的狂躁严重程度。通过MMSE评分系统比较躁狂症患者ECT后的时间定向能力。通过无创血压和心电图监测患者ECT前后的平均动脉压和心率。结果: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统计无差异(P>0.05)。观察组术后5小时无障碍率较对照组升高(P<0.05),观察组术后5小时出现严重认知障碍率较对照组降低(P<0.05),中度认知障碍率两组比较无差异(P>0.05)。ECT后5小时和24小时观察组与对照组的YMRS评分比较无差异(P>0.05)。ECT前,观察组时间定向评分与对照组比较无差异(P>0.05),ECT后,观察组时间定向评分较对照组升高(P<0.05)。ECT前和ECT后,观察组的平均动脉压和心率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在接受ECT的躁狂患者中,瑞芬太尼补充丙泊酚诱导麻醉不影响ECT的疗效,并且能减少ECT后认知障碍的发生,缩短重定向时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