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探讨阿替普酶联合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和对患者血清MMP-9和VEGF水平的影响。2014年10月至2015年12月入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0例,随机分为联合组和阿替普酶组各40例,阿替普酶组给予阿替普酶治疗,联合组在阿替普酶组基础上联合丁苯酞治疗,两组疗程均为14 d,比较联合组和阿替普酶组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炎性因子水平的变化和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的情况。酶联吸附试验检测MMP-9、VEGF浓度。治疗前联合组和阿替普酶组NIHSS评分和Barthel指数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治疗后6 h、24 h、7 d和14 d,联合组NIHSS评分分别比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联合组Barthel指数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7 d和14 d,联合组和阿替普酶组比较,NIHSS评分和BI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阿替普酶组的总有效率为80%,低于联合组95%(x2=4.11,p=0.043),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MMP-9、VEGF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 d和14 d后,联合组血清中的MMP-9含量明显减少且均低于阿替普酶组(p0.05)。VEGF含量明显增加且联合组明显高于阿替普酶组(p0.05)。阿替酶联合丁苯酞对急性脑梗死治疗后,能明显减少MMP-9炎性因子水平,使血管内皮细胞因子水平浓度增加,保护脑细胞功能,能改善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讨阿替普酶联合丁苯酞治疗超早期脑梗死的临床效果,以及联合用药用患者预后的相关影响,本研究选择本院100例超早期脑梗死的患者进行观察分析,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丁苯酞静滴,观察并比较两组的神经缺损程度(NIHSS评分)和临床疗效。研究发现,相较治疗前,两组的NIHSS评分在治疗后6 h、24 h和7 d均较低(#p0.05),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88%,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70%(p0.05)。由此可见,阿替普酶联合丁苯酞治疗超早期脑梗死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能有效改善患者神经缺损状况,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3.
为了分析阿替普酶联合丁苯酞对缺血性脑卒中大鼠的保护机制,为阿替普酶和丁苯酞的临床应用提供基础研究,本研究随机将Sprague-Dawley (SD)大鼠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阿替普酶组、丁苯酞组和阿替普酶+丁苯酞组,每组30只;采用线栓法制作脑缺血脑卒中大鼠模型,后3组分别给药后统计分析各组大鼠脑组织含水量、炎症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蛋白表达、神经和认知功能水平。与假手术组大鼠相比,模型组缺血性脑卒中大鼠脑组织含水量和炎症因子水平明显升高(p0.05),而VEGF蛋白表达、神经和认知功能水平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大鼠相比,阿替普酶和丁苯酞均明显降低缺血性脑卒中大鼠脑组织含水量和炎症因子水平(p0.05),升高VEGF蛋白表达水平、改善神经和认知功能障碍(p0.05),但是两者联合使用的疗效比单独使用阿替普酶和丁苯酞更强。本研究结果表明,阿替普酶和丁苯酞均能有效改善脑缺血性脑卒中,但是两者联合使用的疗效更好,值得临床使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探讨阿替普酶联合阿加曲班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对患者内皮损伤、血液流变学和神经功能损伤因子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神经内科2019年8月~2021年7月期间收治的94例AIS患者分为对照组(n=47)和研究组(n=47)。对照组患者接受阿替普酶治疗,研究组患者接受阿替普酶联合阿加曲班治疗,对比两组疗效、内皮损伤指标、血液流变学指标、神经功能损伤因子、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卒中量表(NIHSS)评分、Barthel指数(BI)评分和不良反应。结果: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研究组治疗后的临床总有效率更高(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研究组治疗后内皮素-1(ET-1)水平更低,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一氧化氮(NO)水平更高(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研究组治疗后血浆黏度(PV)、全血黏度(WBV)、红细胞压积(HCT)、纤维蛋白原(FIB)水平更低(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研究组治疗后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S100β蛋白水平更低(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研究组治疗后NIHSS评分更低,BI评分更高(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组间对比无差异(P>0.05)。结论:阿替普酶联合阿加曲班应用于AIS患者,可改善机体血液流变学,减轻内皮功能损伤和神经功能损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阿替普酶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疗效及神经功能缺损与时间窗的关系。方法:选取大连医科大学附属大连市中心医院于2016年3月~2018年10月间收治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117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58,阿替普酶治疗)和研究组(n=59,阿替普酶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白介素-6(IL-6)水平、头颅CT梗死面积,观察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的总有效率为84.75%(50/59),高于对照组的63.79%(37/58)(P<0.05)。两组患者治疗2周后MMP-9、IL-6、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24h、48h、72h的头颅CT梗死面积小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发病72h内、发病48h内患者NIHSS评分、头颅CT梗死面积高于发病24h内,且发病72h内高于发病48h内(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阿替普酶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过氧化损伤,降低细胞因子水平,且越早的时间窗内接受治疗的患者,其神经功能缺损、脑梗死面积改善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运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联合Solitaire AB支架机械取栓对其神经保护因子、血液流变学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我院于2017年4月~2019年3月期间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13例以双色球随机分组法分为研究组(Solitaire AB支架机械取栓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和对照组(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分别为57例和56例。比较两组患者疗效、神经功能、血管再通率、神经保护因子、血液流变学及免疫功能,并记录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状况。结果:研究组治疗后3个月的总有效率为91.22%(52/57),高于对照组的76.79%(43/56)(P<0.05)。研究组的血管再通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3个月的CD8+、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卒中量表(NIHSS)评分、纤维蛋白原、全血黏度、神经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及血浆黏度均较治疗前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CD3+、CD4+、CD4+/CD8+、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均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基础上联合Solitaire AB支架机械取栓治疗,安全有效,能够改善机体的免疫功能及血液流变学,减轻神经功能损害,并提高患者血管再通率。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探讨与研究丁苯酞对颈动脉狭窄大鼠认知功能及海马CA1区神经元凋亡的影响及相关机制。方法:将颈动脉狭窄大鼠大鼠(n=42)随机为三组-模型组、低剂量丁苯酞(20 mg/kg)组和高剂量丁苯酞(40 mg/kg)组,每组14只。低剂量丁苯酞组与高剂量丁苯酞组每天给予20 mg/kg、40 mg/kg丁苯酞灌胃治疗,对照组给予等剂量的生理盐水灌胃,持续21 d。结果:低剂量丁苯酞组与高剂量丁苯酞组治疗第7 d、第14 d、第21 d的BBT评分低于模型组(P<0.05),高剂量丁苯酞组低于低剂量丁苯酞组(P<0.05)。低剂量丁苯酞组与高剂量丁苯酞组治疗第21 d、第28 d的海马CA1区神经元凋亡指数低于模型组,高剂量丁苯酞组低于低剂量丁苯酞组(P<0.05)。低剂量丁苯酞组与高剂量丁苯酞组治疗第21 d、第28 d的脑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高于模型组(P<0.05),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活性低于模型组(P<0.05),高剂量丁苯酞组与低剂量丁苯酞组对比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丁苯酞组与高剂量丁苯酞组治疗第21 d、第28 d的海马CA1区BCL2-Associated X(Bax)、B淋巴细胞瘤-2(B-cell lymphoma-2,bcl-2)蛋白相对表达水平高于模型组(P<0.05),高剂量丁苯酞组高于低剂量丁苯酞组(P<0.05)。结论:丁苯酞在颈动脉狭窄大鼠的应用能提高海马CA1区Bax、Bcl-2蛋白的表达,抑制神经元的凋亡,改善氧化应激状态,从而提高大鼠的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8.
张会  赵迪 《蛇志》2017,(2):184-185
目的观察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观察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和日常生活能力(ADL)。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6.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ADL评分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且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ADL评分比较,治疗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能明显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探讨溶栓胶囊联合丁苯酞软胶囊对脑梗死恢复期患者血液流变学、脑血流动力学和神经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月期间长治医学院附属和平医院收治的100例脑梗死恢复期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对照组接受丁苯酞软胶囊治疗,研究组接受溶栓胶囊联合丁苯酞软胶囊治疗。对比两组疗效、血液流变学、脑血流动力学、神经因子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90.00%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72.00%(P<0.05)。治疗20 d后,两组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下降,Barthel指数(BI)评分升高,且研究组改善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20 d后,两组全血粘度、血浆粘度、血沉(ESR)、纤维蛋白原(FIB)和红细胞压积(HCT)均下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20 d后,两组平均血流速度(Vm)升高,搏动指数(PI)及阻力指数(RI)均下降,且研究组改善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20 d后,两组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下降,神经生长因子(NGF)、神经营养因子(BDNF)升高,且研究组改善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组间对比无差异(P>0.05)。结论:溶栓胶囊联合丁苯酞软胶囊可有效改善脑梗死恢复期患者血液流变学、脑血流动力学,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提高生活活动能力,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采用阿替普酶(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患者的护理措施,以期改善患者的预后并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方法:对2011年1月-2012年5月我院收治的20例使用阿替普酶早期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塞患者进行护理干预,使用NIHSS进行效果评价.将2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普通组实施常规护理,对照组实施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使用阿替普酶溶栓的急性脑梗塞患者经护理干预后溶栓结束无明显不良反应,NIHSS评分自溶栓前逐渐降低,效果较好.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使用阿替普酶对急性脑梗塞患者进行溶栓治疗效果较好,溶栓前后进行科学的护理干预,可以促进患者康复,保证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目的:研究脑血康胶囊联合巴曲酶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髓鞘碱性蛋白(myebin bosic protein,MBP)、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3月~2019年3月我院收治的16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静脉滴注巴曲酶,首次给予10 BU,隔日给予5 BU,每两天给药1次;观察组在巴曲酶的基础上联合口服脑血康胶囊,每天3 次,每次3粒。观察和比较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治疗前后血清MBP、NSE、全血黏度(whole blood viscosity,WBV)、红细胞压积(hematocrit,HCT)、血浆黏度(plasma viscosity,PV)和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水平及NHISS和BI评分的变化。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有效率为91.25 %,明显高于对照组(64.2%,P<0.05);两组血清MBP、NSE、WBV、HCT、PV和FIB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的以上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BI评分明显升高(P<0.05),NHISS评分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BI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而NHI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血康胶囊联合巴曲酶对急性脑梗死有显著的疗效,能明显降低患者血清MBP、NSE水平,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脑血疏口服液配合大骨瓣减压硬膜扩大减张缝合术对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大面积脑梗死患者87例,采用随机单盲取法分为试验组44例,对照组43例。两组患者均给予标准大骨瓣减压硬膜扩张缝合术治疗,对照组术后给予常规及对症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脑血舒口服液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s-CRP、NSE水平变化,同时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评分、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IHSS)评分及生活质量指数(BI)测定,并评定和比较治疗效果。结果:治疗1疗程后,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7.73%,显著高于对照组81.40%(P0.05)。两组血清hs-CRP、NSE水平ADL、NIHSS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BI指数明显高于治疗前,且试验组血清hs-CRP、NSE水平ADL、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BI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期间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脑血舒口服液配合大骨瓣减压硬膜扩大减张缝合术治疗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可有效提高临床疗效,且安全性高,可能与其降低血清NSE、hs-CRP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3.
摘要 目的:观察核心稳定性训练联合高压氧对脑梗死恢复期患者血液流变学、脑能量代谢和血清神经生长因子(NGF)、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髓鞘碱性蛋白(MBP)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8年3月~2021年3月期间收治的脑梗死恢复期患者103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例数分别为51例和52例。对照组患者接受核心稳定性训练,观察组患者接受核心稳定性训练联合高压氧治疗,对比两组疗效、血液流变学、脑能量代谢指标和血清NGF、NSE、MBP水平及相关量表评分。结果: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上肢/下肢Lovett肌力评分升高,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下降,且观察组的改变程度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全血高切黏度、血细胞比容、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下降,且观察组的改变程度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血氧饱和度升高,空腹血糖、乳酸水平下降,且观察组的改变程度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NGF水平升高,NSE、MBP水平下降,且观察组的改变程度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核心稳定性训练联合高压氧应用于脑梗死恢复期患者,可促进其血液流变学、脑能量代谢改善,有效调节血清NGF、NSE、MBP水平,疗效明确。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探讨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Brunnstrom分期训练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0年1月~2022年2月期间收治的脑卒中恢复期患者80例分为对照组(40例,Brunnstrom分期训练)和研究组(40例,高频rTMS联合Brunnstrom分期训练)。对比两组疗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功能独立性量表(FIM)评分、生活质量评分、血清神经因子指标[髓鞘碱性蛋白(MBP)、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神经生长因子-1(NGF-1)]。结果:研究组的临床总有效率(92.50%)明显高于对照组(70.00%)(P<0.05)。治疗4周后,研究组MBP、NSE低于对照组,NGF-1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4周后,研究组NIHSS评分降低,FIM评分升高(P<0.05)。治疗4周后,研究组心理/躯体/物质/社会功能评分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高频rTMS联合Brunnstrom分期训练有助于提高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的康复效果,同时还可调节血清神经指标,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脑栓通联合丁苯酞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04例AIS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各52例。两组均给予抗血小板凝集、控制血压、降糖、调脂等基础治疗,对照组在基础治疗基础上给予丁苯酞治疗,观察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脑栓通治疗。记录和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血清炎性因子[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8(IL-8)]水平、氧化应激指标[脂质过氧化物(LPO)、甘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血流动力学指标[大脑中动脉(MCA)收缩期血流速度(Vs)、平均血液流速(Vm)]的变化。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6.15%,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两组NIHSS评分、血清hs-CRP、IL-8、LPO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GSH-Px、MCA Vs和Vm则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且观察组以上指标的变化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栓通联合丁苯酞治疗AIS具有较好的疗效及较高的安全性,可减轻机体炎症反应与氧化应激反应,改善脑血流灌注及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ACI)在溶栓治疗的基础上联合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治疗后的疗效,并分析该治疗方案对炎症因子、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6月到2020年10月期间来我院接受诊治的ACI患者60例,按照入院奇偶顺序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奇,30例,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和观察组(偶,30例,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疗程为7 d。对比两组治疗7 d后的疗效,对比两组治疗前、治疗7 d后的血液流变学、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炎症因子、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观察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P<0.05)。观察组治疗7 d后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ADL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7 d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7 d后血小板压积、血小板分布宽度、纤维蛋白原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ACI患者疗效明确,可改善血液流变学,减少神经功能损伤,降低炎症因子水平,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7.
摘要 目的:研究西比灵联合神经生长因子(NGF)对脑出血患者的NIHSS、ADL评分及血肿体积影响。方法:研究对象选取我院2015年9月到2016年10月间收治的脑出血98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2组,每组各49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基础性治疗,在此基础上,研究组患者口服西比灵联合肌肉注射NGF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同时比较血肿、水肿带体积、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IHSS)、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神经源性营养因子(BDNF)、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变化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显著(P<0.05);治疗前,研究组和对照组血肿体积、水肿带体积比较无显著差异;治疗后,研究组和对照组血肿体积、水肿带体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降低,且研究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治疗前,研究组和对照组NIHSS、ADL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治疗后,研究组和对照组NIHSS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降低,且研究组均低于对照组,ADL评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治疗前,研究组和对照组BDNF、MCP-1、NSE比较无显著差异;治疗后,研究组和对照组MCP-1、NSE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降低,且研究组均低于对照组,BDNF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两组不良反应比较无效显著差异(P>0.05)。结论:脑出血患者应用西比灵联合NGF效果可靠,可明显减少继发性损伤,且治疗安全性较高,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性脑出血(ACH)应用乌司他丁(UTI)联合醒脑静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D-二聚体(D-D)、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110例ACH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两组。对照组仅予以UTI治疗,观察组予UTI联合醒脑静治疗。记录比较两组脑水肿吸收疗效,治疗前后NIHSS评分、血清hs-CRP、D-D及NSE水平,并评价两组用药安全性。结果:治疗14d后,观察组脑血肿吸收的总有效率为89.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7.3%(P0.01)。两组治疗14 d后NIHSS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1),观察组治疗14 d后NIHSS评分的改善效果较对照组更为显著(P0.01)。与治疗前对比,两组治疗14 d后血清hs-CRP、D-D及NSE水平均显著降低(P0.01),且观察组治疗14 d后血清学指标的改善效果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同期(P0.01)。观察组不良反应率为3.6%,与对照组的5.5%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乌司他丁联合醒脑静治疗更能迅速缓解或消除急性脑出血患者的血肿,控制机体炎性反应,改善凝血系统与纤溶系统状态,保护神经细胞,减轻神经功能损伤,效果显著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