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 毫秒
1.
目的:研究核心稳定性训练(CST)对痉挛型脑性瘫痪(SCP)患儿爬行能力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从2015年1月到2017年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SCP患儿134例纳入本次研究,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成观察组及对照组,各67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训练,观察组则给予CST,两组均治疗3个月。对比两组疗效、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的爬行能力评分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是95.5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5.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两组的爬行能力评分均分别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3个月后两组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各项评分均分别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CST对SCP患儿的爬行能力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具有较好的改善作用,临床治疗过程中可应用此种训练措施强化患儿的运动功能,从而促进其获得更好的预后,值得给予推广。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探讨虚拟现实平衡训练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术(ACLR)后患者膝关节功能、腘绳肌肌力和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8月~2021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前交叉韧带(ACL)损伤患者96例,并成功实施ACLR,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48,常规康复训练、虚拟现实平衡训练)和研究组(n=48,常规康复训练、虚拟现实平衡训练联合NMES干预)。对比两组膝关节功能优良率、膝关节功能、腘绳肌肌力和步行功能。结果:研究组的临床膝关节功能优良率93.75%(45/48)高于对照组68.75%(33/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后膝关节功能评分、膝关节活动度对均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干预后患侧腘绳肌等长肌力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干预后健侧腘绳肌等长肌力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干预后步长、步速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患侧摆动相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干预后被动活动察觉阀值、进行被动角度再生试验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虚拟现实平衡训练联合NMES应用于ACLR术后患者的疗效显著,有助于其膝关节功能恢复,提高腘绳肌肌力,改善步行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痉挛型脑瘫患儿语言发育能力及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54例我院于2015年8月至2016年8月收治的痉挛型脑瘫患儿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27例,观察组患儿给予rTMS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的康复治疗。采用儿童语言发育迟缓检查法(S-S法)评价治疗前后患儿的语言发育能力,采用踝关节活动度及GMFM-88粗大运动功能测试表评估治疗前后患儿的运动功能。结果:治疗后两组患儿语言理解商与表达商较治疗前均增加,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总有效率为77.8%,高于对照组的5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踝关节活动度均增加,且治疗后观察组患儿踝关节活动度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GMFM-88评分均增加,且治疗后观察组患儿GMFM-88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rTMS康复方法可以促进痉挛型脑瘫患儿的语言发育能力及运动功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探讨运动疗法联合作业疗法用于脑瘫患儿的疗效对肢体运动功能的作用。方法:选择2020年3月~2022年6月我院康复科收治的80例脑瘫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予以运动疗法干预,包括Bobath技术和核心稳定性训练,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作业疗法干预,包括手功能、手眼协调能力、进食、如厕、更衣及游戏训练。干预前后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量(GMFM)、精细运动功能评估表(FMFM)及Gesell发育量表对患儿进行评估,评价临床疗效,并采用SF-36健康调查简表(SF-36)对患者进行评估。结果:两组患儿干预后的GMFM评分、FMFM评分均明显提高,而试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儿干预后的DQ评分均明显提高,而试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试验组DQ评分增幅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的总有效率(95.0%)明显高于对照组(77.5%)(P<0.05)。两组患儿干预后SF-36评分均明显提高,试验组在活力、社会功能和精神健康维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运动疗法联合作业疗法可有效促进脑瘫患儿的上肢与下肢运动功能改善,提高康复效果,改善患儿生存质量,应充分重视脑瘫的综合康复疗法。  相似文献   

5.
线粒体是人体内的能量代谢工厂,而脑是人体内能量代谢最活跃的部位。神经元和胶质细胞是脑内主要的细胞。本文对线粒体在能量产生的作用进行综述,同时比较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能量代谢的异同及密切联系,并对神经退行性变中能量代谢障碍与线粒体可塑性改变进行了回顾。以三种神经退行性疾病帕金森、阿尔兹海默和脊髓侧索硬化症为例说明线粒体在神经系统疾病和脑能量代谢之间的重要作用。从而进一步系统的认识,脑内的线粒体在生理和病理状态下对能量代谢的影响。深入了解其机制,为研究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提供新的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研究功能性电刺激联合循环运动系统对老年脑卒中后肌肉衰减综合征患者肢体功能、平衡能力以及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6月到2021年6月在我院进行康复治疗的老年脑卒中后肌肉衰减综合征患者64例,据其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功能性电刺激治疗,而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脑循环系统治疗仪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疗效。使用运动功能评分法(FMA)和上肢功能评定(STEF)评价肢体患者功能,使用平衡量表(BBS)和Fuglg-Meyer平衡量表(FM-B)评价患者平衡能力,使用自拟认知量表评价患者认知功能。结果:(1)研究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93.75 % vs 75.00 %,P<0.05);(2)两组患者治疗后FMA和STEF评分均显著增高(P<0.05),并且研究组患者治疗后BBS和FM-B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3)两组患者治疗后BBS和FM-B评分均显著增高,并且研究组患者治疗后BBS和FM-B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4)两组患者治疗后认知功能评分均升高,并且研究组患者较对照组患者高(P<0.05)。结论:功能性电刺激联合循环运动系统对老年脑卒中后肌肉衰减综合征患者具有显著的临床治疗效果,可显著改善患者肢体功能、平衡能力和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7.
神经源性心脏损伤是指各种急性脑损伤患者出现的类似急性心肌损伤的临床症状,临床表现包括心电图异常、心肌酶升高、室壁运动功能障碍等。主要机制为颅脑病损伤影响自主神经的高级中枢丘脑下部时导致的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及体液障碍。神经源性心脏损伤的发病率较高,且与患者住院时间延长和病死率增高相关。本文详细阐释了神经源性心脏损伤的临床表现、发病机制、预防及治疗,期望有助于临床诊断和科学研究。以期降低患者的死亡率,改善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探讨双歧杆菌对母婴分离大鼠成年后肠道敏感性及结肠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将60只新生期SD大鼠随机分为NS组(正常组)、MS组(模型组)、MS+Bif组(双歧杆菌干预),每组20只大鼠,应用避水应激模型(chronic water avoidance stress,WAS)避水实验构建大鼠应激波形,通过兴盛时期母婴分离建立大鼠的肠道高敏感模型,新生鼠在断奶之后对溶剂组与双歧杆菌组分别进行灌胃干预,取大鼠的新鲜粪便进行选择性培养基平皿技术方法检测大鼠粪便的菌群代表性菌种数量。到大鼠8 w成年之后应用阶梯体积直肠求精扩张对三组大鼠肠道敏感性进行评价。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的大肠杆菌和类杆菌数量明显增多,且通过双歧杆菌干预之后大肠杆菌和类杆菌数量下降,三组大鼠大肠杆菌和类杆菌数量差异显著(P<0.05),三组大鼠的双歧杆菌和乳酸菌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对比大鼠成年时利用阶梯体积为0 mL、0.4 mL、0.8 mL和1.2 mL直肠球囊扩张评价三组大鼠的肠道敏感性发现,NS组与MS组在0 mL和0.4 mL体积球囊出现扩张的时候血管运动反应性(vascular motor reactivity,VMR)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从0.4 mL到1.2 mL两组大鼠显著提高,且对比出现显著差异(P<0.05),MS组与MS+Bif组,在0 mL到0.4 mL体积球囊出现扩张的时候VMR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在0.4 mL到1.2 mL之后VMR差异显著(P<0.05);对比大鼠血清中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drenocorticotropic hormone,ACTH)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corticotropin releasing factor,CRF)发现,三组ACTH和CRF表达差异显著(P<0.05);对比大鼠结肠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发现,三组大鼠的BDNF表达与SP(P物质)表达对比出现显著差异(P<0.05)。结论:母婴分离大鼠成年之后会出现肠道高敏感性现象,应用双歧杆菌干预之后能够调节肠道菌群,稳定结肠脑源性神经因子表达,改善肠道敏感性现象。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制备出生后脑性瘫痪鼠模型并对鼠脑损伤进行评估,观察与人类孕期损伤导致婴儿脑组织前少突胶质细胞之间的关联。方法:新生乳鼠在出生后第3、4、5、6、7天,每天腹腔注射脂多糖(LPS)(n=12,30,30,60,60,120μg/kg)或生理盐水(n=11)。新生乳鼠从生后第1天至第21天每天接受机能和认知发育测试。出生后第22天对乳鼠脑组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通过对前少突胶质细胞标志物(CNP)及髓鞘标志物(MBP)的检测评估鼠脑白质损伤。神经发育测试数据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方法,免疫组织化学实验数据采用方差分析方法。结果:对新生乳鼠进行神经生长发育测试后发现,LPS处理组乳鼠在平面翻正测试、悬崖回避测试、前肢抓握测试及睁眼时间测试(P<0.05),活动力测试(P<0.01),其他几项比较无差异(P>0.05),悬吊实验(P>0.05),旷野实验(P<0.05)。前少突胶质细胞标志物CNP在LPS处理乳鼠组中是增多的(P<0.01),髓鞘碱性蛋白(MBP)在LPS处理乳鼠组中是减少的(P<0.01)。结论:对新生乳鼠腹腔注射脂多糖可以引起鼠脑白质损伤,但是并不能出现与缺血缺氧模型一致的脑性瘫痪表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神经电生理刺激对脑卒中患者脊髓运动神经元的影响。方法:2015年9月至2018年2月选择在本院神经内科病房诊治的脑卒中患者160例,根据入院顺序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8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神经电生理刺激治疗,两组都治疗观察14 d,记录脊髓运动神经功能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14 d,患者的认知障碍、焦虑抑郁情绪、双下肢无力,步态不稳均得到了改善,研究组的一般情况的改善情况更加明显,主要体现在认知和情绪方面。两组治疗14 d后的脊髓运动神经评分都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研究组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的脑电诱发电位波幅都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研究组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后潜伏期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期间的肺部感染、颅内感染、迟发性颅内血肿等并发症发生率为3.8%,对照组为5.0%,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至今(2019年8月),研究组的预后恢复情况显著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电生理刺激在脑卒中患者的应用能促进恢复脊髓运动神经元功能,改善脑电活动功能,提高认知功能,减少并发症和焦虑情绪的发生,改善患者的预后恢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感觉统合训练结合常规康复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平衡控制及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到2017年12月期间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康复科收治的痉挛型脑瘫患儿8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80例患儿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0例)。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进行治疗,观察组患儿采用感觉统合训练结合常规康复训练进行治疗。比较两组脑瘫患儿的平衡控制功能、步态、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88(GMFM-88)D区和E区的评分。结果: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儿的Rivermead活动指数、Berg平衡量表得分均明显升高,且观察组患儿的Rivermead活动指数、Berg平衡量表得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儿的步行足长、步速明显增加,步宽明显减小(P0.05),且观察组患儿步行足长、步速大于对照组,步宽小于对照组(P0.05)。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儿的GMFM-88 D区、GMFM-88 E区得分均分别明显升高(P0.05),且观察组患儿的GMFM-88 D区、GMFM-88 E区得分均分别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感觉统合训练结合常规康复训练可有效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的平衡控制功能、步态以及粗大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探究经颅直流电刺激干预联合康复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精细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7月至2022年6月在我院儿童康复科收治的痉挛型脑瘫患儿116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每组5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tDCS治疗。采用采用关节活动度量角器测定腕关节背伸关节活动度(AROM) ,采用脑瘫患儿精细运动功能测试量表(FMFM)评估患儿的双上肢精细操作能力,采用Peabody 精细运动发育量表(PDMS-FM)评定双手精细运动功能,采用改良Ashworth肌张力评定量表(MAS)评估患儿患侧上肢肘关节肌张力状况,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各项指标差异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患儿AROM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增加,且观察组AROM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FMFM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增加,且观察组FMFM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FMQ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增加,且观察组FMQ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MAS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且观察组M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颅直流电刺激干预联合康复训练可以显著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腕关节背伸关节活动度、双上肢精细操作能力、双手精细运动功能和患侧上肢肘关节肌张力,对精细运动功能具有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摘要 目的:探讨较深麻醉下拔管对脑瘫患儿行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后躁动的影响。方法:2017年8月到2019年2月在本院进行诊治的脑瘫患儿89例,根据麻醉方法的不同把患儿分为观察组49例与对照组40例。所有患儿都给予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治疗与全身麻醉。观察组在麻醉维持中静脉持续泵注丙泊酚进行较深麻醉下拔管,对照组吸入七氟烷进行较深麻醉下拔管,观察两组患儿术后躁动情况。结果:两组的麻醉时间、睁眼时间与拔管时间等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躁动发生率为2.0 %,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5.0 % (P<0.05)。两组术后1个月的适应与语言行为评分都显著高于术前1 d (P<0.05),且观察组也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两组术后1个月的大脑中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Peak systolic flow velocity, Vs)、舒张末血流速度(End-diastolic blood flow velocity,Vd)都显著高于术前1 d (P<0.05),且观察组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较深麻醉下拔管在脑瘫患儿行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的应用能减少术后躁动的发生,且不影响麻醉效果,从而提高治疗效果,改善大脑血流动力学状况。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早期渐进性康复训练对行机械通气重症患者神经肌肉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自2015年4月~2016年4月收治的80例机械通气重症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0例,患者进入ICU后,给予所有患者常规的机械通气治疗方案及干预。在此基础上给予观察组患者早期渐进性康复训练,分别于气管插管拔管时、转出ICU时以及出院时采用功能独立性评分表(FIM)对两组患者功能独立性水平进行评价,统计比较两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ICU治疗时间、住院总时间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气管插管拔管时观察组自理能力、括约肌控制、转移功能及总分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转出ICU时和出院时观察组自理能力、括约肌控制、转移、行进、交流、社会认知及总分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ICU治疗时间及住院总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渐进性康复训练可有效者提高ICU患者自理能力,加速患者意识的恢复,使患者更早的脱机,减少住院时间,降低并发症情况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观察MOTOmed下肢运动训练联合等速肌力训练在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2019年5月-2022年12月期间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收治的158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对照组(n=79,接受等速肌力训练)和观察组(n=79,对照组基础上接受MOTOmed下肢运动训练)。对比两组下肢运动功能、下肢肌张力、步行步态功能。结果:干预12周后,两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同期(P<0.05)。干预12周后,两组膝关节后伸(FKE)、前屈(FKF)、髋关节后伸(FHE)、前屈(FHF) 肌张力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同期(P<0.05)。干预12周后,两组步速、步频、步长、功能性步行分级量表(FAC)评分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同期(P<0.05)。结论:MOTOmed下肢运动训练联合等速肌力训练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可有效改善下肢运动功能、下肢肌张力以及步行步态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单纯右美托咪定滴鼻与水合氯醛复合右美托咪定滴鼻在脑瘫患儿核磁共振成像(MRI)检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我院2015年1月到2016年7月收治的160例脑瘫患儿,按照就诊号排序后取随机数字分为单纯组和复合组,每组各80例。单纯组给予右美托咪定2μg/kg滴鼻+生理盐水口服(0.1 mL/kg),复合组给予口服水合氯醛50 mg/kg+右美托咪定(2μg/kg)滴鼻,采用密歇根大学小儿镇静评分(UMSS)评价镇静效果、镇静成功率,检测和比较两组患儿给药前后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_2)、呼吸频率(RR)及入睡时间、苏醒时间、检查时间与父母分离时间等。结果:给药前,两组UM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给药15 min、30 min,复合组UMSS评分明显高于单纯组(P0.05);给药30 min时,复合组镇静成功率为98.8%,单纯组为91.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给药前后HR、SpO_2、RR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组入睡、苏醒、检查时间及与父母分离时间长于复合组(P0.05)。结论:水合氯醛复合右美托咪定滴鼻在脑瘫患儿MRI检查中的镇静效果明显优于单纯右美托咪定滴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