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BCL-2、Ki-67、Cyclin D1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表达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BCL-2、Ki-67、Cyclin D1蛋白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CLBCL病例中BCL-2、Ki-67、Cyclin D1蛋白的表达,分析它们的表达与DLBCL临床特征、治疗效果及生存期的关系。结果BCL2、Ki-67、Cyclin D1蛋白在DLBCL中表达阳性率分别为48.3%、58.3%、37.9%,它们的表达之间没有相关性;BCL-2、Ki-67、Cyclin D1蛋白在DL3(2I。中的表达与患者的年龄、性别无关,与DLBCL的临床分期、疗效及预后有关,即临床分期为Ⅲ/Ⅳ期、疗效差组上述蛋白表达的阳性率较高;BCL-2、Cyclin D1蛋白在有全身症状的DLBCL患者组中的表达阳性率高于无全身症状组;而Ki-67表达在DLBCL患者中与出现全身症状有无无关。结论BCL-2、Ki-67、Cyclin D1在DLBCL中的表达与DLBCL的临床特征、治疗效果及预后有关;BCL-2、Ki-67、Cyclin D1蛋白的检测可以作为DLBCL患者的不良临床特征、治疗效果及不良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探究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Ts)、TP53、信号转导与转录因子3(STAT3)表达与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临床病理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20年3月-2021年12月收治的71例DLBCL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抽取患者外周静脉血,采用R-CHOP方案进行治疗,记录患者外周血NETs、TP53、STAT3表达情况并分析DLBCL患者外周血NETs、TP53、STAT3表达与其临床病理及预后的关系。结果:髓细胞组织增生蛋白(MYC)阳性在TP53阳性中的占比显著高于TP53阴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8.844,P<0.001);Hans分型生发中心B细胞(GCB)在STAT3阳性中的占比显著高于STAT3阴性(x2=4.331,P=0.037),其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截止至2022年6月,随访时长8~28个月,71例患者中共53例缓解DLBCL患者,其余18例为R/R DLBCL患者;NETs阳性、TP53阳性、STAT3阳性患者无进展生存期(PFS)显著低于NETs阴性、TP53阴性、STAT3阴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NETs阳性、TP53阳性、STAT3阳性患者存活率均低于NETs阴性、TP53阴性、STAT3阴性患者(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Ann Arbor分期、NETs、TP53、STAT3为DLBCL患者的影响因素(P<0.05);以患者预后情况(R/R DLBCL=1,缓解DLBCL=0)为因变量,将Ann Arbor分期、NETs、TP53、STAT3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纳入COX回归模型中,结果显示:NETs、TP53、STAT3为DLBCL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TP53、STAT3表达与DLBCL临床病理存在一定相关性,临床应对DLBCL患者TP53、STAT3表达情况引起重视;NETs、TP53、STAT3表达为DLBCL预后的危险因素,可作为DLBCL患者不良预后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研究胶质母细胞瘤(GBM)组织转录因子叉头框C1(FOXC1)、叉头框D1(FOXD1)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自2018年2月至2021年10月期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诊治的98例GBM患者,取胶质瘤组织作为研究样本(GBM组),以同期因颅脑损伤接受内减压术切除的40例患者,取正常脑组织样本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GBM组及对照组中FOXC1、FOXD1的表达。Kaplan-Meier生存分析(Log-Rank检验)不同FOXC1,FOXD1表达的GBM患者生存预后的差异。单因素及多因素Cox比例回归风险模型分析影响GBM患者生存预后的因素。结果:GBM组中FOXC1,FOXD1蛋白主要定位于细胞核。GBM组中FOXC1,FOXD1蛋白阳性表达率为67.35%,65.3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2.50%,10.00%(均P<0.05)。GBM 组中FOXC1,FOXD1的表达与肿瘤直径及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级有关(P<0.05)。随访1年,死亡60例,1年总生存率为38.78%。FOXC1阳性组和FOXC1阴性组1年总生存率分别为27.27%,62.50%。FOXD1阳性组和FOXD1阴性组1年总生存率分别为26.56%,61.76%。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FOXC1阳性组累积总生存率明显低于FOXC1阴性组,FOXD1阳性组累积总生存率明显低于FOXD1阴性组(均P<0.05)。经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KPS评分<80分、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级Ⅲ~Ⅳ级、无术后放疗、无术后替莫唑胺化疗、FOXC1阳性、FOXD1阳性是GBM患者不良生存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GBM组织FOXC1,FOXD1阳性表达升高,两者与肿瘤直径及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级有关,是GBM患者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香菇多糖注射液联合CHOP化疗治疗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疗效及对B细胞淋巴瘤因子-6(Bcl-6)、Ki-67抗原(Ki-67)、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β2微球蛋白(β2-MG)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1年12月我院收治的64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方式进行分组,采用香菇多糖注射液联合CHOP化疗治疗的患者为观察组,单纯采用CHOP化疗治疗的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短期疗效、治疗前后Bcl-6、Ki-67、VEGF、β2-MG的表达情况、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及生存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84.38%(27/32)vs.53.13(17/32)](P0.05);肿瘤组织Bcl-6阳性表达率高于对照组[84.38%(27/32)vs.62.50%(20/32)](P0.05),Ki-67、VEGF、β2-MG阳性表达率均低于对照组[31.25%(10/32)vs.59.38%(19/32),28.13%(9/32)vs.56.25%(18/32),18.75%(6/32)vs.40.63%(13/32)](P0.05);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21.88%(7/32)vs.46.88%(15/32)](P0.05);第5年随访时存活率高于对照组[59.38%(19/32)vs.34.38%(11/32)](P0.05)。结论:香菇多糖注射液联合CHOP化疗方案治疗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可有效提高近期疗效、生存率及生存质量,且安全性高,可能与其改善机体肿瘤组织中Bcl-6、Ki-67、VEGF、β2-MG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原发性乳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primary breast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PB-DLBCL)的临床病理学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采用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SP法分析5例PB-DLBCL患者的临床表现、病理学及免疫表型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5例均为女性患者,发病年龄48~70岁,中位年龄59.2岁,均为单侧乳腺肿块,其中左乳3例,右乳2例。镜下见乳腺正常结构被破坏,成片的中等偏大的肿瘤细胞弥漫浸润乳腺小叶、导管周围、间质及周围脂肪组织。根据免疫组织化学表型,4例为非生发中心型,1例为生发中心型;Ki67增殖指数为60%~90%;根据 Ann Arbor 分期标准,5例均为II E期。病例随访时间截止至2018年6月,随访期内,有2例复发,分别于7和19个月后死亡;2例健在,分别已存活12和72个月;另外一例失访。结论 PB-DLBCL是一种少见的恶性淋巴瘤,临床表现为单侧乳腺无痛性包块进行性增大,以右侧多见。确诊主要依靠病理活检及免疫表型,免疫表型以非生发中心为主,以化疗联合放疗等综合治疗方案为宜。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90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90例DLBCL石蜡包埋组织标本及预后资料,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及间期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技术研究其免疫表型和分子遗传学特征。结果:本组病例中,70例原发于淋巴结外,20例原发于淋巴结。根据Hans模型,42.2%(38/90)的DLBCL起源于生发中心B细胞(GC),57.8%(52/90)起源于非生发中心B细胞(Non-GC)。IGH、bcl-6、bcl-2及c-myc基因易位的阳性率分别为33.3%(30/90)、22.2%(20/90)、4.4%(4/90)和3.3%(3/90);bcl-2、bcl-6、c-myc及IGH基因多拷贝的阳性率分别为51.1%(46/90),40%(36/90)、30%(27/90)和14.4%(13/90)。20例bcl-6基因易位的DLBCL中,14例为Non-GC起源,6例为GC起源;4例bcl-2基因易位的病例中,3例为GC起源,1例为Non-GC起源;3例c-myc基因易位的病例中,2例为GC起源,1例为Non-GC起源。结外DLBCL的IGH基因易位的阳性率高于结内者(P〈0.05);结内DLBCL的c-myc基因多拷贝的阳性率高于结外者(P〈0.05)。本组29例有随访结果的病例显示,IGH、bcl-6、bcl-2及c-myc基因易位及多拷贝与预后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本组DLBCL总的分子遗传学异常率(包括因易位及拷贝数的异常)为82.2%,其中以bcl2多拷贝(51.1%)最为多见。不存在IGH、bcl-6、bcl-2及c-myc基因异常,不能除外DLBCL的诊断。少部分DLBCL中存在Burrkitt淋巴瘤特征性的c-myc基因易位。IGH、bcl-2、bcl-6及c-myc基因易位及拷贝数的异常在DLBCL中不具有的预后判定意义。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探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辅助性T细胞(Th)22细胞及其细胞因子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9年6月到2021年6月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21例DLBCL患者(DLBCL组)和70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治疗前、后检测外周血Th22细胞百分比及其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22、IL-13、 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比较DLBCL组和对照组及不同AnnArbor临床分期、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Hans免疫分型以及疗效的DLBCL患者外周血Th22百分比及血清IL-22、 IL-13、 IL-6、TNF-α水平差异。结果:DLBCL组外周血Th22细胞百分比、血清IL-22、IL-13、IL-6、TNF-α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Ⅲ~Ⅳ期组、高中危组和高危组、非GCB型组治疗前外周血Th22细胞百分比、血清IL-22、IL-13、IL-6、TNF-α水平分别高于I~Ⅱ期组、低危组和低中危组、GCB型组(P均<0.05)。121例患者中判定治疗无效者有39例,根据疗效将患者分为无效组(39例)和有效组(82例),无效组治疗后外周血Th22细胞百分比、血清IL-22、IL-13、IL-6、TNF-α水平与治疗前比较无显著变化(P>0.05),且无效组治疗前、后高于有效组(P<0.05)。结论:DLBCL患者外周血中Th22百分比以及血清IL-22、IL-13、IL-6、TNF-α水平升高,且与高AnnArbor临床分期、高IPI评分、非GCB型以及临床治疗效果较差有关。临床可通过监测上述指标水平以调整治疗方案,提高治疗的有效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及与化疗耐药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3年11月到2014年11月我院收治的化疗耐药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25例(A组),化疗敏感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25例(B组),另选取同期健康者25例(C组)。应用免疫荧光法检测三组入选者的hs-CRP,及酶联免疫吸附法试验(ELISA)法检测VEGF。结果:化疗前A组hs-CRP、VEGF水平显著高于B组和C组,B组高于C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缓解后A组和B组hs-CRP、VEGF水平与化疗前比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复发耐药后hs-CRP、VEGF水平与缓解后比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血清中hs-CRP、VEGF水平改变与病情变化有关,可能与化疗耐药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检测脑胶质瘤组织中胞质多聚腺苷酸化成分结合蛋白1(CPEB1)、细胞周期蛋白B2(CCNB2)的表达,分析CPEB1、CCNB2表达与脑胶质瘤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以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东莞松山湖中心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经手术切除的55例脑胶质瘤患者瘤组织标本(脑胶质瘤组)和50例颅脑损伤患者额叶或颞叶组织标本(对照组)。检测CPEB1、CCNB2表达,分析CPEB1、CCNB2表达与脑胶质瘤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合随访资料,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CPEB1、CCNB2阳性/阴性表达脑胶质瘤患者的预后差异及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其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脑胶质瘤组CPEB1、CCNB2阳性表达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肿瘤直径>2 cm、WHO分级Ⅲ级及远处转移的患者CCNB2阳性表达率高于肿瘤直径≤2 cm、WHO分级Ⅰ~Ⅱ级及无远处转移的患者(P<0.05);WHO分级Ⅲ级、远处转移患者的CPEB1阳性表达率高于WHO分级Ⅰ~Ⅱ级、无远处转移的患者(P<0.05)。CPEB1、CCNB2阳性表达患者3年生存率低于CPEB1、CCNB2阴性表达患者(P<0.05)。WHO分级Ⅲ级、CPEB1及CCNB2阳性表达是脑胶质瘤患者术后3年死亡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脑胶质瘤组织中CPEB1、CCNB2的阳性表达率均升高,其与脑胶质瘤恶性生物学行为以及不良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探讨上皮性卵巢癌患者组织P53、Ki67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卵巢肿瘤102例,其中病理诊断为良性卵巢肿瘤40例(良性组)和上皮性卵巢癌62例(恶性组),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组织P53、Ki67表达水平,调查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恶性组的P53、Ki67表达阳性率为80.6 %和72.6 %,显著高于良性组的10.0 %和12.5 %(P<0.05)。在恶性组中,不同浸润转移、分化程度、病理分期患者的P53、Ki67表达阳性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直线相关分析显示上皮性卵巢癌患者P53表达阳性率与Ki67表达阳性率呈现显著正相关性(r=0.872,P=0.00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浸润转移、分化程度、病理分期都为影响P53、Ki67表达阳性率的主要因素(P<0.05)。结论:上皮性卵巢癌患者组织P53、Ki67都呈现高表达状况,与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显著相关,两者也可互相影响,共同参与上皮性卵巢癌的发生与发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B淋巴细胞瘤-2基因(Bcl-2)、PIM1及P53基因异常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的预后价值。方法:选取在2010年3月~2014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DLBCL患者86例进行研究。采用间期荧光原位杂交检测Bcl-2、PIM1、P53基因。对患者进行为其5年的随访,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Bcl-2、PIM1、P53基因异常与预后的关系。结果:在86例患者中,29例(33.72%)患者存在P53基因缺失;27例(31.39%)患者发生Bcl-2基因多拷贝,3例(3.49%)患者发生Bcl-2基因易位;26例(23.26%)患者发生PIMI基因重排。各基因异常患者在性别、发病年龄、侵犯部位、LDH水平及β2-MG水平上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各基因异常患者Ⅲ~Ⅳ期的比例显著高于Ⅰ~Ⅱ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基因异常组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FPS)1年、总生存期(OS)3年比例显著低于各基因正常组,但在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指标上却显著高于各基因正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53、PIMI及Bcl-2基因异常是患者的FPS、OS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Bcl-2、PIM1、P53基因在DLBCL患者的预后评估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且Bcl-2、PIM1、P53基因异常是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探讨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TLA-4)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外泌体的表达及初步机制。方法:2019年6月至2020年11月就诊于本院的DLBCL患者纳入本项研究,分为缓解组和复发组;选取来医院体检的健康志愿者做为对照组;采用试剂盒分离外泌体,CD63抗体包被磁珠结合后,流式细胞术检测CTLA-4+外泌体的比例;流式细胞术检测CD4+T细胞、CD8+T细胞和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的比例。结果:相对于对照组,缓解组DLBCL患者CTLA-4+外泌体的比例升高了37.42%;复发组DLBCL患者CTLA-4+外泌体的比例为6.04%,相对于缓解组,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复发组DLBCL患者CD4/CD8+T细胞比值和Treg细胞比例分别为0.85和0.44%,相对于缓解组,差异均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CTLA-4+外泌体比例与CD4/CD8+T细胞比值呈负相关,而与Treg细胞比例呈正相关。结论:CTLA-4+外泌体比例在DLBCL患者显著升高,且与淋巴瘤的治疗效果和抗肿瘤免疫反应均具有紧密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摘要 目的:探讨宫颈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组织中细胞角蛋白 8(CK8)、P53及Ki-67的表达,分析其与病情进展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我院收治的120例经病理确诊为LSIL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末次随访病理学检查结果将其分为进展组(17例)、持续组(27例)和消退组(76例)。取首次活检宫颈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CK8、P53、Ki-67表达。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LSIL患者疾病进展的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CK8、P53、Ki-67评估LSIL患者疾病进展的效能。结果:进展组宫颈组织中CK8、P53及Ki-67阳性表达率高于持续组和消退组(P<0.05),持续组宫颈组织中CK8、P53及Ki-67阳性表达率高于消退组(P<0.05)。高危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CK8阳性细胞占比(较高)、P53阳性细胞占比(较高)、Ki-67阳性细胞占比(较高)是LSIL患者疾病进展的危险因素(P<0.05)。联合CK8、P53、Ki-67阳性细胞占比预测LSIL患者疾病进展的曲线下面积为0.846,高于单独指标预测的0.637、0.697、0.744。结论:LSIL进展宫颈组织中CK8、P53、Ki-67阳性表达率明显升高,CK8、P53、Ki-67阳性细胞占比升高增加了LSIL患者疾病进展的风险,可作为辅助评估 LSIL进展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利妥昔单抗与化疗相结合治疗弥漫型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lymphoma,DLBCL)患者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002年1月至2011年5月我院收治的84例CD20阳性的DLBCL患者,采用利利妥昔单抗与化疗相结合的方法治疗,对其疗效及安全性进行评价,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有56例患者治疗艹6个周期,占66.67%;有28例患者治疗6个周期,占33.33%。84例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3.33%。其中,初治组的总有效率为91.67%,明显高于复治组的6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红细胞沉降率、国际预后指数评分、是否为初治、是否存在B症状以及利妥昔单抗的治疗周期等变量成为影响治疗效果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随访5年,治疗后第l年、2年、3年和5年患者的生存率分别为88.1%(74/84)、72.62%(61/84)、60.71%(51/84)、60.71%(51/84)。国际预后指数评分、利妥昔单抗的治疗周期以及治疗效果等变量是影响患者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对于弥漫型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尤其是对初治患者而言,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治疗具有更好的治疗效果,临床应用时不会加重患者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探讨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转导素?茁1X连锁受体蛋白1( TBL1XR1)和无机焦磷酸酶(PPAl)的表达及二者与临床病例参数和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011年2月至2015年4月入住我院的并进行手术切除的88例上皮性卵巢癌患者的组织样本,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88例组织样本和相对应的癌旁组织中TBL1XR1和PPAl的表达情况,同时分析TBL1XR1和PPAl表达情况与上皮性卵巢癌患者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随访至2019年9月,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TBL1XR1和PPAl表达与上皮性卵巢癌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TBL1XR1高表达率为48.86%(43/88),TBL1XR1的表达与FIGO分期、病理分级和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Kaplan-Meier分析结果显示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TBL1XR1高表达的患者具有相对较差的预后。PPAl在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高表达率为40.91%(36/88),同样的PPAl的表达与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和FIGO分期相关(P<0.05);Kaplan-Meier结果分析表明PPAl高表达的患者具有相对较短的预后生存期。结论:上皮性卵巢癌组织样本中TBL1XR1和PPAl均存在表达,并且二者的表达情况与上皮性卵巢癌患者的预后生存紧密相关,TBL1XR1和PPAl的过表达可能是上皮性卵巢癌患者的不利预后因素,或可作为上皮性卵巢癌患者潜在的预后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探究lncRNA SLC2A1反义RNA 1(SLC2A1 antisense RNA 1,SLC2A1-AS1)在卵巢癌中的表达情况及与卵巢癌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为卵巢癌的诊断和预后提供一种新的生物标志物。方法:通过多个数据库中的卵巢癌样本信息及其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 Time Quantitative PCR,RT-qPCR)分别探究SLC2A1-AS1在卵巢癌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卵巢癌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通过免疫荧光实验和划痕实验探究SLC2A1-AS1的表达对卵巢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的影响。通过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分析寻找SLC2A1-AS1影响卵巢癌恶性进程的可能机制。结果:基于多个数据库中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和RT-qPCR验证发现SLC2A1-AS1在卵巢癌中异常低表达,且SLC2A1-AS1低表达与卵巢癌患者的不良预后密切相关。SLC2A1-AS1过表达可明显抑制卵巢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能力。基于GO和KEGG分析,发现SLC2A1-AS1可能通过调控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组分以及ECM受体的相互作用通路抑制卵巢癌的恶性进程。结论:SLC2A1-AS1可能作为一种关键的潜在的生物标志物抑制着卵巢癌的恶性进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长链非编码RNA PVT1 (lncRNA-PVT1)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以及在肝癌诊治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qRT-PCR法检测肝癌组织和癌旁肝组织中lncRNA-PVT1的表达情况,通过x2检验分析lncRNA-PVT1的表达水平与肝癌患者临床病理指标之间的相关性,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患者术后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比较生存率的差异,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评估影响肝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肝癌组织中lncRNA-PVT1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癌旁肝组织(P0.05)。肝癌组织lncRNA-PVT1的表达水平与其Edmondson分级、TNM分期、分化程度和是否发生血管转移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而与患者的年龄、性别、血AFP水平、肿瘤直径、肿瘤数目以及是否有肝炎病史无关(P0.05)。lncRNA-PVT1高表达组患者的术后生存率明显低于lncRNA-PVT1低表达组患者,高表达水平的lncRNA-PVT1、Edmondson分级、TNM分期、分化程度和是否发生血管转移均是影响肝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lncRNA-PVT1在肝癌组织中呈高表达,高表达水平的lncRNA-PVT1与肝癌患者的临床预后不良密切相关,有望成为今后肝癌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18.
摘要 目的:研究下咽鳞状细胞癌组织紧密连接蛋白1(claudin-1)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3月我院收集的75例下咽鳞状细胞癌组织标本进行研究,同期选取60例癌旁正常黏膜组织标本作为对照。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claudin-1、MMP-9在下咽鳞状细胞癌组织与癌旁正常黏膜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分析claudin-1、MMP-9阳性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关系;Spearman相关性分析癌组织claudin-1与MMP-9的相关性。对患者进行5年随访,分析claudin-1、MMP-9表达与预后的关系。结果:下咽鳞状细胞癌组织claudin-1、MMP-9阳性表达率高于癌旁正常黏膜组织(P<0.05)。claudin-1、MMP-9阳性表达与下咽鳞状细胞癌患者组织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经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下咽鳞状细胞癌组织中claudin-1阳性表达与MMP-9阳性表达呈正相关(rs= 0.463,P<0.05)。术后随访5年,2例失访,73例患者获得随访。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claudin-1阳性表达患者的5年生存率为35.71%,低于阴性表达患者的66.67%(P<0.05),MMP-9阳性表达患者的5年生存率为34.85%,低于阴性表达患者的57.14%(P<0.05)。结论:下咽鳞状细胞癌组织中claudin-1、MMP-9阳性表达升高,其表达与组织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和预后不良有关,两者呈正相关,可能发挥协同作用促进肿瘤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