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虾类化石的研究和报道一直很少,因此,我国虾类化石的发现,不仅具有古生物学方面的意义,而且也会引起世界古甲壳动物研究者的兴趣.臀头虾类(Pygocephalomorphs) 是甲壳纲真软甲亚纲(Eumalacostraca)的原始代表.它的主要特征是,  相似文献   

2.
叶虾类(Phyllocarids)是一类重要的软甲动物(malacostracans),以头胸甲前端有一个能活动的、关节似的匙形额板(rostral plate)为特征,头胸甲包裹胸部及部分腹节,胸肢双叉型,形如叶状,尾叉一般长刺状。叶虾类是海生生物,生活方式多样,有的头胸甲较厚,披以瘤刺,在浅海营底栖游泳或钻泥,如Aristozoe;有的头胸甲较薄,能在远海营浮游生活,常发现于笔  相似文献   

3.
现生虾类的种属十分繁多,分布极为广泛,与人类生活关系密切。就我国而言,巳发现的虾类有400多种。保存在岩层中的虾类化石,与现生种群数量相比,大为逊色。在我国,属于叶虾亚纲的化石则更是罕见。叶虾类是重要的软甲类。其头胸甲前端有一个能活动的、  相似文献   

4.
奇虾类是寒武纪海洋中的大型捕食动物,广泛发现于世界各地的寒武纪地层,但是多为前附肢或口器的标本。我国扬子地台云南、贵州一带的寒武纪特异埋藏动物群中都发现了奇虾化石,如澄江动物群、牛蹄塘动物群、关山动物群、凯里动物群等。但在华北地台,寒武纪特异埋藏动物化石目前为止只有零星报道,包括一些大型双瓣壳节肢动物、古蠕虫类等。本文描述一枚发现于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左家坞一带馒头组(毛庄期)紫红色页岩中的奇虾类前附肢化石,可能代表了一个新类型。这枚化石的发现丰富了奇虾类的古地理分布,也为在华北地台边缘地区寻找特异埋藏动物化石提供了线索。  相似文献   

5.
描述了湖南零陵普利桥晚泥盆世锡矿山组叶虾类一新种——Echinocaris hunanensis sp.nov..晚古生代叶虾类化石较为稀少,Echinocaris在亚洲是首次发现.  相似文献   

6.
描述了湖南零陵普利桥晚泥盆世锡矿山组叶虾类一新种——Echinocaris hunanensis sp.nov..晚古生代叶虾类化石较为稀少,Echinocaris在亚洲是首次发现.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道了一块来自云南省昆明市附近寒武纪第二世第四期关山生物群具咬痕的双瓣壳节肢动物吐卓虫 (Tuzoia)化石, 系吐卓虫咬痕化石在全球范围的首次发现。该发现证实作为主动捕食者的吐卓虫很可能被大型捕食者(如奇虾类或莱德利基虫类三叶虫等)捕食, 说明寒武纪早期的海洋生物群落已经具有高度复杂化的食物链, 为进一步了解吐卓虫的生态位及深入探讨寒武纪大爆发时期海洋生态系统食物网结构提供了新的信息。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道了一块来自云南省昆明市附近寒武纪第二世第四期关山生物群具咬痕的双瓣壳节肢动物吐卓虫 (Tuzoia)化石, 系吐卓虫咬痕化石在全球范围的首次发现。该发现证实作为主动捕食者的吐卓虫很可能被大型捕食者(如奇虾类或莱德利基虫类三叶虫等)捕食, 说明寒武纪早期的海洋生物群落已经具有高度复杂化的食物链, 为进一步了解吐卓虫的生态位及深入探讨寒武纪大爆发时期海洋生态系统食物网结构提供了新的信息。  相似文献   

9.
根据叶结构特征,将黑龙江省古新世乌云植物群中的榆科叶化石确定为叉脉榆(Ulmus furcinervis (Borsuk) Ablaev),叶化石二级脉达缘且在叶缘区分叉、三级脉及顶、叶缘锯齿两侧边凸出.重新研究了前人鉴定为小叶普拉榆(Planera cf. microphylla auct. non Newberry)和乌云珍珠梅(Sorbaria wuyungensis Tao et Xiong)的叶化石并将其归入叉脉榆.  相似文献   

10.
徐雯  杨蕊  陈淦  高春霞  叶深  韩东燕 《应用生态学报》2022,33(11):3097-3104
蓝圆鲹是浙江南部近海的重要经济鱼类。本文根据2020年5月、8月、11月和2021年1月在浙江南部近海进行的底拖网调查,应用胃含物分析和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对浙江南部近海蓝圆鲹的摄食习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浙江南部近海蓝圆鲹δ13C平均值为(-16.55±0.60)‰,范围为-17.76‰~-15.25‰,与叉长呈显著负相关;蓝圆鲹δ15N平均值为(11.76±0.88)‰,范围为9.06‰~13.03‰,与叉长呈显著正相关。根据δ15N值计算浙江南部近海蓝圆鲹的平均营养级为3.89±0.26。胃含物分析表明,浙江南部近海蓝圆鲹的主要饵料类群为鱼类、虾类、蟹类、头足类、多毛类和小型甲壳类。稳定同位素分析表明,虾类对浙江南部近海蓝圆鲹的营养贡献率最高(40%~84%),其次为多毛类、小型甲壳类、蟹类、头足类和鱼类。蓝圆鲹的摄食习性有明显的生长变化,随着蓝圆鲹叉长的增加,其倾向于摄食更高营养级的饵料生物。  相似文献   

11.
新疆准噶尔盆地三个泉中始新世依希白拉组内发现的晚叉额雷兽属新种——马氏晚叉额雷兽(Epimanteoceras mae sp.nov.)是新疆目前发现保存最好的雷兽头骨化石。标本为一件不完整的头骨,缺失鼻骨,前颌骨,部分上颌骨和泪骨。新种具有眶上突较粗大,额骨宽阔平坦,臼齿有中心窝,臼齿舌侧齿带前部上的齿尖不发育,M3无次尖等晚叉额雷兽属的特征。新种的颧弓成向外扩的弓形,额顶嵴在后侧向内收缩弯曲的弧度更大,外耳道较为倾斜,枕柱上方有舌状的突起,与唯一的属型种娇晩叉额雷兽(Epimanteoceras formosus)明显不同。马氏晚叉额雷兽同属型种关系最近,在系统发育分析中两者与雷兽亚族(Brontotheriina)构成一个三分支结构,但是两者是否为后者的姊妹类群尚无法确定。和属型种一样,马氏晚叉额雷兽在演化程度上与内蒙古伊尔丁曼哈期的谷氏原雷兽(Protitan grangeri)接近,但与同时期地理位置更近的哈萨克斯坦的雷兽Aktautitan hippopotamopus相比,马氏晚叉额雷兽较原始,表明新种所在的地层时代很可能要早于发现A.hippopotamopus的地层。三个泉剖面依希白拉组伊尔丁曼哈期以前发现的化石较少,此次马氏晚叉额雷兽的发现,不仅扩大了晚叉额雷兽属的地理分布,也为依希白拉组内存在伊尔丁曼哈期的沉积提供了新的佐证。  相似文献   

12.
沈炎彬 《古生物学报》2023,62(2):301-308
香溪叶肢介亚科(Xiangxiellinae)以壳瓣胎壳较大、壳上具有一条或两条短脊为特征,包括两个属:原单脊叶肢介属(ProtomonocarinaTasch,1962)和香溪叶肢介属(XiangxiellaShen,1976)。该亚科化石广布于世界各地,最早出现于我国晚石炭世,三叠纪末消失。本文建立的新属叉脊叶肢介(Dicerestheriagen.nov.),以胎壳上具有两条呈“人”字形向前后分叉的、粗壮的短脊为特征,与香溪叶肢介的构造特征最为接近。推测新属壳瓣胎壳脊的形成与闭壳肌附着引起的壳瓣变异或与生态环境变化有关。化石产于江西抚州崇礼县礼陂煤矿,上三叠统安源组徐坊段。湘赣一带安源组为一套含煤地层,属于滨海、近海、沼泽沉积区,产半咸水类型的双壳类,时代认为卡尼及早诺利期。植物化石Ptiozamites–Anthrophyopsis组合是诺利期的代表,适宜于热带、亚热带气候,滨海环境生长的群落。因此推测新属是一个生活在炎热、潮湿的热带-亚热带气候近海沼泽环境的类型。  相似文献   

13.
东海大陆架虾类资源量评估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根据2008年春(5月)、夏(8月)、秋(11月)、冬(2009年2月)四季东海区桁杆拖虾网调查资料, 应用资源密度法首次估算了调查海域主要经济虾类和总体的现存资源量和最大持续产量(MSY)。结果表明: 调查海域虾类季度平均资源密度为203.5 kg/km2。根据季节分布, 以夏季最高, 冬季最低; 根据区域分布, 南部海域最高, 中部最低。调查海域虾类的现存资源量约为10.6×104 t, MSY约为22.2×104 t, 与2008年调查海域虾类渔获量比较, 表明该海域虾类资源总体利用略显不足, 尚有一定潜力。在主要经济虾类的现存资源量与MSY中, 以假长缝拟对虾Parapenaeus fissuroides最高; 与历史资料相比, 某些经济价值较高的种类, 如哈氏仿对虾Parapenaeopsis hardwickii、日本对虾Penaeus japonicus等的资源量明显减少, 而长角赤虾Metapenaeopsis longirostris等经济虾类较低的种类资源量有所上升, 这说明东海大陆架海域虾类资源组成情况已经发生了很大改变。    相似文献   

14.
根据2014年8月在黄海进行的渔业资源和环境综合调查数据,应用相对重要性指数、生物多样性指数和多元统计分析等方法对黄海夏季虾类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本次调查共捕获虾类20种,隶属于3目10科16属.各调查站点虾类相对资源丰度为13~45047 g·h-1,平均资源丰度为6838 g·h-1.优势种为脊腹褐虾,常见种为中华安乐虾,偶见种为戴氏赤虾、葛氏长臂虾、口虾蛄.各站点多样性指数(H)变化范围为0.007~1.538,平均值为0.391;丰富度指数(D)变化范围为0.101~1.138,平均值为0.374;均匀度指数(J)变化范围为0.006~0.947,平均值为0.298.等级聚类分析(Cluster)与非度量多维标度分析(MDS)表明,调查范围基本以45 m等深线为界将所有站点分成两个组群:冷水团组群(Ⅰ)和沿岸组群(Ⅱ),ANOSIM分析表明两组群差异极显著.BIOENV分析表明,影响黄海夏季虾类群落空间结构的最主要环境因子是底层水温与底层盐度.黄海夏季虾类群落以冷水团组群占绝对优势,黄海冷水团对黄海夏季虾类群落的分布格局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通过昆明海口马房村同一个采坑的化石连续采集和统计,对澄江化石库中两种埋藏相(以事件层泥岩和背景层泥岩所代表)内化石保存和组合特征进行定量研究,结果表明:(1)事件层内化石量并不随单一事件层厚度变化而变化。物种在剖面上不同层位的事件层内分布不均匀,表现为单层富集现象;而背景层内的化石含量与背景层的沉积厚度有关,背景层的沉积厚度越厚,化石数量就越多。(2)事件层与背景层内化石组合和结构存在很大差异。事件层内化石组合与背景层内化石组合相比具有更多的物种组成和更复杂的古群落结构;而背景层内化石组合面貌单调,在剖面上保持稳定。(3)事件层内化石生物体腐烂发生在埋藏之后,绝大多数化石生物是被活埋后保存下来的;而背景层内化石主要表现为外壳和弱矿化有机质生物表皮在海床表面长时间停滞而堆积形成,明显受到时间均衡作用(time-average)的影响。(4)事件层内化石在埋藏前无搬运作用,或发生近原栖息地的快速搬运,埋藏后无生物扰动。背景层内大量壳体相连的双瓣壳节肢动物化石和完整海绵体化石的存在则表明,背景层代表一个低氧、低能并具有有限生物扰动的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16.
本文是《甲壳动物生殖量与环境关系》系列文章的第三篇,也是最末篇,专述其他甲壳动物,包括鳃足类、介形类、蔓足类、涟虫类、等足类、端足类、糠虾类、磷虾类,以及十足类(含樱虾类、真虾类、海螯虾类、龙虾类,及寄居蟹类、蟹类)和口足类的生殖量和环境关系。本文内容也分为“生殖量变化”和“生殖量和环境关系”二大部分。这样,可与前二篇作对比研究,从而找出其异同点。并为探索生殖量变化机制及规律,打下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动物行为的偏侧化现象广泛存在于各个类群,特别是具有仪式化展示和打斗行为的鱼类。越南黑叉尾斗鱼(Macropodus spechti)是一种雄性个体间具有模式化展尾行为小型淡水鱼类。本文主要研究越南黑叉尾斗鱼展尾行为或眼睛使用的偏侧化现象,以及镜面影像对其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越南黑叉尾斗鱼中在个体(94.6%,n=35)和群体(左侧化指数:LⅠ=0.25±0.19)水平均具有明显的左侧化倾向;镜面影像会降低斗鱼的展示强度和左侧化倾向(LⅠ=0.10±0.23),但是,对水面呼吸的频次没有显著影响。这表明,越南黑叉尾斗鱼的左侧化倾向是对"头-尾"相对展示的一种适应,而镜面影像中"头-尾"展示姿势的变化对越南黑叉尾斗鱼的展示行为具有明显影响,但这种影响在反应强度(换气次数)上并没有差异,由此认为越南黑叉尾斗鱼对镜面影像缺乏自我识别能力。同时,由于偏侧化现象的存在,使得使用镜面影像无法获得和真实个体一致的行为响应结果。本研究对未来行为学研究中如何使用镜面影像研究动物行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毛蚊科是双翅目长角亚目的一类昆虫,其种类丰富,广布世界各地.毛蚊化石记录较为丰富,但往往都是保存于湖相沉积地层中,琥珀中的化石较为罕见.本文根据缅甸北部克钦地区产出的白垩纪中期琥珀中保存的昆虫标本建立了 1新属新种——缅甸白垩叉毛蚊(Cretpenthetria burmensis gen.et sp.nov.),归入...  相似文献   

19.
椒江口海域春秋季虾类资源分布与环境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齐海明  徐兆礼 《生态学杂志》2013,32(8):2062-2069
利用2010年春季(4月)和秋季(10月)椒江口海域渔业资源调查资料,分析了椒江口虾类资源密度的分布,优势种和水团、水深等环境因子对虾类数量和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椒江口海域春季和秋季虾类平均重量密度分别为7.89和86.20 kg·km-2,尾数密度均值分别为11.04×103和34.41×103 ind·km-2;虾类密度平面分布特征,在春季,调查海域虾类密度西部高于东部,高密度区出现在椒江河口沿岸区域,尤其是受椒江径流影响明显的北部沿海海域;在秋季,东部明显高于西部,尤其是大陈岛东南部受台湾暖流和浙江上升流影响的海域.逐步回归分析表明:椒江口表层温度与虾类重量密度和尾数密度均呈显著的相关关系(Pw =0.004,PN=0.01),但水深与资源密度相关关系不显著;春季,中国毛虾(Acetes chinensis)对虾类尾数密度贡献率最大,对重量密度贡献率也较大,为春季最重要的优势种;秋季,中华管鞭虾(Solenocera crassicornis)对尾数和重量密度贡献率均最大,为秋季最重要的优势种.  相似文献   

20.
扁担塘虾类群落组成、空间分布和生物量估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2002年秋季,利用“蹦网”(Popnet)采样,调查了扁担塘的虾类组成、空间分布和生物量,以期为虾类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采集样点31个,共采集到虾类44287尾,由6种组成,其中长臂虾科4种,匙指虾科2种。优势种是细足米虾(CaridinaniloticgracilipesdeMan)、日本沼虾(MacrobrachiumnipponensedeHaan)和中华新米虾(NeocaridinadenticulatesinensisKubo),它们占采样总数量的99.3%。根据水深特征将扁担塘划分为浅水区(1.5m);根据水生植被的分布格局将全湖划分四种生境类型:苦草生境、聚草生境、金鱼藻生境和裸地生境。协方差分析的结果表明:水深类型对虾类的分布没有显著影响,生境类型是决定虾类密度分布的主要因素。整个湖区虾类密度为83.36ind/m2,生物量为3.97g/m2。其中细足米虾的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64.69ind/m2,1.53g/m2;日本沼虾为8.99ind/m2,2.09g/m2;中华新米虾为8.61ind/m2,0.22g/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