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克隆了大鼠肝和肝癌BERH-2 DNA的分子大小约为5kb的BamHI片段(Bam5族重复顺序)。从筛选出的克隆中取一个来自肝癌细胞基因组DNA的克隆片段H5 B-1和来自肝细胞基因组DNA克隆片段L5 B-4做进一步分析研究。采用RNA点杂交法对L5 B-4DNA片段的转录产物在细胞核、质间分布的研究结果表明:L5 B-4 DNA片段转录产物在肝癌细胞的总核RNA,poly A~ 核RNA和poly A~-核RNA中的相对量,比正常肝细胞的相应RNA组分低;在肝癌细胞的总胞质RNA和多聚核蛋白体RNA中的相对量,则比正常肝细胞的相应RNA组分高;其转录产物在poly A~ 核RNA中的相对含量高于其他细胞RNA组分,几乎不存在于rRNA中。当用大鼠肝和肝癌总RNA进行RNA点杂交比较时其转录产物在肝癌细胞中的相对含量则高于正常肝。结果提示,L5 B-4 DNA片段的转录产物从细胞核向细胞质内转运,肝癌细胞明显高于正常肝细胞。以H5 B-1 DNA片段代替L5 B-4 DNA片段进行RNA点杂交,得近似的杂交放射自显影图谱。  相似文献   

2.
在我们已发表和待发表的工作中观察到,大鼠肝癌细胞中能与正常大鼠肝细胞核DNA重复顺序互补的细胞核RNA,比正常大鼠肝细胞核RNA少;而能与正常大鼠肝细胞核DNA单一顺序互补的细胞核RNA,比正常大鼠肝细胞核RNA有所增加。此外,细胞核RNA由细胞核向细胞质内的运转,肝癌细胞也比正常肝细胞有增加。因此,提出一个问题即,在正常大鼠肝和大鼠肝癌细胞核RNA间所观察到的差异,是反映转录水平的变化,或是反映转录后水平的变化,抑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核转录因子-κB(NF-κB)在大鼠肝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二乙基亚硝胺(DEN)诱发的大鼠肝癌发生过程中NF-κB的动态表达进行了检测。结果 DEN诱发的肝癌为肝细胞癌,诱癌率为100%,大鼠肝癌癌变过程大致经过肝细胞损伤期、肝细胞增生-硬化期和肝细胞癌变期等三个阶段。在正常大鼠肝组织,偶见少量肝细胞呈阳性表达,随着肝癌发生发展,NF-κB阳性表达细胞逐渐增多,至诱癌晚期,可见大量NF-κB阳性表达细胞,均比正常肝组织表达高(P<0.05)。结论本研究表明肝细胞NF-κB的过度表达与肝癌的发生和发展密切有关。  相似文献   

4.
Southern印迹杂交实验提示,大鼠肝15kbp EcoR Ⅰ片段与~(125)Ⅰ标记核RNA杂交带强度,大于肝癌DNA相应片段;当以5′-~(32)P标记核RNA和3′-~(32)P标记核RNA代替~(125)Ⅰ标记核RNA时,在肝癌相应DNA片段处几无可见的杂交带。大鼠肝2.4kbp EcoR Ⅰ片段与~(125)Ⅰ标记核RNA杂交带明显强于肝癌相应DNA片段。而大鼠肝癌2.0kbp EcoRⅠ片段与~(125)Ⅰ标记核RNA的杂交带明显强于大鼠肝相应DNA片段。大鼠肝2.2kbp和5kbpBamH Ⅰ片段与~(125)Ⅰ标记核RNA或5′-~(32)P标记核RNA或3′-~(32)P标记核RNA的杂交带,均明显高于肝癌相应DNA片段。~(125)Ⅰ标记大鼠肝癌核RNA与大鼠肝和肝癌2.2kbp或1.1kbpEcoR ⅠDNA片段的杂交带,弱于用~(125)Ⅰ标记大鼠肝核RNA为探针得之结果,当以5′-~(32)P标记核RNA代替~(125)Ⅰ标记核RNA为探针时,差异更明显。  相似文献   

5.
我们曾用固相核酸分子杂交技术,比较喂二乙基亚硝胺的大鼠肝细胞核RNA和细胞质RNA,观察到与DNA重复顺序互补的细胞核RNA有变化。随后,用预饱和竞争抑制实验证实,与DNA重复顺序互补的正常大鼠肝细胞核RNA多于移植性大鼠肝癌细胞核RNA。以标记的正常大鼠肝DNA单一顺序为探针,其与正常大鼠肝细胞核RNA饱和杂交百分数低于移植性大鼠肝癌细胞核RNA。本文则观察到喂二乙基亚硝胺不同时间的大鼠肝细胞核RNA与正常大鼠肝DNA单一顺序互补杂交百分数逐步增加;而与正常大鼠肝DNA中度重复顺序互补杂交百分数逐步减少。  相似文献   

6.
DEN诱发大鼠肝癌的细胞核RNA体外转录合成显著增强,染色质结合型和游离型RNA聚合酶Ⅰ和Ⅱ活性均高于正常肝细胞,而结合型酶Ⅰ和Ⅱ的活性几乎各占总活性的50%(正常肝细胞结合型酶Ⅰ约占70%),表明Ⅱ类基因的转录增强更明显。肝癌细胞核中转录活性RNA聚合酶Ⅱ的分子数为正常肝细胞核的1.8倍,同时RNA聚合酶Ⅰ和Ⅱ催化转录的延长速度为正常肝细胞核的1.3和2.2倍。结果表明,肿瘤细胞不仅有较多的活性RNA聚合酶分子,而且催化转录(延长)的速率也增高。  相似文献   

7.
本文利用快速保温法分离纯化了鲮鱼垂体Poly(A)~+RNA,并首次在北农大“白粒146号”小麦麦胚体系中进行了体外翻译活性测定,对鲮鱼Poly(A)~+RNA其最适镁离子浓度为1.7mmol/L,最适Poly(A)~+RNA浓度为0.12μg/50mL,但钾离子浓度及预保温对蛋白质的合成影响不大。实验结果表明鲮鱼垂体Poly(A)~+RNA的体外蛋白翻译活性达对照组的22倍。由于改进了方法,简化了操作程序,因此使鲮鱼垂体Poly(A)~+RNA的翻译活性大大提高了。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小鼠HepA腹水型肝癌(简称HepA,下同)细胞核与正常小鼠肝细胞核的转录活性进行了一些比较研究,发现HepA细胞核的转录活性比正常肝细胞核升高约80%,其中,依赖于DNA的RNA聚合酶Ⅱ(简称RPase Ⅱ,下同)的活性比RPase Ⅰ有更显著的增加,转录活性的升高以起始速率的增强为主。两种细胞核内的RPase Ⅱ的性质有明显的差别。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小鼠HepA腹水型肝癌(简称HepA,下同)细胞核与正常小鼠肝细胞核的转录活性进行了一些比较研究,发现HepA细胞核的转录活性比正常肝细胞核升高约80%,其中,依赖于DNA的RNA聚合酶Ⅱ(简称RPase Ⅱ,下同)的活性比RPase Ⅰ有更显著的增加,转录活性的升高以起始速率的增强为主。两种细胞核内的RPase Ⅱ的性质有明显的差别。  相似文献   

10.
作者观察了8Gy γ线全身照射正常和DEN诱发的肝癌大鼠其肝(癌)细胞核RNA合成的辐射生物效应,发现:<1>正常大鼠在受照射后4h出现一过性的RNA合成增高期,而后表现为抑制,出现双相效应;而肝癌大鼠在受照后4和18h均表现为強烈抑制;<2>在抑制了内源性染色质模板后,转录外源模板的游离型RNA聚合酶出现与染色质结合型酶相似的辐射效应,提示射线可直接影响RNA聚合酶;<3>在照射后4和18h,RNA聚合酶Ⅱ的活性变化率显著高于酶Ⅰ,提示酶Ⅱ及其复合体成分对射线更敏感;<4>肝癌大鼠在受照射后其核RNA合成的抑制与转录活性RNA聚合酶分子数目的减少以及酶的催化效率(延长速度)减低有关,而正常大鼠则是通过不同的机制实现。  相似文献   

11.
用非标记免疫酶技术观察比较了33例大鼠移植性肝癌BERH-2,1例二乙基亚硝胺诱发原发性大鼠肝癌和18例不同胎龄的胚胎鼠肝组织。证明在癌细胞的表面膜上存在着一种胚胎性抗原。这种胚胎抗原在13—14天胚胎肝细胞表面反应强烈,随着胚胎发育而减弱,在大多数正常成年大鼠肝细胞中则呈阴性或弱阳性。二乙基亚硝胺诱发大鼠肝脏癌变后,这种胚胎抗原在癌细胞表面膜上又呈强阳性反应。  相似文献   

12.
白蛋白与甲胎蛋白基因是由同一祖先基因进化而来。在小鼠,它们是一前一后定位在同一条染色体DNA上。在个体发育和肝癌变过程中,这两基因的相互关系也呈现相反的表达水平。因此,研究甲胎蛋白基因表达的调控与白蛋白基因是不可分割的。本文简要报道我们克隆了大鼠白蛋白mRNA 3′端顺序,为研究白蛋白基因结构和表达提供了必要的探针。白蛋白mRNA是从Wistar大鼠肝脏用双抗体免疫沉淀法提取。分子克隆技术基本是按“分子克隆”实验手册进行。  相似文献   

13.
骨折愈合是一个独特的多步骤过程,最终可导致正常的骨的解剖和骨的功能的恢复,而不像其他组织修复过程往往最终以瘢痕组织结束。骨折后形成大量修复性骨痂组织,包绕骨折部位。骨痂中存在两种骨形成方式:即膜内化骨和软骨内化骨。系统激素和局部生长因子参与调节骨折愈合过程中的膜内化骨、软骨形成和软骨内化骨。  相似文献   

14.
采用DNase消化法从大鼠肝染色质分离得到富有转录活性的DNA(sDNA)。sDNA琼脂糖凝胶电泳,在0.5—6Kb范围内背景有一片荧光,小于1Kb范围内,出现明显区带。sDNA为探针与大鼠正常肝核RNA杂交百分数(29.5%),为以总核DNA为探针杂交百分数(8.2%)的3.6倍,并高于sDNA与大鼠肝癌核RNA杂交百分数(16.4%).  相似文献   

15.
本实验用电镜细胞化学方法观察了大鼠骨髓粒细胞发育过程中内质网的髓过氧化物酶(MPO)反应和葡萄糖-6-磷酸酶(G-6-P)反??应。结果表明:MPO除定位于内质网、核膜,还出现在高尔基体和颗粒,它是粒细胞内质网的合成产物。G-6-P只在内质网、核膜中出现,它是内质网膜的结构成分。MPO反应的超微结构定位随粒细胞发育而变,利用这种变化作标志可以划分不同发育阶段的粒细胞;G-6-P反应定位不随发育而变,但反应强度与内质网的多寡、功能状态相对应。实验还表明核膜与内质网在结构、功能上的一致性;尤其在成熟粒细胞内质网很少的情况下,核膜可能代替了内质网的功能。  相似文献   

16.
竹红菌乙素与乙醇胺进行化学结构的修饰,可以得到红光性能更加优良的新型光敏剂(简称HB-E),为此,我们作了以下几方面的研究:1.对线粒体膜脂质过氧化损伤的光敏作用;2.对线粒体膜巯基蛋白光敏损伤;3.对ATP酶的失活;4.损伤机理的探讨;5.不同光敏剂光敏能力的对比;从以上研究可以看到HB-E光敏作用对于线粒体的损伤十分明显,从损伤的机理角度证明了氧自由基的作用是存在的,对于体系中产生超氧阴离子的来源认为并不是单线态氧的作用,而是HB-E自身产生自由基与氧反应的结果;所以说HB-E光敏作用中存在两种机制即:Ⅰ型和Ⅱ型并存;与其它光敏剂的光敏能力比较中明显大于血卟啉和亚甲兰。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讨雌激素作用于神经系统的机理,采用硫酸镍铵增强显色的免疫组化SP法研究了新的雌激素受体(ER-β)在成年雌雄大鼠脑内的分布。研究证实ER-β免疫阳性物质主要位于神经元的细胞核内,但在个别脑区也可在胞浆甚至突起内检测到。最强的ER-β免疫阳性信号见于前嗅核、大脑皮质、小脑浦肯野细胞、斜角带垂直部、蓝斑和三叉神经运动核等部位;中等强度的染色见于隔内侧核、杏仁外侧核、黑质、中央灰质等部位;较弱的阳性反应见于下丘脑与杏仁复合体的部分核团。在一些部位还存在表达水平甚至细胞内定位模式的性别差异,如前庭上核内的表达只见于雌性;雄性大鼠三叉神经运动核内ER-β蛋白主要表达于胞浆内,细胞核为阴性;而在雌性大鼠该部位ER-β蛋白主要位于细胞核等。以上结果表明ER-β蛋白在大鼠脑内分布广泛并具有一定的性别差异,在与学习记忆有关的脑区如大脑皮质和基底前脑内有很高的表达,提示在脑组织内雌激素可能通过ER-β这一新的信号途径发挥多种重要的调控作用,如学习记忆等。  相似文献   

18.
大白鼠黑质多巴胺细胞化学分化的顺序(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工作采用酪氨酸羟化酶(HT)免疫细胞化学技术结合电镜技术,研究了大白鼠黑质多巴胺细胞发育早期的分化和分布的特征。最早的TH阳性细胞首先于胚胎13天在中脑吻端的腹侧出现;随后出现的TH阳性细胞从尾端和背侧逐渐加入早先出现的TH细胞。在染色程度和细胞形态上,黑质区域内存在一个腹—背和外—内方向上的梯度,即位于腹侧和外侧的细胞染色较深、细胞体较大、核小、突起明显;而位于背侧和内侧的TH阳性细胞染色较淡、细胞体小、核大、突起不明显。最早的黑质——纹状体纤维由位于中脑黑质外侧部分的TH细胞首先发出。电镜下,发育早期的TH阳性细胞中都能见到粗面内质网。随着发育进程,TH阳性反应加深,粗面内质网和其它细胞器也相应增加。结合前人有关黑质细胞发生和迁移的放射自显影研究结果,本工作提示,黑质多巴胺细胞在停止迁移后开始化学分化,化学分化与细胞形态分化同步,并存在一定的时空先后顺序,这一顺序可能由神经发生的先后顺序决定。  相似文献   

19.
郑素泉  谢荣 《动物学报》1989,35(2):130-134
作者分别取出孕9.5天和孕11.5天大白鼠全胚胎于体外培养各48小时,重点观察9.5天至11.5天胚胎生长发育的形态学变化。  相似文献   

20.
本文报告用2.4Kb EGFR cDNA PE7为探针,分析大鼠胚胎发育过程中全胚组织、成年大鼠七种组织和再生肝组织中EGFR基因转录产物的水平。实验结果说明:(1)用人EGFRcDNA探针可以检测到大鼠肝脏细胞转录约为5.6Kb的EGFRmRNA。(2)大鼠胚胎发育过程中,EGFR基因转录活性显示骤然变化。10—12天胚胎中EGFR mRNA出现高峰。(3)成年大鼠肝、肾、肺、脑、脾、心脏和睾丸组织中均有EGFR基因的转录,转录水平各有差异,以肾为最高。(4)大鼠肝脏再生过程中,EGFR基因转录呈现时相调节的特征,部分肝切除刺激EGFR基因转录活性的增高,8小时达到高峰后又回落到接近正常的水平。这些EGFR基因转录的变化可能与大鼠组织和细胞的生长及分化的调控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