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 毫秒
1.
祝冰晶  熊福  何建  梁岚  罗光明 《生物磁学》2014,(14):2733-2735
目的:分析肺放线菌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提高对肺放线菌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收治的1例肺放线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本例患者,43岁,男性,以咳嗽、咳血性痰为主要临床表现,胸部CT提示右肺上叶结节,经皮肺穿刺活检结果确诊肺放线菌病,青霉素治疗效果好。结论:肺放线菌病是放线菌感染引起的一种少见的呼吸系统疾病,起病隐匿,呈渐进性过程,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均无特异性,放线菌可在肺部引起化脓性肺炎,并经叶间隙、胸膜侵犯胸壁、肋骨,形成窦道及破坏骨质。确诊有赖于病理学或微生物学证据,主要可采用青霉素抗感染治疗,在疑似肿瘤的情况下,需通过外科手术治疗,既可以明确诊断也避免病变进一步引起肺、胸壁等组织的不可逆性破坏。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肺放线菌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提高对肺放线菌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收治的1 例肺放线菌病 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本例患者,43 岁,男性,以咳嗽、咳血性痰为主要临床表现,胸部CT 提示右肺上 叶结节,经皮肺穿刺活检结果确诊肺放线菌病,青霉素治疗效果好。结论:肺放线菌病是放线菌感染引起的一种少见的呼吸系统 疾病,起病隐匿,呈渐进性过程,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均无特异性,放线菌可在肺部引起化脓性肺炎,并经叶间隙、胸膜侵犯胸 壁、肋骨,形成窦道及破坏骨质。确诊有赖于病理学或微生物学证据,主要可采用青霉素抗感染治疗,在疑似肿瘤的情况下,需通 过外科手术治疗,既可以明确诊断也避免病变进一步引起肺、胸壁等组织的不可逆性破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累及输尿管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术前诊断为右侧输尿管下段占位病变伴右肾积水的42岁女性患者,行下腹正中切口,探查右侧输尿管开口处可见淡黄色息肉样病变,突入膀胱,输尿管下段增粗并全程扩张积水,行输尿管下段并膀胱袖式切除,输尿管膀胱再植术。术后病理报告为输尿管子宫内膜异位症。结果:术后复查B超示右肾积水较术前恢复,术后予抑那通3.75mg/28d,随访6个月未见复发。结论:对于输尿管占位并上尿路积水的女性患者,除考虑肿瘤外还应考虑子宫内膜异位症可能。手术联合内分泌治疗是治疗输尿管子宫内膜异位伴肾积水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放线菌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放线菌病是放线菌引起人兽共患的一种渐进性、化脓性、肉芽肿性的亚急性至慢性感染性疾病。以局部扩散,化脓或肉芽肿性炎症、多发脓肿和窦道瘘管为特征。主要侵犯头、颈部(55%),腹部(20%),肺部(15%)。本病多侵犯男性,男女比例为3:1^[1],且多发于农村,城市发病率为农村的1/10^[2]。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P物质(substance P,SP)在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2012年10月至2013年4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经腹腔镜及病理证实的EM患者异位子宫内膜组织20例,与其配对的在位子宫内膜组织10例以及因非EM(子宫肌瘤)行腹腔镜下子宫全切术或肌瘤核除患者的正常子宫内膜组织20例中SP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和比较术中盆腔粘连发生情况。结果:SP在EM患者的异位子宫内膜、在位子宫内膜及非EM患者的正常子宫内膜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5%、80%、20%,异位子宫内膜和在位子宫内膜比较无显著性差别(P=1.0),但均高于非EM患者的正常子宫内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2,P=0.004);EM组盆腔粘连的阳性率高于非EM组,EM患者异位子宫内膜中SP阳性组盆腔粘连阳性率高于SP阴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32),非EM患者正常子宫内膜中SP阳性组盆腔粘连阳性率与SP阴性组相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61)。结论:SP在EM的异位子宫内膜和在位子宫内膜中的表达上调,并与EM合并盆腔粘连有关,其具体机制尚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运用腹腔镜诊断子宫内膜异位症,并观察通过手术联合药物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57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腹腔镜手术联合药物治疗后的临床资料.结果:不同期别子宫内膜位异症患者术后联合用药后完全缓解率为84.7%,半年复发率为1.9%,半年妊娠率为59.2%.结论:子宫内膜异位症腹腔镜手术后联合用药可有效降低复发率,提高受孕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旋转恒定磁场治疗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效果.方法:选择山东省立医院2008年1月-2009年1月妇科确诊及收治的72例患者.采用双旋磁治疗机对照治疗观察,在月经周期前10天,每天1小时,共3个周期,观察痛经的缓解情况.结果:研究发现治疗组36例患者中完全缓解率为94%,部分缓解率为2.6%,复发率为2.7%,完全缓解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旋转磁场治疗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具有安全简便、无痛苦、患者易接受和效果显著的特点,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T)和子宫内膜息肉(endometrial polyp,EP)是两类常见的良性妇科疾病,以子宫内膜组织的异常种植或增生为主要病理特征。流行病学数据显示,EMT患者的EP发生率攀升,EP患者合并EMT的风险也增加,提示二者可能存在密切关系与潜在的关联机制。尽管EMT和EP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但近年研究表明,EMT和EP的发生可能与长期高水平雌激素刺激、雌激素受体与孕激素受体表达失衡、细胞凋亡与增殖异常、细胞因子的表达、局部慢性炎症刺激、免疫系统失调、氧化应激、微生物群紊乱、代谢异常等因素有关。两者共有多种危险因素,可能参与彼此的疾病进程,从而在临床治疗上显示出消极的相互作用。本文通过对EMT和EP发病机制的相关性进行综述,为二者的基础研究和临床治疗提供更多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PSCCE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总结3例PSCCE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特点,结合文献进行复习.结果:3例PSCCE均为绝经后妇女,临床表现与一般内膜癌相似,病理学上与其他部位鳞癌相同.免疫组化ER、PR检查仅1例PR阳性,HPV免疫染色均为阴性.2例随访患者死于诊断后11和18个月.结论:PSCCE很少见,恶性度高,预后差.与高雌激素状态和HPV关系可能并不密切.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3例经活检和手术证实的膀胱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超声图像分析,讨论了膀恍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超声诊断价值。 半数以上的膀胱子宫内膜异位症有盆腔手术史。临床表现为月经期伴尿频尿急和尿痛等尿道刺激的症状,抗炎治疗常难奏效,而月经净后症状自行缓解和消退。 超声图见子宫峡部的前壁外缘有不规则的隆起,呈低回声区并向膀胱后壁突起。在月经来潮前和来潮时此隆起包块稍见增大饱满。用丹那唑或三苯氧胺治疗病灶将逐渐缩小。本文比较了膀胱镜检查的优越性及其局限性,认为超声检查可作为首选的检查方法进行早期诊断,尤其对需采取保守治疗的患者,超声检查可作定期随访以观疗效,而不需反复进行膀胱镜检。超声检查此症应与膀胱血管瘤,膀胱癌,息肉和炎症溃疡等鉴别。  相似文献   

11.
扁桃体放线菌病1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扁桃体放线菌病的临床特点,提高诊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扁桃体放线菌病的临床资料。结果咽痛8例,发热4例,咽部不适、瘙痒2例。双扁桃体充血肿大10例,咽部充血4例,扁桃体与附近组织黏连4例,咽隐窝白色分泌物2例、脓性分泌物2例。10例均误诊为慢性扁桃体炎,抗感染治疗症状有改善,但病情反复,均经扁桃体摘除术并行病理活检而确诊。结论早期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误诊率高,临床对抗感染治疗效果欠佳、反复病情者,应注意本病,病理活检是主要的确诊方法,手术治疗后配合青霉素治疗效果好。  相似文献   

12.
子宫内膜息肉(endometrial polyps,EMP)由子宫内膜腺体和含有厚壁血管的纤维化内膜间质构成,是局部子宫内膜过度增生形成的有蒂或无蒂的赘生物。子宫内膜息肉是最常见的子宫内膜病变之一,临床表现为子宫不规则出血,或月经量增多、不孕、绝经后出血等,也可无明显临床症状。子宫内膜息肉多数属良性病变,但其可恶变性已经被证实。子宫内膜息肉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传统观点认为其与慢性子宫内膜炎症有关,属慢性炎症范畴,即为生物致炎因子及长期反复机械性刺激所致的反应性增生物;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深入,发现子宫内膜息肉的发生与可能与激素调控下增殖与凋亡失衡相关。近来随着宫腔镜检查技术的推广及激素补充治疗人数的增多,子宫内膜息肉的发病率及检出率逐渐增加,加之经刮宫或电切治疗后复发率非常高,因此,子宫内膜息肉越来越受到临床医生的重视,现将子宫内膜息肉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吕旺桂  乐冬友 《蛇志》2013,25(1):67-68
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T)是育龄期妇女的常见病,估计3%~10%的生育年龄妇女患该病[1]。该病病灶多见于盆腔脏器和腹膜,盆腔外少见,其中又以剖宫产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abdominal incision endometriosis,AIEM)最常见。近年来,随着剖宫产率的上升,该病发病率有逐渐上升的趋势,引起了临床的关注。AIEM为良性疾  相似文献   

14.
子宫内膜异位症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因、发病机制、治疗和预防对策,需要构建实验动物模型。本文通过分析各种模型的优点和缺点,为选择性应用动物模型提供指导,从而更利于对该病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子宫内膜异位症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更好的把动物模型应用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因、发病机制及治疗等方面的研究,本文将对子宫内膜异位症实验动物的选择、传统动物模型、新型特殊动物模型的构建方法及优缺点进行综述,以期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疾病动物模型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仍是医学上的一个难题,给育龄期的妇女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可以引起继发性痛经、慢性盆腔痛、不孕等临床症状。内异症的具体发病机制仍不清楚,在经典的"经血逆流"学说提出以后,又出现了体腔上皮化生学说、苗勒管残迹学说等。近几年的研究又提出了一系列与内异症发病相关的因素,包括在位内膜的生物学特点、雌激素作用、免疫炎症反应、血管形成等,这些因素的提出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机制进行了补充和深入,也为现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文章对近年来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机制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了回顾与总结,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药物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是妇科常见病,近年来发病率逐年上升,仅次于子宫肌瘤。虽然为良性疾病,却表现为恶性行为,主要特征为疼痛、不孕及性交困难,导致生活质量下降。其治疗目的在于消除病灶、缓解疼痛和解决生育问题,降低术后复发也不可忽视,因此,药物治疗尤为重要,不同的药物有不同的作用机理、副作用及用药时间。不同的患者需要根据其治疗目的、身体情况及经济状况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案。所以药物治疗应注意个体化、阶梯化和规范化。本文就近年来内异症的药物治疗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α)对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患者在位内膜蛋白表达的影响,为EMs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94例EMs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7例,均实施腹腔镜手术治疗,对照组未给予药物治疗,观察组给予曲普瑞林皮下注射,28日/次,注射3次,术中及治疗三个月后观察组分别用取内膜器取少量子宫内膜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法法、TUNEL染色法和Western blot检测组织内Bcl-2、Caspase3、GRP78等表达情况,并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为(2.13±0.69)分,低于对照组的(2.62±0.71)分(P0.05);观察组1年内妊娠率及总妊娠率分别为38.30%、51.06%,均高于对照组的19.15%、29.79%(P0.05);治疗后观察组Bcl-2、Caspase3表达量分别为(1.54±0.28)、(3.20±0.65),均高于对照组的(1.38±0.15)、(1.24±0.27)(P0.05);治疗后观察组GRP78表达量为(0.46±0.17),低于对照组的(0.61±0.24)(P0.05)。结论:GnRHα可缓解EMs患者下腹痛、痛经、性交痛等症状,提高妊娠率,其机制可能与GnRHα调控上皮细胞Bcl-2、Caspase3、GRP78等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宫腔镜下采取子宫内膜电切术联合刮宫术对于治疗多发性子宫内膜息肉(EMP)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6月至2014年3月在我院确诊为EMP的患者100例,随机平均分为两组,研究组采取宫腔镜下子宫内膜电切术联合刮宫术治疗,对照组单纯采取宫腔镜下子宫内膜电切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一年内子宫息肉的复发率及子宫异常出血的发病率。结果: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子宫息肉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子宫异常出血发病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宫腔镜下电切术联合刮宫术对于治疗EMP的效果更佳,可降低子宫异常出血发病率,安全有效,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20.
羊梅兰 《蛇志》1998,10(1):52-53
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较少见,多发生于中期妊娠剖宫取胎或足月剖宫产术后[1~2],近年来随着剖宫产率的增加,剖宫产术后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也随之增加。我院1984年1月至1993年12月经手术及病理确诊的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5例,现总结报道如下。1临床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