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肿瘤免疫研究表明,机体对肿瘤的免疫作用主要是细胞免疫。Klein等(1960)将肿瘤细胞与免疫动物的淋巴细胞一起在体外处理以后,就减弱了瘤细胞在宿主中生长的能力。Alexander和Delorme等(1964,1966)注射同种或异种的免疫淋巴细胞,使化学物质诱发的大鼠原发性纤维肉瘤得到缓解或消退。近年来,许多实验证明,脾脏细胞、局部淋巴结细胞、胸导管淋巴细胞和腹膜表面的淋巴细胞都是能够传递肿瘤特异  相似文献   

2.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对肿瘤疾病认识的不断深入,也带来了医学界对肿瘤治疗模式的改变。通过现代生物技术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状态,利用人体自身免疫系统来治疗肿瘤疾病,并取得了很大的成效。肿瘤免疫治疗成为继手术、化疗和放疗之后的第四种有效治疗肿瘤的方法。用于肿瘤免疫治疗的细胞主要有:T淋巴细胞(T lymphocyte)、树突细胞(dendritic cell,DC)、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 killer cell,NK cell)、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okine-induced killer cell,CIK cell)以及DC-CIK细胞(dendritic cell-cytokine-induced killer cell)。在肿瘤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探索T细胞肿瘤免疫治疗一直是肿瘤免疫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现就T细胞相关的肿瘤免疫疗法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体内动物实验研究CD59-siRNA对卵巢癌移植瘤CD59的沉默效应及其抑瘤作用,探讨CD59在肿瘤免疫逃逸中的作用.方法:采用脂质体转染法将CD59干扰质粒(T组)和空质粒(V组)转染A2780细胞,获得稳定表达细胞株,将前两组A2780细胞和未转染(C组)的A2780细胞分别接种于裸鼠皮下建立肿瘤模型,通过绘制肿瘤生长曲线、RT-PCR和Western Blot 研究其抑瘤效应及对CD59的沉默效应.结果:肿瘤生长曲线显示,与对照组相比,CD59干扰质粒转染组肿瘤生长明显受抑制(P<0.05). RT-PCR和Western Blot结果表明,干扰组的CD59mRNA及CD59蛋白与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P<0.05).结论:动物实验表明,特异性沉默CD59基因的siRNA表达载体可以明显抑制CD59的表达及卵巢癌在体内的生长,进一步说明了CD59在肿瘤免疫逃逸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树突状细胞(DC)是功能最强的专职抗原呈递细胞,在抗肿瘤免疫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以DC为基础的肿瘤疫苗的研究发展迅速,其中效果最好的是DC/肿瘤融合细胞疫苗——不仅具有DC的抗原呈递功能,也持续产生内源性抗原肽.DC/肿瘤融合细胞疫苗不仅在动物实验中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而且已经进入了Ⅰ/Ⅱ期临床试验,结果表明,融合细胞能有效地诱导肿瘤特异性T淋巴细胞反应,病人也能很好地耐受.就DC/肿瘤融合疫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对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作了客观的分析.  相似文献   

5.
肿瘤免疫逃逸与T淋巴细胞关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阐明肿瘤免疫逃逸是防止肿瘤发生、诊断肿瘤发展以及治愈肿瘤的关键。肿瘤逃避免疫监视(immunosurveillance)已知与宿主免疫低下、T细胞无能,和肿瘤抗原缺失和调变、肿瘤漏逸、缺乏共刺激通路信号等相关,总结了近期研究进展,围绕肿瘤和T淋巴细胞相互关系,从T细胞对肿瘤识别和耐受、肿瘤下调识别分子导致活化T细胞丧失识别能力、肿瘤抵抗凋亡助其逃逸免疫、肿瘤通过抑制性受体和分子诱导T细胞无能耐受和凋亡、肿瘤细胞攻击T细胞逃避免疫、和肿瘤依赖Treg和MDSC抑制免疫等方面总结了理解思路,对肿瘤免疫消除(elimination)、免疫相持(equilibrium)和免疫逃逸(escape)三个阶段对抗T细胞免疫监视的机理提供参考,对肿瘤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肿瘤免疫逃逸是肿瘤形成的关键,也是肿瘤免疫治疗的重要突破口。本文结合近几年来在肿瘤免疫逃逸方面取得的新成果,主要从肿瘤细胞自身的修饰和代谢(包括肿瘤抗原性、免疫原性、表观遗传、信号途径、细胞凋亡、细胞代谢和肿瘤干细胞)和肿瘤微环境(包括免疫细胞、细胞因子和微环境基质)两大方面对肿瘤免疫逃逸的机制进行综述。关于肿瘤免疫逃逸方式的研究将对如何逆转肿瘤逃逸、治愈肿瘤疾病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7.
免疫检查点(immune chenkpoint)是存在于免疫系统中的抑制性信号通路,对外周组织中免疫反应强度、持续性予以调节,防止组织损伤,并在维持自身抗原耐受性的过程中发挥作用。T细胞识别、清除肿瘤的过程受到诸多信号通路、配体/受体的严密调控。免疫检查点疗法就是一类通过调节T细胞活性来提高抗肿瘤免疫反应的治疗方法。目前,通过抑制免疫检查点阻断信号以调节T细胞活性增强其抗肿瘤效应是肿瘤治疗热点,例如利用CTLA-4(cytotoxic T lymphocyte antigen4)、PD-1(programmed cell death1)、PD-L1(programmed cell death 1 ligand)的拮抗剂以及其它药物干扰免疫检查点,可直接刺激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化进而启动抗肿瘤免疫,介导持续的肿瘤抑制过程。而联合使用免疫检查点阻断剂加强肿瘤抑制效果也在进行深入研究。免疫检查点信号通路的生物学机制目前获得诸多进展,本文就一些已应用于临床的免疫检查点及其它新型免疫检查点的研究进展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8.
旨在体外组装酵母菌表达的gp96 (Recombinant gp96,rgp96) 蛋白与B16.F10黑色素瘤抗原,大量制备新型gp96肿瘤疫苗,并研究其诱导的特异性抗肿瘤免疫应答。利用体外组装的rgp96-肿瘤抗原复合物免疫C57BL/6小鼠,并通过酶联免疫斑点实验、细胞因子染色、杀伤实验技术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与单纯rgp96或肿瘤抗原免疫组相比,体外组装的rgp96-肿瘤抗原复合物免疫能够显著抑制B16肿瘤的生长,而且能够明显提高肿瘤特异性T细胞活性。rgp96-肿瘤抗原复合物的抗肿瘤免疫活性与从肿瘤组织中提取的gp96接近。研究结果为大量制备新型gp96肿瘤疫苗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
肿瘤细胞能够通过多种机制抵御免疫防御或药物的抗肿瘤作用.近年研究发现,外泌体能够直接介导癌症的进展和远端转移灶的形成.更为重要的是,在肿瘤免疫微环境中,肿瘤来源外泌体不仅能够抑制树突状细胞(DC)、巨噬细胞、T细胞、NK细胞等免疫细胞功能,还能促进骨髓来源的抑制性细胞(MDSC)、调节性T细胞(Treg)等的免疫抑制功能,进而降低抗肿瘤免疫应答过程,帮助肿瘤细胞逃避机体免疫细胞识别.本文将概述肿瘤外泌体及其携带的关键介质分子在介导肿瘤免疫逃逸和耐受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并对这一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尹婷婷  王璐  王国栋 《遗传》2015,37(11):1086-1094
传染性肿瘤是一类以活细胞形式在个体间异体传播的肿瘤。至今已发现并确定4种,即犬类生殖器传染性肿瘤(Canine transmissible venereal tumor, CTVT)、袋獾面部肿瘤(Tasmanian devil facial tumor disease, DFTD)、海螂血液传染性肿瘤(Soft-shell clams leukemia, SSCL)及仓鼠传染性肿瘤(Hamsters reticulum cell sarcoma, HRCS)。过去几十年,在细胞学、组织学、遗传学等方面的研究证明传染性肿瘤是以活细胞进行传播,CTVT是已知的最古老的哺乳动物体细胞系,DFTD来源于施旺细胞,两者均通过下调MHC基因表达逃避宿主免疫识别,而在SSCL中普遍存在一个转座子多拷贝数变异。近几年来,DFTD和CTVT基因组测序工作相继完成,有助于从全基因组水平研究传染性肿瘤的发生、传染和进化机制。本文总结了传染性肿瘤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未来10年内传染性肿瘤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11.
肝细胞癌(HCC)是一种炎症相关癌症,肿瘤免疫微环境在HCC的发生和发展中起关键作用。该文旨在研究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Ts)在HCC转移中的作用及相关机制。ELISA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HCC患者血清和肿瘤组织中的NETs水平以检测NETs与肝癌转移的相关性。在体外实验中,建立NETs与肝癌细胞系Hep3B和CSQT-2体外共培养模型,通过划痕实验和Transwell等实验,研究NETs对肝癌细胞迁移的影响。在体内实验中,建立尾静脉注射转移瘤模型并使用脂多糖诱导小鼠体内NETs形成,通过检测肝脏病理变化和肝脏Ki67蛋白水平等指标,研究NETs对肿瘤转移的作用。最后,为了探讨NETs影响HCC转移的机制,通过质谱的方法检测了NETs对细胞外基质的修饰,并检测了修饰的细胞外基质蛋白对整合素/FAK信号通路的影响。结果发现:高转移HCC患者肿瘤组织中髓过氧化物酶蛋白水平较高,且与早期HCC患者相比,晚期HCC患者血清中的MPO和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水平升高。体外实验中, NETs与Hep3B和CSQT-2细胞共培养,可以促进Hep3B和CSQT-2细胞的迁移能力。体内实验中, NETs...  相似文献   

12.
前期研究发现石见穿多糖(polysaccharides from Salvia chinensis Benth.,PSSC)能有效抑制H22肝癌细胞在昆明小鼠体内的生长。在此基础上,本研究进一步探讨了PSSC对H22荷瘤小鼠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的影响。通过在昆明小鼠右腋皮下注射H22肝癌细胞构建荷瘤小鼠模型。采用流式细胞术、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酶联免疫法等实验方法评价PSSC对CD4+T细胞、CD8+T细胞、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抗肿瘤免疫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PSSC可以有效增加小鼠的脾脏/胸腺指数并促进Con A/LPS刺激的脾细胞增殖。同时,PSSC剂量依赖性地增加了荷瘤小鼠外周血单核细胞、脾脏及淋巴结中CD8+T细胞比例并提高CD8+T细胞与NK细胞在肿瘤组织中的组分含量。注射PSSC后,CD4+T细胞分泌免疫促进因子IFN-γ和IL-2的量增加,而分泌免疫抑制因子IL-4和IL-10的量减少。这一系列实验研究结果表明PSSC具有显著的抗肿瘤免疫增强活性。  相似文献   

13.
髓源性抑制细胞(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s,MDSCs)是一种异质性的免疫调节细胞。在癌症机体中,MDSCs是主要的免疫抑制细胞,通过多种途径诱导T淋巴细胞衰竭和凋亡,促进肿瘤细胞逃逸,从而导致肿瘤不受控制地生长,是癌症治疗的主要障碍。目前,MDSCs是癌症药物研究的热点和关键靶点。近年来,研究报道显示多糖可下调MDSCs在癌症患者及肿瘤实验动物体内数量和比例,并诱导免疫抑制功能丧失。食药用菌多糖是天然多糖的主要来源,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激活肿瘤免疫应答,其抑制MDSCs功能的研究报道逐年增多,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香菇多糖、灵芝多糖等部分种类。因此,本文简要描述髓源性抑制细胞在癌症中的免疫抑制功能,然后详细地综述食药用菌多糖对髓源性抑制细胞作用的研究进展,以期为食药用菌多糖在肿瘤免疫药物开发及辅助增强(如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等免疫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个性化肿瘤(癌症)疫苗(personalized cancer vaccines,PCVs)包括新抗原癌症(肿瘤)疫苗(neoantigen cancer vaccines,NCVs)和肿瘤裂解物疫苗(tumor lysate vaccines,TLVs)。NCVs以新表位为抗原。新表位是新抗原中可以激活肿瘤特异性T细胞的免疫活性肽。新抗原是根据肿瘤细胞全基因组测序数据确定的肿瘤细胞特有的突变蛋白。TLVs以肿瘤患者的肿瘤裂解物为抗原。PCVs能激活肿瘤特异性CD4+T细胞和CD8+T细胞,这些T细胞能在肿瘤患者体内抑制、杀伤肿瘤细胞,因而延长肿瘤患者的生存期。为了提高疫苗效力,PCVs必须和佐剂组成一定的剂型。可用于PCVs的佐剂有运载体、纳米颗粒、乳化剂、模式识别受体激动剂、免疫卡点抑制剂和能改变免疫抑制肿瘤微环境的制剂等。  相似文献   

15.
正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纽约大学医学院和德州大学MD安德森癌症中心的研究人员发现首个旨在阻止癌细胞增殖的药物具有第二种效应:它将抑制机体对肿瘤发起免疫攻击的免疫细胞转化为增强这种免疫攻击的细胞类型。相关研究结果在线发表Cancer Immunology Research期刊上。根据在小鼠体内开展的实验,作为靶向肿瘤的免疫细胞,巨噬细胞摄取药物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nab-paclitaxel,商标名为Abraxane)。这些  相似文献   

16.
人们早就知道抗原提呈细胞(APC)在激发机体细胞,乃至体液免疫响应方面的重要作用。一直在实验研究中用成纤维细胞等细胞作为APC以图激活机体的免疫响应。但是,可能这些细胞缺乏专业精神和合作态度,也可能它们心有余而力不足,很难取得满意的结果。面临着越来越多的与免疫有关的疾病,特别是肿瘤、AIDS、感染病和各种炎症的肆虐,科学家、医务工作者、患者及其家属都在呼唤专业的APC。人们在呼喊:专业的APC,你(你们)在哪里?你知道我们在期盼着你吗?在严格分析了细胞对肿瘤和病毒抗原免疫响应的早期过程之后,人们终于认识树状细…  相似文献   

17.
该文主要研究了强化融合蛋白lhFⅦ-LDM对乳腺癌MDA-MB-231细胞的抑制作用。通过PCR和重叠PCR的方法构建了pET19b-lhFⅦ-LDP表达载体,重组质粒转化BL21,经IPTG诱导后表达并用Co~(2+)亲和层析纯化lhFⅦ-LDP融合蛋白,Western blot检测融合蛋白的正确性,再通过分子重组的方法将lhFⅦ-LDP与力达霉素(LDM)的活性发色团(AE)组装成为强化融合蛋白lhFⅦ-LDM。通过免疫共沉淀实验鉴定lhFⅦ-LDP与组织因子(TF)的特异性结合作用,利用平板克隆形成实验观察lhFⅦ-LDM对细胞增殖的影响,采用Hoechst33342染色检测lhFⅦ-LDM诱导MDA-MB-231细胞凋亡情况,建立了人乳腺癌裸鼠肿瘤模型,研究lhFⅦ-LDM对MDA-MB-231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结果显示,lhFⅦ-LDM强化融合蛋白在体外能很好的诱导MDA-MB-231细胞凋亡,动物实验结果表明,强化融合蛋白对MDA-MB-231肿瘤的生长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8.
自基因治疗遗传病成功以来,人们也尝试着用此方法治疗肿瘤。针对肿瘤发生的多种假设有多种基因治疗方案。本文就此进行综述。1 表达细胞因子的肿瘤细胞疗法 这基本上是一种肿瘤细胞免疫。许多实验室的动物实验表明:经基因修饰后分泌细胞因子的肿瘤细胞可以在宿主体内产生显著的T细胞反应。 在免疫应答过程中,抗原被辅佐细胞(包括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并指状细胞和郎罕氏细胞)所摄取,经  相似文献   

19.
CRISPR-Cas9是一种以细菌和古细菌抵御外源核酸入侵的免疫机制为基础开发出来的新型基因编辑技术。与传统的锌指核酸酶(ZFN)、胚胎干细胞(ES细胞)打靶和转录激活因子样效应因子核酸酶(TALEN)技术相比,该基因编辑技术具有操作简单、更加高效、更容易获得纯合子突变体、细胞毒性小、无物种限制等优势,但也存在脱靶效应等缺点。目前,CRISPR-Cas9技术已被广泛用于肿瘤相关研究中,尤其在构建实验动物肿瘤模型中取得许多重要成果。我们主要对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在构建实验动物肝癌模型、结直肠癌模型、肺癌模型、宫颈癌模型、白血病模型、脑瘤模型中的研究现状及应用进展做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20.
现已证明,在肿瘤发生过程中,司职抗原呈递的树突状细胞的功能存在缺陷和紊乱,从而导致了免疫系统的显著受抑和肿瘤的免疫逃逸.为了探索肿瘤的免疫逃逸机制,利用生物物理学和微观流变学的方法研究了肿瘤来源因素对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ells,DCs)分化过程的影响.发现来源于肿瘤微环境的细胞因子等成分,导致DCs的渗透脆性增加、细胞膜脂流动性显著下降,而且细胞的转录水平和能量状态也明显改变,导致DCs的抗原摄取能力和活化幼稚T细胞的能力显著下降.所以,DCs的微观流变特性的改变也许是肿瘤免疫逃逸机制的一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