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 毫秒
1.
首次报道贵州剑河八郎地区寒武系甲劳组下部粉砂质、砂质页岩中的太阳女神螺类化石小厄兰岛螺属(Oelandiella Vostokova,1962)1相似种:Oelandiellacf.accordinonata(Runnegar and Jell,1976)emended Yang et al.,2012。剑河甲劳组Oelandiella可见较为显著横过背脊并在壳体两侧对称的同缘褶,推测其可能是在正常浅海环境中形成,因此,该化石的发现和研究将有助于了解甲劳组的沉积环境,为深入探讨其沉积环境提供新的证据。同时,确认寒武系第三统台江阶的甲劳组是Oelandiella在黔东地区的最高产出层位,为研究寒武纪太阳女神螺类软体动物的分类、演化等提供更多的化石材料。  相似文献   

2.
贵州剑河寒武系甲劳组中发现大量艾苏贝(Nisusia),经鉴定共1属2种(贵州艾苏贝Nisusia guizhouensis、瘤点艾苏贝Nisusia granosa), 1未定种(Nisusia sp.)。其中Nisusia guizhouensis丰度高、保存好,壳体上具明显的壳刺构造,与同区下伏地层凯里组和清虚洞组中已报道的N. guizhouensis有一定区别。定量形态学分析结果显示,从清虚洞组到甲劳组N.guizhouensis的腹壳和背壳的主端和侧缘位置相对向外扩张,壳体前缘部分相对向内收缩,其体腔也相应变小;腹壳的变化略大于背壳,且从凯里组到甲劳组的变化大于清虚洞组到凯里组的变化,但主成分分析(PCA)显示这些差异都属种内差异。这些差异可能是由于不同层位的N. guizhouensis所处的沉积环境差异所致,其壳体形态和特征的变化可能是适应更强水动力环境的结果。本研究丰富了甲劳组腕足动物的组成,为Nisusia系统分类和形态学研究提供新材料,还为腕足动物对环境适应性演化提供了证据。  相似文献   

3.
贵州台江凯里动物群中的水母状化石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贵州台江中寒武世凯里动物群中的水母状化石Rotadiscusguizhouensissp.nov.,是云南早寒武世澄江动物群中修正涵义后的Ratodiscus属的一个新种。与模式种B.gandis相比,新种个体较小,辐管数减少,内环网格状构造更为明显。新种与早寒武世澄江动物群和中寒武世布尔吉斯页岩中的Eldonia相似,两者之间均具有相近的消化腔、触手和外形,但Eldonia辐管系统更加复杂。根据“U”形消化腔和环绕口端的触手,新种应归入触手动物类。  相似文献   

4.
贵州省台江县中寒武世凯里生物群含有丰富的非钙质藻类和具有软躯体后生动物化石 ,它为布尔吉斯页岩型生物群在世界广泛分布提供了更有力的证据。在生物群的宏观藻类中描述了 5个属 5个种 ,包括 2个新属。它们是MarpoliaspissaWalcott、AcinocricusstichusConwayMorrisandRobison、UdotealgaerectaYang、EosargassumsawataYang和RhizophytonzhaoyuanlongiiYang ,并且将凯里生物群中的宏观藻类化石组合与加拿大布尔吉斯页岩生物群中的宏观藻类进行了对比 ,发现两个生物群不仅具有相似的动物化石组成 ,而且宏观藻类化石组成也很相似。  相似文献   

5.
贵州剑河八郎"清虚洞组"为深水陆棚过渡相沉积,在其上部的剑河生物群中发现海绵动物化石,共6属6种,包括次圆柱形细丝海绵Leptomitus teretiusculus Chen,Hou and Lu,1989,小细丝海绵未定种Leptomitella sp.,密集鬃毛状海绵Saetaspongia densa Mehl and Reitner in Steiner et al.,1993,小斗篷海绵未定种Choiaella sp.,斗篷海绵未定种Choiasp.以及疑问原始海绵?Protospongiasp.,占整个生物群组成的6.98%,多为寒武纪第二世常见属种。本文主要描述前4属4种海绵动物。根据目前所采集到的海绵动物高度来看,多处于0—15cm范围内,其中0—5cm的海绵较多,5—15cm的海绵主要为Choiaellasp.。与皖南寒武系荷塘组和澄江生物群的海绵化石相比,"清虚洞组"的海绵动物总体个体较小,这种分层性可能与它们所处的环境背景和生态复杂性有关。  相似文献   

6.
贵州剑河八郎松山寒武系黔东统中部清虚洞组主要由灰岩、泥岩组成,下部以灰岩为主,上部为泥岩、灰岩互层,顶部为中层白云岩。上部含有大量的褶颊虫类和掘头虫类三叶虫及带软躯体动物多门类化石组合。本文报道的楔叶形虫Sphenothallus Hall,1847产于清虚洞组上部,分异度低,仅1属1相似种,即台江楔叶形虫(相似种)Sphenothallus cf.taijiangensis Zhu et al.,2000,位于Redlichia(R.)guizhouensis-Redlichia(R.)nobilis顶峰带。S.cf.taijiangensis化石保存较好,少数标本管壁之间保存有横纹,说明Sphenothallus为一具有锥管状外壳的虫体。剑河八郎松山清虚洞组的楔叶形虫是贵州继牛蹄塘组、凯里组之后寒武系另一个产出层位,它的发现不仅丰富了清虚洞组生物群的组成,同时为全球楔叶形虫Sphenothallus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初步研究表明全球Sphenothallus的演化趋势是个体增长,管壁加厚物宽度变宽,口部膨胀角变小。Sphenothallus与现代刺胞动物水螅虫类或钵水母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7.
华南寒武系地层中广泛富集微体骨骼化石,为解决某些疑难化石的亲缘关系及研究早期后生动物的演化提供了重要化石证据。在贵州剑河八郎"清虚洞组"中发现一些管状微体骨骼化石。经鉴定后主要有4属,分别为小钻孔螺Torellella、似软舌螺Hyolithellus、鞘状螺Coleoloides和表面具鳞片状管状化石Mongolitubulus squamifer。Mongolitubulus分布范围较为广泛,本文结合前人对该化石亲缘关系的探讨及剑河寒武系"清虚洞组"化石的特征,推测M.squamifer可能是高肌虫的装饰刺。  相似文献   

8.
贵州剑河革东寒武纪凯里生物群中水母状化石属种单调,仅发现1属1种贵州拟轮盘水母钵Pararotadiscus guizhouensis(Zhao et Zhu,1994),但却有丰富的生态现象.近40%的标本与腕足类、三叶虫、金臂虫、棘皮动物或遗迹化石Gnrdia共存,是目前全球水母状化石中罕见的丰富生态现象.其中65件贵州拟轮盘水母钵盘体上、下或周围出现了背、腹壳分散保存的腕足类,说明腕足类与贵州拟轮盘水母钵共同埋藏;1块标本的丛状触手中还包裹有腕足类,说明丛状触手不是类似于植物根系的固着器.这种现象还证实贵州拟轮盘水母钵不是固着而是浮游生活的,其与腕足类壳瓣共存,主要是浮游的贵州拟轮盘水母钵死亡后沉落海底与腕足类壳瓣重叠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贵州台江早-中寒武世凯里组保存大量的生物化石,它构成了寒武纪重要的生物群之一--凯里生物群.在凯里生物群中保存有丰富的碳质薄膜藻类化石,新发现类似苔藓植物化石(Parafunaria sinensis Yang(gen.et sp.nov)),它具有藓类植物所拥有的典型的叶状体轮生现象、孢朔、孢朔柄和复杂的根系特征.推测它是藓类植物祖先,它为进一步研究藓类植物和陆生高等植物的起源和演化提供了新的线索.  相似文献   

10.
贵州台江早-中寒武世凯里组保存大量的生物化石,它构成了寒武纪重要的生物群之一——凯里生物群。在凯里生物群中保存有丰富的碳质薄膜藻类化石,新发现类似苔藓植物化石(Parafunaria sinensis Yang(gen.et sp.nov)),它具有藓类植物所拥有的典型的叶状体轮生现象、孢朔、孢朔柄和复杂的根系特征。推测它是藓类植物祖先,它为进一步研究藓类植物和陆生高等植物的起源和演化提供了新的线索。  相似文献   

11.
贵州剑河寒武纪杷榔组辣子寨剖面含有丰度较高的古蠕虫类化石。化石鉴定为Wronascolex geyiensis, 主要保存在三个层位。在对三个层位的岩石、沉积特征、化石成因及埋藏特征探讨分析后, 证实W. geyiensis化石保存于快速的沉积事件导致的浊流沉积层内, 而化石埋藏的完美程度受到成岩过程中埋藏位置、沉积物中矿物结晶和充填方式的影响, 这些后期的成岩、成矿作用对先期形成的化石精细结构产生了直接和间接的破坏作用。本文通过对W. geyiensis化石体上黏土矿物、草莓状黄铁矿、自形–半自形黄铁矿的成因分析后, 获得最适合保存软躯体化石的环境应该为缺氧且生物体与孔隙水中的硫酸盐无接触的原地和近原地埋藏条件。  相似文献   

12.
文中首次报导贵州寒武系黔东统都匀阶“清虚洞组”(或乌训组)宏观藻类,计2属2种:环圈螺旋抚仙藻Fuxianospira gyrata Chen and Zhou,1997和云南中华细丝藻Sinocylindra yunnanensis Chen and Erdtmann,1991,它们是澄江生物群最常见的两类宏观藻类具有澄江生物群宏观藻类的组合特征.“清虚洞组”位于黔东统上部,介于杷榔组和凯里组之间,该组宏观藻类的发现,为寒武纪宏观藻类演化链的完整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资料.  相似文献   

13.
有壳变形虫(testate amoebae)的演化历史最早可追溯至新元古代早期, 以该时期北美、华北、挪威以及澳洲等多个地区浅海相碳酸盐岩、页岩中发现的瓶状微体化石(vase-shaped microfossils)为标志。此前认为, 显生宙的有壳变形虫最早出现在早泥盆世。长期以来, 早古生代的地层中未发现这类原生生物的明确化石证据。本研究通过对岩石样品进行常规孢粉酸泡分析处理和切磨岩石薄片, 获取原位保存的化石标本的技术方法, 从贵州东部剑河县交榜剖面出露的寒武系杷榔组(第2统第4阶)中获得数枚有壳变形虫(testate amoebae)化石标本。基于标本的显微形态特征, 并结合激光拉曼光谱等研究, 对原先记述为疑源类的Plagasphaera balangensisP. sp. A两形态种进行重新认识和描述。由于它们在结构和形态上与一些现生的鳞壳虫目(Euglyphida)有壳变形虫极为相似, 因此将先前定为疑源类的Plagasphaera balangensisP. sp. A两形态属、种名, 分别修订为Palaeoassulina balangensis gen. et sp. nov.和?Palaeoassulina sp. A。该发现不仅将显生宙有壳变形虫的原有化石记录从晚古生代泥盆纪向前延伸至寒武纪早期, 还为调查研究有壳变形虫的系统演化提供关键的生物化石证据。  相似文献   

14.
根据采自贵州剑河辣子寨杷榔组的张氏虫Changaspis 296块标本,采用传统形态测量方法,对头部及躯干特征进行度量;结合散点图、简化主轴回归分析及线性拟合对比分析后,确认这些标本均为长形张氏虫Chang-aspis elongata的标本,厘定出从分节6期至成虫期共计12个连续个体发育序列,揭示其形态变化特点。从分节6期至10期,背壳长、头鞍长、头盖长和宽的增长幅度相对小;随着体节的增多,头盖长度与背壳长度的比值从50%减少至34%;随着头鞍长度的增长,头鞍前部及后部宽均呈线性关系的连续增长趋势;个体发育序列确认该种成虫期有17节胸节,不同以往认为的16节胸节。对比分析及线性拟合的数据比较论证,确认原为C.micropyge和C.placenta 2个种的特征应为C.elongata在个体发育变化中的种内差异,确认先前命名的这2种应为C.elongata的晚出同义名。  相似文献   

15.
贵州早、中寒武世斗篷海绵科(Choiidae)的发现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本文描述了贵州遵义下寒武统牛蹄塘组生物群和台江中寒武世凯里生物群中保存完整的斗篷海绵科(Choiidae)中斗篷海绵(Choia)和小斗篷海绵(Choiaella)化石标本,共计2属2种2未定种:Choia zunyiensis sp.nov.,Choia sp.,Choiaella avata sp.nov.和Choiaella sp.。Choia分布很广.在我国下寒武统澄江生物群及北美中寒武统的四大生物群中均有产出。Choiaella原仅产于我国澄江生物群,凯里生物群中Choiaella的发现使其时代上延至中寒武世。贵州早、中寒武世斗篷海绵科的发现及研究为海绵动物的早期演化及古地理学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新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