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广东省城市资源环境基尼系数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广东省经济的快速发展与资源消耗、污染物排放是密切相关的,如何对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的公平性、合理性进行评价一直是个难题.构建资源环境基尼系数,用来评价广东省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的公平性、合理性.资源环境基尼系数是反映在经济贡献率相同的情况下,资源消耗、污染物排放公平程度的一个指标.选取广东省2005年能源消耗、COD排放、SO2排放和工业固体废物排放作为评价指标,计算其资源环境基尼系数,并以绿色贡献系数来判断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的不公平因子.结果表明,上述 4 项指标的资源环境基尼系数分别为 0.15,0.39,0.38,0.87.能源消耗处于绝对平均的范围内,COD和SO2排放处于相对合理的范围内,工业固废排放处于差距悬殊状态.广东省资源环境的分配差异较大,21个地市中,不公平因子主要集中在清远、韶关、云浮、河源这4个城市,而深圳、广州、中山3个城市体现出的是一种绿色发展模式.为缩小广东资源环境分配的空间差异,清远、韶关、云浮、河源等城市需要转变发展模式,实现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
钟晓青  张万明  李萌萌 《生态学报》2008,28(9):4486-4493
张音波等认为:资源环境基尼系数是用来反映在"经济贡献率"相同的情况下,资源消耗、污染物排放公平程度的一个指标,并用"绿色贡献系数"来判断资源消耗与污染物排放的不公平因子.这种基于GDP来计算的"资源环境基尼系数"会产生一种"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就可以多污染"的误解,且这种"越富裕越有排污权消耗权"的理论与生态学的生态容量理论是相背离的.正确的分析方法应该是"基于'环境或生态容量'的资源环境基尼系数",从生态容量的角度,重新定义资源环境基尼系数,并确立基于生态容量的"绿色负担系数"来评价其不公平性.选取广东省2005年各城市SO2排放、工业固废产生、废水排放和能源消耗为评价指标,选取在统计资料上统计的便于分析对照的"森林面积"和"耕地面积"指标为"生态容量"的表征指标,计算其资源环境基尼系数和绿色负担系数.结果表明,2005年广东省上述4项指标的资源环境基尼系数分别为0.65、0.58、0.60、0.57,均明显高于0.4的"警戒线",说明广东省资源环境容量分配差异较大.从绿色负担系数来看,研究结果与张音波等的结果恰恰相反:在广东21个城市中,深圳、佛山、东莞、中山、广州等经济发达城市是主要的不公平因子,是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的城市,更须注重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3.
京津冀地区污染物排放与城市化过程的耦合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向  周伟奇  韩立建  虞文娟 《生态学报》2016,36(23):7814-7825
我国快速的城市化发展不仅带来了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口的大量聚集,同时也对资源和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城市化进程较为快速的城市群地区,城市化带来的生态环境胁迫尤为突出。以典型污染物为指标,定量研究了京津冀地区13个城市在2000年、2005年、2010年的工业和生活污染物的排放总量、人均排放量、排放效率、排放强度的时空特征,研究了经济发展与污染物排放的定量响应模式,以探讨污染物排放与城市化的耦合关系。研究发现:(1)京津冀地区的污染物排放空间分异特征显著,其中北京的生活污水、生活COD等污染物排放总量为地区内最高,唐山、天津、石家庄等城市的工业污染物排放高于其它城市。(2)北京、天津工业污染物的排放效率较高,人均排放量、排放强度低于其它城市。(3)2000—2010年间,京津冀地区的生活污水、工业废气、工业固废排放显著增加(P0.05),而其它生活和工业污染物排放量、排放效率和排放强度等呈显著下降趋势(P0.05)。(4)京津冀地区的工业废水、工业和生活SO2、生活烟尘、工业固废和工业废气等污染物的排放量与经济发展存在环境库兹涅兹曲线特征(R20.5,P0.05)。定量揭示了京津冀地区污染物排放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城市化发展的关系,可为城市群区域污染物排放的管理及环境保护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4.
SO_2污染与绿色植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向大气排放的污染物种类及数量日益增多,目前引起人们注意的大气污染物已有近百种之多,全世界每年进入大气的污染估计达6.14亿吨,其中SO_2为1.46亿吨,约占总量的22%。一、SO_2对植物的毒害空气污染物中的SO_2,比其它任何毒性化合物都具有更长的历史,世界上曾发生的几次严重毒害事件,都与大气中SO_2污染物密切相关。SO_2被氧化成SO_3,并与水形成  相似文献   

5.
张秋云  邓培雁  卢平 《生态科学》2006,25(6):561-563
优化了水解酸化-接触氧化-混凝处理工艺中的停留时间、混凝剂种类和用量,并将优化后的工艺参数在某织带废水处理工程中进行了应用。结果表明,以硫酸亚铁作为絮凝剂,该织带厂废水经过20h处理后效果良好;其中,pH下降了2.9,CODcr及BOD5去处效率均达到90%以上,色度去除率达85%;可以确保该织带厂污水处理后达到《广东省水污染物排放限值》(DB44/26-2001)中的第二时段一级标准。该试验为解决广东省织带厂废水处理提供了一条可行途径,并对该类型高浓度染料废水的治理具有借鉴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廖金凤 《生态科学》2000,19(2):84-87
环境问题在程度上是由工业发展引起的。以广东省顺德市为例。环境问题如江河、大气、土壤环境污染等与工业三废排放、工业类型、工类布局、工业能耗等有密切关系。解决对策是实施可持志发展战略,调整优化工业结构,工业合理布局规模经营,推行清洁生产、进行污染治理等。  相似文献   

7.
白莉  高武龙 《生态科学》2009,28(4):362-365
利用烧杯混凝试验,通过改变pH值、药剂投加量等方法开展了一系列混凝试验,比较了一种新型聚合混凝剂硫酸铝聚合氯化铝对以木浆为主的制浆造纸厂的综合废水的处理效果.结果表明,在最佳pH值和投药量条件下,新型聚合混凝剂的处理效果最好.当pH为8.29,药剂投加量为175mg·L-1时,即使不投加CPAM,处理后的废水CODCr去除率为87.4%,浊度去除率为96.4%,色度去除率为89.5%;出水CODCr和色度分别为90mg·L-1左右和约32倍,均达到了广东省《水污染物排放限值》(DB4426-2001)第二时段的一级标准.  相似文献   

8.
植物对大气污染的反应与城市绿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艳菊  丁辉 《植物学报》2001,18(5):577-586
大气污染是人类面临的最严峻问题之一,根据植物对大气污染的反应方式来选择城市绿化树种是减轻排放后大气污染物的一种重要补充工具。过去我国在植物对不同大气污染物反应特性方面的研究主要局限于:根据不同浓度的大气污染物对植物进行的熏气试验和现场观察植物叶片的宏观受害症状来粗略判断植物对不同污染物的抗性等级。因无统一的指标评价植物抗性能力,不同的方法得出同一植物对同种污染物抗性等级不同的矛盾结论。本文全面分析了近期国内外有关植物对大气污染物抗性特征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建议利用植物在混合大气污染物作用下的宏观和微观、形态和解剖、生态和生理等方面的综合反应特性,科学地划分植物对大气污染物的抗性等级,结合植物的吸污能力,提出筛选绿化植物的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9.
植物对大气污染的反应与城市绿化   总被引:52,自引:0,他引:52  
刘艳菊  丁辉 《植物学通报》2001,18(5):577-586,576
大气污染是人类面临的最严峻问题之一,根据植物对大气污染的反应方式来选择城市绿化树种是减轻排放后大气污染物的一种重要补充工具,过去我国在植物对不同大气污染物反应特性方面的研究主要局限于:根据不同浓度的大气污染物对植物进行的熏气试验和现场观察植物叶片的宏观受害症状来粗略判断植物对不同污染物的抗性等级。因无统一的指标评价植物抗性能力,不同的方法得出同一植物对同种污染物抗性等级不同的矛盾结论:本文全面分析了近期国内外有关植物对大气污染物抗性特征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建议利用植物在混合大气污染物作用下的宏观和微观,形态和解剖,生态和生理等方面的综合反应特性,科学地划分植物对大气污染物的抗性等级,结合植物的吸污能力,提出筛选绿化植物的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大气汞循环演化对全球汞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人为活动(化石燃料燃烧、水泥生产、氯碱制造以及金属冶炼与加工等)已成为大气汞的重要来源。在一定条件下,大气中的汞会发生干湿沉降而对某一局部环境——受体产生很大的影响。大气汞沉降在城市和工业区呈现出很强的空间梯度现象,排放源附近的汞沉降量明显较强。利用对受体的研究开展大气汞的源解析工作,是大气汞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本文综述了污染物源解析的受体模型的研究及应用,介绍了化学质量平衡法、因子分析法、正交矩阵因子分解法、多元线性回归法等方法,概括了源解析在大气汞方面的应用成果,对我国区域大气汞源解析受体模型的建立及应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区域碳排放量的计算——以广东省为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IPCC 2006年版碳排放计算公式、经济-碳排放的动力学模型和水泥碳排放模型,提出了区域碳排量计算框架和研究方法,并以广东省为例,基于广东省社会经济统计数据、能源消费数据、水泥产量数据和森林碳汇数据,预测了广东省2008-2050年能源消费碳排放量、水泥消费量和碳排放量、森林碳汇值.结果表明:2008-2050年,广东省水泥产量及其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量基本稳定,年碳排放量在10~15 Mt C;广东省能源消费碳排放和总的碳排放趋势均呈倒U型曲线,其峰值年份分别在2035和2036年;2008-2050年,广东省碳排放强度将持续下降,森林碳汇量呈波动式下降趋势.本文提出的区域碳排放计算框架在广东省具有可行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12.
水泥生态足迹计算方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贺成龙  吴建华  刘文莉 《生态学报》2009,29(7):3549-3558
用生态足迹的成分分析方法首次计算了中国水泥生产的生态足迹,推导出水泥制造业CO2的单位排放量(排放强度)经验公式,水泥制造业CO2的单位排放量与水泥制造业的单位综合能耗呈线性关系,降低单位综合能耗就可降低CO2的单位排放量,进而减小水泥的生态足迹.中国水泥制造业的生态足迹由2000年的1.57×108hm2,增加到2006年的2.61×108hm2,年均增长8.81%,但低于水泥产量的年均增长速度(12.91%),特别是2004年以来,水泥制造业总的生态足迹增长率明显低于水泥总产量的增长率.单位水泥产量的生态足迹呈下降趋势,由2000年的0.2632hm2/t,减少到2006年的0.2109hm2/t.这说明,中国在水泥行业大力开展的节能减排的效果已经显现.从足迹的构成看,排放CO2和氮氧化物的生态足迹占绝对比重(超过90%),这主要是因为水泥制造业是高能耗行业,要减小水泥的生态足迹,必须降低水泥制造业的能耗水平.  相似文献   

13.
In order to fight against the climate change, China has set a series of emission reduction policies for super‐emitting sectors. The cement industry is the major source of process‐related emissions, and more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is industry. This study calculates the process‐related, direct fossil fuel–related, and indirect electricity‐related emissions from China's cement industry. The study finds that China's cement‐related emissions peaked in 2014. The emissions are, for the first time, divided into seven parts based on the cement used in different new building types. The provincial emission analysis finds that developed provinces outsourced their cement capacities to less developed regions. This study then employs index decomposition analysis to explore the drivers of changes in China's cement‐related emissions. The results show that economic growth was the primary driver of emission growth, while emission intensity and efficiency were two offsetting factors. The changes in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s structure and improvement in efficiency were the two major drivers that contributed to the decreased emissions since 2014.  相似文献   

14.
豚草(Ambrosia antemisiifolia L.)入侵广东以来蔓延迅速,为了有效抑制豚草进一步扩散蔓延,调查了豚草及其天敌在广东省的发生分布情况。结果表明,目前广东省豚草主要分布在3个区域,粤北韶关及清远地区,粤西肇庆市封开县,粤东北梅州地区。广东省豚草的天敌昆虫主要有豚草卷蛾Epiblema strenuana W.和广聚萤叶甲Ophraella communa L.,其中豚草卷蛾的分布范围较广聚萤叶甲广泛,但其控害作用有限,显著低于广聚萤叶甲。最后讨论了豚草扩散与公路交通的关系,并比较了豚草两种天敌的防控潜力。  相似文献   

15.
以辽宁省2003—2012年39个行业作为独立的决策单元,综合考虑经济、能源和环境效益,结合方向距离函数和径向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对各工业行业节能减碳效率进行测算和分解,核算了各工业行业的CO2排放,并将CO2作为一种非期望产出引入到节能减碳效率模型中.结果表明: 研究期间,辽宁省工业行业节能减碳效率具有明显的行业异质性;辽宁省工业节能减碳效率总体不高,但呈现上升趋势;提高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是提高工业节能减碳效率的主要措施,尤其是提高规模效率.为了提高辽宁省各行业节能减碳效率,辽宁省应加快调整产业结构,鼓励发展低碳排放高效益的产业;提高科技水平,合理调整产业规模;优化能源结构,推进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的开发.  相似文献   

16.
广东省不同区域农田土壤酸化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广东省1980s、2010年以及2015年3期土壤数据,对全省不同区域农田耕作层土壤pH值的时空变异特征进行分析,并初步探讨了可能导致土壤pH变化的因素.结果表明: 不同时期广东全省土壤pH值空间分布格局变化显著. 全省农田土壤在1980s—2010年间,pH整体下降了0.3,呈酸化趋势,2010—2015年,土壤pH上升了0.09,但不均匀势态有所增强,酸碱分化趋势较明显. 从各区域看,1980s—2010年,各区域土壤均呈现酸化趋势;2010—2015年,珠三角地区农田土壤pH均值上升了0.27,而东、西两翼土壤pH均值分别下降了0.05、0.15,山区土壤pH变化不明显. 分析表明:广东省各地区土壤酸化除受土壤自身及降水等自然因素影响外,酸雨、不合理施肥以及高产作物高复种的种植结构等人为因素也是导致土壤酸化的主要原因;工业化、城市化、矿山开发和测土配方施肥的推广导致局部地区土壤pH值有所上升. 研究结果可为不同区域控制缓解土壤酸化、提高耕地质量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7.
姜微  汤旭  刘俊昌 《生态学报》2020,40(16):5663-5673
研究林业产业生态效率能够准确了解到目前南方林区林业产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对于林业产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重要意义。运用非径向方向距离函数测算2005年到2016年间南方林区(13个省域)的林业产业生态效率,分析其时空演变规律,对比分析各省域的资源效率和环境效率,运用变系数模型对不同省域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2005-2016年间南方林区产业生态效率总体是呈缓慢上升趋势,生态效率均值最高的是广东,其次为江苏和浙江,排在最后三位的是广西、贵州、云南;除了广东、江苏、浙江、福建,其他9个省的林业产业生态效率值均值低于0.5,说明林业产业生态效率整体水平较低且呈现显著的较大差异;根据时空演变可看出,中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差距在逐渐缩小,但西部地区整体水平较低,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与各省份经济实力的梯次分布基本趋同。(2)林业产业生态效率提升重点在环境效率,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环境效率相较东部地区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其中环境效率中废气、废弃物排放效率是减排重点。(3)环境规制对于林业产业生态效率影响最大,其次市场化对林业产业生态效率影响较大,森林覆盖度对林业产业生态效率影响跟自身经济发展水平有关,固定资产投资对于林业产业生态效率影响是最为不显著的。文章从研究数据的局限性以及未来研究的重点方向等方面也进行了详细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Seneca Valley virus (SVV), a newly determined etiological agent of vesicular disease in swine, causes porcine idiopathic disease and occasional acute death in piglets. Recently, an increased number of SVV infection cases have been reported in the United States (US) and China, resulting in significant economic losses to the swine industry. The first identification of SVV in China was reported in Guangdong Province, a major swine producing province. The cases of SVV were continuously reported in Guangdong in 2015 and 2016. However, the spread of SVV in Guangdong in 2017 remains unknown.In this study, we determined two new SVV strains, CH-GD-2017-1 and CH-GD-2017-2, from Guangdong. The genetic analysis suggested that the two Guangdong strains showed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to previous Guangdong strains. They showed lower nucleotide similarity with strains isolated in 2015 and 2016, and were more similar to the US strains.Phylogenetic analyses indicated that the new strains were clustered in a different clade with previous Guangdong strains.We found 28 mutated amino acids in the new strains, compared with the first Guangdong strain, SVV CH-01-2015. In the geographic analysis, we found that the US and China reported more SVV cases than other countries, and most of the SVV cases were reported in east and central China—of which, Guangdong Province is one of the major epidemic regions. In conclusion, our findings indicate that SVV continued to spread in Guangdong Province in 2017, and two different clades of SVVs have emerged in this region.  相似文献   

19.
【背景】广东省是中国外来物种入侵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入侵昆虫引发的生物灾害日趋严重。【方法】根据广东省各地区的野外调查结果及国内外的相关文献,汇总分析了广东省外来入侵昆虫的种类、原产地、入侵地、地理分布格局。【结果】据统计,在广东省造成一定程度危害的外来入侵昆虫种类共计30种,以蚧类最多,占30.00%;在广东省的外来入侵昆虫中,原产于亚洲的种类最多,为12种,占40.00%,其中东盟8种,北美洲、南美洲各占20.00%、16.67%,从非洲、欧洲和大洋洲传入的分别占10.00%、3.33%和3.33%;外来入侵昆虫的首次发现地位于广东省的有17种,占56.67%,且全部位于珠三角地区,海南省的占20.00%,云南省的占10.00%,出现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北京市、上海市的均为3.33%;广东省外来入侵昆虫的地理分布存在较大的空间差异,珠三角地区外来入侵昆虫物种数量较多,粤西地区相对次之,粤北和粤东地区相对较少。【结论与意义】明确广东省外来有害昆虫的入侵现状及地理分布格局,可为广东省外来入侵昆虫的监测和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