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地质统计学在昆虫种群空间结构研究中的应用概述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周强  张润杰 《动物学研究》1998,19(6):482-488
地质统计学是用来人间相关变量结构的统计学方法,地质统计学中的变差函数和变差图,可分析空间变量在不同方向或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空间结构。  相似文献   

2.
遥感技术在昆虫生态学中的应用途径与进展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结合雷达、航空和卫星遥感本身的特点 ,从害虫本身、害虫所造成的危害、影响害虫发展的环境因子三方面介绍了遥感技术在区域性害虫的早期监测及预测中的应用途径与最新进展。针对害虫本身的个体大小、可动性和种群所在空间尺度的影响 ,作者强调应发挥不同遥感系统各自独特的优势 ,同时 ,综合应用“3S”技术和时空模型方法 ,才能够实现害虫动态的可视化、立体化、实时化和精确化监测及预测。  相似文献   

3.
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在昆虫生态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往昆虫种群生物学的研究只着重于时间的变化,处理多维数据的困难性和复杂性始终困扰着昆虫生态学研究者们,使其难以对复杂的空间现象进行有效的研究,尤其是涉及大范围、多因素的时空动态研究,更是缺乏合适的空间数据管理和分析工具。而近年来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s,GIS)的迅速发展为研究昆虫生态学的空间问题开辟了新的途径。地理信息系统的定义有很多,通常可以将其定义为在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的支持下,运用系统工程的方法和理论,科学管理和综合分析具有空间内涵的地理数据,…  相似文献   

4.
生态位概念及其在昆虫生态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王凤  鞠瑞亭  李跃忠  杜予州 《生态学杂志》2006,25(10):1280-1284
生态位理论已成为现代生态学的重要内容。在生态位概念百年演变史中,“空间生态位”、“功能生态位”与“多维超体积生态位”最具代表性。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是描述物种内和物种间生态位关系最重要的2个指标。本文系统总结了生态位概念的演变历史及其主要测度公式在昆虫生态学中的应用概况;并就如何利用生态位理论,开展害虫综合治理提出了几点看法;最后就生态位理论在昆虫生态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应用前景进行了分析和展望。合理利用生态位理论,将为切实制定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策略和探讨外来入侵物种种群形成机理等方面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5.
Meta分析及其在生态学上的应用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3  
1Meta分析的概念和它的发展应用Meta分析(Meta-Analysis)是一种定量综合研究结果的方法.这种方法的思想起源于本世纪30年代,60年代用于教育、心理等社会科学领域,1976年由Glas命名为术语“Meta-Analysis”[1]。G...  相似文献   

6.
7.
微量元素标记技术及其在昆虫生态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微量元素标记技术花费低、易操作、对环境安全,是昆虫生态学研究中的一种常用技术。本文对微量元素标记昆虫的原理、方法、标记特点等进行了介绍,并对微量元素标记技术在研究昆虫迁飞扩散、配偶竞争等方面的应用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8.
《环境昆虫学报》2015,37(4):921-924
通过13年的教学实践,构建了研究生昆虫生态学课程多维度教学模式,包括2类课程11种教学方式,其中理论课6种教学方式、实践课5种教学方式;经多年实施,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研究结果为提升研究生昆虫生态学课程教学质量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9.
最近邻体法及其在昆虫分布格局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庆贺  牛明德 《昆虫知识》1992,29(6):366-369
空间分布格局是种群在空间相对静止的散布状况,它揭示了种群个体某一时刻的行为习性和诸环境因子的迭加影响,以及种选择栖境的内禀特性和空间结构异质性程度。在估计种群密度的抽样调查、确定试验数据的统计分析方法及考察受害形成过程和决定必需防治密度时,空间分布格局的确定是必不可少的。目前,  相似文献   

10.
王思铭  陈又清 《昆虫知识》2011,48(1):183-190
同翅目昆虫多为植食性害虫,但有些种类也是重要的经济昆虫。以蜜露为纽带,蚂蚁与排泄蜜露的同翅目昆虫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复杂而密切的关系。研究蚂蚁-同翅目昆虫之间的相互作用,有选择的防治或保护某些同翅目昆虫,并控制其在寄主植物上的数量,可提高经济效益。本文介绍蚂蚁与排泄蜜露的同翅目昆虫的相互作用,以及相互作用对节肢动物群落和寄主植物产生的生态学效益,提出研究过程中的不足,并探讨蚂蚁-同翅目昆虫之间的相互作用在生物防治、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系统功能方面的重要意义,以促进种间关系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1.
空间分析方法在微生物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微生物生态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对其研究也渐趋深入。然而由于微生物个体微小的特点及研究手段的限制,多数研究还停留在探索阶段,研究方法也在不断完善当中。近年来,较多的研究开始探讨空间因素在微生物多样性和分布中的影响,对空间分布的探讨有助于更好地认识生态过程,是一种有力的研究手段。微生物空间分析方法已经成为微生物生态学领域中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我国空间方法在微生物生态研究中的应用还没有得到普遍的重视。从不同研究角度出发,结合空间统计的作用,对空间统计方法在微生物生态研究中的应用的必要性及现状做了评述。介绍了空间自相关性的检验,方差图,Mantel检验,Kriging插值等方法在微生物生态研究中的应用,并论述了微生物研究中的尺度问题。这一梳理,对丰富微生物生态学研究中的新方法、新手段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2.
稻田水生昆虫在稻田生态系统功能实现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基于作者对稻田生态系统中水生昆虫多样性研究,系统地介绍了稻田水生昆虫的生态位分布、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的采集技术方法与流程,为更好地开展稻田水生昆虫研究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3.
昆虫几丁质酶及其在害虫防治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瑶  范晓军 《昆虫知识》2011,48(5):1489-1494
几丁质是昆虫重要的结构性组分,在昆虫生长发育的各个时期都需要一定量的几丁质来维持其代谢平衡.昆虫几丁质酶可以降解昆虫体壁和围食膜中的几丁质,作为一种潜在的生物杀虫剂在害虫防治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随着对昆虫几丁质酶研究的不断深入,目前已克隆到了30余种昆虫几丁质酶,并应用于转基因作物和基因工程微生物中,对害虫具有一定...  相似文献   

14.
土壤病毒生态学研究方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韩丽丽  于丹婷  贺纪正 《生态学报》2017,37(6):1749-1756
病毒是地球上最丰富的生物实体,每克土壤中可包含数以亿计的病毒,它不仅影响土壤中其它微生物的群落组成、土壤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还会影响土壤微生物的物种进化,甚至影响植物、动物和人体健康。目前人们对土壤中病毒的种类及丰度、分布特征以及功能引起的生态环境效应还知之甚少。在概述病毒生态学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对土壤病毒的提取、纯化、定量及分子生态学方法等基本流程进行了比较分析,以期建立一套快速简便、高效稳定的适用于土壤病毒研究的方法,并用于研究土壤病毒的多样性及分布特征,探讨病毒在环境中的生存和传播机制,为土壤病毒的防控及开发利用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5.
王静怡  李春明  林婴伦  李大锋 《生态学报》2022,42(21):8928-8934
声景生态学是研究景观中生物与非生物声音在多种时空尺度下的声学格局与过程,揭示声音与人类以及声音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学科。基于声景生态学的研究内容,从声景元素解析、生物多样性评估及人类身心健康评价应用案例中,梳理了数据分析的前沿方法。结论表明,分析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使声景生态学的研究呈现从人工到机器、从单一特征计算到多维特征提取、从单学科研究到多学科联合分析的技术化发展趋势,不断拓展着声景生态学的研究深度与广度。同时这些分析技术的发展也急需优化和标准化,来提高方法的通用性和研究结果间的可比性。此外,需要融合生态学、计算机科学和心理学等交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进一步推动声景生态学数据分析技术方法体系的完善。  相似文献   

16.
景观生态学在海岸带地区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索安宁  关道明  孙永光  林勇  张明慧 《生态学报》2016,36(11):3167-3175
海岸带是景观生态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并且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系统剖析景观生态学在海岸带陆地土地利用变化的景观格局分析与优化、滨海湿地景观格局破碎化及其生态效应、海岛开发和保护的景观规划与设计、近岸海域空间开发的景观格局分析与评价、海洋环境过程与空间格局的相互作用关系等领域研究取得的成绩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探讨了景观生态学在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研究尺度匹配、格局-过程耦合理论引导、景观格局指数量化考核方面的学科优势。景观生态学可以在围填海平面设计与规划研究、海岸带生态修复与景观建设、海洋保护区选划与管理、海岛开发与保护、海陆统筹下的海岸带综合管理等方面开拓应用发展领域,助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承担建设海洋强国、美丽海洋的新使命。同时也为景观生态学在近岸海洋资源环境中的应用、近岸海洋景观生态学的发展梳理框架与思路。  相似文献   

17.
The phytophagous beetle family Curculionidae is the most species‐rich insect family known, with much of this diversity having been attributed to both co‐evolution with food plants and host shifts at key points within the early evolutionary history of the group. Less well understood is the extent to which patterns of host use vary within or among related species, largely because of the technical difficulties associated with quantifying this. Here we develop a recently characterized molecular approach to quantify diet within and between two closely related species of weevil occurring primarily within dry forests on the island of Mauritius. Our aim is to quantify dietary variation across populations and assess adaptive and nonadaptive explanations for this and to characterize the nature of a trophic shift within an ecologically distinct population within one of the species. We find that our study species are polyphagous, consuming a much wider range of plants than would be suggested by the literature. Our data suggest that local diet variation is largely explained by food availability, and locally specialist populations consume food plants that are not phylogenetically novel, but do appear to represent a novel preference. Our results demonstrate the power of molecular methods to unambiguously quantify dietary variation across populations of insect herbivores, providing a valuable approach to understanding trophic interactions within and among local plant and insect herbivore communit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