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四、食用菌的生活要求及生产技术(一)生活方式所有的菇类都不形成叶绿素,它不能象植物一样,靠光合作用利用二氧化碳合成糖类。当然,菇类也没有象动物那样的吞噬器官,可以靠吞食多种食物度日。所以菇类的生活,只能依靠腐生生活或寄生生活从死的或活着的植物体内吸收营养以维持自己。菇类的营养器官是菌丝体,菇体靠这些菌体深入到土壤、树木或人工提供的基质原料中,分解基质,吸收营养。  相似文献   

2.
金城 《微生物学通报》2016,43(9):2114-2114
正香菇(Lentinula edodes)是产于北半球温带与亚热带地区的一种腐生真菌,不仅营养丰富,而且具有较高的保健价值,自古以来深受人们的喜爱[1]。但香菇属中低温型变温结实性菇类,在福建、浙江等香菇主产区,因夏季温度较高,能够高温出菇的香菇品种少,导致夏季鲜香菇供应不足。目前可用于夏季香菇栽培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在海拔500 m以上的高山上栽培;二是利用林下或山沟出菇、覆土栽培出菇等。但这两种栽培方法也有其局限性。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香菇高温栽培的问  相似文献   

3.
香菇是目前产量多、鲜食及出日鲜销比例较大的食用菌。鲜香菇耐藏性差,20℃下自然存放保鲜期只有2天,而日月前在香菇贮运中还未能有效解决保鲜技术问题。金针菇中氨基酸含量特别丰富,其中必需氨基酸约占氨基酸总量的44.5%,高于一般菇类。赖氨酸和精氨酸尤其丰富,能...  相似文献   

4.
前言一般来说,菇类即担子菌等的子实体,经常把蘑菇、香菇、金针菇、平菇、口蘑属、松茸、灵芝等用作食品(或者药用)近年来随着食用菌人工栽培的开发,菇类产量飞速增长。在日本的农业中已占有重要位置[1983年、产量约2450亿日元(来日月刊菇类)]。菇类是双核化的营养菌丝受到温度和光照的刺激后形成了子实体的原基,随后营养菌丝吸收培养基中的养分就形成了成熟的子实体。有关菇类的生化研究  相似文献   

5.
黄伞(Pholiota adiposa)俗称刺蘑,属于环锈伞属,在自然界分布广泛,是一种可食用的野生菇类,1985年秋,在喀左县东哨乡家柳树上采集,经形态特征鉴定定为“黄伞”。为了增添食用菌的新品种,使此菇早日转为商品栽培,我们对黄伞菇的菌丝特性、子实体的生态条件进行了初步研究,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描述了在中国南方发现的1个小香菇属新种,因其腐生于竹杆上、菌柄细长,因而命名为竹生小香菇。模式标本(GDGM5271)保藏于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真菌标本馆。  相似文献   

7.
高寒地区豆秸裁培香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香菇在世界菇类产量中居第 2位 ,是仅次于双孢菇的食用蕈菌 ,香菇的人工栽培 ,也是我国最早 ,距今已有 80 0多年的历史。 80年代后逐渐以袋料栽培为主 ,所用原料以阔叶木屑、棉籽壳居多 ,寒地利用粉碎豆秸栽培香菇的报道甚少。黑龙江省龙门农场地处北纬 48 5°~49 0 2° ,东经 1 2 6°~ 1 2 7° ,海拔 42 5米 ,年平均气温 - 0 9℃ ,属我省第四积温带 ,是大豆主产区之一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木屑代料香菇生产已迅速发展起来 ,但林木资源的紧缺制约了香菇产业的发展 ,而这里每年大量的豆秸作为废弃物在地里堆放燃烧 ,不但是一种浪费 ,还…  相似文献   

8.
台蘑生态调查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台山菇类资源丰富,有些名贵产品驰名中外,是山西省的土特产之一。但过去研究较少,更未很好地开发利用。从1984年开始,我们进行了台蘑生态环境的调查,现将初步结果报告于下。(一) 台蘑及其主要种类台蘑泛指生长于五台山上的一些优质野生菇类。它分属于口蘑、杯伞、大白桩、香蘑等属。  相似文献   

9.
陈新  康恒  边银丙 《菌物学报》2018,37(12):1562-1571
乳菇类资源分布广泛,且大多属于可食用的外生菌根真菌,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及生态价值,其中最著名的是美味乳菇组真菌。乳菇类真菌在传统分类中归于乳菇属Lactarius,但依据分子系统发育研究结果分别归于LactariusLactifluusMultifurca 3个属中。乳菇类真菌菌丝生长缓慢,无法采用死体有机质进行人工栽培,对它们的深入研究与人工驯化仍然具有较大的难度。目前国内外研究主要集中在乳菇类真菌的分类鉴定、系统发育、菌丝分离培养、菌根化接种、种植园栽培管理技术及营养活性成分研究等方面,其中松乳菇L. deliciosus菌根化和仿野生人工栽培已经取得成功,并在新西兰等地开始商业化栽培。本文较系统地总结了乳菇类真菌的研究历程及现状,并对国内外乳菇类真菌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潜在益生菌链球菌C17、D19株与香菇多糖联合应用对PM_(2.5)暴露肺癌荷瘤小鼠呼吸道菌群多样性的影响。方法尾静脉注射A549细胞悬液构建荷瘤SCID小鼠模型,气管滴注40μL 20mg/mL的PM_(2.5)溶液,每周1次,持续4周。实验组(LS组)给予链球菌C17、D19株混合菌液喷雾给药,每周2次,同时腹腔注射3mg/kg香菇多糖。对照组(PM组)仅喷雾生理盐水。比较组(LE组)喷雾生理盐水同时给予香菇多糖。全部小鼠均持续处理4周。利用高通量测序对咽拭子样本中的菌群进行16SrDNA序列检测,进行OTU统计、物种组成分析、指示物种分析、Alpha多样性分析、Beta多样性分析。结果PM组小鼠OTU数量大于LE组、LS组。各组主要优势菌为厚壁菌门、变形菌门、放线菌门、蓝细菌门、拟杆菌门。与PM组比较,LE组(t=3.2064,P=0.0071)、LS组(t=3.4061,P=0.0098)放线菌门丰度增加显著,LE组蓝细菌门丰度减少显著(t=2.7316,P=0.0340)。属水平上,LS组与LE组各优势菌属总丰度显著高于PM组。与PM组比较,LS组小鼠呼吸道嗜气杆菌属(t=7.1686,P=0.0008)和普雷沃菌属(t=2.2702,P=0.0230)丰度显著增加,LE组嗜气杆菌属(t=2.5238,P=0.0429)、加德纳菌属(t=2.4720,P=0.0445)、奇异菌属(t=4.8123,P=0.0030)、弧菌属(t=2.4597,P=0.0210)、普雷沃菌属(t=2.6076,P=0.0319)丰度差异显著。种水平上,与PM组比较,LS组小鼠呼吸道酸性链球菌(t=2.4456,P=0.0450)、Rodentibacter_heylii(t=7.1686,P=0.0008)增加显著,LE组普雷沃菌(t=2.2751,P=0.0462)、Rodentibacter_heylii(t=2.5238,P=0.0340)增加显著。Alpha多样性分析显示,LE组与PM组间、LS组与PM组间菌群Chao指数(t=2.3867,P=0.0388;t=5.8780,P=0.0006),Ace指数(t=2.8267,P=0.0192;t=6.1316,P=0.00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eta多样性分析显示,LS组与PM组间(t=2.9994,P=0.0056)、LE组与PM组间(t=4.8938,P<0.0001)OTU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潜在益生菌C17、D19株与香菇多糖联合应用可调节PM_(2.5)暴露肺癌小鼠呼吸道的菌群多样性。  相似文献   

11.
全晗  董必成  刘录  李红丽 《生态学报》2016,36(13):4045-4054
大气氮沉降对湿地外来植物入侵的影响已成为生态学研究的热点之一。选用梭鱼草(Pontederia cordata)、水菖蒲(Acorus calamus)、黄花鸢尾(Iris wilsonii)和粉绿狐尾藻(Myriophyllum aquaticum)模拟湿地植物群落,设置有无香菇草入侵、水生和陆生生境(水位分别为15 cm和0 cm)及有无氮沉降处理(15 g N m~(-2)a(-1)和0)交叉组成的8种处理组合,进行为期70d的温室控制实验,以分析水陆生境及氮沉降对香菇草入侵湿地植物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1)水生生境下,香菇草的总生物量、叶生物量、叶片数和节点数与陆生生境相比显著降低;水生生境下氮沉降处理对香菇草各指标无显著影响,陆生生境下氮沉降处理的香菇草叶片数、节点数显著多于无氮沉降处理。(2)实验周期内氮沉降和香菇草入侵没有对群落的多样性指数及群落内4种湿地植物的生物量产生显著影响;水生生境下植物群落的总生物量及梭鱼草和粉绿狐尾藻的生物量与陆生生境相比显著提高。(3)水生生境下香菇草的相对优势度相比陆生生境下显著下降;氮沉降只在陆生生境下显著提高了香菇草的相对优势度。因此,香菇草向水生生境扩散和入侵的能力不强,其入侵在短时间内对湿地植物群落影响较小。研究结果可以为入侵植物生态学研究提供案例借鉴。  相似文献   

12.
香菇多糖的生物活性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香菇多糖 (lentinan ,LNT)是从伞菌科真菌香菇(lentinusedodes)的子实体中分离到的一种 β 1,3 葡聚糖 ,2 0世纪 6 0年代日本科学家首先证明其具有显著的免疫调节活性和抗肿瘤活性 ,经临床验证 ,已在国际市场上推广应用。1.香菇多糖免疫调节活性香菇多糖的免疫调节活性是其生物活性的重要基础。香菇多糖是典型的T细胞激活剂 ,体内外均能促进细胞毒T淋巴细胞 (CTL)的产生 ,提高CTL的杀伤活力 ,增强正常或免疫功能低下小鼠的迟发型超敏反应 (DTH) ,提高抗体依赖性细胞毒细胞(ADDC)活性。香菇多糖在体…  相似文献   

13.
香菇基因组中EST-SSR的构成和分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真菌基因组计划网站(FGP)和NCBI网站数据库下载了符合条件的总长度为8.1×106bp的11150条香菇的EST(包括10条cDNA)序列,通过SSRhunter1.3软件结合手工查找,从中发现2.83%即316条EST含有一共469个SSR,平均每17.3kb出现一个EST-SSR。在所有EST-SSR中,三碱基和六碱基SSR出现最多,分别占EST-SSR总数的38.00%和20.00%。出现较多的基序为(A)n、(T)n、(GA)n、(AG)n、(TGA)n、(GAT)n和(TCTTT)n,占所有EST-SSR的35.39%。  相似文献   

14.
[背景]L-氨基酸能够提供香菇生长发育的部分养分需求,利用外源添加氨基酸的方式对香菇生长基质进行优化,对于香菇产业的增产提质具有积极的发展意义.[目的]利用外源添加丙氨酸(Ala)、丝氨酸(Ser)和天冬酰胺(Asn)的方式改善培养基成分,并探究复配氨基酸促进香菇生长的可能代谢途径.[方法]在三因素三水平上,通过响应面...  相似文献   

15.
香菇蛋白质氨基酸的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白岚 《菌物研究》2006,4(2):21-24
分析结果表明,香菇的菌柄与菌盖中蛋白质氨基酸均为18种,缺少谷氨酰胺(Gln)和天冬酰胺(Asn),其中,含量最高的是谷氨酸(菌柄为11.03 mg/gDW,菌盖为12.57 mg/gDW)。菌盖与菌柄均含必需氨基酸、半必需氨基酸10种,其中精氨酸含量(菌柄为10.73 mg/gDW,菌盖为11.84 mg/gDW)。必需氨基酸的含量十分接近于非必需氨基酸的含量(比率为1.00∶1.04),无论总氨基酸含量还是必需氨基酸含量,菌盖中的皆略高于菌柄中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克隆香菇C_(91-3)转录本中Unigene1245基因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研究其编码蛋白的抗肿瘤活性。方法提取香菇C_(91-3)菌丝体总RNA,反转录合成cDNA,经RACE技术获得Unigene1245基因编码序列,通过NCBI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设计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扩增,将其克隆到载体pET-32a(+)上,将重组表达质粒热转化至E.coli Rosetta-gami(DE3)中,进行目的蛋白的诱导表达、纯化及复性,通过CCK-8法检测其抗肿瘤活性。结果香菇C_(91-3)转录本Unigene1245基因为YjgF/YER057c/UK114家族成员,成功诱导表达其编码蛋白,CCK-8法结果显示该蛋白对人肝癌HepG2细胞的增殖具有一定抑制作用,且具有一定的时间及浓度依赖性。结论成功克隆并诱导表达Unigene1245基因,并鉴定其具有抑制HepG2细胞增殖的能力,为后续探究抗肿瘤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产肠毒素大肠杆菌能引起仔猪、犊牛、羔羊等新生幼畜发生急性腹泻、K_(99)和F_(41)是这类产肠毒素大肠杆菌所产生的两种在免疫性质上不同的纤毛抗原。 提取K_(99)质粒,用HindⅢ酶消化,再用低熔点琼脂糖电泳回收分子量约为11Md的K_(99)的HindⅢ片段,并将该片段与经过碱性磷酸酶处理的PBR322载体重组,转化大肠杆菌C_(600)。用ELISA筛选K_(99)抗原阳性克隆。 E.coli83919F_(41)~+是非致病的产生F_(41)纤毛抗原的野生菌株。且F_(41)抗原基因是由染色体编码的。采用转化的方法将K99人工重组质粒转化到E.coli83919F_(41)~+中构建成K_(99)—F_(41)双纤毛基因工程菌。双纤毛菌中K_(99)抗原表达达到给体菌的水平,而F_(41)抗原的表达未受到明显的干扰。  相似文献   

18.
叶(虫脩),是一类拟态和保护色均十分巧妙的珍稀昆虫。早在公元九世纪,我国唐朝房千里撰写的《投荒杂录》一文中,对该类昆虫已有生动描述和当时人们采捉此虫用作春药的记载。这可能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关于叶(虫脩)形态、习性和利用的最早报道。到十八世纪中叶以后,欧、美学者才开始陆续记述叶(虫脩)。至今,全世界已有30余种。叶(虫脩)绝大多数种类产于亚洲热带潮湿的近海地区。有趣的是,在我国西藏、云南、贵州、广西、海南、广东及江西诸省、自治区,都有其分布。然而,长期以来,关于中国叶(虫脩)的情况,却鲜为人知,实为憾事!本文主要记述我国叶(虫脩)属PAyllium Illiger,丽叶(虫脩)亚属  相似文献   

19.
多指(趾)和并指(趾)畸形症状,在人类中是较为常见的遗传性疾病,但在人群中不同的个体往往表现出遗传性状有很大差异。根据Mckusick氏的研究,把多指(趾)畸形按额外指(趾)赘生的部位分,大致可归纳为桡侧、胫侧、拇  相似文献   

20.
《遗传》2019,(12)
短指(趾)症(brachydactyly, BD)是一类指(趾)骨或掌(跖)骨的异常缩短或缺失而造成的手/足畸形病变。从临床表型上短指(趾)症可以分为单纯型短指(趾)症以及包含短指(趾)症状的综合征,其中单纯型短指(趾)症又分为5种类型:BDA、BDB、BDC、BDD和BDE,而每一类型又分为不同的亚型。作为一类重要的分子疾病家族,随着对每种短指(趾)症的深入研究,大多数单纯型短指(趾)症和部分综合征的致病基因及其分子机制逐渐被发现。虽然短指(趾)症在表型上高度多样化,但在分子水平上这些致病基因主要影响Hedgehog、NOTCH、WNT和BMP等信号传导通路。这些信号传导通路组成了一个复杂的信号调控网络,在指(趾)骨及关节的不同发育阶段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其中BMP信号传导通路扮演着至为关键的角色。本文在目前对短指(趾)症的分类基础上,详细综述了短指(趾)症相关致病基因及所影响的信号通路等方面的最新进展,旨在探讨指(趾)骨形成的分子机制,以期为短指(趾)症的临床诊断以及人类骨骼发育的分子调控机制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