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花角蚜小蜂对松突圆蚧的控制效能及其稳定作用的评估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谢国林  潘务耀 《昆虫学报》1997,40(2):135-144
从日本冲绳引入的松突圆蚧花角蚜小蜂Coccobius azumati Tachikawa是1989年在惠东 县首批释放定居成功的。经五年系统研究表明,花角蚜小蜂释放一年后,在中心区50m以内最高寄生率达55.8%~64.2%,雌蚧密度由每针束3.14头下降为0.64头;二年后控制松突圆蚧的有效半径增至300m左右,寄生率稳定在20.8%~32.9%,每针束雌蚧密度保持在0.6头左右,二者处于低密度的平衡状态。未放蜂对照区的雌蚧密度则由每针束3.40头上升到4.22头,高出放蜂区5~10倍。此外本报告还对花角蚜小蜂的扩散速度、种间竞争能力和数量稳定水平作了探讨和分析,得出瘦柄花翅蚜小蜂Marietta cdrnesi(Howard)在花角蚜小蜂释放区内的重寄生率仅为3.1%~5.3%,对花角蚜小蜂的控制效能没有影响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张学武  古德祥 《昆虫知识》1995,32(3):156-159
采用m*-m方法分析了黑蚜小蜂的产卵频数分布,在25种密度组合下,产卵平均拥挤度m*的值从0.09(1:80)增加到2.96(9:5),并建立了m*与蜂蚧比、m*与平均密度m的回归模型。结果表明,松突圆蚧黑蚜小蜂产复寄生卵的程度与寄生蜂密度呈正相关,与寄主密度呈负相关,产卵呈随机分布。  相似文献   

3.
引进天敌花角蚜小蜂成虫耐寒性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测定过冷却点和低温暴露试验,比较了松突圆蚧引进天敌花角蚜小蜂成虫不同季节的耐寒性.结果表明:雌虫在春、夏、秋、冬4个季节的平均过冷却点分别为-13.7559、-11.9700、-12.7936 ℃和-13.6000 ℃,冬、春季显著低于夏季;雄虫在春、夏、秋3个季节的平均过冷却点分别为-15.3917、-13.8400 ℃和-13.2143 ℃,春季显著低于夏、秋季;春、夏季雌虫的平均过冷却点显著高于雄虫.-15 ℃暴露下,各季雌虫均不能存活;0 ℃暴露下,春季的死亡率显著低于夏季,-5 ℃和-10 ℃暴露下,春季的死亡率均显著低于夏、秋季.各季雌虫低温累积-死亡率关系均服从改进的Logistic模型(方程1),但不同季节的致死中低温累积(LST50)有显著差异(df=2,33,F=30.45,P<0.01),春季显著低于夏、秋季,秋季低于夏季,但无显著差异;雌虫的过冷却点、LST50随季节极端低温下降和极端温差增加表现出下降趋势;其LST50也随着过冷却点降低表现下降趋势.结果显示:花角蚜小蜂成虫耐寒性具有明显的季节适应性,降低过冷却点是增强其耐寒性的重要策略.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广东省试验林区内松突圆蚧Hemiberlesia pitysophila Takagi及其本地种寄生蜂友恩蚜小蜂Encarsia amicula Viggiani et Ren林间空间分布型和种群消长动态的调查研究发现:两者空间分布型相吻合,都为均匀分布;两者在林间全年种群消长曲线均呈"S"型变化。松突圆蚧种群密度高峰期出现在3月下旬至4月下旬,友恩蚜小蜂种群密度高峰期则分别出现在2月下旬和4月下旬至5月中旬。另外友恩蚜小蜂对松突圆蚧的寄生率全年共出现2个高峰期,分别是2月下旬和4月下旬至6月上旬。结果表明,友恩蚜小蜂和寄主松突圆蚧在林间时空发生规律具有高度一致性。  相似文献   

5.
松突圆蚧种群动态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松突圆蚧为害时间不同的两个调查区的松突圆蚧种群动态进行调查,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对松突圆蚧种群的全年种群波动规律运用带时滞效应的Logistic模型进行拟合,通过内禀增长率r和时滞τ的拟合值对种群出现的周期性波动作出解释.  相似文献   

6.
引进花角蚜小蜂成虫的寿命和羽化节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室内饲养和连续观察,研究了食物、温度对引进花角蚜小蜂成虫寿命的影响及其羽化的时间节律.结果表明:食物对该寄生蜂成虫寿命有极显著影响,喂食20%蜂蜜或20%蜂蜜+新鲜松针可将雌虫寿命从不喂食的1.5 d延长到14.8 d和17.3 d,将雄虫寿命从不喂食的1.5 d延长到11.3 d和12.3 d.喂食20%蜂蜜条件下,温度也表现出极显著影响,23 ℃和26 ℃下雌、雄成虫的寿命均明显较长,32 ℃下均最短,相同温度下雌虫的寿命显著长于雄虫.日周期中,雌虫主要在11:00-15:00羽化,18:00以后基本不羽化;雄虫主要在9:00-12:00羽化,17:00以后基本不羽化.在花角蚜小蜂的主要羽化期7-9月,7月羽化量最大 ,此后8、9月呈波浪式递减;单日羽化的成虫中,雌虫大多占80%以上,雄虫则长期在一个较低水平波动.对比试验发现,花角蚜小蜂在收蜂棚中的出蜂量比在收蜂箱中更大.花角蚜小蜂在羽化前积累的能量十分有限,人工放蜂前提供必要的营养补充将有助于提高生物防治效果.福建和广东夏季的高温、花角蚜小蜂雌成虫和松突圆蚧雌成蚧虫口高峰期不吻合、极高的雌性比例等是影响该寄生蜂种群稳定的潜在因素.收蜂棚有利于大量收集花角蚜小蜂,适合在生产上应用.  相似文献   

7.
森林有害生物松突圆蚧的危险性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参照国际上有害生物危险性分析(Pest Risk Analysis,简写PRA)方法,从有害生物的国内分布状况、潜在的危害性、寄主植物的经济重要性、传播扩散的可能性以及危险性的管理难度等几个方面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对松突圆蚧的危险性做出综合评价。评价结果表明松突圆蚧在我国属于高度危险性的森林有害生物。  相似文献   

8.
松突圆蚧的化学防治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赵善欢  温佛仪 《昆虫学报》1993,36(2):177-184
经过应用10多种化学农药及其与植物油、矿物油的混合制剂进行室内药效筛选、林间地面喷雾试验和两年的飞机防冶试验,我们研制出能有效地防冶松突圆蚧(Hemiberlesia pitysoPhila Takagi)的药剂配方-植物油与矿物油的混合油剂。 这种混合油剂在小区试验巾用5甲。浓度,防治效果可达98.5%;用20%浓度进行飞机喷雾,药量折合5千克/亩,防治效果也达70%以上。这种混合油剂对松突圆蚧的重要天敌红点唇瓢虫(Chilocorus Kuwanae)成虫和丽蚜小蜂( Encasia sp.)安全,对环境一般无不良影响,同时乳化效果好,配制方便,值得开发应用。  相似文献   

9.
间伐修枝措施对松突圆蚧的控制效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4 a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强度的修枝间伐措施对松突圆蚧虫口密度和雌蚧死亡率均有一定的影响,从总体上看,松突圆蚧虫口密度减退率和雌蚧死亡率随着修枝间伐强度的增大而增大.从时间上看,间伐控制害虫危害作用限于2 a左右,间伐2 a后虫口密度和雌蚧死亡率均不存在显著差异;从间伐强度上看,对照与30%以上的间伐强度(C、D、E)之间、间伐强度25%(B)与40%(E)之间虫口密度有显著差异,其他两两之间没有显著差异;35%以上的间伐强度(D、E)与对照之间、间伐强度25%(B)与40%(E)之间雌蚧死亡率有显著差异,其他两两之间没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0.
松突圆蚧基因组DNA提取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采用醋酸钾(KAc)法、十二烷基硫酸钠-蛋白酶K(SDS-PK)消化法、十六烷基三乙基溴化铵(CTAB)法及DNA提取试剂盒(吸附柱型)对单只松突圆蚧的基因组DNA进行提取。同时针对盾蚧科昆虫的特点,在提取前利用氯仿和解剖针去除样品表面的介壳。结果表明,用同种提取方法提取的经氯仿处理与未经处理样本的提取效果无明显差异,而采用解剖针去除介壳的样本提取效果较好。所采用的4种提取方法均能从新鲜标本中提取出DNA,其中CTAB法提取的DNA量较多,而SDS-PK法提取的DNA质量较好。  相似文献   

11.
王竹红  黄建  陈倩倩  郭祥 《应用生态学报》2007,18(10):2326-2330
在实验室条件下,以松突圆蚧(Hemiberlesia pitysophilaTakagi)雌成蚧为寄主,研究了花角蚜小蜂(Coccobius azumaiTachikawa)的寄生功能反应.结果表明:寄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Ⅱ型方程,且功能反应受到温度、寄主密度和寄生物密度的影响.在同一温度下,寄生数量随寄主密度的增大而增加;在15℃~25℃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被寄生的松突圆蚧雌成蚧数量增加,而在25℃~35℃之间呈相反趋势.花角蚜小蜂的寄生功能反应有较强的种内干扰作用,随自身密度的增加,寄生数量逐渐减少.Hassell(1969)模型E=QP-m和Bedding-ton(1975)模型E=aT/[1 btw(P-1)]均能较好地反映花角蚜小蜂的寻找效应与其自身密度之间的关系,模拟结果分别为E=0.1659P-0.5597和E=0.1437T/[1 0.2691(P-1)].  相似文献   

12.
13.
在我国福建首次发现蚜小蜂科的毛盾蚜小蜂属EriaphytisHayat。本文记述了该属的属征、生物学及其分布,并对中国新记录种东方毛盾蚜小蜂EriaphytisorientalisHayat作了描述。  相似文献   

14.
红腹缢管蚜为陆稻的重要根部害虫,云南文山州发现其有效寄生天敌,经研究为蚜小蜂属2新种:文山蚜小蜂Aphelinus wensanus sp.nov.及缢管蚜小蜂Aphelimus rhopadosiphiphagus sp.nov.,本文详加描述、比较、并略论及中国蚜小蜂科概况,新种模式标本存北京农业大学昆虫标本馆。  相似文献   

15.
董大志 《昆虫学报》1994,37(4):450-457
1989-1991年与日本京都大学合作,对我国南部狭腹胡蜂区系、生态、行为学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本文主要报道狭腹胡蜂的生物学与地理分布。研究结果表明狭腹胡蜂的栖息和巢室建筑分野外和住宅两种环境。密侧狭腹胡蜂Parischnogaster mellyi(Sau.)的蜂巢密度在30-100m2之间的住户内,平均为8.25巢,最高“巢,最低为2巢。巢室材料分植物纤维和土两类。在东径99‘15'一104°98',北纬20°06'-22°55'之间范围内,除分布在海拔1000m以上类群外,一年四季都可进行活动,无越冬现象。分布范围最北限止于贵州东北部。  相似文献   

16.
Abstract  The Egyptian species of the aphelinid genus Aphytis Howard are reviewed. Aphytis azai Abd-Rabou and Aphytis matruhi Abd-Rabou are described as new species from Egypt. Each species is briefly diagnosed and known information on hosts and distributed is given. A. azai sp. nov. is similar to A. melinus but different in the measurement of antennal segments. A. matruhi sp. nov. differs from A. lepidosaphes by the relative length of propodeum, metanotum and scutellum. A key to the Egyptian species of Aphytis is provid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