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百峰遗址位于百色盆地西部右江南岸的第四级河流阶地。本文报道我们在该遗址调查时采集的37件石制品,其中包括2件手斧和16件手镐。这些手斧和手镐均用扁平砾石为毛坯加工而成,暗示生活在百色盆地的早期人类加工石器时利用附近可获得的原料。在遗址的网纹红土地层中,新暴露出来的石制品和玻璃陨石处于同一层位,显示百色盆地第四级阶地的石制品制作时代与玻璃陨石的降落事件时间一致,在中更新世早期。  相似文献   

2.
关于百色的手斧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对28年百色手斧的类学分析表明,它们并不是真正的手斧,其中4件似应归入砍砸器,1件可能是似镐石器,其余23件似应定为石核斧。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手斧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越来越多的考古发现表明:中国不缺少手斧,东亚、南亚其他地区也不缺少手斧;手斧在这里某些旧石器初期工业中扮演着一个不容忽视的角色;这类工业的工具组合和欧非手斧文化有许多相似之处。上述发现逐步填平东西方文化上的“鸿沟”,表明两大地区的文化交流早在旧石器初期可能已经存在。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原手斧及其传统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安志敏 《人类学学报》1990,9(4):303-311
中国的原手斧包括双面器、单面器和三稜器三类,分布于华北、华中和华南的几十处地点,以华中的发现最为丰富。它们属于旧石器初期的遗存,旧石器中期以后已大体绝迹。
中国的原手斧与砍砸器、石球等共存,不同于阿舍利文化传统的手斧。中国旧石器初期至少有两个文化传统,即以原手斧为代表的砾石工业和以周口店文化为代表的石片工业,但华北的原手斧传统后来已被石片工业所完全代替。  相似文献   

5.
林圣龙 《人类学学报》1995,14(3):189-205
对全谷里遗址14件手斧标本的类型学分析表明,它们不是真正典型的手斧,其中6件是镐,3件是石核斧,1件是Push-plane,1件可能是砍砸器,1件是似乎斧石器.还有2件的类型暂时难以确定。  相似文献   

6.
中国旧石器时代手斧的特点与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星 《人类学学报》2012,31(2):97-112
手斧的存在与否及其意义是我国史前考古学界长期争论的问题。中国旧石器时代遗存中存在着手斧这一类器物,但它们在形态、技术、组合关系、丰度上与旧大陆西侧有很大区别; 大多数手斧与手镐应属同质异型, 是中国乃至东南亚砾石石器文化中居于从属地位的特定成员, 是更新世生活在热带-亚热带的先民开发利用植物根茎食材的大型挖掘工具。他们在渊源上有本土砾石文化的根基, 可能受到小规模人群迁徙和文化交流的影响, 体现着"本土起源+外来影响"的融合发展过程。中国的手斧存在着材料的不完备性和研究的肤浅性, 体现在绝大多数标本的地层和时代归属不明, 研究多停留在对少数"典型标本"主观定性的层面, 缺乏全面客观的材料分析和详实的观测、统计数据, 很多争论缘于缺乏共同遵循的类型学标准, 陷入表层的术语纷争。未来的研究必须加强地层、年代和形态、技术分析的基础性工作, 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提取信息和数据, 并从理论层面深入揭示手斧这类遗存所蕴含的先民生存与演化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记述的手斧,系出自郧县曲远河口和丹江口市明家山。两地均为汉水的三级阶地。这两件手斧均与砾石石器和三棱尖状器同出。时代为旧石器时代早期。图1丹江口市明家手斧MingjiashanbifacesattheCityofDanjiang1丹江口市明家山发...  相似文献   

8.
阿舍利技术的两个核心要素在于剥取大石片以及制作手斧等定型化大型工具。目前,国内有关手斧工业的研究中,关注较多的是大型工具的加工与制作,而对于大石片生产的方式与策略则缺乏系统的研究和介绍。本文重点介绍和综述了目前国外发现和报道的大石片生产技术,并对每种技术的具体特点进行了分析和阐释。根据剥片复杂程度的不同,阿舍利大石片生产技术可细分为三类;第一类指砾石初级剥片技术,是利用原料的自然特征,选择合适台面和剥片角度进行单次剥片;第二类包括两面剥片技术、板状石核剥片技术和昆比哇技术,是在了解原料特征的基础上,对石核进行有计划的剥片,以便连续生产出多个大石片;第三类包括奇尔基技术、塔拜勒巴拉-塔奇恩基特技术和西维多利亚技术,是在较为复杂的剥片流程引导下,通过对石核的预制,获取具有相对稳定形态的大石片。在此基础上,初步分析了广西百色盆地发现的大型石核和大石片标本,探讨其在深入认识该地区石器工业面貌方面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9.
阿舍利技术的两个核心要素在于剥取大石片以及制作手斧等定型化大型工具。目前,国内有关手斧工业的研究中,关注较多的是大型工具的加工与制作,而对于大石片生产的方式与策略则缺乏系统的研究和介绍。本文重点介绍和综述了目前国外发现和报道的大石片生产技术,并对每种技术的具体特点进行了分析和阐释。根据剥片复杂程度的不同,阿舍利大石片生产技术可细分为三类;第一类指砾石初级剥片技术,是利用原料的自然特征,选择合适台面和剥片角度进行单次剥片;第二类包括两面剥片技术、板状石核剥片技术和昆比哇技术,是在了解原料特征的基础上,对石核进行有计划的剥片,以便连续生产出多个大石片;第三类包括奇尔基技术、塔拜勒巴拉-塔奇恩基特技术和西维多利亚技术,是在较为复杂的剥片流程引导下,通过对石核的预制,获取具有相对稳定形态的大石片。在此基础上,初步分析了广西百色盆地发现的大型石核和大石片标本,探讨其在深入认识该地区石器工业面貌方面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10.
对九件手斧标本的再研究和关于莫维斯理论之拙见   总被引:11,自引:9,他引:2  
林圣龙 《人类学学报》1994,13(3):189-208
本文对中国发现的九件手斧标本进行了再研究,结果表明有几件标本还是应维持原研究者的意见,如平梁P.3468号、三门峡P.2768号和梁山P.4171号标本应归入镐的范畴,丁村P.0684号标本是三棱镐.沙女沟标本(原丁村P.1889号标本)为似乎斧石器,丁村P.1844号标本为多边砍砸器.关于乾县P.5786号和百色P.8203号标本,笔者倾向于认为可能是石核斧.涝池河标本的类型归属暂且存疑.在此基础上,评论了莫维斯的理论.  相似文献   

11.
公篓遗址位于广西百色市田阳县境内, 地处百色盆地右江南岸第四级阶地, 地理坐标为23°45.568'N, 106°42.210'E。该遗址最早发现于上世纪八十年代, 当时采集石制品88件, 是百色盆地较早发现的一处旧石器时代遗址; 2010年我们对遗址进行复查时又采集石制品14件, 本文对两次采集的石制品进行了分析。石制品类型有石核、石片、砍砸器、手镐、刮削器、手斧和断块, 其中砍砸器数量最多; 原料来源于遗址附近第四级阶地的砾石层, 有石英岩、硅质岩、石英、粉砂岩、细砂岩和角砾岩6种, 以石英岩为主; 石制品以大型和中型为主, 也有一定数量的小型石制品; 剥片和修理方法主要为锤击法。根据地貌和地层可以判断该遗址年代为中更新世早期。  相似文献   

12.
大梅遗址位于百色右江区东南的右江北岸,最初发现于1982年。该遗址包括三个地点,分别位于Ⅱ、Ⅲ、Ⅳ级河流阶地上。2005年8月至2006年1月,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对该遗址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其中第一地点(A区)发掘面积1100m~2,第二地点(包括B、C、E区)发掘面积1900m~2,第三地点(D区)发掘面1000m~2,总揭露面积4000m~2。该点出土石制品314件,包括砾石、石核、石片、石锤、石器等。石制品原料以石英岩为主,剥片和修理主要采用锤击法,工具多用砾石直接加工而成,类型有砍砸器、手镐、刮削器、尖状器等,刮削器数量最多。根据地层和出土石制品的特征推断,第一地点的时代应为旧石器时代晚期。  相似文献   

13.
《L'Anthropologie》2017,121(3):243-254
Hanshui River valley is a frequently human active region. Early human left rich stone artefacts in this region. A number of Palaeolithic sites are distributed in the upper reaches of Hanshui River valley. As yet, there are about 40 handaxes sites. The material of handaxes in. Hanshui River valley is mainly the siliceous lime stone, quartzite, sandstone, tuff, etc. Handaxes made on pebble are in a higher proportion than those made on flake. The shape of handaxes is mainly triangular and ovate. The retouch technique is direct hammer retouch, lacking soft hammer retouch. These handaxes are retouched according to function and the blank's shape. Most of the handaxes don’t retouch on the handle. This is the character of handaxes in China. The discovery of handaxe industry in China poses a question: the origin of this industry is from Africa or Asia? In our opinion, the handaxes discovered in China are very similar to the Acheulian handaxes in European and South Korea, but its different from that in Africa. The main reasons contributed to the difference are the environment, the stone material and technical method etc. So I think the handaxe industry in China was born locally. It is very important for us to study Palaeolithic culture in Asia and Europe.  相似文献   

14.
董哲  战世佳 《人类学学报》2022,41(2):334-341
2003-2004年,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地处水阳江流域的宁国安友庄遗址开展野外调查及考古发掘,发掘面积250 m2,调查采集石制品3件,发掘出土石制品49件。石制品原料以中津河(水阳江一级支流)二级阶地底部砾石层中产出的石英岩砾石为主,少量为石英。石制品类型包括石核、石片和石器。石制品均为使用硬锤直接剥片。石制品主要出自中国南方地区常见的网纹红土和均质红土中,根据长江中下游地区第四纪红土风化壳的相关研究结果,初步推断安友庄遗址古人类生存与活动的年代延续中更新世中、晚期一段时间。虽然安友庄遗址发现石制品数量不多,但其中存在模式2技术产品,如剥取大石片的大石核、长度大于或等于10 cm的大石片,以及以手斧、大型石刀等为代表的大型切割石器,特别是比较典型的两面加工手斧在水阳江流域尚不多见。安友庄遗址的发现,为进一步讨论早期人类在长江下游地区的扩散与技术发展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15.
2010~2012年在东秦岭丹江上游商丹盆地(商洛-丹凤盆地)第三级阶地顶部黄土堆积地层中新发现9处旷野旧石器地点, 采集石制品211件, 部分石制品直接采自遗址黄土地层剖面上。加工石制品的原料来自于丹江河床的石英质砾石, 其次是石英岩和石英砂岩砾石, 砂岩、火山岩和硅质灰岩等砾石原料偶尔被使用。早期人类主要采取锤击法直接剥片, 砸击法剥片技术也被使用, 碰砧法剥片可能只是在偶尔的情况下才被采用。石核和石片以自然砾石台面者居多。石制品种类有石锤、石核、石片、工具和断块及碎片屑。工具中砍砸器数量最多, 其次是大型石片为毛坯加工而成的重型刮削器与小型刮削器, 石器中还有一定数量的石球、手斧和手镐, 商丹盆地的石制品可视为含阿舍利(Acheulian)器物组合类型的石器工业。根据遗址的黄土-古土壤地层序列, 初步判断商丹盆地丹江第三级阶地旧石器地点埋藏石制品的黄土-古土壤地层时代为中更新世中晚期, 在获得地层绝对测年结果之前, 石制品年代可暂置于旧石器时代早期偏晚阶段。  相似文献   

16.
2004年丹江口库区调查发现的石制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在丹江口库区发现并复查了43处旧石器旷野地点, 共采集石制品367件。石制品包括石核、石片和石器, 石器类型主要有刮削器、砍砸器、石球、手镐、手斧等。这些旷野地点分布在沿江两岸的第2、第3和第4级阶地上, 时代从旧石器早期延续到晚期。各阶地的石器工业面貌较为一致, 表现出以砾石及大中型石片加工而成的重型工具为主的特点。手镐、手斧等具有阿舍利技术特征的重型工具的发现, 促使我们重新思考东、西方早期文化之间的异同, 并为进一步探讨早期人类的迁徙、扩散和区域间的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材料。  相似文献   

17.
本文报道了1994年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库区多处地点采集的624件石制品。石制品类型有石核、石片和石器;石器占44%以上, 类型丰富, 包括手斧、手镐、薄刃斧、砍砸器、石球、尖状器、刮削器和石锤; 石器素材主要为砾石, 大多数个体粗大。这一石器组合与中国南方的砾石石器工业有较多的相似之处; 手斧工具的出现表明,这些石制品在探讨东、西方的旧石器文化交流方面也是非常重要的材料。  相似文献   

18.
We are greatly encouraged by the enthusiastic discussionssince the publication of our report on Science (vol. 287, no. 5458, p1622-1626, 2000) on the Bose Paleolithic study. These discussions are highly appreciated, as they are positive in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Paleolithic science in Chi-na, and in clarifying some issues at Bose. Here, particular thanks are extended to Lin for his comments, which are briefly addressed as follows.
Most of the questions of Lin are centered on the relations of the tektites, stone artifacts and the stratigraphy. These had already been raised in the comments of Koeberl et al (vol.289, no. 5479, p507a, title :Tektites and the Age Paradox in Mid-Pleistocene China) and replied in detail in July 2000 in the same issue. Since then, further investigations have been carried out at Bose and there has not been any new evidence affecting our earlier interpretations, which are also supported by the lack of stone artifacts on the terraces younger than T4. It should be clarified that the stone tools discovered at the upper-most part of T4 at some localities are of Neolithic age, rather than Paleolithic. Thus, the statement of Lin about two possible generations of Paleolithic layers is not supported but should be further studied. Lin questioned in his past publications the existence of handaxe in the Paleolithic of China while typical handaxes in China have been internationally recognized by the majority of the Paleolithic community, such as those from the Dingcun, Lantian and Bose sites. The available ages of the Bose Paleolithic tools are naturally a contradiction to the “Movius line”.
Continuous investigation is being carried out at Bose, which is expected to provide further new ev- idence on the main issues.Discussion in the field would be greatly helpful for clarifying some of these issues. We cordially invite Lin to realize a first visit to Bose, and are looking forward to his contribu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