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荔波位于贵州省南部,其东南与广西接壤,境内喀斯特地貌非常典型。由于地处云贵高原和广西低地间的过渡地带,在荔波你能看到从高原喀斯特过渡到低地喀斯特的完整形态类型,这在全世界都找不到能出其右者。大自然毫不吝啬地将一座座锥状的石灰岩山峰洒落在这片土地上,有的山峰基部互相连接构成绵延  相似文献   

2.
王修信  汤谷云  罗涟玲  孙涛  朱启疆 《生态学报》2020,40(11):3579-3589
针对我国西南地区桂林喀斯特城市近20多年来快速扩展所引发的热环境问题,改进METRIC模型使其适用于喀斯特城市实际状况,利用模型和1994—2015年5景Landsat遥感图像反演地表水热通量,分析通量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潜热通量从高到低依次为水体、喀斯特山峰阳坡植被、地面植被、喀斯特山峰阴坡植被、建筑/道路和裸土、喀斯特山峰裸岩,显热通量从高到低依次为喀斯特山峰裸岩和建筑/道路、裸土、喀斯特山峰阳坡植被、地面植被、喀斯特山峰阴坡植被、水体。水热通量随时间的变化受地表覆盖变化的影响,研究区波文比(显热通量与潜热通量比值)在1994年最高,达到1.62,2000年下降到1.24,之后逐渐升高至2015年的1.51。城市扩展过程出现的显热高值区和潜热低值区比例低于10%,其变化引发显热中低值区和潜热中高值区比例的变化,显热高值区最高比例在1994年(10.0%),2000年下降到5.4%,之后至2010年逐渐上升到9.4%,但2015年下降到7.1%,潜热低值区比例的变化趋势与显热高值区比例基本相同。植被覆盖度(Vegetation fraction,Pv)在0.1—0.8范围时对水热...  相似文献   

3.
木论喀斯特原始森林区位于黔桂两省交界的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境内,年平均气温为16.9℃,年平均降雨量1389.1—1750.3毫米,区内喀斯特地貌十分发育,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最高峰海拔1043.8米,最低处海拔270米,一般山峰相对高度在200—350米之间。由于地理位置偏僻、地形险峻复杂、交通不便等因素,这里幸存了约1.5万公顷的喀斯特原始森林,它与相邻的贵州茂兰林区在地理位置上连成一片,是世界上同纬度地区残存下来的绝无仅有  相似文献   

4.
黔南和黔中喀斯特天然林植物区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路线调查和典型样地结合的方法,比较了亚热带黔南荔波和黔中开阳不同生态区喀斯特天然林植物区系的异同.结果表明:荔波喀斯特天然林植物区系有146科408属827种(变种),开阳有150科434属838种(变种),两地共有118科227属200种(变种).科水平上的科与种所占比例呈左型偏态分布,属水平上的属所占比例呈双曲线分布、种所占比例呈左型偏态分布,这反映了两区生态环境和森林起源的异质性.两区植物属的地理成分变化呈左型偏态分布、共有属呈双曲线分布,均是热带分布高于温带分布,荔波的热带分布属比例较高、开阳的温带分布属较高,这是两地纬度和海拔高度不同造成的水热条件差异所致.两区维管束植物的科和属的平均种数均小于贵州和中国植被,单种科与属的比例较高,这反映了喀斯特天然林植物区系的古老性和孑遗性.  相似文献   

5.
喀斯特区域景观空间格局随高程的分异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喀斯特地区是中国典型的生态脆弱区,其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制约着当地经济的发展.本文基于遥感影像和高程数据,通过遥感图像处理软件Erdas、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GIS和景观格局分析软件包Fragstats,研究了喀斯特区域广西环江县2000年景观空间格局随高程的分异特征.结果表明:环江县地貌类型以丘陵和低山为主,景观类型以林地、灌木地为主;人为景观类型主要分布在地势低的高程带,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小的自然景观类型主要分布在地势高的地区;景观格局受高程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显著,在地势较低而人类活动频繁的高程带,景观破碎化程度高,景观类型多样,结构复杂;在地势较高而人类活动参与少的高程带,景观破碎化程度低,景观类型单一,结构简单;丘陵带由于位于旱地、林地、灌木和农村居民用地交错带,其景观格局复杂,具有易变性,是景观格局最复杂的高程带.  相似文献   

6.
为揭示贫困山区不同地貌形态下土地利用在地形梯度上的空间分布特征及规律,以毕节市为研究区,将其划分为喀斯特区与非喀斯特区,以2009年与2018年土地利用数据和DEM为数据源,运用地形位指数、地形分布指数等方法,探讨土地利用变化在不同地形梯度下的分异特征。结果表明: (1)喀斯特区与非喀斯特区土地利用类型均在地形梯度上表现出明显的层级性。旱地、水田、园地、建设用地、道路、水域对低地形有一定的选择性,有林地、灌木林地、草地、未利用地则对高地形有一定的选择性,其中非喀斯特区土地利用类型在低地形区域分布更广。(2)喀斯特与非喀斯特区土地利用多样性的地形梯度效应明显,2009年其随地形梯度增加变化幅度较大,2018年则表现为地形梯度越低,多样性越高。与非喀斯特区相比,喀斯特区的多样性在区间1、2、5高于非喀斯特区,区间3—4内则相反。(3)喀斯特区与非喀斯特区土地利用程度的地形梯度效应显著,均表现为地形梯度越高,土地利用程度越低。其存在的空间差异是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和政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2010年7月~2012年8月,在贵州省荔波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进行脊椎动物物种多样性调查时,分别在板寨、瑶山、翁昂和洞塘采集到游蛇科蛇类标本共5条,经分类鉴定为锦蛇属(Elaphe)的百花锦蛇(E.moellendorffi),为该物种在贵州省内首次发现,增加了其在国内的分布点.  相似文献   

8.
华南之巅——猫儿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岭逶迤的群山,伸展到广西东北部之后,在离历史文化名城,著名的国际旅游胜地桂林市北部76公里的地方,耸起了海拔2141.5米的高峰—猫儿山,形成了华南之巅、五岭之首。 猫儿山的山体古老,在5亿多年前,由于地壳运动褶皱成山,山体狭长、山峰高峻、层峦叠嶂。海拔2000米以上的山峰就有10座,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达  相似文献   

9.
曾文豪  石慰  唐一思  郑维艳  曹坤芳 《生态学报》2018,38(24):8708-8716
以广西地区植被调查集资料总共365个群落样方(样方面积在300—1000 m2,50%左右为400 m2)为基础,将样方分为海拔≤1000 m喀斯特和非喀斯特森林以及海拔1000 m的非喀斯特森林三类生境,探讨这3种生境森林物种丰富度和群落系统发育结构差异及其与年均温的关系。结果表明,海拔≤1000 m非喀斯特森林含有4种以上的科比海拔1000 m非喀斯特森林多24科,比喀斯特森林多18科,其中樟科、壳斗科、山茶科、杜鹃花科等都是两种非喀斯特森林生境的重要组成科;大戟科为喀斯特森林含有种数最多的科,其中出现在非喀斯特森林的山茶科和杜鹃花科等没有在喀斯特森林出现。森林物种多样性及系统发育指数与年均温不相关或相关不强;海拔≤1000 m的喀斯特与非喀斯特森林的Gleason物种多样性指数没有显著差异,而海拔1000 m的非喀斯特森林的Gleason指数比另外两种生境显著高。海拔≤1000 m非喀斯特森林系统发育多样性PD指数比中山地带的非喀斯特生境的森林高。喀斯特森林和海拔1000 m非喀斯特的绝大部分样地以及海拔≤1000 m的非喀斯特大部分样地都表现出系统发育结构聚集,推测生境过滤在广西地区喀斯特和非喀斯特森林群落构建中发挥着主要作用。但是喀斯特和海拔1000 m的非喀斯特两种生境森林群落发生系统发育发散的比例都比海拔≤1000 m的非喀斯特森林低,揭示生境过滤在这两个生境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0.
<正>尚待探索的鸟类资源从重庆驱车南行,一小时后我们便来到了世界自然遗产地金佛山的脚下,这里是我国南方喀斯特最为发育的地区之一。抬眼望去,多级几乎垂直的灰白色陡崖高达数百米,将整个山体完全环绕起来,山顶宽平,缺乏突出的山峰,金佛山就这样如一张巨大的餐桌横亘在云贵高原和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这一桌子般的喀斯特山体不仅在我国难得一见,在全球范围内也属凤毛麟角。2013年,国际喀斯特权威专家保罗·威廉姆斯和中国科学院院士袁道先等专家将其定性为喀斯特桌山,这是一种全新的地貌形态,世界遗产委员会认定金佛山"是喀斯  相似文献   

11.
广西主要森林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阐明广西森林土壤有机碳密度分布格局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基于森林资源清查资料和345个调查样地的土壤数据, 估算了广西主要森林土壤有机碳储量, 采用地统计学方法描绘了土壤有机碳密度的空间分布, 并利用主成分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分析了影响土壤有机碳密度的主要因子。结果表明: 广西主要森林土壤有机碳储量(0-100 cm)达到1686.88 Tg, 土壤有机碳密度为124.70 Mg·hm-2, 低于全国森林土壤平均水平。广西主要森林土壤有机碳密度最佳拟合模型为指数模型, 呈中等强度空间相关, Kriging插值显示土壤碳密度高值区在东北区域, 低值区在西北区域, 表现为喀斯特区域低、非喀斯特区域高的特点。广西主要森林土壤碳密度在不同植被类型和土壤类型下表现出一定差异, 其中竹林>落叶阔叶林>暖性针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 黄壤>红壤>赤红壤>石灰土。主成分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发现土层深度、经纬度、海拔是影响广西森林土壤有机碳的主要因子, 其中以土层深度影响最大, 主要受岩溶地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广西植物地理的基本情况和基本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陆益新  梁畴芬   《广西植物》1983,(3):153-165
<正> 广西处于北纬20°54′—36°20′,东经104°28′—112°04′之间。全区总面积23万6千平方公里,约占全国面积的2.46%。本区西靠云贵高原,南部濒临海洋,地跨热带和亚热带。地势东南低、西北高,因而河流主要是由西北向东南流入南海。广西境内群山环绕,在群山之中往往出现一些不大的盆地,在西江干流上亦有若干局部的小平原。广西大部分地区属于古老的地块—华夏陆台,因此,在海拔高度上,除东北和西北部以及中部、东部、东南部的弧形山脉、勾漏山脉和十万大山在500米以上者外,其余地区一般在500米以下,属丘陵地。区内超过2000米的山峰有五座。岩溶地形广泛发育,散布于区内各地,形成千奇百怪的岩溶地貌,构成广西地貌的主要特征之一。  相似文献   

13.
喀斯特关键带植被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南方喀斯特地区广泛面临着生态问题,植被的保护与恢复倍受关注,对这一区域植被覆盖的进行监测和预测是非常必要的。以MODIS-NDVI为数据源,分析2000—2016年间,研究区不同地质背景,多种土地覆被类型的NDVI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从2000—2016年间,研究区植被覆盖整体呈增长趋势;其中喀斯特区域增长情况略优于非喀斯特区域。植被覆盖在空间上呈现东高西低;其中林地的NDVI值最高,耕地次之,依次草地,居民用地,水域,未利用地最低;在林地和耕地中,非喀斯特区域的NDVI值比喀斯特高,其余的土地覆被类型中都比喀斯特区域低。(2)研究区植被覆盖改善的地区占60.19%,退化地区占17.06%;草地,耕地区改善明显,退化主要在水域和建设用地; Hurst指数显示在研究区持续性改善的NDVI大于持续性退化;相比非喀斯特区域,喀斯特区域改善及持续性改善情况更佳。(3)整体而言,海拔对NDVI的空间分布影响力最大,温度次之,依次为降雨,夜间灯光指数;相比而言,非喀斯特区域NDVI空间分布更易受地形因子影响;喀斯特区域NDVI空间分布更易受气候差异及人类活动影响。(4)研究区分别有49%,45%,61%的NDVI与气温,降雨,日照的相关系数通过a=0.05的显著性检验;相比非喀斯特而言,喀斯特区域植被生长更易受气候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荔波臭蛙(Odorrana liboensis)已知仅分布于贵州省荔波县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21年8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那坡县弄尧(23°01′21″ N,105°50′58″ E)采集到2号臭蛙标本(1雌,1雄)。经鉴定为荔波臭蛙,属广西两栖纲新记录物种。2号标本在形态上与荔波臭蛙模式标本基本一致,仅体型大小和腹部体色稍有差异。基于线粒体16S rRNA基因部分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表明,荔波臭蛙那坡种群与模式标本聚为一支,支持率为100%,遗传距离为1.5%。本研究表明,荔波臭蛙广西那坡种群与模式产地种群存在一定的遗传和形态分化,可为蛙类生物地理学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5.
弄岗喀斯特季节性雨林不同群丛物种多样性随海拔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北热带喀斯特季节性雨林不同群丛物种多样性特征及其随相对海拔变化,在对广西弄岗15 hm2北热带喀斯特季节性雨林样地进行群丛划分的基础上,运用丰富度指数、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对处于不同相对海拔高度群丛的物种多样性以及不同群丛乔木层、亚乔木层和灌木层的物种多样性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弄岗喀斯特季节性雨林各群丛的多样性指数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各群丛类型的物种多样性指数的顺序为:枝花流苏树-广西牡荆-蚬木群丛齿叶黄皮-黄梨木-蚬木群丛山石榴-广西牡荆-蚬木群丛南方紫金牛-苹婆-中国无忧花群丛垂茉莉-苹婆-广西棋子豆群丛割舌树-闭花木-蚬木群丛米仔兰-闭花木-蚬木群丛对叶榕-苹婆-董棕群丛;Patrick丰富度指数、Shannon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在中坡以下(弄岗样地相对海拔76.3 m以下)随相对海拔变化规律符合"中间高度膨胀"理论,即处于该地段中部群丛的多样性高,相对海拔较低和较高的群丛的多样性低;而中坡以上(弄岗样地相对海拔76.3 m以上)多样性随相对海拔增高而增大;群丛各层次多样性与热带山地雨林一致,与亚热带喀斯特常绿阔叶林截然相反,呈现出乔木层亚乔木层灌木层。这些结果表明地形空间异质性导致的水热差异影响着北热带喀斯特季节性雨林物种多样性,相对海拔低、水热条件较好的中、下坡乔木多样性高,相对海拔较高、条件恶劣的中、上坡亚乔木、灌木多样性较高,所以在对喀斯特地区水热条件恶劣的中、上坡地带进行植被恢复时,应更多选择亚乔木、灌木。  相似文献   

16.
于2010、2011和2012年5—7月在广西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喀斯特森林繁殖鸟类群落的集团结构进行了研究。对44种繁殖鸟类的取食方式、取食基层和取食高度进行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其结果如下:(1)鸟类群落可分为6个取食集团,分别为地面取食集团、下层取食集团、上层取食集团、多层取食集团、树干取食集团和空中出击集团;(2)与其他森林类型的鸟类群落集团结构相比,喀斯特季节性雨林的鸟类群落以中、下层取食鸟类为主,多层取食集团次之。其原因可能是:弄岗喀斯特森林植被结构和鸟类食性特点形成了中下层取食的鸟类种数占优势的现象;鸟类以扩展各自生态位宽度方式来缓解竞争压力,从而形成了多层取食集团这一特点。  相似文献   

17.
喀斯特地区丛枝菌根真菌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探明喀斯特地区丛枝菌根真菌( AMF)的遗传多样性特征,利用巢式PCR和DGGE相结合的分子生物学方法对茂兰喀斯特多个植被类型下的AMF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喀斯特地区AMF遗传多样性指数和物种丰富度分别平均为3.50和41,远高于非喀斯特对照样地的2.68和17,分析表明,喀斯特地区较高的AMF多样性与此地区丰富的植物多样性以及特殊的生态环境有关,是与喀斯特生态系统长期相互选择的结果.不同植被类型下的AMF多样性差异显著,相似性指数最高为0.34,喀斯特地区AMF的群落结构随着植被类型的改变发生显著变化;基因测序显示,喀斯特地区AMF的优势菌属是生态适应性很强的球囊霉属,在喀斯特石漠化生态恢复中具有较强的利用潜力.  相似文献   

18.
穿越茂兰     
行 茂兰生物圈保护区三贫河生态旅游区位于贵州南部荔波县境内,北距贵阳380公里,南距广西桂林450公里,离县城荔波45公里,从贵阳客车站,体育馆乘贵阳到荔波的金龙大客四个半小时即可到达荔波;自驾车走贵新高速(贵阳至新寨)300公里到独山下高速,再走独荔公路/4公里即可到达。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荔波世界自然遗产地翼手目动物的物种多样性和生存现状, 作者于2010年10月至2011年10月, 对中国南方喀斯特荔波世界自然遗产地区域内6个镇(乡)69个洞穴的翼手目动物进行了考察, 发现60个洞穴有翼手目动物栖息痕迹, 其中可以确定具体栖息物种的洞穴有37个。本次调查观察记录到翼手目动物10万余只, 隶属5科15种, 结合文献记载及贵州师范大学动物标本室保存的翼手目动物标本, 确认该地区共有翼手目动物7科24种。11种翼手目动物在荔波世界自然遗产地为首次记录, 其中狭耳鼠耳蝠(Myotis blythii)、果树蹄蝠(Hipposideros pomona)2种为贵州省翼手目新记录。该地区一些洞穴已被开发为旅游景点, 严重影响了洞穴内翼手目动物的生存, 翼手目动物保护状况令人担忧, 建议对翼手目动物栖息的洞穴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20.
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Horváth)是贵州省水稻重要迁飞害虫,近年来发生严重。为了明确贵州白背飞虱的来源地,本文根据2011年贵州省荔波、天柱、望谟、惠水、从江、锦屏6个代表站点的虫情资料,采用HYSPLIT轨迹分析平台进行虫峰回推轨迹分析,结果表明:(1)2011年贵州虫峰于5月中上旬迁入,迁入高峰期多集中在6月份;(2)2011年贵州地区早期白背飞虱虫源地为主要为越南红河三角洲,广西中南部,桂东南与广东交界;该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明确我国喀斯特地区白背飞虱的虫源地和迁飞路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