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早春将群势、蜂王年龄和质量基本一致的30群意大利蜜蜂Apis mellifera ligustica Spinola,随机分为5个处理组和1个对照组。处理组分别饲喂蛋白质水平为20%、25%、30%、35%和40%的5种代用花粉饲料,对照组饲喂油菜花粉,观测饲料蛋白质水平对蜂群群势、取食量、初生重以及蜂体组织蛋白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对照组中蜜蜂对油菜花粉的取食量最高,但仅显著高于蛋白质水平为40%的饲料(P<0.05);蛋白质水平为25%、30%、35%的处理组群势增长差异不显著(P>0.05),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随着饲料蛋白质水平升高,工蜂初生重逐渐升高,在35%到达最高值,随后又下降;饲喂蛋白质水平为20%、25%、30%饲料的蜂体组织蛋白含量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饲喂蛋白质水平为35%、40%饲料的蜜蜂体组织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日粮中不同水平亮氨酸对繁殖期意大利蜜蜂Apis mellifera ligustica蜂群群势及工蜂发育的影响。【方法】选取重庆荣昌本地繁殖期意大利蜜蜂21群,随机分为7组,分别饲喂添加0,15.30,17.50,26.25,35.00,43.75和52.5 g/kg亮氨酸的试验日粮,每12 d测定各组蜂群群势、封盖子量、蜂群取食量和营造王台情况,24 d后测定蜂群采集行为、工蜂初生重、工蜂虫体蛋白质含量及工蜂寿命。【结果】当亮氨酸添加水平为43.75和52.50 g/kg时能够显著提高繁殖期意大利蜜蜂的蜂群群势、封盖子量、蜂群取食量及采集行为(P0.05)。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基础日粮组及各亮氨酸添加组的新出房蜂和6日龄幼虫体蛋白质含量较高(P0.05);各亮氨酸添加组的工蜂初生重显著高于空白组(P0.05);不同亮氨酸添加水平对意大利蜜蜂工蜂寿命影响较小。此外,亮氨酸添加水平26.25,35.00和43.75 g/kg能够在饲喂0-24 d时促进蜂群营造自然王台,刺激蜂群分蜂。【结论】配方日粮中43.75和52.5 g/kg的亮氨酸能够显著促进繁殖期意大利蜜蜂蜂群发展,其中43.75 g/kg的亮氨酸饲喂量还能刺激蜂群营造自然王台,激发蜂群分蜂。  相似文献   

3.
不同人工代花粉对蜂群群势和生产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肖培新  胥保华 《昆虫知识》2010,47(5):900-903
早春将群势、蜂王年龄和质量基本一致的25群意大利蜜蜂Apis melliferaL.,随机分为5个处理,分别饲喂纯花粉和4种不同的人工代用花粉,观测它们对蜂群群势和生产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含有添加剂的各代用花粉组与纯花粉组的蜂群的蜂子数量差异均不显著,但均显著高于纯豆粕组(P<0.01);各组产蜜量随着纯花粉所占比例的减少而呈现递减的趋势,但饲喂含有60%花粉+40%豆粕+添加剂1组与纯花粉组没有明显的差异;含有添加剂的各代用花粉组的王台接受率均显著高于纯花粉组(P<0.01);饲喂含有添加剂的各代用花粉组与饲喂纯花粉组相比,王浆产量及蜂王浆中的10-HDA、水分、蛋白质的含量及酸度均没有差异。  相似文献   

4.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蛋白质水平对蜜蜂产浆期繁殖性能的影响。选择35群群势、蜂王年龄和质量一致的意大利蜜蜂Apis mellifera L.,随机分为7组,分别饲喂蛋白质水平为15%、20%、25%、30%、35%及40%的试验饲粮并以油菜花粉作为对照,测定各组蜂群的繁殖性能。结果表明,试验前期,饲粮蛋白质水平对蜂群群势有显著性影响,然而在试验中后期,则无显著影响(P>0.05);随着饲粮蛋白质水平的增加,蜂王产卵力和工蜂初生重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5.
一种对蜜蜂有害的异蚤蝇生物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6年 9月 1 3日 ,在对作者所在单位实验蜂场的蜂群例行检查时 ,发现其中 3个弱小群势的蜂群中有 4张幼蜂即将出房的巢脾上出现大量幼蜂咬破房盖挣扎出房 ,但不能爬出的奇怪现象。用镊子拉出数只幼蜂 ,见其尾端粘带有白色丝状物 (后证实为茧丝 ) ,爬行困难 ,更不能飞翔。房底除有白色丝状物外 ,还有较多针头大小的暗红色点状物 ,镜检确定为虫卵。因人工清理不能出房的幼蜂比较费时 ,当日将 4张不能正常出房的巢脾中的 3张插入强群 ,让蜜蜂自行清理。 9月 1 4日开箱观察发现 ,此 3张巢脾全部被蜜蜂咬破拖出箱外 ,估计是蜜蜂也难以救出此类幼…  相似文献   

6.
蜜蜂巢房的结构与仿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彩万志 《昆虫知识》2001,38(2):151-153
蜜蜂素以勤劳与团结著称 ,成千上万只蜜蜂聚集在一起 ,采集花粉、酿制蜂蜜、生长、繁殖 ,过着组织严密的社会性生活。蜂巢是蜜蜂居住与繁衍的场所。野生蜂群多在树洞、山崖、峭壁等处筑巢。如果需要 ,这些能工巧匠能够在短时间内完全利用自己分泌的蜡筑造成一个精巧的巢。人工放养蜂群的蜂巢则是养蜂人为它们准备的各式蜂箱 ,虽然现代养蜂人为蜜蜂提供了巢础 ,但每个巢脾上数千个被称为巢房的蜡室却是蜜蜂自己建造的。1 蜂巢房的结构及研究简史蜜蜂的巢房有两种功用 :或作为产卵与幼蜂的哺育室 ,或作为存放花粉和蜂蜜的储藏室。尽管巢房的…  相似文献   

7.
新型杀虫蛋白基因crylAh基因是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从Bt菌株BT8中鉴定克隆的,其编码蛋白对鳞翅目害虫具有强毒力,尤其对亚洲玉米螟Ostriniafurnacalis(Guen6e)的毒力强于目前使用的crylA类基因。转crylAh基因抗虫玉米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花粉是蜜蜂重要的食物来源,蜜蜂是转基因植物安全性评价的关键测试生物。因此,开展转crylAh基因玉米对蜜蜂的安全性研究很有必要。给意大利蜜蜂ApismelliferoligusticoSpirola蜂群中4-6日龄幼虫饲喂转基因玉米花粉、常规玉米花粉、杂花粉,哺育蜂饲喂为对照。转基因玉米花粉对意大利蜜蜂封盖率、出房率和发育历期没有显著影响。表明转crylAh基因玉米花粉对意大利蜜蜂幼虫的存活和发育没有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8.
新型杀虫蛋白基因crylAh基因是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从Bt菌株BT8中鉴定克隆的,其编码蛋白对鳞翅目害虫具有强毒力,尤其对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ée)的毒力强于目前使用的cry1A类基因.转cry1Ah基因抗虫玉米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花粉是蜜蜂重要的食物来源,蜜蜂是转基因植物安全性评价的关键测试生物.因此,开展转crylAh基因玉米对蜜蜂的安全性研究很有必要.给意大利蜜蜂Apis mellifera ligustica Spinola蜂群中4~6日龄幼虫饲喂转基因玉米花粉、常规玉米花粉、杂花粉,哺育蜂饲喂为对照.转基因玉米花粉对意大利蜜蜂封盖率、出房率和发育历期没有显著影响.表明转cry1Ah基因玉米花粉对意大利蜜蜂幼虫的存活和发育没有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9.
显花植物分泌花蜜以奖励传粉昆虫为其提供的传粉服务.许多植物分泌的花蜜中除了糖和氨基酸等物质外,还含有与植物抗虫有关的次生代谢物质,如生物碱和多酚.饲喂试验表明传粉蜂类偏爱采集含有这些次生代谢物质的花蜜.因此,花蜜中的次生代谢物质对分泌这类花蜜的植物传粉具有进化和生态上的意义.但是,花蜜中的次生代谢物质是否会影响群落中其它同花期植物的传粉尚不清楚.在2009年3-5月份,在西双版纳永久样地就中华蜜蜂(Apis cerana)的传粉行为进行研究,比较了两种饲喂条件下,整个蜂群采集花蜜的花粉种类和单个采集蜂携带的花粉团的花粉种类,以及采集蜂蜜囊中花蜜的含糖量(一组饲喂30%蔗糖糖浆,以下简称“喂纯糖浆组”另一组饲喂同样糖浆但含有0.01%槲皮素,以下简称“喂酚糖浆组”).研究结果表明:饲喂两种不同糖浆的蜂群拜访的植物种类数量上没有明显差异.但是,两组采集工蜂所选择采集植物花粉种类却存在明显差异,它们采集的花粉都包含了一些特有的花粉种类.另外,两组采集工蜂所采集含有2种以上花粉种类花粉团的蜜蜂数量存在明显差异,喂酚糖浆组明显高于饲喂纯糖浆组.两组工蜂蜜囊中花蜜的含糖量也存在显著差异,喂酚糖浆组工蜂蜜囊中花蜜的含糖量明显高于喂纯糖浆组.因此,喂酚糖浆组的工蜂拜访植物的专一性比较低,在一次采集过程中倾向拜访花蜜中含糖量高的植物.花蜜中酚类物质增加了群落中同花期植物之间的花粉传播,从而降低了整个群落的传粉效率.  相似文献   

10.
中华蜜蜂群体越冬及数量动态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1998-2003年在皖南山区和皖西大别山区对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群体越冬及数量动态特征进行了系统观察研究.结果表明,中蜂越冬蜂团中心温度与外界环境温度日变化同步,伴随着歪李石群群势下降,越冬蜂团中心温度和相对湿度波动范围增大,蜂群越冬稳定性下降。旧法饲养比新法饲养中蜂蜂群越冬稳定性强.秋季培育适龄越冬蜂的蜂群,工蜂腺体处于发育初期,越冬期蜂群群势下降率低,越冬安静,饲料消耗率低,越冬稳定性强,幽王断于提高了适龄越冬蜂数量和质量,蜂群内年龄组配在不断变化。在新法饲养中蜂季节性管理中,必须采取培育适龄越冬蜂并适时幽王断于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明确意大利蜜蜂Apis mellifera ligustica(简称“意蜂”)对两种油菜(甘蓝型胜利油菜 Brassica napus cv. Shengli和芥菜型马尾油菜 B. juncea cv. Mawei)的气味偏爱性及选择行为特征。【方法】本研究开展大田访花偏爱性试验、室外群体气味偏爱性试验以及室内“Y”型嗅觉仪行为反应和学习记忆试验,测定意蜂蜂群及青年采集蜂对甘蓝型胜利油菜和芥菜型马尾油菜两种油菜花朵的选择次数,并通过采集蜂训练时及训练后的喙伸反应率分析两种油菜花朵气味对采集蜂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最终评估意蜂蜂群及个体对这两种油茶花朵气味的选择性。【结果】大田试验12:00-13:00时间段,访问胜利油菜的意蜂数量显著高于访问马尾油菜的数量(P<0.05)。群体气味偏爱性试验14:00-15:00时间段意蜂访问胜利油菜的数量显著高于访问马尾油菜的数量(P<0.05)。行为反应试验结果显示意蜂选择胜利油菜的次数(3.86±2.83)显著高于访问马尾油菜的次数(2.28±1.87)(P<0.05)。在学习记忆试验中,随着训练次数的增加,意蜂对两种油菜花朵气味的喙伸反应率逐渐升高,相同的训练次数,意蜂对两种油菜气味的学习能力差异不显著(P>0.05);训练结束后,随着时间的增加,意蜂对胜利油菜及马尾油菜的气味记忆逐渐下降,在24 h对胜利油菜的气味记忆明显高于对马尾油菜的气味记忆(P<0.05)。【结论】本研究证明意蜂较偏爱胜利油菜的花朵气味,花朵气味是影响其采集偏爱的重要因素,气味响应性试验可定量分析蜜蜂对花朵气味的嗅觉敏感性。  相似文献   

12.
研究不同碳源、氮源和无机盐对毕赤酵母AX181菌株产木聚糖酶的影响。实验表明,分别采用葡萄糖和玉米浆干粉为碳源和氮源可以明显提高木聚糖酶的产量。无机盐单因子优化实验显示添加适量的(NH4)2SO4、KH2PO4、MnSO4·H2O、FeSO4·7H2O也可以部分提高木聚糖酶产量。在此基础上利用响应面法优化毕赤酵母产木聚糖酶培养基,利用12次实验的Plackett—Burman设计实验筛选出影响产木聚糖酶的3个主要因素,即玉米浆干粉、MnSO4·H2O和FeSO4·7H20。并进一步通过最陡爬坡路径逼近最大响应区域,采用中心组合实验设计确定最佳条件。优化后的产木聚糖酶培养基组分为(g/L):葡萄糖40.00,玉米浆干粉80.84,(NH4)2SO46.25,KH2PO41.25、MnSO4·H2O0.35,FeS04-7H2O1.31。培养基优化后,实际产酶2883.86u/mL,是优化前YPD培养基产酶的2.51倍。  相似文献   

13.
在液体培养基中设置无磷、低磷、中磷和高磷四种磷浓度,离体培养松乳菇Lactarius deliciosus的3个株系Ld-01、Ld-02、Ld-03和双色蜡蘑Laccaria bicolor S238N,分别测定外生菌根真菌的生长量、草酸、氢离子和酸性磷酸酶分泌速率。结果表明,在中磷的条件下,外生菌根真菌的生长最好,无磷、低磷或高磷对它们的生长产生抑制作用,抑制程度因菌种(株)不同而异。草酸、氢离子和酸性磷酸酶的分泌速率顺序为:无磷(0gNaH2PO4/L)>低磷(0.229gNaH2PO4/L)>中磷(1.147gNaH2PO4/L)>高磷(5.735gNaH2PO4/L),表现出明显的种(株)间差异,看来外源磷的供应状况可能有调节外生菌根真菌活化土壤无机磷和有机磷的作用。在缺磷和低磷条件下,外生菌根真菌具有较强的活化作用,在足磷的条件下活化作用减小,由此有效地利用土壤中的磷。  相似文献   

14.
在液体培养基中设置无磷、低磷、中磷和高磷四种磷浓度,离体培养松乳菇Lactarius deliciosus的3个株系Ld-01、Ld-02、Ld-03和双色蜡蘑Laccaria bicolor S238N,分别测定外生菌根真菌的生长量、草酸、氢离子和酸性磷酸酶分泌速率。结果表明,在中磷的条件下,外生菌根真菌的生长最好,无磷、低磷或高磷对它们的生长产生抑制作用,抑制程度因菌种(株)不同而异。草酸、氢离子和酸性磷酸酶的分泌速率顺序为:无磷(0g NaH2PO4/L)> 低磷(0.229g NaH2PO4/L)  相似文献   

15.
喙伸反应(PER)试验适用于评价杀虫剂对蜜蜂行为的影响。本实验利用喙伸反应研究了亚致死剂量(LD50/100~LD50/10)溴氰菊酯和吡虫啉对意蜂Apis mellifera ligustica L.工蜂嗅觉敏感性的影响。结果发现,经口饲喂溴氰菊酯5ng和10ng后,工蜂对0.1%的蔗糖溶液的敏感性显著下降(P<0.05),水应激指数降低,但对0.3%,1%,3%,10%和30%的蔗糖溶液的敏感性没有显著变化;而经口饲喂吡虫啉0.3ng和0.6ng后,工蜂对上述各浓度蔗糖溶液的敏感性变化不明显,但其水应激指数升高。  相似文献   

16.
Neotropical African honeybees (Apis mellifera scutellata), in the process of spreading throughout tropical and subtropical regions of the Americas, hybridize with and mostly replace European honeybees (primarily Apis mellifera mellifera and Apis mellifera ligustica). To help understand this process, we studied the effect of lineage (African, European, or hybrid) on the flight physiology of honeybee reproductives. Flight metabolic rates were higher in queens and drones of African lineage than in European or hybrid bees, as has been previously found for foraging workers. These differences were associated with higher thorax/body mass ratios and higher thorax-specific metabolic rates in African lineage bees. Queens were reared in common colonies, so these metabolic and morphological differences are likely to be genetic in origin. African drones had higher wing beat frequencies and thorax temperatures than European or hybrid bees. Hybrids were intermediate for many parameters, but hybrid queen mass-specific flight metabolic rates were low relative to Africans and were nonlinearly affected by the proportion of African lineage, consistent with some negative heterosis for this trai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