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 毫秒
1.
通过硅胶柱层析、纯化,从大苞鞘石斛中分离得到5个化合物,利用理化性质和波谱分析分别鉴定为钩状石斛素(1)、愉悦石斛素(2)、4',5,7-三羟基-3′,5′-二甲氧基黄烷酮(3)、β-胡萝卜苷(4)和β-谷甾醇(5).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大苞鞘石斛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
利用柱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及波谱方法对大苞蛇根草单体化合物进行了结构鉴定.从中共得到6个单体化合物,分别为豆甾醇(1)、β-谷甾醇(2)、胡萝卜甙(3)、3β-乙酸基-20-羽扇豆烷(4)、无羁萜(5)、铁力木酸(6).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得到. 相似文献
3.
大苞萱草染色体的核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大苞萱草体细胞染色体计数,并对其核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大苞萱草的染色体数目为 2n=22;核型公式为2n=2x=22=10m 6sm 4st 2T,染色体相对长度组成为2n=22=4L 6M2 10M1 2S, 属于2A型。全组染色体总长31.26μm,长臂总长为21.05μm,核型不对称系数为67.34%。 相似文献
4.
5.
6.
本文研究建立了大苞鞘石斛(Dendrobium wardianum Warner)原球茎玻璃化法超低温保存的技术体系.结果发现,预处理和玻璃化溶液(plant vitrification solution 2,PVS2)装载脱水是影响大苞鞘石斛原球茎相对存活率的两个关键步骤,高渗与低温一高渗两种预处理方法测定的相对存活... 相似文献
7.
本文研究建立了大苞鞘石斛(Dendrobium wardianum Warner)原球茎玻璃化法超低温保存的技术体系。结果发现,预处理和玻璃化溶液(plant vitrification solution 2,PVS2)装载脱水是影响大苞鞘石斛原球茎相对存活率的两个关键步骤,高渗与低温-高渗两种预处理方法测定的相对存活率具有显著性差异;玻璃化溶液的种类以及脱水时间对冻后存活率具有重要的影响。基于此,建立了大苞鞘石斛原球茎的超低温保存体系,即:以继代培养60 d的大苞鞘石斛原球茎为材料,1/2MS+0.8 mol/L蔗糖的培养基上4℃低温预处理6 d后,转至1/2 MS+2 mol/L甘油+0.4 mol/L蔗糖的装载液中室温下装载40 min,在0℃下装载PVS2脱水40 min,然后转入装有新鲜PVS2冷冻管中并迅速投入液氮。在液氮保存1 h后放在40℃水浴中快速解冻1 min,利用含1.2 mol/L蔗糖的1/2MS培养液洗涤3次,每次间隔10 min;待恢复培养30 d后统计存活率,可使大苞鞘石斛原球茎超低温保存后存活率达到20.0%。 相似文献
8.
分别采用正交设计和单因子试验两种方法对影响大苞萱草ISSR-PCR反应体系的4个因素(Taq酶,Mg2+,dNTP,引物)在3个水平上进行优化试验。正交设计选用L9(34)方案,采用直观分析法获得影响因素最佳反应水平。单因子试验分别研究各因素对ISSR-PCR反应的影响情况,找出最佳反应水平。两种方法所得影响因素最佳水平存在差异,通过综合比较与分析,最终建立了大苞萱草ISSR-PCR的最佳反应体系。在20μL的反应体系中:Taq酶1 U,Mg2+1.5 mmol/L,dNTP0.20 mmol/L,引物0.4μmol/L,1×PCR buffer,30 ng模板DNA。在此基础上筛选出10个扩增稳定、多态性丰富的ISSR引物,并通过梯度PCR试验,确定引物最佳退火温度。 相似文献
9.
北萱草与大苞萱草区分为不同物种的核型证据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在文献中,小萱草Hemerocallis dumortierii Morr、北萱草H.esculenta Koidz.和大苞萱草H.mid-
dendorfii Trautv et Mey被认为属于同一生物学复合体,并被处理为同一物种的不同变种。本文比较分
析了北萱草及大苞萱草的核型。北萱草和大苞萱草的核型分别为:2n=2x=22=12m+8sm+2T和2n
=2x=22=10m+6sm+4st+2T。两个类群的核型差异水平已超出种内变异水。另外,大苞萱草以其
具有宽大苞片包裹的类头状花序,并且产黑龙江和吉林东部,南达辽宁干山地区,但绝不分布到大陆40°
N以南地区而显著不同于分布华中、华北的北萱草。根据核型、外部形态及地理分布资料的综合分析,北萱草与大苞萱草应区分为不同物种,而不是同一物种的不同变种;同时,在系统发育上大苞萱草比北萱草进化。 相似文献
10.
11.
国产大苞姜属和苞叶姜属种子解剖学特征及其系统学意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黄花大苞姜和苞叶姜分别是大苞姜属和苞叶姜属在中国分布的唯一代表。黄花大苞姜种子椭圆形,具表皮毛,无假种皮;苞叶姜种子卵圆形,无毛,假种皮盘状。二者的种子均包含种皮、外胚乳、内胚乳与胚四部分。种皮均可分为外种皮、中种皮与内种皮,且中种皮包括下皮层、半透明细胞层与色素层。合点区内种皮均出现缺口,缺口间充满合点区色素细胞群。苞叶姜种皮有7~9层细胞,其中色素层3~5层细胞,而黄花大苞姜仅有5层,各部分均只有1层细胞,是迄今研究过的姜科植物中种皮细胞层数最少的。在珠孔区,苞叶姜具明显的柄状结构,并有珠孔领和孔盖的分化;而黄花大苞姜柄状结构短,且不明显,无珠孔领。因此,种子解剖学支持将苞叶姜从大苞姜属分出并提升为属。同时,根据姜目较原始类群的种子没有珠孔领分化,推测黄花大苞姜可能保留了姜科某些较原始的特征. 相似文献
12.
小草蔻胚珠及雌配子体发育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草蔻(Alpinia henryi K.Schum)胚胎倒生,厚珠心,双珠被。内珠被独自成珠孔。造孢细胞,大孢子母细胞和四体时期,周缘细胞仅1层。四分体线形,少数三分体。合点在孢子具功能。成熟胚珠具有珠心冠原和承珠盘结构。胚囊发育属蓼型。成熟胚整,合点端狭长,形成盲囊。反足核不能构成细胞,是短命的。膜质假种皮的原基从外珠被和珠柄发生。 相似文献
13.
14.
15.
探讨大苞山茶(Camelliagranthamiana)的野外种群结构,揭示大苞山茶种群的更新过程及发展趋势,可为其保护及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该研究以广东省紫金县内的两个大苞山茶种群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编制静态生命表,计算数量动态指数,绘制存活曲线和种群生存力函数曲线,并采用种群数量时间序列预测的方法对大苞山茶种群的结构和动态特征进行分析。主要结果如下:1)两个大苞山茶的种群均为幼龄个体占比高的金字塔型结构,鹿子嶂种群和杨梅坝种群的幼龄个体(Ⅰ、Ⅱ龄级)分别占总数的71.48%、64.32%,但幼苗死亡率高;2)两个种群的存活曲线均趋近于Deevey-Ⅱ型,说明大苞山茶各龄级死亡率基本相同;3)两个种群在忽略外部干扰时的数量动态指数(Vpi)和考虑外部干扰时的数量动态指数(V′pi)均大于0,而V′pi趋近于0,属于不稳定的增长型种群,其中,杨梅坝种群的稳定性相对较好;4)生存函数分析表明,两个种群的生存率和累计死亡率在Ⅰ、Ⅱ龄级达到了平衡, Ⅴ龄级后生存曲线变化幅度变小,有限的个体开始进入生理衰退期; 5)时间序列预测的结果为:在经历未来2、4、6、8龄级后,每个龄级的个体数量均有... 相似文献
16.
从大苞藤黄枝叶的混合粉碎物中分离到11个化合物,运用光谱手段分别鉴定为neobractatin(1),brasixanthone B (2),5-O-methylxanthone V1 (3),10-O-methylmacluraxanthone (4),isobractatin (5),xanthone V1(6),xerophenone A (7),xerophenone B (8),bractatin (9),macluraxanthone (10)和3-O-methylneobractatin (11).本文首次应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离了异构体7和8并测定了其精确分子量.其中化合物6~8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发现. 相似文献
17.
采用正反相硅胶、Sephadex LH-20凝胶、MCI树脂等层析技术从中药益智95%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部位分离得到13个化合物,运用现代波谱技术分别鉴定为:益智酮甲(1,yakuchinone A)、益智醇(2,oxyphyllacin-ol)、白杨素(3,chrysin)、rhamnocitrin(4)、oxyphyllenodiol A(5)、oxyphyllenodiol B(6)、nootkatone(7)、dehydro-noot-katone(8)、7-epi-teucrenone(9)、oxyphyllenone A(10)、oxyphyllenone B(11)、原儿茶酸(12,protocatechuic acid)和琥珀酸(13,succinic acid)。其中化合物4、13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化合物8为新的天然产物。 相似文献
18.
对益智茎叶中黄酮类化学成分进行研究,采用多种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运用多种谱学方法并结合理化性质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益智茎叶95%乙醇提取物中共分离得到11个黄酮类化合物,其中包括8个黄酮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良姜素(izalpinin)(1)、杨芽黄素(tectochrysin)(2)、白杨素(chrysin)(3)、芹菜素(apigenin)(4)、刺槐素(acacetin)(5)、5-羟基-4',7-二甲氧黄酮(5-hydroxy-4',7-dimethoxyflavone)(6)、山奈酚-4'-O-甲醚(kaempferol-4'-O-methylether)(7)、5,7,4'-三甲氧基黄酮(5,7,4'-trimethoxyflavone)(8)和3个二氢黄酮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乔松素(pinocembrin)(9)、球松素(pinostrobin)(10)和二氢山萘酚(dihydrokaempferol)(11)。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茎叶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6、8和10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9.
20.
通过对模式标本的考订,指出大苞茶的原始描述中关于子房特征的部分与模式标本的实际性状不符,对其形态特征进行了修订。基于修订后的形态特征,该"绝迹"物种在模式产地的周边地区被重新发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