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讨可视气管导管在全麻手术患者气道插管中的应用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4年10月-2016年12月在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麻醉科行全麻手术的患者220例,其中使用可视气管导管进行插管的110例记为观察组,使用普通气管导管进行插管的110例记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的插管次数、插管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对比两组患者麻醉诱导前(T_0)、麻醉诱导后(T_1)、气道插管后(T_2)、气道插管后5 min(T_3)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及血氧饱和度(SpO_2)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插管时间和插管次数较对照组降低(P0.05);T1时间点两组患者的HR、SBP、DBP均低于T_0、T_2、T_3时间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_0、T_1、T_2、T_3两组患者HR、SBP、DBP、SpO_2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的喉痛发生率为0.91%,显著低于对照组的7.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麻手术患者气道插管时使用可视气管导管插管效果满意,可有效的减少插管时间和插管次数,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弹性橡胶管芯技术应用于困难气道行双腔气管导管插管的可行性。方法:选择择期胸科手术并行双腔气管导管插管患者40例,并将其随机分为Mc Coy喉镜组(M组)和弹性橡胶管芯组(B组)。M组患者使用Mc Coy喉镜行双腔气管插管,B组患者以弹性橡胶管芯行双腔气管插管。观察和比较插管前后两组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插管次数、所用时间以及由插管造成的损伤发生率。结果:1插管后即刻以及插管后1 min、5min,患者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均呈不同程度升高,B组升高程度明显小于M组(P<0.01)。2B组插管时遇到的阻力明显小于M组(P<0.05),插管尝试次数以及完成插管所用的时间均少于或短于M组(P<0.05)。3术后3小时以及24小时,B组由插管导致的声嘶与咽痛的发生率明显低于M组(P<0.05)。4术后48小时,B组患者气道粘膜损伤的发生率明显低于M组(P<0.05)。结论:弹性橡胶管芯技术应用于困难气道行双腔气管导管插管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气道食道双管喉罩在急诊危重患者紧急人工气道建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14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急诊科院前和院内抢救需行紧急气管插管但经评估后存在困难或操作后失败的危重症患者76例,根据其最终建立的人工气道方式分为继续设法气管插管组(A组)36例和改用气道食道双管喉罩组(B组)40例,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建立气道成功率和建立气道所用时间。结果 B组通气成功率显著高于A组的插管成功率,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建立气道所用时间明显少于A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气道食道双管喉罩可作为急诊危重症患者在气管插管术困难或失败后首选的替代、次选方案,具有操作简便,成功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关于家兔三种人工气道(artificial airway,AA)建立方法,为实验中快速建立家兔人工气道选择较好的方法提供参考。方法选用新西兰大耳白兔共30只,随机均分为3组。分别采用气管切开法、经口明视气管插管法、经口盲探气管插管法建立人工气道,比较各组建立人工气道的时间,首次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经口盲探气管插管法建立人工气道的时间明显短于经口明视气管插管法和气管切开法,首次成功率由高到低依次是气管切开法、经口盲探气管插管法、经口明视气管插管法。经口盲探气管插管组并发症发生率最低,为(10±5)%,气管切开组和经口明视气管插管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0±10)%,(30±10)%。结论经口盲探气管插管是现阶段建立家兔人工气道时值得优先考虑的方法,简便易行、可操作性强,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5.
滕金蓉 《蛇志》2011,23(2):189-190
插胃管术是临床护理的一项常规操作技术.在临床中有相当部分气管插管的患者需要进行插胃管辅助治疗,而已进行气管插管患者在按常规插胃管时往往难以成功或需要反复多次插管而延长时间甚至引起局部损伤.我科于2006年1月-2010年12月对62例气管插管的患者应用喉镜引导下辅助插胃管均能一次性顺利置管成功,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龙承钧 《蛇志》2007,19(2):154-154
自2004年我科成功开展气管插管术后,在院前急救中对危重病员的抢救成功率较前有明显提高。现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7.
经鼻盲探气管插管在抢救呼吸衰竭病人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剑锋  赵晓琴 《蛇志》2007,19(1):25-27
目的比较经鼻盲探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在抢救呼吸衰竭病人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对比分析同期ICU住院病人采用经鼻盲探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建立人工气道后的病情转归,使用呼吸机后血气纠正时间,使用呼吸机时间,留置气管导管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及操作并发症。结果经鼻盲探气管插管组拔管率42.9%(9/21例),拔管成功率100%(9/9例);气管切开组拔管率60.7%(17/28例),拔管成功率76.5%(13/17例),两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使用呼吸机后血气纠正时间无明显差别,但经鼻盲探气管插管组使用呼吸机时间,留置气管导管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均短于气管切开组(P<0.05)。气管切开组操作导致的并发症发生率46.4%(13/28例),而经鼻盲探气管插管组操作导致的并发症发生率23.8%(5/21例),明显少于前者(P<0.01)。结论经鼻盲探气管插管操作简便、实用,能减少并发症,缩短使用呼吸机时间,留置气管导管时间及住院时间,在抢救呼吸衰竭病人中较气管切开术有更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改良气管插管法在小鼠心肌梗死模型制备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小鼠心肌梗死模型制备中采用改良气管插管方法,提高模型制备成功率。方法:小切口暴露小鼠气管,直视下进行经口气管插管,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制备心肌梗死模型,观察、记录小鼠心脏颜色和心电图、术后14d存活情况和心肌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采用改良气管插管,成功完成40只小鼠心肌梗死模型制作,均可见冠状动脉结扎后,心室前壁颜色变暗,心电图Ⅱ导联ST段明显抬高。除去手术过程中意外死亡,术后14d存活27只,心肌梗死小鼠实际成活率达到87.1%。开胸后,肉眼可见模型组小鼠左室心腔明显扩大,心室壁变薄;病理切片HE染色,镜下可见心肌纤维断裂溶解,心肌细胞坏死,大量炎性细胞浸润。结论:在小鼠心肌梗死模型制备中,采用改良气管插管法,操作简单、易行、创伤小,模型制备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气囊漏气实验预测拔管后发生严重上气道梗阻的临床价值.方法:共有156例气管插管患者入组,根据气囊漏气实验的情况分为两组,阴性组和阳性组,拔除气管插管后观察两组喘鸣发生与二次气管插管情况.结果:156例患者中气囊漏气实验阴性组125例,阳性组31例,拔除气管插管后,有13例患者需再次插管,其中1例患者无法插管,予经皮气管切开.结论:气囊漏气实验是一项简单方便筛查拔管后可能上气道梗阻的方法,如为阴性其因严重上气道梗阻再插管可能性很小,如为阳性则要注意可能发生拔管后上气道梗阻.  相似文献   

10.
邓海霞 《蛇志》2012,24(3):262-264
目的观察Glidescope可视喉镜在急诊危重症患者气管插管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6月~2012年7月,在我院急诊科抢救室和院前需气管插管的危重症患者46例,随机分为普通喉镜组(A组)24例,可视喉镜组(B组)22例,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插管时暴露声门的时间和成功率及气管插管时间;同时记录插管前后患者心率、平均动脉压、血氧饱和度和相关不良反应。结果 (1)B组插管暴露声门的时间为(4.23±1.08)s,明显短于A组的(7.36±1.5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暴露声门的有效率,B组(100%)明显高于A组(58.33%)(P〈0.05)。(2)B组插管时间(19.42±3.24)s明显短于A组的(38.32±5.5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B组插管的成功率(90.9%)明显高于A组(54.17%)(P〈0.05)。(3)与A组比较,B组患者插管后的心率和平均动脉压均无统计学意义,而血氧饱和度改善明显(P〈0.05)。(4)与B组比较,A组插管时不良反应发生率(54.17%)明显高于B组(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Glidescope可视喉镜可提高急诊危重症患者紧急气管插管术的成功率,缩短插管时间,赢得抢救时间。  相似文献   

11.
田宇红  何继东  王欣  张雅茗  汪萌  王省 《生物磁学》2011,(18):3511-3513
目的:探讨改良后胃管置入法在昏迷气管切开病人护理中的应用。方法:患者采取平卧位,保持头部、颈项、躯干在同一水平线上。置入胃管之前,先清理口、鼻、气管内分泌物。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适型号硅胶胃管。操作者量好胃管置入长度后,用液体石蜡充分润滑胃管,左手托住胃管后端,右手持镊子夹住胃管前端,沿一侧鼻孔鼻中隔缓慢插入到合适距离,固定胃管。胃管末端连接注射器抽吸,如有胃液抽出,表示已插到胃内。结果:所有病例,均采用此种方法。24例病例中,一次性操作成功18例(占75.0%),4例(占16.7%)病例应用此法两次后成功置入胃管,2例(占8.3%)患者应用传统昏迷病人胃插管术三次均未获成功,改用此法后一次即成功。结论:改良胃管置入法操作简单、实用、安全,在昏迷气管切开病人护理中是促进患者早日康复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改良后胃管置入法在昏迷气管切开病人护理中的应用。方法:患者采取平卧位,保持头部、颈项、躯干在同一水平线上。置入胃管之前,先清理口、鼻、气管内分泌物。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适型号硅胶胃管。操作者量好胃管置入长度后,用液体石蜡充分润滑胃管,左手托住胃管后端,右手持镊子夹住胃管前端,沿一侧鼻孔鼻中隔缓慢插入到合适距离,固定胃管。胃管末端连接注射器抽吸,如有胃液抽出,表示已插到胃内。结果:所有病例,均采用此种方法。24例病例中,一次性操作成功18例(占75.0%),4例(占16.7%)病例应用此法两次后成功置入胃管,2例(占8.3%)患者应用传统昏迷病人胃插管术三次均未获成功,改用此法后一次即成功。结论:改良胃管置入法操作简单、实用、安全,在昏迷气管切开病人护理中是促进患者早日康复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预氧合在ICU重症患者急救插管中的效果并探讨预氧合的最佳方式。方法:选择ICU内低氧血症成年危重患者28例,按入ICU顺序随机分为3组:A组(对照组,n=10),B组(气囊-面罩预氧合组,n=9)和C组(麻醉机-面罩预氧合组,n=9)。A组入室后即行快速气管插管,B组气囊-面罩预氧合5 min后行气管插管,氧流量为15 L/min。C组麻醉机-面罩预氧合5 min后行气管插管,氧流量为4 L/min。观察指标:持续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动脉血气分析及相关并发症。结果:三组在预氧合之前,各项基本指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在预氧合后,B、C组的SpO2明显高于A组(P0.05);在插管后即刻,B、C组的SpO2也显著高于A组(P0.05),同时C组SpO2高于B组(P0.05)。血气分析中,预氧合后,C组的PaO2和SaO2均高于A、B组(P0.05);在插管后即刻,C组PaO2和SaO2高于A组,同时C组SaO2高于B组(P0.05)。并发症的比较上,C组的腹胀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P0.05)。结论:ICU内急救插管前的预氧合能显著提高患者的血氧水平,效果明显好于直接气管插管;在预氧合的方式中,麻醉机-面罩的预氧合效果要优于常规使用的气囊-面罩,且并发症也较少。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显示上肢动脉铸型标本方法,为临床应用及教科研提供直观细致的局部循环标本。方法:截取新鲜成人尸上肢6例,从腋动脉、尺动脉及桡动脉分别向肢体两端进行多点灌注牙托粉、过氯乙烯等填充剂,然后进行腐蚀冲洗处理。结果:上肢动脉铸型标本外形美观,具有结构完整性和连续性,血管分支毗邻关系明确,疏密有度。结论:采用沿动脉管道多点插管灌注法是制作上肢动脉铸型标本较为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本文报导了君子兰(Clivia miniata)软腐病二株病原体的分离及确定;鉴定了病原体的分类地位,一株为链球菌属的一个新种,定名为君子兰链球菌(Streptococcus miniatus Zhou,Ping et al shao sp.nov),另一株为环状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并对其二病原体的侵染途径与致病规律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可视软性喉镜与光棒用于颈椎损伤手术患者全身麻醉气管插管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9年2月本院60例高位颈椎骨折需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的患者,随机分为可视软性喉镜组(U组)和光棒组(G组)各30例。术前所有患者颈托固定,U组使用UE可视软性喉镜行气管插管,G组使用光棒行气管插管,确认气管插管成功后接呼吸机机械通气。比较两组气管插管时间、一次性插管成功率、拔管后口咽部并发症、插管前后的皮层体感诱发电位(CSEP)及运动诱发电位(MMEP)的变化。记录两组患者麻醉前、麻醉诱导后、气管插管后即刻、气管插管后1 min、气管插管后3 min的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结果:U组气管插管时间较G组插管时间长(P0.05);U组和G组气管插管一次性成功率分别为95%和100%;插管后即刻G组患者MAP升高较U明显(P0.05);与U组比较,G组插管后即刻及插管后1 min、3 min的HR升高较明显(P0.05);U组患者口咽部并发症较G组少;两组患者插管后SSEP及MMEP与插管前相比无阳性改变。结论:可视软性喉镜较光棒需要更长的气管插管时间,两者的气管插管一次性成功率均较高,但可视软性喉镜插管期间循环波动较小、术后口咽部并发症较轻,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地佐辛结合表面麻醉对气管插管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4月-2015年7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急诊饱胃清醒患者80例,依据麻醉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生理盐水结合表面麻醉,研究组患者采用地佐辛结合表面麻醉。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情况。结果:T1时,两组患者HR、MA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2、T3、T4时,研究组患者HR、MAP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气管插管诱导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2、T3时,研究组患者体动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地佐辛结合表面麻醉对气管插管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小,麻醉应激反应较轻微,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在诱导前给予预注射右美托咪定对于全麻患者麻醉诱导期插管前后循环影响。方法:选择拟行择期手术患者60例并将其随机分为3组,每组20例。D1组在入室后5 min内泵入0.2μg·kg~(-1)盐酸右美托咪定,D2组于入室后5 min内泵入0.4μg·kg~(-1)盐酸右美托咪定,C组于入室后5 min内泵入等容积量生理盐水。比较三组患者在给药前(T0)、给药15 min后(T1)以及插管成功后(T2)左室舒张末期容积(EDV)、左室收缩末期容积(ESV)、射血分数(EF%)、心输出量(CO)、每搏量(SV)以及同时期的平均动脉压、心率变化。结果:在T1时,D1、D2组患者EDV、ESV、EF%、CO、SV、平均动脉压、心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T2时,D1组心率、平均动脉压以及CO均较C组明显降低,D2组心率、平均动脉压、心输出量、每搏量、左室舒张末期容积较C组低,左室收缩末期容积较C组高(P0.05)。结论:麻醉诱导前给予0.4μg/kg盐酸右美托咪定可以更好的改善诱导期心脏负荷和心功能,并减轻插管引起的交感神经兴奋导致的循环波动。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双管喉罩(PLMA)在小儿眼科麻醉中应用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择期小儿眼科手术患者180例,随机均分为(P组)双管喉罩组、(L组)普通喉罩组、(T组)气管插管组。记录麻醉诱导前(T0),置入喉罩(导管)后(T1),手术开始1分钟后(T2),手术刺激最强(T3),拔出喉罩(导管)前(T4),出手术室前(T5),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脑电双频指数(BIS)值。记录手术时间、拔管时间、麻醉药用量(丙泊酚用量)、苏醒时间及拔管后不良反应(呛咳、低氧血症、喉痉挛、声音嘶哑、咽喉痛)。结果:P组、L组喉罩一次性置入成功率高于T组气管导管一次性插入成功率。P组和L组丙泊酚用量明显低于T组(P〈0.05)。与T组比较P组、L组在T1、T2、T3、T4时HR较慢,MAP较低,BIS值较高(P〈0.05),T组血流动力学波动明显大于P组、L组。P组和L组苏醒时间明显短于T组(P〈0.05)。结论:在小儿眼科手术麻醉中,PLMA放置成功率高,血流动力学平稳,术中通气情况良好,发生反流、误吸、分泌物增多等并发症少,苏醒迅速,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20.
人巨细胞病毒(HCMV)是疱疹病毒科中最大的病毒,结构复杂,其感染在人群中非常普遍,近年来免疫妥协(immunocompmmised)群体尤其是移植群体中的HCMV潜伏感染和激活感染越来越受到临床重视。本文就HCMV的感染与免疫、HCMV的致病机制、宿主的抗感染与免疫、HCMV的免疫逃逸、HCMV的潜伏与激活及HcMV相关研究的困境与展望近年来此方面研究新进辰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