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7 毫秒
1.
李友邕周碧燕覃李线陈丽华韦敏覃政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2,12(18):3522-3524
目的:探讨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白细胞(WBC)计数、血清内毒素(ET)、C反应蛋白(CRP)水平变化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急性呼吸道感染组106例患儿(细菌感染组62例、病毒感染组44例)进行WBC计数、血清ET、CRP水平等指标进行检测,并与正常对照组的40例健康儿童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急性呼吸道感染组患儿WBC计数、血清ET、CRP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血清ET、CRP水平对诊断脓毒症的敏感性差异无显著性(P>0.05),均显著高于WBC计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WBC计数特异性显著高于ET、CRP水平,ET水平特异性显著低于CRP,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菌感染组患儿血清ET、CRP水平显著高于病毒感染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间WBC计数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测定WBC计数、ET、CRP对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降纤酶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及凝血时间的影响。方法:将2011年7月至2015年7月医院收治的8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静脉滴注降纤酶,10U/次,1次/2d,两组患者均治疗2周为1个疗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患者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水平,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周、治疗2周检测两组患者血清CRP水平及评价NIHSS评分。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4%(38/43),对照组为69.8%(30/43),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APTT、PT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且治疗组治疗后APTT、PT显著高于对照组,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NIHSS评分、血清CRP水平均呈降低趋势,治疗后1周、2周两组患者NIHSS评分、血清CRP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组治疗后各时段NIHSS评分、血清CRP水平显著低于同时点对照组(P0.05)。结论:降纤酶能够延长急性脑梗死患者凝血时间,降低血清CRP水平,部分恢复患者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研究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计数(WBC)和T淋巴亚群与胃癌患者术后感染性并发症的关系,并分析其诊断价值。方法:以2016年3月~2018年6月于本院行根治术治疗的胃癌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术后是否发生感染性并发症分为并发症组56例与无并发症组64例。分别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24 h以及术后48 h的血清CRP、WBC和T淋巴亚群相关指标水平变化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胃癌感染性并发症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各项指标诊断胃癌根治术后感染性并发症的效能。结果:术后24 h、术后48 h两组患者血清CRP、WBC水平高于术前(P<0.05),且并发症组高于无并发症组(P<0.05)。术后48 h,并发症组CD3+、CD4+、CD4+/CD8+低于无并发症组(P<0.05),而手术前后CD8+无明显变化。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55岁、CRP≥10 mg/L、WBC≥10×109/L和CD4+/CD8+<1是患者术后发生胃癌感染性并发症的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发现:CRP、WBC、CD3+、CD4+联合检测诊断胃癌根治术后感染性并发症的敏感度、特异度均高于单独检测。结论:CRP、WBC和T淋巴亚群与胃癌患者术后感染性并发症的发生密切相关,临床工作中对CRP、WBC、CD3+、CD4+进行联合检测有助于胃癌术后感染性并发症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4.
金瑛许业栋杨元好赖宇尧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1,11(18):3521-3523
目的:探讨急性肺炎支原体感染后儿童白细胞及CRP变化的规律,为该病的临床治疗与诊断提供参考。方法:对65例急性肺炎支原体感染儿童和同期65例健康儿童的血常规白细胞和CRP检测结果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比较,分析二者的差异。结果:与同期健康儿童相比,急性肺炎支原体感染儿童白细胞计数增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及绝对值增高,淋巴细胞比例及绝对值下降,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及单核细胞比例及绝对值均无明显变化,CRP水平明显升高。结论:急性肺炎支原体感染儿童通过白细胞、CRP的变化可以初步判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肺炎支原体感染后儿童白细胞及CRP变化的规律,为该病的临床治疗与诊断提供参考。方法:对65例急性肺炎支原体感染儿童和同期65例健康儿童的血常规白细胞和CRP检测结果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比较,分析二者的差异。结果:与同期健康儿童相比,急性肺炎支原体感染儿童白细胞计数增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及绝对值增高,淋巴细胞比例及绝对值下降,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及单核细胞比例及绝对值均无明显变化,CRP水平明显升高。结论:急性肺炎支原体感染儿童通过白细胞、CRP的变化可以初步判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新生儿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败血症患儿血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WBC)及血小板(PLT)水平的变化,探讨其与新生儿CNS败血症的关系。方法选择2013年至2014年住院的新生儿CNS败血症患儿38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同时期收住无感染症状的32例新生儿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儿入院后血PCT、CRP、WBC及PLT水平和阳性率的差异,并观察这些指标诊断新生儿CNS败血症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观察组PCT水平、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儿CRP、WBC、PLT水平及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T诊断新生儿CNS败血症灵敏度高于CRP、WBC及PLT,但特异度低于后三者。结论新生儿CNS败血症无特异性实验室检查方法,PCT对新生儿CNS败血症早期诊断有一定的价值,联合检测PCT、CRP、WBC及PLT能提高诊断的准确率,血培养阳性仍是诊断新生儿CNS败血症的金标准。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白细胞总数(WBC)、中性粒细胞比例(N%)在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急性发作期诊治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分析60例患者治疗前及自觉症状缓解时hs-CRP、WBC、N%动态变化情况,观察上述指标在急性发作期的阳性率以及自觉症状缓解时的阴性率。结果:①hs-CRP、N%、WBC在自觉症状缓解时均明显低于哮喘急性发作期(P<0.05);②哮喘患者急性发作期hs-CRP、N%阳性率均高于WBC阳性率,且与后者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③哮喘患者经治疗自觉症状缓解时hs-CRP、WBC阴性率均高于N%阴性率,且与后者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血清hs-CRP既可作为哮喘患者急性发作期感染的敏感指标,又是反映急性发作期治疗效果的早期评判指标,比WBC、N%更迅速、敏感。 相似文献
8.
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白细胞总数(WBC)、中性粒细胞比例(N%)在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急性发作期诊治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分析60例患者治疗前及自觉症状缓解时hs—CRP、WBC、N%动态变化情况,观察上述指标在急性发作期的阳性率以及自觉症状缓解时的阴性率。结果:①hs-CRP、N%、WBC在自觉症状缓解时均明显低于哮喘急性发作期(P〈0.05);②哮喘患者急性发作期hs—CRP、N%阳性率均高于WBC阳性率,且与后者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③哮喘患者经治疗自觉症状缓解时hs-CRP、WBC阴性率均高于N%阴性率,且与后者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血清hs-CRP既可作为哮喘患者急性发作期感染的敏感指标,又是反映急性发作期治疗效果的早期评判指标,比WBC、N%更迅速、敏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清中C反应蛋白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0年4月至2011年4月间,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ACI)患者87例,以同时期的62名健康体检者为对照,分析ACI患者发病后1、3、7、14、28天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的差别。以血清CRP≥12mg/L作为A组,CRP<12mg/L作为B组,分析两组的病情和预后。结果:ACI患者发病后血清CRP浓度随时间推移先升高后降低,在第3d时达到最大值;各时段均高于对照组(P>0.05);A组的病情严重程度高于B组,预后较B组差。结论:CRP在ACI患者血清中显著升高且呈动态性变化;血清CRP≥12mg/L者,病情较重、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0.
摘要目的:4g讨C反应蛋白(CRr')在结直肠癌患者中的表达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速率散射比浊法检测血清CRP,并与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CRP与临床病理分期之间的关系,评价术前、术后CRP表达与预后的关系。结果:研究组术前CRP为(28.64±7.15)mg/L,术后降低为(7.83±1.03)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都高于对照组的(1.13±0.28)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RP表达与年龄和性别中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T、N、M分期和分化程度有关(P〈0.05)。术前高、低CRP组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79.17%和95.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高、低CRP组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85.00%和88.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直肠癌与炎症反应密切相关,CRP在其发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术前CRP水平对疾病的预后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血栓通对急性脑梗死(actue cerebral infarction,ACI)患者血清D-二聚体和超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水平的影响。方法:将68例ACI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进行常规治疗,观察组加用血栓通0.5 g/d,静滴。于治疗前、治疗后3 d、7 d和14 d检测患者血清D-二聚体和hs-CRP浓度变化,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改良爱丁堡-斯堪的纳维亚神经功能评分(MESSS)及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BI)的变化。结果:观察组在治疗后3 d、7 d和14 d,血清D-二聚体和hs-CRP浓度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MESSS和BI评分在治疗后7 d和14 d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观察组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栓通可降低ACI患者血清D-二聚体和hs-CRP水平,改善神经功能,是一种有效治疗急性脑梗塞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张国利曾湘良刘芳朱勇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2,12(12):2340-2341
目的:探讨血浆中D-二聚体、C-反应蛋白及FDP比值在急性脑梗死中应用价值,为临床诊断提供指导。方法:抽取我院于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30名急性脑梗死患者编为实验组。30名陈旧性脑梗死患者编为对照组。检测血浆中的D-二聚体、C-反应蛋白、FDP及其相互之间比值。结果:两组相比,实验组血浆D-二聚体、C-反应蛋白、FDP均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相比,实验组D-二聚体/FDP,C-反应蛋白/FDP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和陈旧性脑梗死患者血浆中单独比较D-二聚体、C-反应蛋白、FDP差异均不明显,但D-二聚体/FDP,C-反应蛋白/FDP的阳性检出率较高,对临床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摘要 目的:探究血清胱抑素C(CysC)、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急性脑梗死TOAST分型及并发医院感染的相关性。方法:以2017年9月~2022年9月8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及57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为研究对象,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受试者血清CysC水平,采用乳胶增强免疫比浊法检测其hs-CRP水平。分析血清CysC、hs-CRP水平与急性脑梗死TOAST分型及并发医院感染的关系。结果:本研究纳入病例中无不明原因性缺血性卒中(SUE)患者,主要包括大动脉粥样硬化型(LAA)患者37例、小动脉闭塞型(SAO)患者12例、心源性栓塞型(CE)患者31例、其他病因明确型缺血性卒中(SOE)患者4例。不同TOAST分型患者的血清CysC、hs-CRP水平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CE组血清CysC、hs-CRP水平高于LAA组、SAO组、SOE组,LAA组血清CysC、hs-CRP水平高于SAO组、SOE组,SAO组血清CysC、hs-CRP水平高于SOE组(P<0.05)。根据NIHSS评分将脑梗死患者分为重度组18例、中度组29例、轻度组37例,不同严重程度脑梗死患者的血清CysC、hs-CR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且重度组高于中度组、轻度组(P<0.05);中度组的血清CysC水平高于轻度组(P<0.05)。血清CysC、hs-CRP水平与脑梗死患者NIHSS评分均呈正相关(P<0.05)。84例脑梗死患者伴发医院感染28例,其中上呼吸道感染13例、肺部感染8例、泌尿系统感染5例、其他2例。感染组中合并糖尿病、有侵入性操作、TOAST分型为CE型的人数比例高于未感染组,NIHSS评分及血清CysC、hs-CRP水平高于未感染组(P<0.05)。侵入性操作、NIHSS评分≥16分、TOAST分型为CE型及CysC、hs-CRP水平升高是急性脑梗死并发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CE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ysC、hs-CRP水平显著升高,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关,且侵入性操作、NIHSS评分≥16分、TOAST分型为CE型及CysC、hs-CRP水平升高是急性脑梗死并发感染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血清C-反应蛋白(CRP)测定报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2849例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检测证实,CRP是细菌性感染的重要指标,败血症增高率达91.6%,肺炎为48%,其它细菌感染性疾病也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高,而病毒性心肌炎则不增高。CRP是诊断恶性肿瘤的重要指标之一,在恶网、肝癌、膀胱癌中均为100%增高,而肺癌增高率为66.6%。CRP在风湿病活动期很敏感,故用于诊断活动性RA、SLE极有意义,CRP也可作为白血病继发感染的诊断及急性组织损伤的可靠证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心肌酶学变化与预后的关系及导致急性脑梗死患者心肌酶学变化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及影像资料齐全且确诊的14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14天内),根据有无血清心肌酶学升高分为血清心肌酶学升高的急性脑梗死组A组(43例),血清心肌酶学正常的急性脑梗死组B组(97例),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比较两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并对两组病人血清心肌酶学(包括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血糖、血脂、纤维蛋白原和血压等结果进行分析。结果:A组(31%)患者血清心肌酶学均增高,与B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发病后1天A、B两组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无显著性差异,发病后4、8、10天A、B两组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1);A组高血压、糖尿病与B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血脂及纤维蛋白原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心肌酶学升高者预后不良;高血压、糖尿病是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心肌酶学升高的相关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心肌酶学变化与预后的关系及导致急性脑梗死患者心肌酶学变化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及影像资料齐全且确诊的14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14天内),根据有无血清心肌酶学升高分为血清心肌酶学升高的急性脑梗死组A组(43例),血清心肌酶学正常的急性脑梗死组B组(97例),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比较两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并对两组病人血清心肌酶学(包括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血糖、血脂、纤维蛋白原和血压等结果进行分析。结果:A组(31%)患者血清心肌酶学均增高,与B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发病后1天A、B两组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无显著性差异,发病后4、8、10天A、B两组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1);A组高血压、糖尿病与B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血脂及纤维蛋白原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心肌酶学升高者预后不良;高血压、糖尿病是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心肌酶学升高的相关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大剂量降纤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大剂量降纤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 将收治的90例发病在72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大剂量降纤酶组(A组)、中等剂量降纤组(B组)、丹参注射液治疗组(C组),每组各为30例,A组每天给予降纤酶20u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中静滴1h以上,每天1次,连用3天,总剂量60u;B组每天用降纤酶10u,连用3天,总剂量30u;C组给予丹参注射液2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滴,每天1次,连用7天。3个组在用药前后以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为指标进行评价,并观察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变化。结果 A组总有效率96.7%,显效率90%,优于B组(总有效率80%,显效率63.3%),明显优于C组(总有效率60%,显效率33.3%)。A组、B组治疗后血纤维蛋白原明显降低,血粘度得到改善,且A组优于B组。结论 大剂量降纤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优于中等剂量降纤酶和常规药物。其主要机制是降低血纤维蛋白原,改善血粘度,从而改善了微循环;增强t-PA,溶解血栓。该药安全可靠,未见自发性出血症状和过敏反应,对肝、肾功能、凝血功能无明显影响,随访3个月稳定性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灯盏花素辅助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血管内皮功能及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确诊为急性脑梗死的患者共144例,包括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对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灯盏花素静脉滴注辅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血管内皮功能及凝血功能的差异。结果:经治疗后,观察组NIHSS评分(3.01±1.40)显著低于对照组(3.96±2.17),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4.4%vs.86.1%,P0.05)。两组间治疗前各指标水平差异未发现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全血黏度(whole blood viscosity,WBV)、全血还原黏度(whole blood reduced viscosity,WBRV)、血浆粘度(plasma viscosity,PV)和红细胞聚集指数(erythrocyte aggregation index,EAI)均显著降低(P0.05);其中观察组各个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血管内皮素-1(endothelin-1,ET-1)水平与循环内皮细胞(circulating endothelial cell,CEC)计数显著降低,而一氧化氮(nitrie oxide,NO)及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soluble thrombomodulin,s TM)水平显著升高(P0.05),其中观察组ET-1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而NO及sTM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及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on time,APTT)显著升高,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和D-二聚体(D-dimer,DD)显著降低(P0.05);其中观察组PT和APTT显著高于对照组,DD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灯盏花素辅助治疗能有效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液粘稠状态,保护血管内皮功能及改善凝血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降纤酶治疗急性脑梗塞的疗效以及对血浆纤维蛋白原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4月到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塞患者13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65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安慰剂,研究组给予降纤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以及不良反应。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5.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6.9%(P0.05);治疗后研究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治疗前和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血浆纤维蛋白原显著低于治疗前和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降纤酶治疗急性脑梗塞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降低血浆纤维蛋白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检测血清C反应蛋白(CRP)、纤维蛋白原(FG)及脂蛋白(a)(LP(a))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选择2013年12月-2014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年龄≥60岁的急性脑梗死患者90例作为实验组,根据中国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NDS),分为轻型、中型和重型;根据病灶直径及Adama分型法分为腔隙性脑梗死、小梗死和大梗死,另外选择90例健康老人为对照组。测定所有受试者血清中的CRP、FG及LP(a)的水平,并比较它们在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不同严重程度和不同病变类型的患者中的差异。结果:实验组血清CRP、FG和LP(a)的水平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型患者血清CRP、FG和LP(a)水平明显高于中型患者,中型患者显著高于轻型患者,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梗死患者血清CRP、FG和LP(a)水平明显高于小梗死患者,小梗死患者显著高于腔隙性梗死患者,且差异均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血清CRP、FG和LP(a)水平异常升高与老年急性脑梗死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