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建立两斑块的单种群扩散系统,主要研究扩散对其中受污染的斑块上种群生存的影响.文中所考虑的是污染斑块上外界毒素的输入量存在极限值的情形,得到如下结论:无扩散时,若此极限值超过某一定值,则污染斑块上的种群趋于灭绝;扩散存在且两斑块上种群的扩散系数满足一定的条件时,则可使该系统的种群永久生存或灭绝.  相似文献   

2.
本文是文「5」在n=2时更进一步的讨论,模型由一个种群构成,此种群可在两个毒素环境中生存,且种群扩散仅与其所在自下而上环境中的(数量)密度决定,得到了比文「5」更精细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污染环境下单种群模型生存阈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论文研究了污染环境下毒素对单种群生存的影响。在环境容纳量较小的假设下建立了生物种群模型,在该模型中不但考虑了环境毒素浓度对生物个体生存的影响,还考虑了生物个体从食物链中吸收的毒素对其影响。通过研究得到种群一致持续生存和若平均持续生存的充分条件,同时得到种群持续生存依赖于模型参数和生物个体体内毒素净化率的某些充分条件.  相似文献   

4.
复合种群理论是近年来景观生态学和保护生物学研究的热点之一,但有关复合种群的野外试验研究大多集中在面积和隔离度等方面,对影响复合种群动态因子的具体报道较少。事实上,复合种群的影响因子还有很多,如连通性、扩散和生境质量等。本文就复合种群中扩散进行了综述,主要包括以下的几个方面:(1)扩散的影响因子。生境质量、斑块连通性和种群自身密度等;(2)扩散方向与测定。扩散的方向是有选择的,在其方向的测定中微卫星标记(microsatellitemarker)得到了较广泛的应用;(3)扩散距离与测定。扩散的距离除受到物种自身特性的影响外,还受到踏脚石等生境因素的影响;(4)扩散对复合种群的影响。扩散受到复合种群空间结构以及生境质量等自身条件的影响,同时又反作用于复合种群的动态变化,在以后物种保护工作中必须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5.
麦红吸浆虫随气流远距离扩散的轨迹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解麦红吸浆虫Sitodiplosis mosellana (Géhin)种群随气流远距离扩散的可能性和扩散方向, 本研究于2010年5月在河南省洛阳市洛宁县, 利用系留气球携带取样器调查了麦红吸浆虫种群在5~75 m高空的分布以及活动节律, 应用HYSPLIT-4大气扩散模型模拟了2010年以洛宁县(34.35°N, 111.52°E)为起始点, 空中不同高度层麦红吸浆虫种群的扩散轨迹, 以及2007年麦红吸浆虫种群在我国北方麦区的扩散轨迹。结果表明: 在成虫发生期, 麦红吸浆虫在空中5, 45, 50和65 m 4个高度层种群密度较大, 表现出了明显的成层效应。2010年河南洛宁迁入的种群来自西南方的河南南阳地区, 迁出种群能够随气流进入东北方向的河南省宜阳县境内。2007年麦红吸浆虫种群能够随小麦发育期的先后, 随西南气流逐步向东北方向扩散。成虫随气流扩散是麦红吸浆虫种群远距离扩散的一种重要方式。研究结果有助于了解我国麦红吸浆虫远距离扩散方式, 同时对优化发生动态监测和综合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蜡蚧轮枝菌毒素对温室中烟粉虱种群控制作用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联德  黄建  刘波 《生态学报》2006,26(2):391-398
在室内测定蜡蚧轮枝菌毒素对烟粉虱种群干扰作用基础上,通过分别组建蜡蚧轮枝菌毒素和化学杀虫剂作用下的烟粉虱第5、6代自然种群生命表,采用种群趋势指数(I)和干扰作用控制指数(IIPC)分析法,比较蜡蚧轮枝菌毒素和化学杀虫剂对茄子上烟粉虱的防治效果,评价蜡蚧轮枝菌毒素对烟粉虱的防治作用。结果表明,毒素对烟粉虱室内种群的干扰作用主要表现在对成虫的忌避作用和对若虫的毒杀作用;温室大棚中施用400mg/L的蜡蚧轮枝菌毒素,对烟粉虱第5代和第6代的控制指数IIPC分别为0.064和0.023,连续施用毒素后,第6代种群趋势指数Ⅰ为0.68,烟粉虱种群基本得到控制;温室大棚中施用重量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稀释1000倍),对烟粉虱第5代和第6代的控制指数IIPC分别为0.44和1.01,化防区第5代的I为12.95,第6代的I为30.23,分别为对照区的0.44倍和1.01倍,连续使用化学杀虫剂,容易造成烟粉虱再猖獗。重要因子分析揭示毒索比化学杀虫剂更利于温室烟粉虱种群控制。  相似文献   

7.
种群扩散格局是研究种群扩散规律和机制的关键信息,也是制定物种保护对策的重要基础。大型动物种群扩散格局研究方法为扩散生态学研究的薄弱领域,并制约扩散生态学的发展。以秦岭大熊猫为研究对象,根据2000年以来的种群调查数据,基于大熊猫领域的特性,利用GIS的扩展区分析功能和景观分析方法研究了大熊猫种群分布区及动态;基于聚集的特性,利用GIS的核密度分析功能对大熊猫种群多度和聚集状况及空间变化进行了分析。发现2012年的秦岭大熊猫种群分布区较2000年增加5.5%(即15307.8hm~2),高密度种群聚集区从2处变成1处,种群聚集程度进一步增加、聚集格局的完整性大大提升,尤以中密度聚集区增长最显著,种群格局呈明显的分布区扩张、聚集度增加的态势。表明基于物种的生物学特性,立足于种群分布和多度格局变化,通过长期调查和监测可以有效掌握物种的种群扩散格局;大型动物可根据其生物学特性探索可行的方法与量化种群扩散的参数来研究其扩散格局,从而促进大型动物种群扩散研究的开展。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野生朱鹮种群的自然扩散及人工扩散数量的变化和朱鹮保护措施的调查,取得比较完整的关于野生朱鹮种群扩散和保护措施资料,可以为进一步拓展研究野生朱鹮种群扩散和保护措施提供理论数据和实证资料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环境污染对Smith系统中种群生存的长期影响,考虑到种群数量的变化对种群个体体内毒素浓度和环境中毒素浓度的影响,对传统的Smith系统进行了修正,并且给出了一些种群弱平均持续生存和绝灭的充分条件.在一定条件下得到了弱平均持续生存与绝灭的阈值.  相似文献   

10.
昆虫种群的生长──扩散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昆虫种群生长规律和空间扩散规律,本文提出了建立昆虫种群生长-扩散统一模型的条件,并提出了12种可能的生长-扩散统一模型.其中的模型包括了指数增长(减少),逻辑斯蒂增长和威布尔生长规律,同时包括幂率衰减,指数衰减和随机扩散等扩散规律;同时这些模型可以单独描述单一的生长过程或扩散过程。文中以水稻害虫青翘蚁形隐翘虫的扩散和种群数量消长为例,研究了文中模型的应用问题,结果表明本文的模型用于描述昆虫种群的方向性扩散一指数衰减生长的过程是合适的。  相似文献   

11.
杨立  李维德 《生态学报》2012,32(6):1773-1782
利用概率元胞自动机模型对空间隐式的、食饵具Allee效应的一类捕食食饵模型进行模拟,发现随着相关参数的变化,种群的空间扩散前沿由连续的扩散波逐渐转变为一种相互隔离的斑块向外扩散,这种斑块扩散现象与以往的扩散模式有所不同。研究结果表明:(1)在斑块扩散的情况下,相关参数的微小变化会导致种群灭绝或者形成连续的扩散波,即斑块扩散发生在种群趋于灭绝和连续扩散之间;(2)当种群的空间扩散方式为斑块扩散时,种群的扩散速度会变慢,与其他扩散方式下的速度有着明显的区别。该研究结果对生物入侵控制和外来物种监测有重要的启发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Leslie系统在污染环境下有关生存问题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镜  王克 《生物数学学报》2006,21(4):501-508
研究了在污染环境中毒素对Leslie资源-消费者系统中消费者种群的长期影响,给出了种群弱持续生存和灭绝的条件.  相似文献   

13.
羊草种群无性系生长格局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根据野外实测数据和采用数学分析方法,在研究羊草种群无性系营养扩散和生长过程的基础上,建立了符合描述羊草种群无性系生长格局的相关随机走动模型和简单扩散模型。对模型进行检验,结果表明,所建模型可以定量地描述羊草种群无性系的生长格局。  相似文献   

14.
描述Meta-种群动态的耦合映象格子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Meta-种群观点为在局部种群之上的空间尺度上描述种群的生态学过程提供了一种途径。但是由于植物所拥有的若干特殊性质(如种子休眠、有限扩散和局部适应)使得对某些植物种使用原有的Meta-种群概念和模型存在许多困难。因此,为了能更精确地反映植物Meta-种群动态,本文将Meta-种群动态分解为斑块内局部种群动态和斑块间的扩散过程两个分量。用Logistic方程表述每个斑块内的局部种群动态,用扩散系数ε表示斑块间的扩散,建立了描述Meta-种群动态的耦合映象格子模型。对单峰映象xn+1=1-ax2n给出了耦合映象格子的时空行为,这对Meta-种群动态的研究可能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5.
贺明霞  何康来  王振营  王新颖  李庆 《昆虫学报》2013,56(10):1135-1142
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 (Guenée) 是危害玉米的重要害虫之一, 转Bt基因抗虫玉米为其防治提供了新的途径。然而, 靶标害虫产生抗性将严重阻碍Bt制剂及转Bt基因抗虫玉米的持续应用。明确害虫对转Bt基因玉米表达的毒素蛋白的抗性演化, 对于制定科学有效的抗性治理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本实验通过人工饲料汰选法研究了Bt Cry1Ie毒素胁迫下亚洲玉米螟的抗性发展及汰选14代的种群对其他Bt毒素(Cry1Ab, Cry1Ac和Cry1Fa)的交互抗性, 并观察了Cry1Ie蛋白胁迫对亚洲玉米螟生物学的影响。结果表明: 随着汰选压不断提高, 亚洲玉米螟种群对Cry1Ie毒素的敏感性逐渐下降。汰选14代后, 种群对Cry1Ie毒素的抗性水平提高了23倍。然而, Cry1Ab, Cry1Ac和Cry1Fa对所获Cry1Ie汰选种群的毒力与对敏感种群的毒力相比没有显著差异, 说明Cry1Ie汰选没有引起亚洲玉米螟对Cry1Ab, Cry1Ac和Cry1Fa毒素产生交互抗性。同时, 与敏感种群相比, Cry1Ie汰选14代的种群幼虫平均发育历期延长5.7 d, 蛹重减轻13.7%, 单雌产卵量下降40.0%。本研究结果说明, 大面积单一种植转cry1Ie基因抗虫玉米, 可能引起亚洲玉米螟产生抗性; 亚洲玉米螟Cry1Ie抗性种群对Cry1Ab, Cry1Ac和Cry1Fa没有交互抗性, 含有cry1Ie和cry1Ab, cry1Ac或cry1F双/多基因抗虫玉米, 可作为靶标害虫抗性治理的重要策略。  相似文献   

16.
灭鼠干扰后高原鼢鼠的种群动态与扩散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本文采用去除取样法对高原鼢鼠的种群动态及扩散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高原鼢鼠的种群密度因栖息地不同而表现出一定的差异。土壤疏松、食物丰富的栖息地内鼠密度较高。去除前的自然种群内和去除后扩散区内的鼢鼠中,其种群密度基本相同,种群结构相对稳定,成体鼢鼠的数量均占种群的73%左右,雌雄性比为11;去除区内鼢鼠的密度较低,雄性幼体的数量相对增加,成体的数量相对减少,其性比亦为11。相邻动物之间的距离受密度因素的影响,在同一密度条件下,其距离无性别间的差异,动物呈镶嵌分布型。去除区内鼢鼠的平均扩散率为26.5%,平均扩散距离为66.9m,扩散距离受土壤因素的影响。去除区内鼢鼠的成体体重小于扩散区内鼢鼠的成体体重,而在幼体间无差异。引起高原鼢鼠扩散的主要原因是种群密度,当种群密度超过平衡密度后,由于种内的相互攻击和对食物资源的相互竞争加剧使部分个体扩散出去  相似文献   

17.
从生物的捕食系统出发.提出了一种斑块生境中具有异质捕食风险的新机制.并构造了一个动力系统模型。在此模型之上,首先研究了扩散对系统稳定性的作用.并对系统进行了计算机模拟。研究发现:具有不同捕食风险的斑块生境之间的扩散(无论是只有食饵的扩散.还是食饵和捕食者共同的扩散)对整个捕食系统所起的作用主要取决于扩散的速率——只有在适中的扩散速率下系统才会稳定.如果扩散速率过快,则引起系统的强烈振荡。当只有食饵发生扩散时,参数f的值越小(f代表高捕食风险生境斑块体积占整个系统体积的比例).系统越稳定。在捕食者与食饵同时扩散的时候.只有适中或较小的参数f才可以实现系统的长期稳定。其次研究了系统中种群空间平均平衡密度随扩散速率增加的变化趋势。模拟结果表明:系统中食饵种群的空间平均平衡密度随扩散速率增加而减小;捕食者种群平衡密度的变化趋势则取决于系统斑块之间的扩散形式:只有食饵发生扩散时.捕食者种群的空间平衡密度先保持不变.然后缓慢下降;捕食者与食饵同时扩散的时候.捕食者种群平衡密度呈上升趋势。上述结论是由空间异质的捕食风险所决定的.也就是一种下行控制力所限制的结果。综合以上两个结论.认为斑块之间的扩散形式决定了扩散对系统动态的作用和种群空间平均平衡密度对扩散速率增加的反应。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讨论有时滞的扩散系统,此系统有两个种群两个斑块,其中一种种群可以在两斑块中自由扩散,另一种群被限定在斑块中不能扩散,当系数数满足一定的条件时,得到系统有持续生存和全局稳定的解。  相似文献   

19.
安徽三大水系入侵物种克氏原螯虾的种群遗传格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是长江中下游地区较为常见的外来物种, 目前已经扩散到安徽境内的主要水系。我们采集了安徽境内长江、淮河和新安江三大流域的4个地区9个地点的182个样本, 利用9对微卫星分子标记, 通过PCR扩增和微卫星分型, 分析了其种群遗传多样性水平和遗传结构, 构建了地方种群的遗传距离格局。结果表明本研究区域克氏原螯虾种群遗传多样性处于较高水平, 总的期望杂合度(HE)和观测杂合度(HO)分别为0.78和0.36。望江种群遗传多样性最高(期望杂合度为0.76), 肥西种群遗传多样性最低(期望杂合度为0.56)。克氏原螯虾种群显示了极强的杂合子缺失, 人为捕捞可能是造成其种群私有等位基因数目较多和杂合子缺失的主要原因。地方种群分化系数(Fst)与地理距离呈显著正相关(r= 0.33, P< 0.05), 望江种群和城东湖种群存在明显的跳跃性扩散(jump dispersal)。因此, 水系间的交流是种群扩散的主要途径, 人为贸易促使克氏原螯虾种群在不同地区的交流, 对其种群扩散也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基于个体的空间显性模型和遥感技术,以互花米草为例,模拟了自1997到2010年的种群扩张动态,揭示了土地利用变化与潮间带高程的影响;并通过全局敏感性分析揭示了种子扩散、成体存活率、有性和无性繁殖等种群统计学特征对互花米草种群扩张的相对重要性。研究结果发现:1)有性繁殖与无性繁殖共同决定互花米草种群快速扩张;2)潮间带高程和土地利用变化显著影响模型预测的精度,对互花米草种群扩张有非常重要的影响;3)成体存活率与种子长距离扩散是影响互花米草种群扩张速度最重要的因素;无性繁殖比有性繁殖对种群扩张的影响更大;种子长距离扩散比本地扩散更为重要,同时,小概率的种子长距离扩散事件对种群扩张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为了经济有效地控制外来入侵植物的扩张,应该抑制种子的长距离扩散和移除种子长距离扩散形成的位于入侵前沿的小斑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