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恙虫病立克次体补体结合抗原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介绍应用兔睾丸单层细胞制备恙虫病立克次体补体结合抗原的方法,并初步探讨了影响鸡胚卵黄囊膜抗原效价的一些因紊。鸡胚卵黄囊膜抗原产量大、效价高、特异性较好。但有些恙虫病立克次体株在鸡胚中不易繁殖。而在组织培养中很易繁殖,第一代即能获得大量立克次体,有利于同时制备多株恙虫病立克次体抗原。本文同时介绍了制备豚鼠及家兔免疫血清的简便方法。  相似文献   

3.
近10年来国内外发现了一些属于立克次体科立克次体属、罗沙利马体属、埃立克体属的新种。本文对日本立克次体(Rickettsia Japonica)、黑龙江立克次体(R.heilongjinangi)、汉赛氏罗沙利马体(R.henselae)、伊丽莎白罗沙利马体(R.elizabethae)、查菲埃立克体的发现和鉴定过程,生物学特性和致病性等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4.
恙虫病立克次体毒力变异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沟鼠分离的“49”株恙虫病立克次体,经30℃培养,于兔睾丸单层细胞中传代及加入氰化钾等综合处理,获得弱毒变异株。经多次测定对小白鼠的ILD50≤10-1.00。但转种于鸡胚或小白鼠后毒力回升。用谷酰胺、癌敌处理,或以同一方法处理其他恙虫病立克次体株,均未获得对小白鼠不致病的弱毒变异株。  相似文献   

5.
立克次体是一类严格细胞内寄生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已被列入生物战剂名录。立克次体病是一类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人兽共患的自然疫源性疾病。立克次体严格的细胞寄生性决定了立克次体病的诊断不同于传统方法,需根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症状和体征及实验室检测进行综合判断,通常实验室检测是明确诊断的主要依据。从病原体的分离和培养到目前的基因水平比对,立克次体的检测技术虽发展了100多年,但人类尚未实现早期快速诊断立克次体病的目标。本文主要综述了立克次体与立克次体病检测与鉴定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6.
《生命科学研究》2016,(3):267-270
恙虫病(scrub typhus)是经恙螨叮咬感染恙虫病东方体(Orientia tsutsugamushi)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在日本、东亚、澳大利亚北部、太平洋地区西部和西南部、印度洋地区广泛分布,发热、皮疹、焦痂、淋巴结肿大为其主要临床表现。恙虫病东方体主要感染人的内皮细胞,也可感染树突细胞、巨噬细胞、分叶核白细胞、淋巴细胞,并在细胞内专性寄生。现对恙虫病东方体致病机理的研究进展进行简要综述,以期为恙虫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恙虫病立克次体(Rickettsiatsut-sugamushi,Rt)是一类以恙螨为传播媒介,专性细胞内奇生的微生物。恙虫病(ScrubTxpes)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主要流行于亚洲、太平洋一带。在我国,以往经病原学证实恙虫病只分布于长江以南和台湾省,而1986年以来山东及江苏相继发生了恙虫病暴发流行,90年代初期新疆、天津北部农村和山西侯马也发现了恙虫病流行。1991-1995年我所在东北三省从野鼠和恙虫中共分离出19株Rt,首次证实东北地区也存在恙虫病的自然疫源地。可见恙虫病仍是一值得注意的问题,要弄清恙虫病在我国的流行情况仍需采用先进…  相似文献   

8.
山东恙虫病立克次体弱毒株分离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恙虫病立克次体(Rt)弱毒株分离问题一直是较难解决的问题。分离过程中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选择适当的病例;降低小鼠免疫力;严格掌握传代时间(接种后12~14d);所有传代小鼠均作腹膜涂片及肝、脾、肾印片以免漏检;严格控制动物饲养室温度等。结果成功地从恙虫病人全血、3种鼠类、4种恙螨中分离到38株Rt,成功率在25%~100%。毒株接种小鼠后可引起弓背、耸毛、发烧等症状,并引起肝肿大及脾肿大(2~5倍)。  相似文献   

9.
本文报告了从9种组织培养中选出3种,即鼠胚皮肌细咆、鼠胚肺细胞及Detroit-6传代细胞均能使普氏立克次体发育良好。较详细地描述了此病原体在这些细胞中生长繁殖的规律,并发现其在传代细胞中增殖高峰时,能使受染细胞产生特异性的形态学变化。进一步证明普氏立克次体在细胞中的生长特点是在胞浆内繁殖,在组织培养中不能长期传代。  相似文献   

10.
黑龙江,吉林,辽宁省恙虫病立克次体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黑龙江、吉林、辽宁省恙虫病立克次体的分离鉴定胡玲美,鲁志新,蔡增林,金显涛,张海莲,许正莉(沈阳军区军事医学研究所110031)1992~1994年,分别赴吉林省珲春市敬信乡、黑龙江省密山市三梭通乡和二人班乡、辽宁省宽甸县石湖沟乡和长甸乡等调查点,捕...  相似文献   

11.
以含恙虫病立克次体的鸡胚卵黄囊膜材料冻干后,立克次体对小白鼠的ID,。平均下降1.93个对数,但若以鸡胚细胞培养材料进行冻干,则冻干后恙虫病立克次体的抗原性明显遭到破坏,对小白鼠的ID50 平均下降2.73个对数。冻干后的卵黄囊膜材料经4℃冰箱保存六个月至一年,对小白鼠的ID50,一般再下降一个对数左右。  相似文献   

12.
本文PCR技术的引物是参考恙虫病立克次体Karp株Sta 58序列设计合成的一对DNA引物.以恙虫病立克次体DNA为模板,成功扩增长约1kb的DNA片段.该对引物首次应用于人工成虫腹内接种羔虫病立克次体(人工接种法)和幼虫叮咬恙虫病鼠(叮咬病鼠法)的我国主要恙虫病媒介地里纤羔螨的研究.PCR检测人工接种法成虫的不同时期和经卵传递的子代立克次体DNA均获满意结果,立克次体在恙螨体内生长持续360天及产卵孵出的第4代幼虫均呈阳性.叮咬病鼠法立克次体在恙螨亲代饱食蚴、若蛹、若虫、成虫及第2代子产代幼虫,PCR检测均呈阳性.结果显示PCR技术检测恙螨体内恙虫病立克次体的特异性和敏感性高;体外基因扩增检测恙螨体内及鼠宿主体内立克次体是流行病学调查的新的敏感方法.本法为恙虫病分子体流行病学调查提供了新的应用技术,亦为临床病人诊断提供了敏感方法.  相似文献   

13.
<正> (三)血清学鉴别诊断 血清学是鉴别诊断细菌、病毒、立克次体等微生物及其疾病的重要力法。熟练而准确地运用血清学技术才能做出正确、可靠的实验诊断。应用于立克次体和立克次体病的血清学诊断方法很多,最常用的有:补体结合试验、立克次体凝集及外斐氏凝集试验、间接血凝和反相血凝及其抑制试验、中和试验等。近年来免疫萤光抗体染色、酶免疫吸附及细胞免疫试验也常被采用。本文着重立克次体学上最常用的几种方法做一介绍。 血清学诊断的基本原则:(1)是应用已知的某种病原体或抗原去测知未知抗体的存在和滴度,以确定系由何种病原体而感染。当人或动物被某种病原体感染后,常在患者  相似文献   

14.
本文研究了Q热立克次体Grita株在鸡胚细胞等5种原代细胞及FL细胞等3种传代细胞中的繁殖特征。对其在某些细胞中的生长、繁殖性状作了比较研究和讨论。并提示了把这一方法应用于实际工作中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5.
用不同感染材料和方法进行了浓缩纯化恙虫病立克次体的试验。结果证明以0.25%的胰蛋白酶消化感染鸡胚卵黄囊膜,可获得形态完整的立克次体;浓缩纯化的立克次体保持活性;用于补体结合试验,抗原滴度可达1:128。经冰冻干燥保存后,仍能保持其形态的完整性。  相似文献   

16.
1日龄非免疫鸡分别接 马立克氏病病毒(MDV)Ⅰ强毒GA株、Ⅰ型MDV疫苗毒CVI988株和Ⅲ型火鸡疱疹病毒(HVT)疫苗株后第4日起,定期采血并和抗MDV囊膜糖蛋白B(gB)单克隆抗体介导的间接免疫荧光试验检测MDV在外周因液单核细胞(PBMCs)中的感染状况。结果发现,自接种Ⅰ型强毒GA株后第4日至鸡发病死亡前,都能检出GA株引起的病毒血症,并于2周左右达到高峰;自接种CVI988株后第4日至第20日止,能检出病毒血症,并于第8天左右达到高峰;自接种HVT后第4日至第16日止,能检出病毒血症,并于第6天左右达到高峰。与此同时,将GA株病毒血症的IFA检测结果与细胞培养上病毒空班计数试验结果比较,发现IFA试验比空斑计数试验更为敏感。本试验既可用于判断对鸡作MDV疫苗免疫的接种效果,又可用于检测MDV野毒感染状态。  相似文献   

17.
感染小鼠组织中Q热立克次体的分子病理学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腹腔注射Q热立克次体悬液感染BALB/c小鼠,发病后解剖,取主要组织脏器,应用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检测感染小鼠体内Q热立克次体的抗原分布和DNA在靶细胞中的表达,探讨Q热病变规律及致病机理。结果显示阳性信号多位于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细胞胞浆内。结果提示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技术可以作为Q热特异性的诊断方法,并为致病机理的研究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宿主20S蛋白酶体β5亚基(proteasome 20S subunit beta 5,PSMB5)对革兰氏阴性专性胞内寄生菌立氏立克次体胞内生长繁殖的影响.[方法]利用小干扰RNA转染Vero和THP-1宿主细胞,设置未转染细胞为空白对照组、无义小干扰RNA转染组为阴性对照组、PSMB5特异性小干扰RNA...  相似文献   

19.
为构建全基因组鸡马立克氏病病毒814株感染性细菌人工染色体(bacterial artificial chromosome, BAC), 首先通过构建表达Eco-gpt(xanthine-guanine phosphoribosyl transferase, XGPRT, gpt)的哺乳动物细胞基因转移遗传选择标记(1.3 kb)和带有细菌人工染色体的基本功能基因序列的鸡马立克氏病病毒重组病毒转移载体pUAB-gpt-BAC11, 将重组病毒转移载体与鸡马立克氏病病毒细胞总DNA共转染鸡胚成纤维细胞, 在选择培养基中经过8轮加压筛选, 获得并纯化重组病毒; 将重组病毒细胞总DNA电转化大肠杆菌, 筛选共获得38个BAC分子克隆化病毒, 提取BAC-DNA转染鸡胚成纤维细胞以拯救重组病毒。结果表明, MDV-BAC2 DNA再次启动病毒感染, 拯救了重组鸡马立克氏病病毒。成功构建了鸡马立克氏病病毒814株基因组全长感染性细菌人工染色体, 为方便利用现代RED/ET基因重组系统对病毒进行反向遗传操作提供了技术平台; 同时为研究鸡马立克氏病病毒的基因功能和开发新型马立克氏病疫苗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为构建全基因组鸡马立克氏病病毒814株感染性细菌人工染色体(bacterial artificial chromosome, BAC), 首先通过构建表达Eco-gpt(xanthine-guanine phosphoribosyl transferase, XGPRT, gpt)的哺乳动物细胞基因转移遗传选择标记(1.3 kb)和带有细菌人工染色体的基本功能基因序列的鸡马立克氏病病毒重组病毒转移载体pUAB-gpt-BAC11, 将重组病毒转移载体与鸡马立克氏病病毒细胞总DNA共转染鸡胚成纤维细胞, 在选择培养基中经过8轮加压筛选, 获得并纯化重组病毒; 将重组病毒细胞总DNA电转化大肠杆菌, 筛选共获得38个BAC分子克隆化病毒, 提取BAC-DNA转染鸡胚成纤维细胞以拯救重组病毒。结果表明, MDV-BAC2 DNA再次启动病毒感染, 拯救了重组鸡马立克氏病病毒。成功构建了鸡马立克氏病病毒814株基因组全长感染性细菌人工染色体, 为方便利用现代RED/ET基因重组系统对病毒进行反向遗传操作提供了技术平台; 同时为研究鸡马立克氏病病毒的基因功能和开发新型马立克氏病疫苗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