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建立了HPLC法测定蛹虫草子实体中甘露醇含量的方法。通过比较提取溶剂、提取方式及提取时间等条件对甘露醇提取效果的影响,确定甘露醇分析的前处理方法为:1g子实体粉中加入150 mL 90%乙醇热回流提取1h。采用SUGAR SP0810柱(300 mm×8 mm)为分析柱,超纯水为流动相,流速1.0 mL/min,柱温70℃,示差折光检测器检测,进样量10μL。甘露醇在0.04-9.9 m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回归方程为y=103860x+2183.9(r=0.9999),平均回收率为104.27%,RSD=2.19%(n=9)。本方法准确度高,稳定性、精密度、重现性好,适用于蛹虫草子实体中甘露醇含量的分析。  相似文献   

2.
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发酵液中木糖和木糖醇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方宏  曾健智  张厚瑞 《广西植物》2004,24(3):275-277,198
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检测发酵液中木糖和木糖醇含量的分析方法。色谱柱为HypersilNH2 柱 (4 .6mmi.d.× 2 5 0mm ,5 μm) ,柱温 3 5℃ ,流动相为乙腈—水 (80∶2 0 ) ,流速 1 .0mL .min 1,示差折光检测器检测。木糖和木糖醇在 3 .0~ 60mg.mL 1范围内 ,峰面积与其浓度线性关系良好 (г=0 .9995 ) ;平均回收率分别为 96.0 7% (n =5 ,RSD =0 .5 1 % )和 97.47% (n =5 ,RSD =1 .1 3 % )。方法简便、快速、准确。  相似文献   

3.
蛹虫草液体培养条件优化及有效成分含量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优化蛹虫草菌的液体培养条件,对蛹虫草菌丝体进行液体摇瓶培养。以干菌丝体得率为指标,对影响发酵产量的重要因子设计正交试验,得出最佳培养条件。在最优条件下扩大培养,检测此时菌丝体中虫草素及虫草多糖含量。结果表明:蛹虫草菌丝体液体发酵的最适条件为:接种量10 % (v/v) ,发酵初始pH7 0 ,发酵温度2 7℃,发酵时间96h。扩大培养后,测得菌丝体中虫草素的含量为5 1 785mg/10 0g ,虫草精多糖含量为1 92g/10 0g。  相似文献   

4.
蛹虫草是我国具有极高药用价值的滋补中药材。对蛹虫草成分的含量进行准确的定性定量分析,可为相关产品质量控制、筛选高活性蛹虫草及进一步研究蛹虫草的功效提供技术手段。建立一种灵敏稳定的亲水作用色谱法-串联质谱(HILIC-MS/MS)方法,同时对蛹虫草中虫草素、虫草酸(D-甘露糖醇)、腺苷和肌苷的含量进行测定。研究发现其线性范围分别为0.02~5μg/mL(R~2=0.995 3)、0.2~50μg/mL(R~2=0.999 4)、0.002~0.5μg/mL(R~2=0.997 0)和0.002~0.5μg/mL(R~2=0.995 0)。采用HILIC-MS/MS技术,测定结果精密度小于10.0%,准确度在8.0%左右,具有较好的特异性、灵敏度和重现性。  相似文献   

5.
HPLC法测定头孢克肟的含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头孢克肟的含量 ,HPL C法 C1 8为填充柱 (6 .0× 15 0 mm ) ,以氢氧化四丁铵 -乙腈 (34 0 :16 0 )为流动相 ;检测波长为 2 5 4nm。结果 :线性范围为 0 .144 mg/ ml~ 0 .2 80 mg/ ml(r=0 .9999) ,平均回收率为 99.80 %,RSD=0 .2 0 %(n=3)。本法具有柱效高、经济等优点 ,优于 USP法。  相似文献   

6.
培养基成分对提高虫草菌素含量的影响(英文)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蛹虫草 (Cordycepsmilitaris)的无性形Peacilomycesmilitaris 97- 0 70 6为材料 (以下简称 0 70 6菌株 ) ,研究提高其主要活性成分———虫草菌素 (cordycepin)含量的培养基成分。结果表明 ,最好的一个培养基配比可将 0 70 6菌株的虫草菌素含量提高到 1 2 1% ,比用Czapek培养基 (CK)发酵得到的 0 15 %提高 8 1倍。为进一步提高虫草菌素含量奠定了基础。 0 70 6菌株接种于PDA斜面 ,2 7℃ ,7d ,活化 3次 ,然后接种于蛋白胨 2 0 0 %、蔗糖 2 0 0 %、MgSO4·7H2 O 0 0 5 %、KH2 PO40 10 %的液体母种培养基中 ,14 0r/min ,2 7℃ ,摇瓶培养 84h ,再将液体母种以 5 0 0 %的种子量接入蛋白胨 2 0 0 %、酵母膏 3 0 0 %、麦芽糖 3 0 0 %、蔗糖4 0 0 %、KH2 PO40 10 %、NH4Cl0 2 0 %、MgSO40 0 5 %的培养基中 ,14 0r/min ,2 7℃摇瓶培养 192h ,得 0 70 6菌株的虫草菌素含量为 1 2 1%。  相似文献   

7.
RP-HPLC法测定盾叶薯蓣细胞中薯蓣皂甙元的含量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采用KromasilC - 18柱 (2 5 0× 4 6mm ,5 μm ) ,甲醇∶水 =95∶5流动相 ,流速 1 0mL/min ,UV检测器 ,检测波长 2 0 8nm ,对培养的盾叶薯蓣细胞中的薯蓣皂甙元含量进行测定 ,能将薯蓣皂甙元与杂质分离开 ,薯蓣皂甙元在 3 876~ 19 38μg范围内峰面积与其浓度线性关系良好 (R =0 9993) ,样品平均回收率为97 83% ,精密度RSD为 0 2 1% (n =4 )。该法测定样品快速准确 ,重复性好  相似文献   

8.
在 0 .0 5 m ol/ L 硫酸铵溶液中 ,采用微分脉冲伏安法 ,测定沙苑子中鼠李柠檬素类黄酮含量。灵敏度达 10 - 6mol/ L,在 6 .10× 10 - 6~ 3.0 5× 10 - 5m ol/ L 浓度范围内峰电流与沙苑子苷浓度成线性关系 (r=0 .995 9) ,回收率达96 .9%~ 10 3.0 % (RSD=2 .5 4 % ,n=6 )。结果表明 ,可不经分离直接测定沙苑子提取液中鼠李柠檬素类黄酮的含量  相似文献   

9.
不同发育阶段尖头斜齿鲨肝油脂酸组成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晓春  丘书院 《动物学报》2001,47(3):298-303
采用气相色谱仪分析测定了不同发育阶段尖头斜齿鲨肝油的脂肪酸组成与含量。在尖头斜齿鲨肝油总脂肪酸组成中 ,饱和脂肪酸占 15 3%~ 34 6 % ,单不饱和脂肪酸占 13 8%~ 2 5 6 % ,多不饱和脂肪酸 (PUFA)占 38 8%~ 6 8 1%。其中 ,最主要的脂肪酸为 16 :0 ,18:0 ,18:1ω9,2 0 :4ω6和 2 2 :6ω3。尖头斜齿鲨肝油脂肪酸组成与个体的发育状况关系密切。雄性尖头斜齿鲨 ,胚胎阶段肝油的脂肪酸主要由16 :0、 16 :1和 18:1(ω9+ω7)组成 ,2 2 :6ω3的含量很低 (3 8± 1 34 ,n =3) ;雄性幼鱼肝油 2 2 :6ω3的含量较胚胎阶段有了显著的提高 (2 7 1± 2 47,n =3) (P <0 0 5 ) ;性成熟个体肝油 2 2 :6ω3的含量达到最高值 (5 1 0± 7 42 ,n =5 ) ,退化期 2 2 :6ω3的含量明显降低 (34 4± 2 40 ,n =3)。雌性尖头斜齿鲨肝油 2 2 :6ω3的含量随着性腺的发育而逐渐增加 ,妊娠早期达到最高值 (49 7± 4 0 4,n =5 ) ,显著高于未成熟期个体 (2 5 7± 0 6 4,n =3)和卵巢发育期个体 (33 3± 3 46 ,n =4) ,妊娠结束期肝油 2 2 :6ω3的含量显著下降 (2 5 6± 8 0 8,n =3) ,提示 2 2 :6ω3在尖头斜齿鲨胚胎的生长发育中可能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干灰化-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沙枣中铁和锌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样品的前处理采用干灰化法,含量测定采用空气-乙炔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FAAS)。结果:分别以铁和锌标准溶液的浓度与吸光度进行线性回归:铁标标准曲线回归方程为Y=0.025 82X-0.000 17,相关系数为R2=0.999 8(n=5),线性范围为0.4 0~2.0 0μg/m L,回收率为9 8.6 9%~9 8.9 1%,RSD为0.9 4%~1.0 3%(n=5);锌标准曲线回归方程为Y=0.013 577 X-0.013 67,相关系数为R2=0.999 7(n=5),线性范围为0.40~2.00μg/m L,回收率为98.75~101.95%,RSD为0.86%~1.04%(n=5)。结论 :该方法操作简便、灵敏度高、准确性好、干扰少、环境污染小等特点,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古尼虫草的生物活性物质I含肽镇痛组分的分离及性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用理化分离分析和生物检测方法相结合,从古尼虫草(Cordyceps gunnii(Berk.)Berk.)无性型,古尼拟青霉(Paecilomyces gunnii Liang)菌丝体中初步分离纯化得到镇痛物质,该物质经氨基酸组成分析表明是一种酸性氨基酸残基高的肽类物质。经不同温度、pH及蛋白酶的稳定性试验分析观察到这种肽类物质对酸稳定、在酸性条件下抗热,对胃蛋白酶、胰蛋白酶部分敏感,对蛋白酶K不敏感。经小鼠竖尾法和大鼠攻击法测定,无吗啡类药物依赖性。  相似文献   

12.
两种虫草无性型的微循环产孢确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贵阳地区采得两种虫草,古厄虫草Cordycepsgunnii(Bark.)Berk.和布氏虫草CordycepsbrongniartiiShimazu。经诱发它们子囊孢子的微循环产孢再次确证了古尼虫草的无性型是古尼拟青霉PaecilomycesgunniiLiang,布氏虫草的无性型是布氏白僵菌Beauveriabrongniartii(Sacc.)Peteh。  相似文献   

13.
古尼虫草分生孢子阶段的分离和鉴定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用古尼虫草[Cordyceps gunnii(Berk.)Berk.]的子座和内菌核作组织分离,用成熟子座自然发射的子囊孢子作孢子分离,经多批次重复操作结果皆获得同一种真菌培养物。鉴定表明这种真菌是拟青霉属的一个新种——古尼拟青霉(Paecilomyces gunnii Liang sp.nov.)。它的主要特征是,在察氏琼脂上菌落白色至灰色,背面棕色;分生孢子梗短,多从气生菌丝上长出,一般长60μm;瓶梗7—12(-19)×2—3(-4)μm,有再育现象;分生孢子多数拟椭圆形或梭形,表面具细刺,(1.6-)2.6—4.0(-4.8)×(1.2-)1.6—2.5(-3.5)μm,平均大小为4.0×2.6μm;厚垣孢子近球形,光滑;5.5—7.2×3.2—5.5μm。32℃以上不生长。  相似文献   

14.
以已知核苷为标样,并以冬虫夏草做对比,利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古尼虫草及其发酵菌丝体的核苷类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古尼虫草和冬虫夏草主要含有7种标样核苷中的腺苷、胞苷、尿苷,其含量相当,而古尼虫草发酵菌丝体中腺苷和尿苷的含量是古尼虫草子座或僵虫体的2~3倍。  相似文献   

15.
对蝙蝠蛾拟青霉Paecilomyces hepiali和古尼拟青霉P. gunnii菌丝体的挥发性成分进行了研究,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法分别提取两种菌丝体中的挥发性成分,经GC-MS联用仪对挥发性成分进行分离鉴定,分别分析出25种和32种挥发性成分。在蝙蝠蛾拟青霉菌丝体挥发性成分中2,6-二叔丁基对甲酚和1,5-二氢-1-甲基-2H-吡咯-2-酮相对含量较高,分别占65.78%和12.77%;在古尼拟青霉菌丝体中挥发性成分2,6-二叔丁基对甲酚和(E,E)-2,4-癸二烯醛相对含量较高,分别占62.11%和12.32%。两种菌丝粉共有8种共有成分,分别占蝙蝠蛾拟青霉挥发性成分的71.58%,古尼拟青霉挥发性成分的69.67%;由此可见蝙蝠蛾拟青霉和古尼拟青霉菌丝体主要挥发性物质的成分是相同的。通过对蝙蝠蛾拟青霉和古尼拟青霉挥发性成分的研究,为我们进一步了解这两种真菌菌丝体的药理作用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6.
罗晖明  康帅  郑健  王强  过立农  林瑞超 《生物磁学》2011,(17):3355-3358,3369
目的: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古尼虫草和亚香棒虫草进行研究,对其寄主昆虫COI(cytochrome oxidase subunit I,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I)和真菌ITS(Internal Transcribed Sequence,内转录间隔区)区的基因序列进行比较,以确定两者亲缘关系。方法:在古尼虫草和亚香棒虫草性状研究的基础上,对两者来源真菌ITS区和寄主昆虫COI基因进行了PCR扩增和序列测定,对序列进行比对分析,并与GenBank核酸序列数据库中的序列进行BLAST检索比对。结果:发现古尼虫草和亚香棒虫草的来源真菌ITS区和寄主昆虫COI基因序列均有较高相似度。结论:古尼虫草和亚香棒虫草有较近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17.
古尼虫草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对不同成熟度的古尼虫草进行了组织学观察,结果表明,古尼虫草子囊顶部有增厚的幅状结构,包囊子囊壳的菌丝致密而纤细,子座菌髓管状菌丝粗壮而疏松,形成很多的中空结构,古尼拟青霉分生孢子梗顶端膨大,形成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属外生芽殖型。  相似文献   

18.
古尼虫草无性型的分子鉴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PCR技术,以rDNA的ITS区为分子指标,对古尼虫草Cordycepsgunnii的有性和无性阶段进行比较分析,从分子水平上证明古尼虫草的无性阶段是古尼拟青霉Paecilomycesgunnii。  相似文献   

19.
目的: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古尼虫草和亚香棒虫草进行研究,对其寄主昆虫CO(Icytochrome oxidase subunit I,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I)和真菌ITS(Internal Transcribed Sequence,内转录间隔区)区的基因序列进行比较,以确定两者亲缘关系。方法:在古尼虫草和亚香棒虫草性状研究的基础上,对两者来源真菌ITS区和寄主昆虫COI基因进行了PCR扩增和序列测定,对序列进行比对分析,并与GenBank核酸序列数据库中的序列进行BLAST检索比对。结果:发现古尼虫草和亚香棒虫草的来源真菌ITS区和寄主昆虫COI基因序列均有较高相似度。结论:古尼虫草和亚香棒虫草有较近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20.
冬虫夏草研究进展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综述了近几年来我国对冬虫夏草 [Cordycepssinensis(Berk)Sacc .]的无性型鉴定、人工培养、深层发酵、化学成分分析、药理及临床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