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报道从南极乔治王岛26个样品中分离到60株丝状真菌,其中6个样品未分离到任何真菌,经初步鉴定有8属10个种。根据本次温度实验和该地寒冷的气候,只有桔灰青霉(Penicillium aurantiogriseum Dierckx),大毛霉Mucor mucedo(L.)Fres.)和毡状金孢霉(chrysosporium pannorum(Link)Hughes)在本地能生长繁殖。其中毡状金孢霉占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2.
南极乔治王岛的丝状真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3.
南极乔治王岛的苔藓植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魏江春博士在1983-1984年于南极乔治王岛所采的苔藓标本及中国南极委员会李振培先生于1985年从该岛所收集的标本中,鉴定了7种苔藓植物,它们分别隶属4科和6属.其中湿原藓属(Calliergon)和镰刀藓属(Drepanocladus)植物在潮湿生境生长,卵叶黑藓(Andreaea obovata)适于干旱石质生境。扭口藓(Barbula unguiculata)和土生墙藓(Tortu-la ruralis)则可忍受非持久干旱的环境。这七个种中除了卵叶黑藓和黄色湿原藓外几乎均系世界广布种,它们可能为南极大陆漂移至目前位置前或由强风把孢子带至南极。  相似文献   

4.
南极乔治王岛长城湾现代有孔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本区有孔虫研究简况 在南极有孔虫研究中,南极半岛、乔治王岛所在的南设得兰群岛周围及其邻近海域的有孔虫研究最为详细,迄今为止已发表了许多有关这一地区有孔虫研究报告。自1914年Faure-Fremiet发表法国波科伊公司第二次南极有孔虫类考察报告之后,1933年Earland报道了南乔治亚岛有孔虫;嗣后,1934年他又发表马尔维那斯(福克兰)群岛有孔虫,文中对布兰斯菲尔德海峡和南设得兰群岛周围有孔虫组合和分布规律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南极洲位于地球的最南端。在十九世纪以前,这里从来没有人类的足迹,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奇特,充满了神秘的色彩。南极洲总面积约1405万平方公里,95%以上长年为冰雪所覆盖。冰的平均厚度为2000米(最厚处为4800米),大陆冰盖的体积为2450万立方公里,70%为淡水冰,被称为世界上最大的淡水仓库。南极大陆既是世界上最寒冷的地区,也是风力最  相似文献   

6.
西南极乔治王岛早第三纪遗迹化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南极乔治王岛始新统化石山组含多种类型遗迹化石,常与鸟类足迹相伴产出。记述的1新遗迹属及所属的5新遗迹种,从遗迹化石形态两侧对称,纵向延伸,缺乏疣足及其它附肢构造等特征看,推测造迹者为软体蠕虫类,很可能属于寡毛纲的动物。这些化石反映了浅水河湖的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7.
本文是南极乔治王岛菲尔德斯半岛晚更新世有孔虫的首次报道。在本区西施河谷和珍珠河谷内的晚更新世晚期地层中发现有孔虫13属17种。根据有孔虫种类、组合、古生态以及化石保存状况等特征,推测在晚更新世晚期随着区域性相对海面上升,本区两个谷地遭受海侵,并形成滨海边缘浅水环境。  相似文献   

8.
由美国伊利诺伊州奥古斯塔那大学的古生物学家哈默率领的考察队最近在离南极650公里的南极大陆的一座山上,2亿年前的沉积岩中发现了恐龙的遗骸。他们收集到的化石属于同一恐龙的个体,一带下颌的头骨,一块肩胛骨,部分脊椎骨,一些肋骨和四、五块趾骨。从头盖骨的形态和大腿骨的结构看,它是一中等大小食草类恐龙,大约7.5米长,据推测,这种恐龙行动灵活。在发现的化石中间,考察队还找到一枚长50毫米的牙齿。牙齿有尖锐的牙尖和锯齿形的牙嵴,这是食肉类动物的特征。科学家认为这枚牙齿可能是肉食龙在吃草食龙时失掉的。  相似文献   

9.
现行中师生物教材中 ,“花的形态”一节教学一般安排在秋季。由于内容量大 ,加之取材比较困难 ,这给教学增加了一定的难度 ,特别是“雌蕊的结构及其类型”等知识点的讲述 ,若不借助实物或模型很难突破难点。笔者通过多年的摸索 ,根据季节条件 ,因地制宜地制作了几种简易雌蕊模型 ,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具体做法如下。1 材料用具广玉兰叶、玉兰种子、双面胶带纸、透明胶带纸、剪刀、镊子、棉纱等。2 制作过程2 .1 心皮模型的制作 摘取完整的广玉兰叶 ,用棉纱擦去叶片表面的灰尘 ,在叶片下表皮边缘处粘贴双面胶 ;摘取玉兰聚合果中的红…  相似文献   

10.
毛梦婷  张瑾  文姣  陈波  廖丽 《微生物学报》2023,63(6):2066-2077
【目的】南极洲具备独特的环境和相对的生物地理隔离,南极洲各类生境中蕴藏了大量尚未培养和难培养的微生物,也是新颖微生物物种的重要来源之一。本研究以南极冰锥洞这类特殊生境为研究对象,通过培养条件的多样化提升南极微生物的培养率和多样性,揭示南极冰锥洞可培养微生物类群多样性,为该环境可培养微生物功能研究奠定基础,也为南极极端环境未培养微生物的培养方法提供借鉴。【方法】通过采用不同培养基添加复苏促进因子(resuscitation promoting factor, Rpf)的方式,提高南极柯林斯冰盖冰锥洞生境中微生物的可培养率,探究该生境中微生物的多样性。采用4种不同营养水平的培养基,平行添加Rpf进行菌株培养,经分离纯化与16S rRNA基因鉴定,分析冰锥洞可培养微生物的多样性及培养条件对多样性的影响。【结果】本研究共分离培养细菌407株,涵盖5个门、18个科、29个属,其中:放线菌门(Actinomycetota)为优势门,占72.73%;微杆菌科(Microbacteriaceae)为优势科,占69.78%;Lacisediminihabitans属为优势属,占45.70%。从培养基效果...  相似文献   

11.
南极乔治王岛土壤微生物的生物学特征及生物活性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从南极乔治王岛土壤分离出77株放线菌和丝状真菌,它们大多数是嗜冷菌或兼性嗜冷菌。它们能在0℃生长,适宜温度为5-15℃、15—20℃或l 5—28℃。用多种条件研究了77株菌的生物活性,发现32%的菌株有抗微生物活性(包括革兰氏阳性和阴性细菌、酵母、青霉等)。其中5株菌对精原细胞、10株对KB细胞有抗肿瘤活性。根据形态培养特征、细胞壁化学组分、放线菌大多数属链霉菌(Streptomyces),其次是诺卡氏菌(Nocardia)和类诺卡氏菌(Nocardioides)。 丝状真菌有5种不同的类型,它们都属金孢霉属(Chysosporium)。  相似文献   

12.
吉林省延吉盆地早白垩世被子植物化石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吉林省延吉盆地大拉子组的被子植物化石约有10种。它们具有早白垩世较原始被子植物的形态特征,和北美早白垩世波托马克群的Ⅰ-Ⅱ带的植物分子相同,并与蒙古早白垩世(Neocomian)植物群有些接近,而与苏联、葡萄牙等地的早白垩世(Albian)的被子植物差别甚大,故大拉子组的时代可暂归于 Aptian。植物组合特征说明在早白垩世中期,北半球的欧亚和北美植物区系具有更为密切的关系。并从植物组合及沉积特征分析了古环境。  相似文献   

13.
我们的地球蕴藏着无数的科学奥秘,人类的有志者一直在不断地探索、揭示着这些秘密。“地球之底”的南极,同样蕴藏着这样的奥秘。它有一种奇特的魅力,召唤着人类,吸引着人类。多少年来,许多人不畏艰险,踏上了这一寒冷、荒凉的无人境地。其中一些人为此献出了生命,也有一些人死里逃生,但他们并不气馁,依旧回到那严酷的环境中,并且终于揭开了一个又一个秘密。南极早期化石的探寻者就是这样的人。  相似文献   

14.
1985年1月,澳大利亚南极局研究负责人奎尔蒂博士(Patrick Quilty)从南极带回一些从未发现过的海豚化石。这对研究鲸和海豚的进化历史无疑是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一种观察被子植物压膜化石细微叶结构特征的有效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琴 《古生物学报》2000,39(1):157-158
被子植物叶化石的研究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传统的研究方法一直是以叶宏观特征(leafgrossfeature)为依据的“对图版”方法(“picturematching”method),即寻找宏观特征与化石叶相似的现代植物叶,作为对化石叶进行分类和命名的基础和依据。这种方法其结果的可信度缺乏保障,甚至经常导致错误的结论(Dilcher,1974;KvacekandWalther,1978;Iljinskaja,1978)。Hickey等归纳、总结的叶结构分析法(leafarchitecturalanalysis)将叶的宏观特征…  相似文献   

16.
被子植物起源研究中几种观点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被子植物起源研究中的几种观点进行了讨论。(1)由于被子植物存在着一组共同的性状,它们不可能是从不同祖先起源的,而是有着共同的祖先。被子植物是一个单源起源的类群。现存被子植物分类系统是依据包括形态学(广义)、分子系统学、古植物学和植物地理学等的综合性状建立的,只能表示出现存类群的亲缘关系并且追溯到它们最近的祖先。人们现在还不可能建立一个包括全部已绝灭的类群和现代生存类群的谱系发生系统。因此,现存被子植物分类系统只能看作是“亲缘”系统。(2)分析了用于推测被子植物起源时间的分子、化石和地理分布证据。我们认为,要确定被子植物起源时间,植物化石是一类重要证据,但化石只能说是植物本身可保存部分和当时当地所提供的化石条件的综合反映,它们不可能就是植物类群或种的起源时间。人们还必须考虑到化石本身的演化历史。应用分子钟也是一种手段,但误差比较大。如果我们除了利用上述两种资料之外,根据植物类群的现代分布格局及其形成,把植物的演化同地球的历史和板块运动联系起来,以推断它们起源的时间,这无疑会增加其可信度。通过对56个种子植物不同演化水平的重要科属地理分布的研究结果,我们曾提出被子植物的起源时间可能要追溯到早侏罗世,甚至晚三叠世。(3)分析了基于分子证据所提出的被子植物基部类群——ANITA成员(包括无油樟科Amborellaceae、睡莲科Nymphaeaceae、八角目Illiciales、早落瓣科Trimeniaceae、木兰藤科Austrobaileyaceae)的性质,讨论了ANITA成员在现代几个被子植物分类系统中的系统位置的不同观点,评价了它们的形态学(广义)性状。指出ANITA的成员由于包含大量的祖征,是属于原始的类群。但由于它们的共有衍征很少,如花粉球形,说明它们在被子植物演化早期就分道扬镳了,沿着不同的传代线分化。因此ANITA是一个源于不同传代线的复合群。  相似文献   

17.
南极乔治王岛第三纪石化林段的孢粉植物群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南极乔治王岛海军湾(AdmiraltyBay)波兰站附近第三系石化林段的孢粉化石,共鉴定孢型70余类,描述孢型28种,包括新种Dictyophyliditesstuchliki,Foveotriletespunctatus,Lakiasporiteselegans,L.punctatus,L.tuberculatus,Rugulatisporitesmicroconcavus,R.cannula-tus,Toroisporispolannulatus等;讨论了孢粉组合的植物群性质及反映的古气候以及地质时代。  相似文献   

18.
本文研究了南极乔治王岛阿尔蒂卡站(乌拉圭)附近化石山组的孢粉化石,共鉴定孢型95类,其中新属3个,新种11个,共描述了16种,3个新属为Artigasisporites,Bicingulatisporites和Zonotrisacites;讨论了孢粉组合的植物群性质,所反映的古气候特征以及所代表的地质时代。  相似文献   

19.
<正>高等教育出版社隆重推出主编:崔金钟孙克勤王士俊吴靖宇书号:978-7-04-051766-8出版时间:2019年5月定价:180.00元内容简介《中国化石植物志》丛书是我国30余年来出版的首套系统的化石植物专著,并得到了"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的持续资助。丛书对一个多世纪来我国分散和浩繁的化石植物资料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被子植物起源的时间和地点历来是植物学家和古植物学家十分关注的重大事件。以往的学者根据现代被子植物的原始类群集中在低纬度地区,被子植物化石发现于中纬度地区而推断被子植物起源于中、低纬度地带。但迄今低纬度发现的早期被子植物化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