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正>眼镜蛇科Elapidae已知349种(Pyron&Burbrink,2012),其中眼镜蛇亚科Elapinae 130多种,分隶18个属(Lawson et al.,2005;赵尔宓,2006)。该亚科蛇类具神经毒,形态各异,身体大小差别很大。某些体形较大的物种或类群,如眼镜王蛇属Ophiophaqus、眼镜蛇属Naja、曼巴蛇属Dendroaspis等,具有较高的经济和观赏价值,因而受到较多的关注和研究。然而,该亚科中体型较小的种类,如中华珊瑚蛇属Sinomicrurus物种,由于它们攻击性弱、生活隐匿、野生数量较少、标本不易获得等原因,却  相似文献   

2.
冯德进 《蛇志》2013,25(1):4-5,35
灵山县地处广西南部,面向东南亚,背靠大西南,濒临北部湾,总面积3558.6km2,辖18个镇389个行政村,人口约162万,属南亚热带地区,优越的自然地理位置和气候十分适合蛇类的生长繁殖。如滑鼠蛇和眼镜蛇主要生长在我国南方,均为国家三级保护动物。其中滑鼠蛇为蛇目游蛇科鼠蛇属动物,自古以来是著名的大型食用蛇,有较高的营养、药用和经济价值;眼镜蛇属眼镜蛇科动物,是一种剧毒蛇,是主要  相似文献   

3.
从12S rRNA基因片段序列研究20种蛇的系统发生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测定了中国产蛇亚目20种蛇约800bp的mtDNA 12S rDNA基因片段序列。所测序列与楔齿蜥的同源序列一起经Clustal X1.8软件比对,共有881个位点,其中变异位点有494个。以楔齿蜥为外群,用NJ法构建了4科20种蛇的进化关系树,对这20种蛇的系统发生关系作了初步探讨。研究结果表明:所研究的4个科20种蛇分成4个支系。第一个支系包括蟒科的东方沙蟒和蟒2种蛇;第二个支系为蝰科3种蛇,即草原蝰、尖吻蝮、竹叶青组成一个单系群;眼镜蛇科的眼镜蛇和银环蛇构成第三个支系;游蛇科的13种蛇构成了第四个支系,其中灰鼠蛇、乌梢蛇和赤链蛇组成一个支系,锦蛇属的7种蛇组成一个单系群,然后它们与前一支系相聚。剩下的颈槽蛇属两种聚类后与赤链华游蛇构成一个支系,并与游蛇科其它蛇组成姐妹群。第四支系首先与第三支系眼镜蛇科聚类,第二支系蝰科构成了三、四支系眼镜蛇科和游蛇科的姐妹群,第一支系蟒科在系统树的最基部,为四个科中较原始的类群。  相似文献   

4.
广西的蛇类资源与蛇伤调查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报道作者在广西壮族自治区 (中国的一个省 )进行蛇类资源和蛇咬伤情况的调查结果。至今为止发现栖息在广西境内的蛇类有 7科 4 2属 96种 ,其中盲蛇科( Typhloidae)、 1种、蟒科 ( Boidae) 1种、闪鳞蛇科( Xenopheltidae) 1种、游蛇科 ( Colubridae) 71种、眼镜蛇科 ( Elapidae) 6种、海蛇科 ( Hydrophiidae) 7种、蝰科( Viperidae) 9种 ,其中有毒蛇 33种。经蛇伤流行病学调查推算 ,广西每年蛇伤病人约 376 0 0例 ,其中约 1 0 1 9例死亡 ,而蛇伤死亡率最高为眼镜王蛇咬伤 ( 5 7.1 % ) ;其次为银环蛇 ,由于抗蛇毒血清供应不足 ,很多边远地区病人因不能及时接受抗蛇毒血清治疗是造成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5.
睡鼠科主要分布于古北界,现已发现的现在种7属14种(Corbet 1980)。Daams(1981)系统的研究了本科,并建议下隶5亚科,28属,现生种仅隶4亚科。即道睡鼠亚科Gliravinae(2化石属),普通睡鼠亚科 Glirinae(6属,现生2属2种),林睡鼠亚科Dryominae(7属,现生3属4种),鼠睡鼠亚科Myomiminae(9属,现生1属2种)及非洲睡鼠亚科Graphiurinae(4属,现生1属1种)。  相似文献   

6.
陈连芽 《蛇志》2003,15(1):16-18
宜春市地处江西中西部 ,辖区 1 0个县市 ,人口 5 2 0万 ,属田少多丘地区 ,气候温和 ,雨量充沛 ,适宜各种蛇类生长繁殖 ,已发现 1 0种主要毒蛇中的 8种 (蝮蛇、五步蛇、眼镜蛇、蝰蛇、竹叶青、烙铁头、银环蛇、眼镜王蛇 ) ,全年均有蛇伤病例发生 ,属蛇伤高发区。毒蛇咬伤是我市广大农村常见病 ,其病情危重 ,病死率较高。 1 3年来 ,我院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毒蛇咬伤 3861例 ,现将救治体会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 3861例 ,男 2 1 0 3例 ,女1 75 8例 ;农民 2 676例 ,占 69.3% ,学生及学龄前儿童 693例 ,占 1 7.9% ,蛇贩和捕蛇…  相似文献   

7.
追命眼镜蛇     
眼镜蛇是一种既美丽又危险的蛇,至少在2000万年前就出现在亚洲和非洲。由于它特有的"皮兜",最初发现它们的葡萄牙探险家把它们称作"戴着帽子的蛇"。我国境内分布的眼镜蛇有两种:中华眼镜蛇,又称蝙蝠蛇、吹风蛇、饭匙蛇,栖息于海拔1500米以下的山地、丘陵、灌丛、草丛、竹丛、农田耕地和住宅附近,主要吃鼠类、蛙类,也食鸟类、蜥  相似文献   

8.
眼镜蛇咬伤的发病机理和诊治   总被引:7,自引:7,他引:0  
李其斌 《蛇志》1991,3(1):14-17
眼镜蛇主要分布于我国长江以南各省,有关全国各地6436例蛇伤病例统计结果,眼镜蛇咬伤占蛇伤发病率的第二位(16.68%),仅次于蝮蛇咬伤(34.37%),病死率1.6%。然而不同的地区发病率不尽相同,邓氏报道(1989)广西河池地区1973年至1985年共收集蛇伤病1人4781例,  相似文献   

9.
眼镜蛇奇闻     
会喷毒液的眼镜蛇会喷毒液的眼镜蛇有两个属:眼镜蛇属和唾蛇属。早在1827年爬行动物学家鲍伊撰写的有关马来射毒眼镜蛇的论著中就已提及。直到1943年布杰才弄清楚了这种特殊的自卫行为的机制。他指出,这种能喷射出3米远毒液的蛇,都有一套自卫模式:皮兜撑开,身体竖起,然后张大嘴。  相似文献   

10.
陈远辉 《蛇志》2002,14(4):64-65
我们从 1 983年至 2 0 0 1年在对莽山蛇类资源调查时发现 ,莽山现有毒蛇资源 3科 1 7属 2 0种(含无毒牙类毒蛇 6种 ) ,其中包括中国特有种——莽山烙铁头蛇。主要致伤蛇种有 8种。符合赵尔宓院士关于中国毒蛇咬伤有关医学地理区划中的低纬地区和中纬地区之间的毒蛇种 [2 ] ,蛇伤发病率也符合赵尔宓院士有关毒蛇咬伤危害区划中的严重蛇害区。现报告如下。1 莽山的毒蛇种类  莽山地区有蛇类资源 4科 2 7属 5 0种 [1] ,其中毒蛇分隶 3科 1 7属 2 0种 (含无毒牙类毒蛇 5属 6种 ) ,分别是蝰科中的白头蝰、尖吻蝮、蝮蛇、原矛头蝮、竹叶青、山…  相似文献   

11.
眼镜王蛇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念  赖小平 《遗传》2010,32(7):719-725
参照近缘物种线粒体基因序列共设计和合成了8对引物, 结合Ex Taq-PCR、TA克隆和步移测序技术, 文章首次获得眼镜王蛇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GenBank登录号: EU_921899)。该基因组全长17 267 bp, 共编码13个蛋白、2个rRNA、23个tRNA-- 其中tRNA-Ile基因发生了复制, 属于一种新的蛇类物种线粒体基因排列模式, 另外还含有2个非编码的富含AT的控制区。除了8个tRNA基因和1个蛋白基因由L链编码外, 其余均由H链编码, 其中H链编码基因的A和T含量接近, 而L链上A的含量则明显高于T。基于21种蛇合并的“12S+16S”rRNA基因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表明, 眼镜王蛇属与眼镜蛇属亲缘关系较近, 两者与环蛇属共同构成一个单系群。作为国内外眼镜王蛇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的首次报道, 上述结果对于蛇类物种分子系统发育和进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蝮亚科蛇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序列分析及其系统发育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对中国产蝮亚科(Crotaline)亚洲蝮属(Gloydius)6种蛇(其中短属蝮取自两个不同地区)[短尾蝮Gloydius brevicaudus (Stejneger).黑眉蝮Gloydius saxatilis(Emelianov),蛇岛蝮Gloydius shedaoensis(Zhao),雪山蝮Gloydius strauchii(Bedriaga),高原蝮Gloydius strauchii monticola monticlal (Werner),乌苏里蝮Gloydius ussurriensis(Emelianov)]与竹叶青属竹叶青蛇Trimeresurus stejnegeri Schmidt共7种蛇8个个体测定了789bp或744bp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序列,用MEGA1.02软件分析了其碱基组成及变异情况,以游蛇科链蛇属半棱鳞链蛇Dinodon semicarinatus序列为外群,用PAUP4.0b2软件构建最简约分子系统树,结果显示,竹叶青蛇在全部受试物种中处于原始地位,分布于东北地区的蛇岛蝮,乌苏里蝮,黑眉蝮与浙江与陕西产的短尾蝮所组成的分枝与横断山区的高原蝮,雪山蝮聚集形居的分枝组成姐妹群,支持分布于中国境内的亚洲蝮属蛇种的两个起源及分化地的假说,同时探讨了蝮蛇的分类地位问题。  相似文献   

13.
蛇毒是由蛇产生的用于致猎物于死地的巨毒物质,是大自然神秘莫测地在它们身上调制而成的"礼物",分为神经性毒液和溶血型毒液,其中神经性毒液主要由一种非洲树眼镜蛇分泌,溶血型毒素主要由蝰蛇(蝮蛇)和  相似文献   

14.
《蛇志》1991,(3)
(单位:市斤)┌────┬──────┬───────┬────┬───┬────┬───────────────────┐│蛇种类 │活蛇元/斤 │元/斤 │蛇胆 │蛇干 │蛇毒} │蛇皮(元) ││ ├──┬───┼───┬───┤元/斤 │元/斤 │元/斤… ├───┬───┬───┬───┬───┤│ │种蛇│声品蛇│蛇肉 │蛇骨 │ │ │ │4英寸 │5英寸 │6英寸 │7英寸 │8英寸 │├────┼──┼───┼───┼───┼────┼───┼────┼───┼───┼───┼───┼───┤│眼镜蛇 │ │18.00 │…  相似文献   

15.
鉴于目前国内缺乏有关爬行动物皮肤腺的洋细报道,本文通过9属17种蛇类标本的解剖观察,以乌梢蛇属为主对蛇类头部皮肤腺进行了解剖和比较,以利于对蛇类形态机能和演化的比较、分析和探讨。先后共解剖观察蛇类标本48条,包括:乌梢蛇Zaocysdhumnades(5♂2♀),黑线乌梢蛇Z.nigromarginatus(4♂1♀),滑鼠蛇Ptyasmucosus(2号),灰鼠蛇P.korros(2号),黑眉锦蛇Elaphetaeniura(3♂2♀),紫灰锦蛇E.porphyra-cea(1♂1♀),玉斑锦蛇E.mandarina(2♂1♀),红点锦蛇E.rufodorsata(1♂2♀),三索锦蛇E.radiata(1号),翠青蛇Entechinusmajor(2♂1♀),虎斑颈槽…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八色鸫科鸟类的分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岚 《动物学研究》1983,4(3):219-226
八色鸫科Pittidae全世界共记录1属26种(Traylor,1979),其中分布于亚洲南部热带地区的有21种;非洲热带地区2种,新几内亚、澳大利亚2种,所罗门群岛1种。 据郑作新(1976)所列分布于中国的八色鸫科鸟类为2属,7种。最近我们就八色鹎科鸟类在中国分布的属、种的分类问题进行了研究,现将有关问题提出讨论。  相似文献   

17.
蓝洲  李其斌 《蛇志》2013,25(1):64-65
眼镜蛇(Naja naja atra)是我国常见毒蛇,在广西其蛇伤发生率占所有蛇伤病人的26.3%[1],而近年来有增加的趋势。目前,眼镜蛇已经在国内人工繁养成功,且在南方已进行规模家庭养殖,是南方地区农民致富产业之一。特别是广西,作为中国养蛇大省,从业人员时有被眼镜蛇咬伤的事故  相似文献   

18.
[目的]扩增颈棱蛇蛇毒金属蛋白酶基因,并对其进行系统进化分析。[方法]通过PCR方法扩增颈棱蛇蛇毒金属蛋白酶基因,使用Lasergene Meg Align 8.1.3软件对多个蛇种的蛇毒金属蛋白酶序列进行比对,使用MEGA 6.06对颈棱蛇和其它蛇种的蛇毒金属蛋白酶氨基酸序列进行进化分析。[结果]颈棱蛇蛇毒金属蛋白酶编码区长1 854 bp,编码617个氨基酸残基。该酶的核酸序列与绿栖林蛇、银环蛇、舟山眼镜蛇、圆斑蝰蛇和尖吻蝮蛇的序列相似度分别为82.1%、79.2%、79.1%、75.2%和75.7%,氨基酸序列相似度分别为68.9%、63.3%、63.1%、60.3%和60.1%。进化分析显示,颈棱蛇和同属于游蛇科水游蛇亚科的波加丹游蛇亲缘关系最近,其次为游蛇科美洲钝头蛇亚科的绿栖林蛇,与眼镜蛇科和蝰科这两个科亲缘关系最远,与非洲蛇科的小鳞穴蝰亲缘关系介于游蛇科和眼镜蛇科之间。[结论]蛇毒金属蛋白酶可以作为蛇种进化分析的一种重要参考基因。  相似文献   

19.
蜈蚣被蛇吃     
蜈蚣被蛇吃在中美洲、美国的一些地区及整个南美洲,广泛分布着几种极毒的性呆惰喜隐居的小尾眼镜蛇,属新大陆毒蛇,这几种蛇有鲜红色、黑色、黄色或白色带纹。人们在这里首次观察并记录到蛇食蜈蚣的现象。在一个斜坡上。有一条约30多厘米长的小尾眼镜蛇,它把头伸进一...  相似文献   

20.
经研究整理,我国蛇床属(Cnidium Cuss.)植物有4种,2变种:蛇床(C.monnieri(L.)Cuss.),碱蛇床(C.salinum Turcz.),兴安蛇床(C.dahuricum(Jacq.)Turcz.ex Fisch.et Mey.),滨蛇床(C.japonicum Miq.),台湾蛇床(C.monnieri var.formosana(Yabe)Kitag.)和根茎碱蛇床(C.salinum var.rhizomaticum Ma),对原属蛇床属的两个种做了名称新组合:辛家山亮蛇床(Selinum sinchianum(Fu)Yuan et Li),无油管亮蛇床(Selinum nullivittatum(Fu)Yuan et Li)。对上述种类进行了分类研究、果实显微及扫描电镜观察和花粉粒扫描电镜观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