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研究古栉齿亚纲(Palaeotaxodonta)的详细分类,是一个比较困难的课题,因为在这一亚纲,科以上分类单元之间,栉齿排布、韧带型式、外套湾特征及壳质微细构造类型等分类标志,尚较明显地有些差异,但在科以下的分类单元中,这些差异往往很不明显;有些作者强调的壳顶腔内脊和对肌痕的存在,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异齿亚纲贝类的分类地位。方法:从NCBI数据库下载了异齿亚纲贝类中25个不同种的18S rRNA序列,用MEGA 5.0软件进行序列比对,用3种不同的算法构建出异齿亚纲的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缝栖蛤科最早与其它的7科分开,发生了较大的遗传分化,其余类群以较高的支持率聚在一起。在NJ树与ML树中蛤蜊科与海螂目的海螂科、蓝蛤科、船蛆科和海笋科聚在一起形成一个大支,而在MP树中蛤蜊科又与帘蛤科和蹄蛤科聚为一支。结论:25个不同种并未按照这两个目聚为清晰明确的两个大支,而是相互之间有嵌套。  相似文献   

3.
湖南桃源晚寒武世油栉虫科(Olenidae)三叶虫的两个新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油栉虫科中的三叶虫是西方动物群大西洋型的典型分子。本文所记述的两个新属:湖南油栉虫和黄石壳虫是属于油栉虫科的。这说明,只要沉积环境相似,东方动物群的东南型和西方动物群的大西洋型中的动物群,它们各自就可以有其对应的和类似的特征,是相互向前平行发展的。在分类上,本文建立一新亚科——湖南油栉虫亚科。它包括湖南油栉虫,黄石壳虫和赫定虫三属。新亚科归于油栉虫科。  相似文献   

4.
林英任  现存悌 《菌物系统》2000,19(3):297-301
我国齿裂菌属的4个分类单元,其中包括2个新种:生于青冈」Cyclobalanopsisglauca(Thunb.)Oerst.「上的青冈齿裂菌(Coccomyces cyclobalanopsis Y.R.Lin&Z.Z..Li sp.nov.)和生于香叶树(Lindera communis Hemsl.)上的福建齿裂菌(C.fujianensis Y.R.Lin&C.T..Xiang sp.no  相似文献   

5.
作者1988年在中国科学院登山科学考察丛书《西藏南迦巴瓦峰地区昆虫》的脉翅目(Neuroptere)论文中,曾发表有栉角蛉科(Dilaridae)2新种,其中小栉角蛉Dilar pumilus Yang(:197—198,图  相似文献   

6.
记述中国叶蜂科、蔺叶蜂亚科、斑栉叶蜂属2新种,白股斑栉叶蜂Brykella albofemorata sp.nov.和大斑栉叶蜂B.magna sp.nov.。提供了栉爪叶蜂族Anisoarthrini分属检索表,描述了斑栉叶蜂属属征,编制了斑栉叶蜂属分种检索表。  相似文献   

7.
栉姬蜂属Banchus Fabricius 1798隶于栉姬蜂亚科Banchinae栉姬蜂族Banchini。主要特征是小盾片顶端具中刺或尖突;腹部第2和第3背板折缘宽约为该节长的0.7倍,有褶稍分开;下颚须5节,第4节端部稍扩大而扁平;唇基端缘中央具一缺刻;无胸腹侧脊;腹端部多少侧扁;产卵管很短。以寄生于裸露性的鳞翅目幼虫为主,包括斑蛾科、尺蛾科、天蛾科、舟蛾科、毒蛾科、波纹蛾科、夜蛾科、蛱蝶科,特别是在土中化蛹的夜蛾科幼虫;  相似文献   

8.
我国齿裂菌属的4个分类单元,其中包括2个新种:生于青冈[Cyclobalanopsisglauca(Thnb.)Oerst.]上的青冈齿裂菌(Occomycesce=yclobalanopsisY.R.Lin&Z.Z.Lisp.nov.)和生于香叶树(LinderacommunisHemsl.)上的福建齿裂菌(C.fujianensisY.R.Lin&C.T.Xiangsp.nov.)。为新种提供了拉丁文和汉文描述及形态图。模式标本存放在安徽农业大学森林保护教研室(AAUFP)。  相似文献   

9.
华东地区鱼蛉二新种(广翅目:齿蛉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记述华东地区鱼蛉二新种,均为齿蛉科(Corydalidae)的鱼蛉亚科(Chaulioinae),江西斑鱼蛉(Neochauliodes jangxiensis Yang et Yang)采自祁禄山,灰翅栉鱼蛉(Ctenochauliodes Rriseus Yang et Yang)采自黄山,模式标本均保存在北京农业大学昆虫标本室.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南海硇洲岛潮汐带栉江珧(Atrina pectinata)样品相关可培养细菌的多样性。【方法】采用纯培养法和基于16S r RNA基因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法对样品中可培养细菌(含放线菌)的类群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用补充0–25%(质量体积比)Na Cl的MA、MH和NA培养基从栉江珧样品中分离到125株细菌。在形态观察和部分生理生化实验结果的基础上去冗余,选取90个代表性菌株进行基于16S r RNA基因序列的系统发育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这90个分离菌株分属于3个大的系统发育类群(Gamma-proteobacteria、Firmicutes、Actinobacteria)、6个科、10个属,可分为33个物种。优势类群为厚壁菌门(Firmicutes)(56株,62.2%)和γ-变形杆菌亚门(Gamma-proteobacteria)(31株,34.5%)。大多数菌株与其系统发育关系最密切的已知物种的典型菌株之间存在一定的遗传差异(16S r RNA基因序列相似性为95.7%–99.9%),其中有5株可能代表新的分类单元(Potential new taxa)。分析表明,菌株JSM 112024可能代表了盐单胞菌科(Halomonadaceae)的一个属一级新分类单元;菌株JSM 112019、JSM 114045、JSM 114058和JSM 114083可能分别代表盐弧菌属(Salinivibrio)、芽孢杆菌属(Bacillus)、盐单胞菌属(Halomonas)和枝芽孢菌属(Virgibacillus)的新物种。【结论】湛江硇洲岛潮汐带栉江珧中存在较为丰富的可培养细菌物种多样性和系统发育多样性,并潜藏着较多的新微生物类群(物种)。  相似文献   

11.
根据Lehtinen,P.T.,1967建立的分类系统,管网蛛科共分为九属。我从云南省和贵州省所收集到的七种标本,经研究,与该科中的任何一属的特征都不完全相同,故建立一新属:三栉毛蛛属Tricalamus gen.nov.。  相似文献   

12.
全齿目(Pantodonta)和裂齿“目”(Tillodontia)是早第三纪时分布于北半球的古老有蹄类。关于它们的分类位置曾有过不少争论,但最近一些年来似乎已有了定论,一般都把它们作为哺乳动物纲的两个独立的目,对每个目的内容也很少有重大争议。最近几年,我国发现了大量的古新统全齿类和一些裂齿类的化石。这些化石的时代较早,并具有许多重要特征,对于这两个类群的起源、分布与系统关系及分类提出了一些新的问题。在本文中,我们根据近年来亚洲、主要是我国南方红层中新发现的古新世及始新世化石,对全齿目和裂齿目系统发育方面存在问题的现状与历史过程,作简略的评述,并对这两大类动物的各高级分类阶元(目、亚目、科)的起源与系统发育关系进行探讨,提出一个新的分类系统。  相似文献   

13.
记述寄生于松阿扁叶蜂Acantholyda posticalis Matsumura幼虫的姬蜂科1新记录种:亮栉姬蜂Ctenopelma luciferum(Gravenhorst),对其分类地位、形态特征、分布及寄主进行了记述,并对该姬蜂的生物学进行了初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报道我国齿裂菌属的 5个分类单元,其中多角齿裂菌 Coccomyces muttangularis Y. R.Lin & Z. Z. Li sp. nov,中国齿裂菌 C sinensis Y. R Lin &  Z. Z. Li sp. nov.和山矾齿裂菌 Csymploci Y.R Lin & z.z.Li sp.nov.是新种,辐射状齿裂菌Cradiatus Sherw为中国新记录。提供了新种的拉丁文简介、汉文描述和形态特征图。模式标本存放在安徽农业大学森林保护教研室(AAUFP)。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记述了伪脊齿兽科的两个新属,伟锥脊兽和健壮粤脊兽。文中除对以上两属进行了较详细的描述和对比外,还建立了一新科——伪脊齿兽科,并进一步讨论了伪脊齿兽科的分类位置,以及与冠齿兽科的关系问题。到目前为止,伪脊齿兽科共包括五属,分布仅限于亚洲晚古新世,与冠齿兽的关系较为密切,但还不能肯定究竟哪个属可能是冠齿兽的直接祖先。  相似文献   

16.
为了确定COI基因序列分析在蚋科中的分类地位,本研究测定了双齿蚋(Simulium bidentatum) COI基因序列,分析该基因序列特征;下载与其同源性较高的12个蚋种的COI基因序列15条,进行同源性分析和分子系统发育研究。结果显示,双齿蚋COI基因序列(DQ534946)与S. notiale、S. snowi、S. nyssa等蚋种的COI基因序列同源性最高,在贝叶斯分析所构建的分子系统进化树中,不同蚋组的序列各自聚成一枝,双齿蚋序列(DQ534946)未与其他任何蚋种聚为一枝。研究结果表明,双齿蚋COI基因序列与蚋亚属序列同源性较高,COI基因序列分析能较好建立蚋亚属内组间关系,双齿蚋未与其他蚋组序列聚为一枝,分类至淡足蚋组并不合适,支持分类至阿根蚋组。本研究进一步明确了COI基因序列分析在蚋科分子系统发育研究中的意义,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双齿蚋在蚋科的分类争议。  相似文献   

17.
蟋蟀音齿的研究(直翅目:蟋蟀总科)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应用扫描电镜观察了蟋蟀总科中3科5属10种蟋蟀的音齿形态结构。研究采用沿着音锉伸展方向的正面观察和横着音锉伸展方向的侧面观察2种方法。研究结果表明,蟋蟀类昆虫音齿形态结构在种间、属间都存在明显差异,而种内差异极小,据此可以作为蟋蟀分类的一项重要特征。同时对音齿特征给予了详细描述,并从分类角度进行了必要的讨论。  相似文献   

18.
刘第墉  焦耘 《古生物学报》1990,29(1):115-124
前言百余年来,虽然人们对栗蛤类(Nuculids,双壳纲)代表的构造特征及分类位置多有研究和报道,但正如L. R. Cox(1959)在“原鳃类的地质历史及栉齿类瓣鳃纲的双重起源”一文中所说:“Nuculacea超科和Nuculanacea超科的早期化石代表是相当难以区分的,如某些侏罗纪的Nuculana按分类位置属Nuculanacea超科,但未见均质结构。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记述栉眼蚤属中华栉眼蚤亚属Ctenophthalmus(Sinoctenophthalmus)HopkinsetRothschild,1966的三个新种:绩溪栉眼蚤,新种Ctenophthalmus(S.)jareisLietZeng,sp.nov,兴安栉眼蚤,新种Ctenophthalmus(S.)xinganensisLietXengsp.nov.和信宜栉眼蚤,新种Ctenophthalmus(S.)xinyiensisPanetLi,sp.nov.并对其宿主关系、地理分布以及分类特征之应用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0.
近50年来,随着甲壳动物分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特别是近代采集技术的发展,广泛进行了远洋、深海以及洞穴甲壳动物的调查,发现了不少新的物种和类别,填补了甲壳类进化路线上的空白,丰富了系统发育的内容,至今已知种已达38721种,并建立更多较高级的分类单元,而整个甲壳类至少作为节肢动物门下的一个总纲,有些作者认为应提升为亚门或门。目前分类系统的排列主要根据Moore and McCormick(1969),但个别分类单元随着当今的发展略有改变。Calman(1909)在甲壳纲Crustacea下设立五个亚纲:鳃足亚纲Branchiopoda,介形亚纲Ostraeoda,桡足亚纲Copepod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