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王彦阳  梁广文 《昆虫学报》2012,55(3):367-370
为了明确中华真地鳖Eupolyphaga sinensis Walker在自然界的分布及土壤性质对其存活的影响, 运用森下氏分散指数(Morisita’s index of dispersion)研究了中华真地鳖种群空间格局; 测试了4种不同土壤含水量(16%~29%)条件下中华真地鳖的卵孵化率与若虫存活率, 还测试了以野外不同来源土壤(山脚栖息土、 堆肥、 菜园土、 蘑菇料发酵土和黄砂红壤土)饲养时中华真地鳖若虫的存活率。结果表明, 中华真地鳖若虫在室外为聚集分布, 成虫为均匀分布, 从地面到40 cm的土壤深度都分布有中华真地鳖。土壤初始含水量21%和24%的卵孵化率最高, 其他含水量的卵孵化率均显著较低(P<0.05), 土壤初始含水量29%时的若虫存活率最低。堆肥、 山脚栖息土更适合中华真地鳖生存。结果可为该虫的采集、 饲养和深入研究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为了明确中华真地鳖Eupolyphaga sinensis Walker在自然界的分布及土壤性质对其存活的影响,运用森下氏分散指数( Morisita's index of dispersion)研究了中华真地鳖种群空间格局;测试了4种不同土壤含水量(16%~29%)条件下中华真地鳖的卵孵化率与若虫存活率,还测试了以野外不同来源土壤(山脚栖息土、堆肥、菜园土、蘑菇料发酵土和黄砂红壤土)饲养时中华真地鳖若虫的存活率.结果表明,中华真地鳖若虫在室外为聚集分布,成虫为均匀分布,从地面到40 cm的土壤深度都分布有中华真地鳖.土壤初始含水量21%和24%的卵孵化率最高,其他含水量的卵孵化率均显著较低(P<0.05),土壤初始含水量29%时的若虫存活率最低.堆肥、山脚栖息土更适合中华真地鳖生存.结果可为该虫的采集、饲养和深入研究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温度对越冬期中华真地鳖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恒温30℃、室温10℃和室外冬季变温条件下研究了越冬期中华真地鳖Eupolyphaga sinensisWalker的生长、蜕皮和存活情况。结果表明:在食料充足的条件下,适当加温可增加中、低龄若虫体重,减少死亡率,并可蜕皮,对其生长发育有促进作用;越冬温度对大龄若虫及成虫生长发育的影响不明显,但存活率影响较明显。恒温30℃的条件下可使越冬期雌成虫产卵。  相似文献   

4.
为了阐明温度对中华真地鳖Eupolyphaga sinensis Walker.各虫态存活率、发育历期、卵孵化率的影响,及温度对中华真地鳖保护酶活性的影响,分别测定了中华真地鳖在不同温度(18℃,22℃,26℃,30℃和34℃)下饲养对存活率、发育历期、卵孵化率,及保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温度对中华真地鳖的存活率和发育历期有显著影响,在18℃、22℃、26℃、30℃下中华真地鳖存活率分别为0.45、0.49、0.55、0.56,显著高于在34℃下0.27的存活率(df=4,20;F=7.414;P=0.001)。相同温度下雌性若虫期发育历期大于雄性若虫期发育历期。在这5个温度下,卵期分别为74.6,65.9,53.3,44.5,39.4 d(F=24.251;df=4,20;P0.05);雌虫世代发育历期分别为286.2,258.6,228.2,198.6,182.5 d(F=72.846;df=4,20;P0.05);雄虫世代发育历期分别为263.3,232.6,216.2,186.4,169.3 d(F=38.332;df=4,20;P0.05)。中华真地鳖体内存在着清除自由基的SOD、POD、CAT保护酶系统,且不同温度饲养对保护酶POD、SOD活性、CAT的活性有明显的影响(P0.05),其中CAT活性在26℃最高,在34℃最低;POD活性在26℃和30℃下最高,在34℃下最低;SOD活性在30℃下最高。结合发育历期、存活率和卵孵化率考虑,26℃和30℃可做为人工大规模饲养的参考温度。  相似文献   

5.
中华真地鳖雌虫产卵习性及其卵的发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室内饲养条件下,通过对不同月龄的中华真地鳖EupolyphagasinensisWalker雌成虫产卵量调查,并对卵块的质量品级和发育进度进行划分。结果表明1月龄至3月龄中华真地鳖的产卵能力较强;饱满、无破损、形状规则的卵块孵化较好;在卵的各发育阶段,卵块和卵粒的形态变化较明显,以此确立了卵发育的分级标准。  相似文献   

6.
中华真地鳖中肠主要消化酶的活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中华真地鳖EupolyphagasinensisWalker为研究材料,测定人工饲养和野生地鳖虫在不同生长阶段消化酶的活性以及温度及pH对人工饲养地鳖虫中肠消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地鳖虫生长发育过程中,蛋白酶和脂肪酶活性随发育而逐渐增强,淀粉酶活性却随发育而逐渐减弱。在低龄若虫、高龄若虫和成虫阶段,人工饲养地鳖虫蛋白酶活力比野生地鳖虫低,人工饲养地鳖虫淀粉酶和脂肪酶活力比野生地鳖虫高;在30~60℃的范围内,人工饲养地鳖虫蛋白酶、淀粉酶的适宜温度范围为40~50℃,脂肪酶的适宜温度范围为35~45℃;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的适宜pH范围分别为6.5~7.5,5.6~6.4和7.5~8.5。  相似文献   

7.
中华真地鳖的生殖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解剖分析中华真地鳖EupolyphagasinensisWalker雌雄内生殖系统和外生殖器的构造,比较不同生长期雌虫的内生殖系统变化,并依据雌虫外生殖器和最后一腹节的构造叙述了地鳖虫卵鞘的形成过程。结果表明:中华真地鳖雌性附腺和雄性附腺发达;雄性外生殖器的阳体结构较为复杂;雌虫外生殖器、腹末构造与卵鞘表面形态的形成有必然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目的]花绒寄甲Dastarcus helophoroides是天牛类林木蛀干害虫的主要天敌昆虫,为提升花绒寄甲的人工繁育技术和繁育质量,在不同环境温度下,测试了不同体型大小的花绒寄甲对成虫死亡率和产卵量的影响.[方法]按成虫体型大小将花绒寄甲分成较大、较小和中等3组,根据前期不同温度下的饲养经验,分别测试成虫在20、24和28℃下的存活率和产卵量.[结果]体型相同的个体随环境温度升高死亡率增加;20℃时体型小的死亡率高,24℃和28℃各组死亡率无显著性差异;中等个体组在24℃和28℃下的产卵量大于在20℃下的产卵量;同一温度条件下,体型显著影响雌虫的产卵量,体型大者产卵量高.[结论]体型大小对成虫死亡率影响不明显,但对产卵量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9.
中华真地鳖生物学特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中华真地鳖Eupolyphagesinensis系夜出性昆虫 ,其活动主要发生在夜间 ,1 9~ 2 4时活动最盛 ,且蜕皮高峰主要集中在后半夜。该文描述了初龄若虫的形态特征 ,对若虫的发育历期、蜕皮时间及卵鞘的孵化进行了研究 ,并比较了中华真地鳖若虫的消化道 ,提出了地鳖虫食品开发的流程 ;同时简要论述了地鳖虫基础研究及药用和食用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在22℃条件下,研究中华通草蛉对光周期的敏感性,结果表明:中华通草蛉属短日照滞育型,在短光照条件下饲养获得的成虫进入滞育状态,诱导成虫滞育的临界光周期为12.5小时到13小时。成虫期本身是诱导成虫滞育的最关键虫期,只有当羽化的成虫处于短光照条件下时才能进入滞育状态。成虫期之前其它虫期的短光周期经历能延长成虫在长光照条件下的产卵前期。三龄幼虫和预蛹期比成虫期前的其它虫期对光周期的变化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11.
白蜡窄吉丁Agrilus planipennis Fairmaire是近年来发生和危害严重的国际性检疫害虫。为了了解不同饲养条件和种内个体间相互感知对成虫生物学的影响, 本研究采用群体饲养、 单对饲养、 无隔离单雌饲养、 视觉隔离单雌饲养和嗅觉隔离单雌饲养等5种处理, 在室内测定了白蜡窄吉丁成虫的寿命、 取食量、 产卵量和产卵历期等参数的变化。结果显示: 隔离饲养降低了白蜡窄吉丁成虫的寿命和繁殖力, 且不同处理下白蜡窄吉丁成虫的寿命和取食量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 但产卵量的差异不明显(P>0.05)。其中无隔离单雌饲养时成虫的平均寿命最长, 为32.40 d, 群体饲养的寿命最短, 为20.77 d, 且单雌饲养的寿命均比单对饲养和群体饲养的长。单雌饲养的3种情况下, 视觉隔离条件下的日均取食量最大, 为156.16 mm2, 嗅觉隔离的最小, 为107.35 mm2; 无隔离饲养条件下雌虫的产卵量最大, 产卵历期也最长, 分别为98.33 d和21.33 d。这些研究结果表明, 白蜡窄吉丁种内个体间相互感知的阻断对成虫的取食、 发育和繁殖活动存在明显影响, 且嗅觉在其种群内的交流活动中作用最重要, 其次是视觉。此外, 个体之间的相互干扰或竞争对白蜡窄吉丁成虫的寿命和繁殖力也可能存在一定的影响。这为生产上采用隔离措施如营造混交林带防治该虫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董坤  董艳  罗佑珍 《昆虫知识》2004,41(2):157-160
对黑带食蚜蝇成虫所需的饲养空间、光照及补充营养物初步进行了筛选 ,并探讨了蚜虫、寄主植物及补充营养物对其成虫产卵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 3 0cm× 3 0cm× 3 0cm养虫笼内同时提供大麻、玉米和油菜 3种鲜花粉并辅以光照饲养效果最佳 ,平均每雌产卵量 468粒 ,最高达 70 1粒 ,孵化率88 4%,产卵前期 1 1 5d ,雌雄成虫寿命分别为 5 5 5和 5 6 8d。试验还表明 ,提供蚜虫及其寄主植物可使成虫正常产卵 ,带蚜的莲花白叶片作为其成虫产卵载体植物着卵量最高  相似文献   

13.
为明确荔枝蒂蛀虫Conopomorpha sinensis成虫对不同LED光的趋性行为反应,初步筛选出该虫趋光性不同的光色并进一步研究其对成虫繁殖生物学特性的影响,以期为今后研发特异性强且绿色高效的荔枝蒂蛀虫灯光防控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本文采用对比实验法,测试了荔枝蒂蛀虫雌蛾对9种供试光源的趋性行为反应,并进一步研究夜间LED光照射对荔枝蒂蛀虫成虫交配率、繁殖力及寿命的影响.结果显示,荔枝蒂蛀虫雌成虫对不同LED光的趋光反应率由高到低为:蓝(445~450 nm)>紫(400~405 nm)>红(655~665 nm)>蓝绿(475~480 nm)>橙(600~605 nm)>绿(515~520 nm)>黄(570~575 nm)>白(400~700 nm)>黑暗>紫外(365 nm),试虫对紫外光表现出明显的避光性,对7种单色光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趋光性,其中对黄光和白光的趋光率在50%以下.在繁殖生物学方面,夜间50 lx的LED黄光和白光持续照射能使荔枝蒂蛀虫成虫的交配率由93.75%降低至50%以下,且产卵前期延长,雌蛾产卵量显著降低.此外,夜间不同LED光源照射能抑制已交配荔枝蒂蛀虫雌蛾产卵活动,白光照射组的单雌日均产卵量降低程度最大,为50.71%,黄光次之(48.96%),蓝光最小,为38.06%.综上所述,荔枝蒂蛀虫雌蛾对LED白光和黄光的趋光性较弱,夜间适当的LED白光(400~700 nm)和黄光(570~575 nm)持续照射可有效降低成虫交配率和繁殖力,该结果对促进LED白光干扰防控荔枝蒂蛀虫技术的优化升级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沟眶象Eucryptorrhynchus scrobiculatus和臭椿沟眶象E.brandti是取食单一寄主臭椿Ailanthus altissima不同部位的钻蛀性害虫。二者成虫羽化后交配之前均需补充营养,且取食臭椿不同部位(叶柄、1年生枝、2~3年生枝、主干)对其雌成虫生殖系统发育的影响差异显著。就臭椿沟眶象雌成虫而言,只有取食主干才能够产卵;而对沟眶象雌成虫来说,则只有取食2~3年生枝的无法产卵。本研究使用臭椿的4种不同部位(叶柄、1年生枝、2~3年生枝、主干)饲喂这两种象甲成虫,利用ELISA试剂盒测定两种象甲的3种解毒酶(谷胱甘肽转移酶、羧酸酯酶和细胞色素P450)和3种消化酶(胰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的酶活性。结果表明,两种象甲中后肠的6种酶活性在取食不同寄主部位后发生显著性差异。其中,臭椿沟眶象雌成虫取食主干显著降低其中后肠的CarE酶活性,沟眶象雌成虫取食2~3年生枝能显著提高中后肠的CarE酶活性,同时降低中后肠AMY酶活性。本文明确了寄主植物不同部位对这两种象甲成虫中后肠消化解毒酶活性的影响,分析了两种象甲初羽化雌成虫补充营养造成生殖系统发育差异的原因,对后续...  相似文献   

15.
中华真地鳖在饲养池内的分布格局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运用扩散系数、聚集指数、平均拥挤度、聚块性指数和负二相参数等指标比较分析了中华真地鳖EupolyphagasinensisWalker在饲养池内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显示 ,中华真地鳖在饲养池内的空间分布格局为聚集分布 ,并喜好聚集在饲养池的边缘。随着虫口密度的增大 ,向饲养池中央扩散。  相似文献   

16.
【目的】蚊虫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嗅觉系统, 例如寻找宿主和产卵场所等。中华按蚊Anopheles sinensis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疟媒介之一, 但有关中华按蚊嗅觉信号传递过程的研究甚少。本研究旨在克隆和表达分析中华按蚊的气味结合蛋白(odorant binding proteins, OBPs)基因, 为进一步研究中华按蚊嗅觉传递的分子机制奠定基础。【方法】通过分析中华按蚊的转录组数据克隆气味结合蛋白基因, 采用RT-PCR和实时定量PCR技术分析该基因在成虫不同组织和在吸血前后的表达模式。【结果】克隆到一个气味结合蛋白基因, 命名为AsinOBP1 (GenBank登录号为KJ958382)。AsinOBP1基因开放阅读框长435 bp, 编码144个氨基酸, 具有典型的6个半胱氨酸位点。RT-PCR组织表达谱分析发现, AsinOBP1在检测的所有成虫触角、下颚须、喙和头部组织中都有表达, 而在足和去掉头部以外的躯体组织中不表达。定量分析发现AsinOBP1在雌蚊触角中的表达水平最高, 吸食血液后, AsinOBP1的表达水平显著下降; 仅用小鼠气味处理后, AsinOBP1的表达水平也显著下降。【结论】研究结果说明AsinOBP1可能是嗅觉组织特异性表达的基因, 与雌蚊寻找宿主等行为有关, 其功能还需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7.
The reproductive attributes of commercially-produced Trichogramma platneri, T. minutum and T. pretiosum reared from eggs of both Ephestia kuehniella and Sitotroga cerealella were monitored at 25 C. The age-specific fecundity, longevity and progeny sex ratio and adult size were determined for individual females from all six combinations of Trichogramma and rearing host, using E. kuehniella as the experimental host. Rearing host had a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the lifetime fecundity, 3-day fecundity and longevity of all three Trichogramma species. In general, the performance of T. minutum and T. pretiosum was better when reared from S. cerealella, but that of T. platneri was superior when reared from E. kuehniella. The lifetime fecundity of the Trichogramma species was linearly related to longevity and the ranking between species was T. pretiosum > T. minutum > T. platneri. The age-specific pattern of oviposition for T. platneri was distinctly precocious, with 40% of its lifetime fecundity oviposited on the first day, in contrast to 17-24% for the other two species. Progeny sex ratio over the lifetime of the Trichogramma females was slightly male biased and differed significantly from 0.5 for T. minutum and T. platneri. Daily sex ratio for parasitoids reared from the most productive rearing host was female biased only for the first day of oviposition for T. platneri in contrast to the first 5-6 days of oviposition for the other two species. There was little evidence that any of the reproductive attributes of these Trichogramma species, reared from small host eggs, was dependent on the size of the adult females.  相似文献   

18.
【目的】本文旨在明确营养状况不同造成的梨小食心虫Grapholitha molesta(Busck)雌、雄蛹重量差异对其羽化的成虫产卵量、产卵期、寿命及下一代(F1)幼虫发育的影响。【方法】室内条件下,通过不同的饲养方法,获得个体重量不同的梨小食心虫雌、雄蛹,待其羽化交配后,记录其产卵量、产卵时间和成虫寿命;卵孵化前后,分别测量卵和初孵幼虫大小,计算卵孵化率,统计幼虫发育历期。【结果】雌蛹重量对梨小食心虫的成虫产卵量影响显著,其重量与产卵量呈正相关(y=15.505x-59.292);同一条件下,雌蛹与雄蛹重量也呈正相关(y=0.823x-0.538)。同时,雌蛹重量对成虫产卵期影响也较大,蛹重大的个体羽化的雌虫比蛹重小的个体羽化的雌虫产卵高峰期提前1 d;较重、中等和较轻蛹羽化出的雌虫个体每天产卵量高于10粒/雌的时间分别为9~10,7和5~6 d;产卵量高于5粒/雌的时间分别为12~13,9和6~7 d。而雄蛹重量对产卵量、雄成虫寿命影响没有明显影响。较轻的蛹羽化的雌成虫寿命比较重蛹羽化的雌成虫短2~3 d;而雄蛹重量对其羽化的雄成虫寿命影响没有明显规律。雌、雄蛹重量对其羽化成虫的卵孵化率、卵和初孵幼虫的大小影响均不显著,对F_1幼虫发育历期影响也不显著。【结论】梨小食心虫雌蛹重对羽化成虫的产卵量和产卵期等影响显著,田间防治时应注意在不同条件下完成发育的个体,尤其是雌虫,由于营养差异引起的个体大小对随后种群增长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