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认识海珊(张景欧)先生将近二十五年,其间虽然接触的机密不多,而海珊先生给我的影响却不少,特别是最近三年我们在复旦大学共同工作,过從很密,认识最深,因而使我感动的地方也最多。 记得1951年冬天,我还在江南大学教课的时候,有一天上午海珊先生打电话问我借尤佛洛夫氏的“昆虫与气候”一书,我问了他的住处跑去看他,才知道他因病请假從北京回上海休养,准备写些关於“蝗虫’的稿子(中华书局约稿),而且有以写稿终身之意。  相似文献   

2.
听说我们要对他进行采访,张安居主任一再地推辞,几经周折,他才极不情愿地让我们坐在了他的面前。在这次难得的采访中,我们的话题很自然地从大熊猫开始。这位学兽医出身的大熊猫专家,先后供职于成都动物园和成都市园林局。如今,他已不再担任市园林局局长的职务,只任...  相似文献   

3.
在美丽,富庶的江苏省常熟市郊区——辛庄乡界善村,有一家规模颇大的中外合资企业——常熟市蛇业公司,近年来异军突起,令人瞩目。金秋十月,记者慕名来到这家公司采访,公司总经理徐之伟,常务经理热情地接待了我,徐总经理幽默地说:“我最近工作比较忙,一般的记者我是不接受采访的,但是你例外,因为你是我们自己刊物的记  相似文献   

4.
许根俊 《生命的化学》2001,21(3):182-185
王应睐先生已经离开了我们、离开了我们的研究所 ,远远地离去了。可是每当我走进生化大楼 ,我就听到他的稳重而又带着匆忙的脚步声 ,听到他那略带福建口音的呼唤声。我无论如何也接受不了他已经永远离开了我们这一事实。在他最后的日子里 ,我去华东医院看他 ,当我退出他的病房时 ,他两次召我回去 ,似乎有什么话要交待 ,可是我两次回到他的身边 ,他却发不出声音。我递去铅笔 ,他那颤抖的手 ,却写不出一个字来 ,这成了我的终身遗憾。1 95 7年 ,我来到生理生化所。当时 ,中国的大学里还没有生化系 ,国外生物化学也大都是依附在生理系或化学系 ,…  相似文献   

5.
何淑舫 《生理学报》2008,60(2):307-308
张先生离开我们已经四个多月了,但他的音容笑貌仍不时浮现在我的脑海中.尤其当春节来临的时候,更是想念他.因为每年春节我们都去给他拜年,这是多年的惯例,今年却没有了,心中感到空落落的.于是我取出去年春节与他的合影,张先生微笑着坐在我们当中,看上去他是那样的健康而慈祥,由此引起了我对很多往事的回忆.  相似文献   

6.
我与琥珀     
正由于我的作品《琥珀精灵》,我在琥珀收藏这个圈子已经小有名气。接到编辑的约稿,和洪河主任的拜托,直觉无可推脱。但我写科研文章是不合适的,那不是我。我应该分享我的心得,这是我独有的。我想大家也会很好奇。2006年末,我的第一块昆虫琥珀得自于广州的市中心——地铁商业区"流行前线"。那个卖水晶饰物的商店现在已经不存在了。当时,我花了两百多元买下一  相似文献   

7.
<正>我敬爱的导师陈孟勤教授突然离我们而去,这不禁令我感到十分悲痛和怅然若失,因为我从此失去了导师的教导和指引,同时我国生理学界也失去了一位有战略眼光的领导者和长辈。春节前我带学生去看望他,当时尽管他身体已很羸弱,但仍能和我们谈笑,并关心和询问我的研究和系里的工作。我们当时还和他的家人商量在今年五一节他生日时给他庆祝90大寿,没有想到他很快就驾鹤西去,节前一晤竟是永别!  相似文献   

8.
接到王德宝先生仙逝的消息时 ,我感到深深的悲痛。我和他共事多年 ,195 9年我从有机所回到生化所时 ,分配到了王先生的组里。有一段时间 ,我和他共处一室 ,王先生给我讲他在美国的生活和他回国时的困难。他是一位很和蔼可亲的人 ,我生气的时候 ,他常常对我说“别着急嘛” ,使我平静下来。他也是一位很耐心的人 ,如果他对我们的实验结果有不同看法 ,他会平静地与我们讨论。我至今仍能快乐和感激地回忆起我和王先生共事的那段时光 ,我从他那里学到很多。196 6年我回柏林后 ,我被洪堡大学医学系微生物研究所录取 ,开始攻读博士学位。根据当时的…  相似文献   

9.
主编的话     
<正>今年是《生理学报》(以下简称学报)创刊90周年。中国生理学会常务理事会和学报编委会决定编辑出版一期"庆祝《生理学报》创刊90周年"学术专辑,邀请学界资深院士、学报前任主编和本届编委会的编委为专辑撰稿。令我感到高兴的是,学报的约稿得到这些被邀请人的积极响应,使本期专辑得以如期出版。在此,我谨向各位撰稿人致以衷心的谢意。在本期专辑里,我们发表了杨雄里、韩济生和陈宜张三位院士以及姚泰、朱培闳和赵志奇三位前任主  相似文献   

10.
正我最后一次见到郭礼和老师是去年年底在华东医院,他因心衰住院,我和黄芳一起去看望他。那时,他身体已有所好转,胸腔积水大多退去,我们询问了病情,他便和我们谈起心衰导致胸腔积水的原因,还评点了医生用药的局限性。那神情全然不像是在讲自己的病情,倒像是在实验室和我们讨论着一个实验的结果,我记得我们还聊到了老师正在研究的羊膜细胞的临床应用。我当时还担心,平日里老师是否也是这样和主治医生交谈的,因为我猜想医生大多并不喜欢对诊治方案有自己看法的病人,除非他也是个爱好科学研究的人。  相似文献   

11.
<正>当前我们在长江中下游江湖关系认识和治理方面存在很多误区,为了获得更多专业的剖析,本刊记者先义杰于2017年3月采访了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的姜加虎研究员。他从自己多年的一线科研经历入手,向我们介绍了对相关热点问题的认识体会,希望引起足够的反思。  相似文献   

12.
作为"生物炼制细胞工厂的科学基础"这一国家"973"项日的首席专家,中科院微生物所所长助理、中国生物工程学会副秘书长马延和老师的工作可称得上是日理万机,但他仍于百忙中抽出时间接受了我们的采访,令我们感动;谈到请他为广人读者介绍近年来备受关注的我国生物炼制技术,他态度谦逊,思维敏捷,从丰厚的科研经验中加以归纳和总结,令我们欣佩,也使我们获益匪浅.  相似文献   

13.
陈宜张 《生理学报》2008,60(2):309-310
2007年9月,中秋节前,我到建国路张香桐先生家去看望他。下午三点钟到他家,因为张先生平时都在书房里和我们谈话,他的家人带我到书房间坐下,告诉我,张先生午睡刚起来,走路有点气喘。我就走到张先生的寝室,看到他坐在椅子上,起身和我打招呼、握手,我发现他讲话时有点气喘,谈了没有多久,我看他讲话比较累,就告辞了。张先生起来送我,他慢慢地走出来,  相似文献   

14.
张英才 《生理通讯》2007,26(3):59-60
刘教授是我的老师。从1960年学校创立至1987年他退休离开生理教研室,我在他的指导下工作已有三十个年头了。其实,既使他离开了生理教研室,我们还是经常能聆听到他的教诲,受到他的鼓励和支持,有机会随时向他请教。这样算来,我们之间的师生情谊已有四十年了。四十年的漫长时日,他倾心传授了他的一切,他的科学思想和工作作风,  相似文献   

15.
我国著名生物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应睐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不幸于2001年5月5日晚7时10分和我们永别了.从此,我们党失去了一位为发展我国科学事业奋斗终身并做出卓越贡献的优秀党员,科学界失去了一位享誉世界的杰出科学家,他的同行、同事和学生失去了一位诚挚的良师益友.今天,他虽然离开了我们,但是他的科学业绩和崇高品德将永远铭记在我们的心里.我最早认识王应睐先生是1946年.当时我有幸考取公费去英国留学,而王先生那时刚从英国回国担任前中央大学医学院生物化学教授.王先生在英国学习和工作8年,对英国生物化学的教学和科研情况非常熟悉.因此,我求见王先生向他请教,去英国学习生物化学在选择学校和导师等方面请他指点.王先生热情接待了我这个年青的学生,详细地回答了我的问题.他强烈建议我去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他认为,剑桥大学是世界上少数几个最活跃的生物化学研究中心之一,不仅在生物化学各个分支领域都有世界知名的科学家,在各相关学科,也都实力雄厚,加以学术空气浓厚,对学习和进行研究工作十分有利,他还建议我师从他自己的导师Keilin教授.他说Keilin教授不仅在学术上有崇高的国际学术地位,并且为人厚道,对中国学生也好.他还给我写了一封推荐信,叫我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去求见Keilin教授,请求帮助.  相似文献   

16.
采访陈永林老先生的时候他正在从一次摔伤中康复,85岁高龄的他因伤走路不大方便,却仍然在家奋笔疾书。1975年,离改革开放还有5年,文革仍未结束,陈老先生一行人第一次参加了人与生物圈计划会议,虽然在那特定的历史时期受到了一些限制,但仍是受益匪浅,这为之后成立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做了铺垫。老先生多年来一直关心着该计划在中国的发展,病中的他还为我们的工作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我的老朋友 目前广播记者登珠峰到达的最高记录保持者,是我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高级记者,张小平。六年前他挂职到西藏,任的官职是西藏广播电视局副局长。三年到期时,又被西藏最高领导给留下来了。 在他的办公室,别人都称他张局长,而我是可以叫他老张的人。我们不仅是同事,而且兴趣、脾气相似,相投,是在同事中不可多得的朋友。  相似文献   

18.
王应睐先生已经离开了我们,离开了我们的研究所,远远地离去了。可是每当我走进生化大楼,我就听到他那稳重而又带着匆忙的脚步声,听到他那略带福建口音的呼唤声。  相似文献   

19.
植物基因工程与分子育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74年基因工程概念出现不久,我即开始了植物基因工程研究可行性的调查。1978年成立植物分子遗传研究组。通过组内同志和历届研究生以及协作单位同志一起进行的植物基因工程和有关分子遗传问题的研究,将分子育种推向了现实。目前我已退休,趁本刊约稿之便,谈谈十余年来开展工作的想法和做法,祈读者指正。  相似文献   

20.
在庆祝中国生理学会成立六十年之际,我不由想起学会的创始人,我的良师益友林可胜教授。我们认识较早,在一起相处多年,相互有较深的了解,所以,虽然美国著名消化生理学家戴文波特(Davenport)教授及国内孟昭威等都已著文详细介绍了他的生平,我仍想就我所知补充几点,使我们更加认识到他的性格本质及爱国热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