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3.
《四川动物》2017,(5)
2014年10月—2016年6月,采用野外定点观察的方法系统观察雷山髭蟾Vibrissaphora leishanensis的繁殖生态习性。研究表明:雷山髭蟾求偶、交配、产卵均在水体中进行;繁殖期在每年的9月底至12月底,11月中旬最集中;雄性的体长和体质量均显著大于雌性;繁殖行为包括筑"巢"、鸣叫求偶、抱对、产卵,雄蟾单个鸣叫,抱对时雄蟾主动。有共用一个"巢"穴抱对产卵的习性和集群产卵的行为。卵群直径65.13~100.47 mm,平均77.73 mm±9.47 mm(n=54);窝卵数162~394粒,平均226.79粒±7.89粒(n=54);卵径2.06~5.18 mm,平均3.82 mm±0.91 mm(n=270);孵化期为107~157 d,平均127.71 d±7.38 d(n=54)。 相似文献
4.
5.
为了研究腾冲拟髭蟾(Leptobrachium tengchongense)的繁殖期鸣声特征,2018年2月27日,利用TASCAM DR-40专业录音机,在野外录制了6只个体总共78个有效鸣声,随后利用Raven Pro?v.1.5声音分析软件对鸣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繁殖期的雄性腾冲拟髭蟾发出求偶鸣声及竞争鸣声两种不同类型鸣声,均为单音节鸣叫,且鸣声主频均为1.31~1.50 kHz。求偶鸣声的时长为(147±30.1)ms,所含脉冲数为(15±2.4)pulses/s;竞争鸣声为雄蟾听到附近其他个体鸣叫后所发出的较拖长的鸣声,其鸣声时长为(610±187.0)ms,所含脉冲数为(28±10.7)pulses/s。不同个体之间的鸣叫时长和鸣叫间隔存在差异,这可能与个体的体型大小有关,但需要更多的数据去证实。我们根据调查结果,分析讨论当前腾冲拟髭蟾所面临的主要威胁及其保育策略。 相似文献
6.
崇安髭蟾视网膜的组织结构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光镜和电镜下观察了崇安髭蟾视网膜的组织结构,着重探讨感光细胞和神经节细胞的形态,计数及分布。结果表明,其视网膜组织结构符合脊椎动物的基本模式。视我膜总厚度为143μm。感光细胞总数约250只,几乎全是视杆,似视锥的光感受器不超过3%。神经节细胞总数21万,从节细胞等密度图上看出在视盘背侧沿鼻颞独有一个高密区,即视条。比较神经节细胞的密度分布及光 镜和 感光细胞形态结构及其分布,认为发髭蟾视网膜的 相似文献
7.
8.
两种髭蟾的Ag—NORs,C—带及核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叙述和比较了峨眉髭蟾和哀牢髭蟾的核型,C-带和Ag-NORs,结果表明两者有下列相同方面:2n=26(6+7)、除No.3为SM外,其余诸对概为M,次缢痕和Ag-NoRs位于6q,并都表现出异形现象,No.1长臂有长度异形,但所增染色体片断不呈现C-带正染,C-带正染主要是在各对染色体的着丝点区域,另外No.2短臂近着丝区域亦为正染。这些表明二者之间有很大的核带型同源性。但是二者间在核型的某些对应染色体之间,在相对长度(6对)和臂比值(2对)方面有显著性差异,故可推测其机制是相互易位和臂间倒位。另外,哀牢髭蟾未发现与性别相关的异形性染色体。 相似文献
9.
峨眉髭蟾精子形态结构及分类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透射电镜、扫描电镜和光学显微镜对峨眉髭蟾(Vibrissaphoraboringii)精子的形态和超微结构研究的结果表明:峨眉髭蟾的精子具角蟾科物种精子基本的形态和结构特征,即精子头部呈螺旋状,尾部呈弯曲状;精子具锥形的顶体、纤维束构成的穿孔器、平行排列的中心粒和双轴丝;线粒体位于尾部;精子核窝不明显、无轴纤维和波动膜等特征。此外,对已有报道的角蟾科和无尾类物种精子的特征进行分析比较表明:(1)角蟾科精子细胞核呈螺旋状,中心粒平行排列,尾部具双轴丝等结构不同于无尾类其他科精子的结构,具有明显的科间差别;(2)角蟾科精子各部的量度,尾部线粒体的分布和数量,以及轴丝的排列等特征在属间和种间表现出明显的差异;(3)峨眉髭蟾和东南亚拟髭蟾指名亚种精子的形态和超微结构存在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采用石蜡切片与苏木精-伊红染色及扫描电镜,对雄性峨眉髭蟾Leptobrachium boringii的角质刺及其周边皮肤进行了显微结构和亚显微结构的观察。显微结构观察发现,峨眉髭蟾的角质刺属于皮肤衍生物,突起呈倒"V"形。角质刺由表皮和真皮构成,表皮为复层扁平上皮,可分成4层;最外层细胞角质化,细胞轮廓不清,被染成深红色。真皮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分辨不出致密层与疏松层,其内未见皮肤腺,但有少量色素细胞与毛细血管分布。表皮嵴伸入到真皮层,在以往的无尾两栖类研究中未见报道。角质刺基部可见皮肤褶翻起将其包裹在内,皮肤褶向上延伸形成角质刺。扫描电镜观察表明,角质刺顶端呈锥形的"小山丘"状,表面可分辨出表皮细胞轮廓,细胞为呈覆瓦状排列的角质化细胞。角质刺与皮肤交界处为多边形的角质化细胞。角质化上皮细胞的上表面与下表面均具有凹凸不平的花纹结构,细胞之间以镶嵌的方式连接。 相似文献
11.
雷山髭蟾卵团自然状态下发育观察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7年11月至2008年4月在贵州雷公山自然保护区对雷山髭蟾卵团的自然发育进行了观察.研究区域位于海拔1500~1600 m的中山地带.雷山髭蟾11月中旬在森林溪流水中交配产卵,共发现6个产卵场和23个卵团.参照赵尔宓的蛙类胚胎及蝌蚪发育分期,将雷山髭蟾卵团发育分为3个阶段.早期发育阶段,从产下卵到原肠胚晚期,此阶段肉眼不能辨别卵粒变化情况;中期发育阶段,即神经板期到鳃血循环期,肉眼能识别出卵粒变化;晚期发育阶段,即角膜透明期到蝌蚪下水自由游泳.观察结果表明:未受到冰雪冻凝卵团早期发育平均为60 d,中期74 d,晚期12 d,总计146 d.受到雪灾冻凝的卵团早期发育平均为109 d,中期22 d,晚期13 d,总计144 d.经t检验,非冻凝的卵团和冻凝的卵团在早期和中期发育时间存在极显著差异,而晚期和总的发育时间无差异,说明雷山髭蟾胚胎早期发育若因外界不利因素延迟,会在后期自动调节发育速度,加快发育. 相似文献
12.
13.
应用透射电镜、扫描电镜和光学显微镜对峨眉髭蟾(Vibrissaphora boringii)精子的形态和超微结构研究的结果表明:峨眉髭蟾的精子具角蟾科物种精子基本的形态和结构特征,即精子头部呈螺旋状,尾部呈弯曲状;精子具锥形的顶体、纤维束构成的穿孔器、平行排列的中心粒和双轴丝;线粒体位于尾部;精子核窝不明显、无轴纤维和波动膜等特征。此外,对已有报道的角蟾科和无尾类物种精子的特征进行分析比较表明:(1)角蟾科精子细胞核呈螺旋状,中心粒平行排列,尾部具双轴丝等结构不同于无尾类其他科精子的结构,具有明显的科间差别;(2)角蟾科精子各部的量度,尾部线粒体的分布和数量,以及轴丝的排列等特征在属间和种间表现出明显的差异;(3)峨眉髭蟾和东南亚拟髭蟾指名亚种精子的形态和超微结构存在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18.
19.
20.
野生画眉鸟繁殖生态习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作者历时7年,通过对湘中山区定点观察调查,在画眉鸟的求偶,占区、营巢、产卵、孵卵、育雏等行为习性方面,获得许多宝贵的资料,其中画眉鸟每年产卵窝数,画眉鸟的机警性,窝雏性比等资料,与以往教科书或专著中有关记载颇不相同,这些发现,可供进一步研究画眉鸟的繁殖生态习性作参考,并为画眉鸟的人工繁殖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