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鲈鱼Lateolabrax japonicus(Cuvier et Valenciennes)为我国近岸的咸淡水鱼类,常栖息于河口。肉质鲜嫩,年产量在1,000吨上下,是我国的经济鱼类之一。 我国有关鲈鱼的吸虫研究,秦素美(1933)在青岛发现双冠冕吸虫Stephanostomum bicoronatum(Stossich,1883)Fuhrmann,1928;林秀敏(1963)在闽江淡水鲈鱼发现海鲫冠冕吸虫Stephanostomum ditrematis(Yamaguti,1939)Manter,1947与等肠属的未定种Isocoelium sP:唐仲璋、唐崇惕(1963)在福州发现冠扇盘牛首吸虫Rhipidocotyle cornatum Tang et Tang,1963。在海产鲈鱼体内,未发现这些种类。在日本报道以鲈鱼为宿主的有Opecoelus lateolabracis Yamaguti,1958;Isocodium mediolecithale Ozaki,1927;  相似文献   

2.
1953年夏,重庆大学地质系乐森璕教授在四川江油县观雾寺附近铺路石板上发现了盾皮鱼类(Placodermi),化石。此类鱼化石在我国仅发现有棘鱼目(Acanthodii)及胴甲目(Antiarchi),而且材料比较破碎。关于节甲目(Arthrodira)的化石,这在我国还是初次发现。节甲类鱼化石发现在欧洲的约达46属;在北美的约达35属,包括的种很多,在亚洲方面如西伯利亚等地也有—些发现。此类鱼化石今在我国泥盆纪地层中发现,对于泥盆纪地层的区域对比,该类鱼的地理分布及系统演化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王明 《昆虫学报》1992,35(3):358-361
作者曾于1986年首次报道了在我国四川省汶川县卧龙地区发现的指虻属(Isshikia)一新种——汶川指虻。本文再次记述了在我国海南省发现的另一指虻属新种——海南指虻。另外同时记述在我国西藏地区发现的瘤虻属(Hybomitra)一新种——黑须瘤虻。模式标本均保存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相似文献   

4.
银杉(Cathaya argyrophylla Chun et Kuang)是我国特有的珍稀濒危植物,本世纪50年代初期首先在我国广西花坪林区和四川金佛山林区相继发现,随后又在湖南舜皇山和贵州大娄山发现,1986年初在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大瑶山老山林区(海拔1000-1250米)  相似文献   

5.
关于Archaeoperisaccus属在中国云南东部的发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关Archaeoperisaccus的记载及其在我国的发现Archaeoperisaccus属的孢子,形态特殊,特征明显。曾在美国的阿拉斯加、加拿大的北极地区和苏联西部的蒂曼(Timan)等地有所发现。长期以来,该属的孢子在这些地区,一直当作晚泥盆世早期的指示化石。但是,Coquel等(1977)报道在伊朗的晚泥盆世晚期(upperFamennian)的地层中也有该属的发现。近年来,在我国云南东部泥盆纪地层中,也常发现Archaeoperisaccus 的分子。  相似文献   

6.
太谷核不育小麦是1972年在我国山西太谷县发现的、受显性雄性不育单基因(TaI)控制的天然突变体,在小麦中尚属首次发现(邓景扬和高忠丽1982)。由于仅在少数植物中发现过显性雄性核不育  相似文献   

7.
最近,玉门矿务局吐鲁番勘探大队吴忠兴同志,在吐鲁番盆地老第三系中,采集了几个哺乳类的牙齿。很清楚的是一种原始的恐角兽类(Dinocerata)的化石,属于过去发现于蒙古人民共和国上古新统格沙头组(Gashato)中的原恐角兽属(Prodinoceras)。这个发现在地层及古生物上有很大意义。因为这是我国境内首次发现的古新世哺乳类化石;因此,也是我国目前唯一知道的古新统脊椎动物化石层位。在古生物方面,恐角兽类化石,过去我国仅在内蒙二连伊尔丁曼纳层中,发现过一种时代较晚(晚始新世),和相当特化的戈壁兽(Gobiatherium),吐鲁番盆地原始类型的发现是这方面知识上一个重要的进展。  相似文献   

8.
多毛纲栖管化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在我国东部沿海许多地点的早第三纪地层,发现不少有管状结构的化石标本;在新疆和西藏也有类似的发现。其中,江苏北部的管状化石,经笔者的初步研究,确定为环节动物门(Annelida)多毛纲的栖管化石(Polychaeta)。鉴于这类化石,我国过去很少有人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在我国一些地区,相继发现二叠纪菊石的新材料,特别是云南丽江、青海格尔木、西藏妥坝龙潭组的阿拉斯菊石科(Araxoceratidae)分子的发现,以及贵州安顺轿子山长兴组底部Paratirolites的发现,对探讨Araxoceratidae的发源、迁移,以及我国长兴阶与苏联外高加索多腊沙姆(Dorashamian)及伊朗的阿里巴士(Ali Bashi)组的对比,具有较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在我国一些地区,相继发现二叠纪菊石的新材料,特别是云南丽江、青海格尔木、西藏妥坝龙潭组的阿拉斯菊石科(Araxoceratidae)分子的发现,以及贵州安顺轿子山长兴组底部Paratirolites的发现,对探讨Araxoceratidae的发源、迁移,以及我国长兴阶与苏联外高加索多腊沙姆(Dorashamian)及伊朗的阿里巴士(Ali Bashi)组的对比,具有较重要的意义,笔  相似文献   

11.
萧釆瑜 《昆虫学报》1974,(3):318-324
本文记述了在我国发现的猎蝽六种,包括四个新种和两个在我国的首次纪录。其中属于毛猎蝽亚科(Holoptilinae)一种,飒猎蝽亚科(salyavatinae)四种及新猎蝽亚科(Centrocneminae)一种。还讨论了这几个亚科和盗猎蝽亚科(Piratinae)在我国所记载的种类,并附以属种的检索表。 毛猎蝽亚科Holoptilinae 这是一个较小的亚科,在我国福建曾记载一属一种:Holoptilus viverra(Walk.);现在广西南宁又发现一个新种,记述如下: Holoptilus silvanus新种(图1)  相似文献   

12.
正鸮属(Strigea Abildgaard,1790)在吸虫分类学上隶属于鸮形科(Strigeidae Railliet,1919)鸮形亚科(Strigeinae Railliet,1919)的鸮形族(Strigeini Dubois,1936)。在本族中已有6个属,包括了在我国发现的侧鸮属(Laterostrigea Yang,1962)。就中以正鸮属发现较早,发现的虫种也较多。据Yamaguti(1958)整理,正鸮属列有32种(包括亚种在内);另加Bisseru(1956)报告的四个新种:S.neotides,S.lilensis,S.cuncumae,S.rhodesiensis;Bezubik(1958)报告的S.raabei新种;又在Skrjabin(1960)专著中,增添了二种:S.gracilicollis Dubois et Fain,1956和S.plogadis Dubinin,1938;此外,在我国也发现过一个新种S.egretta Yang,1962,合计起来,约有39种。本文报告在我国广州鸟体内检出的五新种正鸮属吸虫,拟定的学名如下:  相似文献   

13.
银钟花(Halesia macgregorii Chun),属被子植物,安息香科(Styracaceae)、银钟花属(Halesia)。稀有,为国家3级保护植物。现状银钟花(Halesia),全世界共有6种,其中北美产5种,我国仅产1种,分布于华东、华南和华中各省(区)。我国的银钟花植物,最早由我国著名植物学家秦仁昆先生在浙江最南部与福建北部交界的泰顺县(Taishun Xian)的东北麻平山区发现。接着先后在广东、广西、湖南、福建、江西和浙江等省(区)的山地林中陆续发现,目前都是间断星散分布在海拨300米以上的山脊坡地林窗中、也还没有发现重大用  相似文献   

14.
在“托莫特壳类(tommotiid)在我国的发现”一文中已经指出,在我国发现有小寒武古杯(Cambrocyathellus)(袁克兴、章森桂,1983,32、33页),限于篇幅,未加详谈。由于Cambrocyathellus在我国的发现,为我国与西伯利亚地台等地区早寒武世早期地层对比等问题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我们的标本见于川北-陕南早寒武世中期的仙女洞古杯组合中。在仙女洞组的标准地点四川南江沙滩,Cambrocyathellus主要分布在仙  相似文献   

15.
三节茧蜂属Acampsis Wesmael是屏腹茧蜂亚科中的1个小属,全世界仅知1种。本文新添在我国发现的2个新种:中华三节茧蜂A.chinensis sp.nov.(陕西)和湖南三节茧蜂A.hunanensis sp.nov.(湖南)。这是本属在我国的首次发现,也是在东洋区的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6.
《化石》1975,(1)
我国的麋鹿(又称四不像鹿)是一种珍贵的动物,今天只在动物园中驯养,可是在古代,却在我国的某些地区大批生活着。在北京附近,曾发现几十万年前的麋鹿化石;在河南安阳,曾发现殷商时代的麋鹿骨胳。近年来,江苏省南通地区也多次发现古代的麋鹿骨胳。一九七○年海安县章郭公社出土一对麋鹿  相似文献   

17.
同足亚纲Tuzoia在华南的初次发现*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潘江 《古生物学报》1957,(4):523-526
在中国已发现的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化石有三叶虫纲(Trilobita)、昆虫纲(Insecta)和甲壳纲(Crustacea)。在华南甲壳纲中已发现的有介形虫亚纲(Ostraco-da)、古介形虫亚纲(Archaeostracoda)和鳃足亚纲(Branchiopoda)。其它,如Xeno-poda、蔓足亚纲(Cirripedia)以及本文所描述的同足亚纲(Homopoda)还未见到正式的报导。至于同足亚纲仅在我国東北烟台附近的中寒武纪地层内发现过,与三叶虫  相似文献   

18.
在泥河湾层中发现纳玛象头骨化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72年夏天,在河北省阳原县泥河湾村附近发现了一具完整的纳玛象头骨化石。这个标本是我国纳玛象类第一次发现的较完整的头骨。化石发现在泥河湾村西半公里的早更新世“泥河湾层”中(图版II_2)。野外地点编号:72120。该地点地层剖面(图1)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广西龙胜花坪林区和四川南部金佛山的群山之中,生长着一种高大的针叶乔木,树身高达20余米,婷婷玉立,挺拔秀丽,枝叶繁茂,这就是银杉(见图)。它自1956年在我国发现以后,引起世界植物学界的很大兴趣,是继1945年在我国川鄂交界地带发现水杉以来又一次发现的我国特产的“活化石”。银杉,几千万年前广布于北半球欧亚大陆,但是到新生代晚期以后,地球上气候渐渐变冷,到了第四纪又发生了大量冰川。冰川侵袭欧亚大陆,使银杉濒  相似文献   

20.
与鄂西巨猿共生的南方古猿牙齿化石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南方古猿化石最早发现在非洲。自从1924年达特(Dart)发现第一个南方古猿的头骨以来,已有头骨、肢骨和骨盆等大量的南方古猿材料从非洲的南部和东部发现。从已发现的地理位置来说,这些材料都集中在非洲大陆,它们的分布范围是否更广大?在我国境内有否南方古猿化石存在?这是一个有趣的问题。过去,在我国华南的一些洞穴堆积中最常见的高等灵长类化石为猩猩的牙齿,此外就是巨猿下颌骨和大量牙齿的发现。关于巨猿的系统地位至今仍有争论,但除了巨猿以外,在我国有没有可能找到类似南方古猿的化石是一个未解决的问题。孔尼华(G.H.R.Von Koegniswaid,1957)曾经提出在我国华南存在“裴氏半人”的问题。他所列举的牙齿都购自香港中药店,缺乏明确的地点和层位,其形态依据也还有疑问。 1968年春,我所一个野外组在湖北巴东县中药材经理部收集的动物化石中发现了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