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不同温度(从30°至58℃)处理的离体蛙视网膜,冷却后在室温(15℃左右)的情况下引导ERP,R_2振幅随处理温度不同而有不同的变化,处理温度不超过40℃,对R_2几乎没有影响,其振幅与对照组相近。用40℃以上至50℃以下的温度处理后,R_2显著加大,尤其是47~48℃处理后,R_2达最大值,为对照组的2.57倍。用50℃及更高温度处理后,R_2又急剧下降,且低于对照值。经58℃处理后,R_2基本消失。此外,这种变化还与处理时间长短有关,若缩短加温时间,则分别需要在更高一些的温度处理,R_2振幅才依次增大、减小和消失。本文对上述变化,从温度影响视细胞外段膜结构液晶态的流动性和有序性的角度,进行了初步的讨论。  相似文献   

2.
我们测定了温度对两种全视杆细胞视网膜动物(大鼠和蛤蚧)ERP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5℃至48℃的范围内,大鼠的R_2振幅随环境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几乎呈线性关系。超过48℃,R_2振幅又下降。经不同温度处理后,若处理温度不超过40℃,两种动物的R_2振幅与未经温度处理的对照组一样,证明在40℃以下,R_2振幅随环境温度升高而增大的效应是可逆的。若经45°-48℃处理后,R_2振幅则增大,此后又随处理温度的增高而下降,至53℃(大鼠)和56℃(蛤蚧)时,几乎完全消失,说明处理温度超过45℃时,R_2振幅的变化是部分不可逆的。  相似文献   

3.
1.在低温条件下,记录蛙离体视网膜的ERP,所得结果如下:未经加温处理过的及用400℃处理过的视网膜,在低于50℃的环境中记录到的ERP,与在室温(150℃)环境下记录到的ERP相比较,R_1略有增大,而R_2却明显减小。用47℃处理过的视网膜,在低于50℃的环境中记录,R_2的振幅值仍然较大,要比未经加温处理或经40℃处理者大4.5倍。2.用5%戊二醛磷酸缓冲溶液浸泡过的蛙视网膜,在室温条件下记录ERP时,不论是未经加温处理过的,还是事先用47℃处理过的蛙视网膜,都可使R_2消失,而只保留R_1。若用不含戊二醛的磷酸缓冲溶液浸泡蛙的视网膜,记录到的ERP,R_1和R_2都保留。  相似文献   

4.
1.在低温条件下,记录蛙离体视网膜的ERP,所得结果如下:未经加温处理过的及用40℃处理过的视网膜,在低于5℃的环境中记录到的ERP,与在室温(15℃)环境下记录到的ERP相比较,R_1略有增大,而R_2却明显减小。用47℃处理过的视网膜,在低于50℃的环境中记录,R_2的振幅值仍然较大,要比未经加温处理或经40℃处理者大4.5倍。2.用5%戊二醛磷酸缓冲溶液浸泡过的蛙视网膜,在室温条件下记录ERP时,不论是未经加温处理过的,还是事先用47℃处理过的蛙视网膜,都可使R_2消失,而只保留R_1。若用不含戊二醛的磷酸缓冲溶液浸泡蛙的视网膜,记录到的ERP,R_1和R_2都保留。  相似文献   

5.
金柑是果皮和果肉同食的柑果类型,对采后处理要求极为严格。该研究以金柑(Fortunella crassifolia)为材料,研究了其经30、40和50℃热水浸泡后果实的腐烂率、失重率、可溶性固形物、硬度、有机酸、细胞渗透率以及抗氧化酶活性变化。结果表明:经30℃热水处理5 min的果实失重率高于对照,而经40℃和50℃处理的果实失重率低于对照或差异不显著。经热水处理的果实总酸含量略低于对照,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在18%上下波动且差异不显著。热水处理可提高果实硬度,降低贮藏前期果实细胞渗透率以及贮藏过程中果实过氧化物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激发过氧化氢含量升高,可有效降低贮藏过程中金柑果实腐烂率,但不同采收期的金柑所需的热水处理温度和时间不同。对于1月初采收的果实,处理时间为5 min或10 min可降低果实腐烂率;2月初采收的果实,40℃或50℃热水处理10 min可有效降低果实腐烂率;3月初采收的果实,当处理温度达到50℃,处理时间达到10 min,才可有效降低果实腐烂率,且对果实品质没有明显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6.
不同温度对经吡虫啉处理的异色瓢虫捕食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不同温度条件下,测定经亚致死剂量(LC25)的吡虫啉处理的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Pallas)对蚜虫的捕食能力.结果显示,不同温度对药剂处理后的异色瓢虫的捕食量、寻找效应、捕食功能等方面都有显著影响.异色瓢虫24 h内捕食量,在20℃和25℃下处理组显著高于对照组,而30℃下则处理组显著低于对照组.不同温度下,吡虫啉处理组与对照组功能反应模型均为符合HollingⅡ型,但其参数均发生了变化.异色瓢虫处理组的瞬时攻击率(a),在20℃和25℃下,处理组均高于对照组,30℃时则低于对照组;异色瓢虫对猎物的处理时间也显示出相同的趋势,20℃和25℃时,处理组比对照组处理时间均有所缩短,而30℃下处理时间稍有延长.  相似文献   

7.
为开发利用沙漠植物花花柴的耐高温特性,就花花柴对高温耐受性进行了探测。采用不同的温度(40、45和50℃)处理花花柴幼苗,分别在不同温度的不同处理时间段用传统方法测定了花花柴幼苗的相对电导率和MDA含量、SOD、POD和CAT的活性变化,台盼蓝组化染色面积,并利用隶属函数法综合分析了这几个指标对评价花花柴对高温耐受性的可靠性。结果显示,(1)花花柴幼苗在40℃条件下,随着胁迫时间延长,叶片相对电导率和MDA含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其保护酶系统的活性随处理时间的延长逐渐升高,台盼蓝染色几乎无着色。(2)在45℃条件下,处理2-8 h时间段,各项生理指标变化不显著,而在处理12 h以后,相对电导率、MDA含量显著增加,保护酶活性显著降低;台盼蓝染色面积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大。(3)在50℃处理时,花花柴幼苗叶片的MDA含量、相对电导率逐渐升高,且呈显著水平,其保护酶活性在处理1 h时达到最高,之后显著降低;台盼蓝染色面积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大、着色变深。通过隶属函数法综合分析表明这5个指标可作为花花柴耐高温性的评价指标,且花花柴对40℃不敏感,对45℃可耐受8 h左右,对50℃能耐受1 h左右,表明花花柴对高温具有极强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   

8.
韩瑞东  徐延熙  王勇  戈峰 《昆虫知识》2005,42(3):294-297
将油松毛虫Dendrolimustabulaeformis卵在不同高温下处理80min后的试验结果表明,短时(80min)高温(4 0℃)对卵的孵化没有显著影响,但40℃高温的短时(80min)处理,却能显著缩短其发育历期,降低孵化率。将卵置于3 4℃下处理不同时间(0~4h)后移至40℃下80min ,再放回到2 8℃下的试验结果表明,卵历期有随着处理时间的增加而延长的趋势。在40℃下处理不同时间对卵的发育和孵化有显著影响,延长处理时间对卵孵化不利,连续处理8h后卵不能孵化。油松毛虫初产卵持续放置在≥3 4℃高温下不能孵化。  相似文献   

9.
小麦离体叶片经0℃至-10℃低温处理(处理过程中叶片未结冰),于不同处理温度下取样后立即在室温下测定其组织直流电阻及灌流流出液电导的变化。经-4℃或更低温度处理的叶片在测定开始时的组织电阻值比对照下降约30%,灌流流出液的电导随低温胁迫强度的加大而上升。测定开始后的30min内,叶片的组织电阻及灌流流出液的电导均可恢复到对照值。此变化可因CCCP和NaN_3预处理而消失。  相似文献   

10.
选取高低温分别胁迫、协同胁迫以及超声波处理等方式研究了短期物理应激对云芝菌丝体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影响。与未作胁迫处理的对照相比,在低温处理中,10℃较之15℃处理SOD活性整体水平有明显提高,10℃处理2h可使SOD活性提高36.2%,延长处理时间导致SOD活性下降;高温协迫中30℃处理效果优于40℃、50℃和60℃,30℃处理4h,SOD相对酶活可提高至26.8%,延长处理时间和提高处理温度均导致SOD活性下降。高低温协同作用L16(2×42)正交试验结果分析表明,30℃处理2h后10℃处理  相似文献   

11.
单根青蛙肌纤维椭偏特性的温度效应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利用衍射光椭圆偏振参数的变化研究温度(6℃至40℃)对单根青蛙肌纤维内部结构的影响.实验测得,当温度从6℃上升到20℃左右时,衍射光的退偏率r缓慢下降,20℃后r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即在20℃左右处出现一双向变化特性;当温度超过30℃后r急剧减小,在30℃附近呈现一极大值.若温度高于35℃左右时,被肌纤维散射的衍射光消失.由此表明温度变化不仅会导致横桥空间取向改变,而且会引起横桥动力学性质的变化;温度过高时,蛋白质分子的热运动会造成肌纤维内部有序结构的破坏.  相似文献   

12.
短时高温对莲草直胸跳甲成虫存活及繁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短时高温处理研究了40~47℃高温对莲草直胸跳甲Agasicles hygrophila Selma & Vogt成虫存活以及40~44℃对雌成虫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1)处理1h后,随着温度的上升,莲草直胸跳甲雌雄成虫的存活率均随着温度的上升而下降,44℃时,雌成虫的存活率开始显著高于雄成虫;处理温度为40℃时,雌雄成虫存活率也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而下降,7h时,雌成虫的存活率开始显著高于雄成虫。此外,雌成虫致死90%的温度和时间分别高于雄成虫1.31℃和1.29h,均表明雌成虫的耐热能力比雄成虫强,但差异仅在胁迫强度偏大时表现为显著;(2)40~44℃短时高温影响莲草直胸跳甲成虫的繁殖。与对照处理相比,40、42和44℃高温处理1h后,雌成虫的寿命和产卵量变化不显著,但均引起了其产卵前期的延长和10日龄成虫产卵停滞,44℃时,平均停滞时间达2.62d,子代卵的孵化率则从40℃的88.67%下降到44℃的79.84%,44℃时显著低于对照。  相似文献   

13.
酶法制备壳寡糖及其生物学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正交试验方法考察温度、酶浓度、pH对蜗牛酶降解壳聚糖的影响,筛选蜗牛酶降解壳聚糖的最佳反应条件,采用SDS-PAGE方法分析降解产物,制备具有生物学功能的壳寡糖。用不同浓度的壳寡糖处理人肝癌HepG2细胞,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MTT法检测壳寡糖对其增殖的影响,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DNA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凋亡率(AR)。结果表明:蜗牛酶降解壳聚糖的产物主要是聚合度为4以上的寡糖,更多的接近壳六糖。最佳反应条件为pH 4.0、温度40℃、酶和底物质量比为4∶50;壳寡糖质量浓度在2~4 mg/mL时,对HepG2细胞增殖有抑制效应,细胞经壳寡糖处理48 h后,开始空泡化,DNA出现明显的凋亡条带,AR明显高于对照组。在最佳反应条件下蜗牛酶能较好地降解壳聚糖,制备的壳寡糖在一定浓度范围内能通过诱导HepG2细胞发生凋亡而抑制其增殖,其作用呈浓度依赖性。  相似文献   

14.
高温烹饪对动物肌肉组织DNA降解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娅琳 《四川动物》2012,31(2):222-225
目的 探索高温烹饪对肌肉组织DNA降解程度的影响.方法 对牛肉、猪肉和鸡肉样本分别进行以下处理:不同温度烘烤0.5h;100℃沸水中加热不同时间;分别用水煮、油煎、红烧、烘烤烹饪肌肉至熟.分别提取DNA,PCR扩增线粒体DNA上的12S rRNA基因片段,电泳检测PCR产物的变化,并进行DNA序列测定.结果 样品经过不同温度处理均能扩增到目的条带,但条带从140℃开始显著减弱;沸水持续加热20 min、40 min后,3种肉的PCR产物量无显著影响,但加热80 min后,猪肉和鸡肉的PCR扩增产物条带明显减弱;红烧后的肌肉PCR扩增产物量显著减少.结论 温度、烹饪时间及烹饪方式对模板DNA的降解和后续PCR扩增有一定影响,但不影响肌肉组织的DNA可检测性.  相似文献   

15.
通过盐度渐变和温度骤变的方法,分别研究了不同盐度(10、20、30、40)处理和不同温度(18.0℃、21.0℃、24.6℃、29.0℃、32.0℃)处理对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选育群体肝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活力的影响.在实验结束时,盐度10组酶活力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盐度20组SOD活力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盐度40组120 h时,SOD和GPX活力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CAT活力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18.0℃和21.0℃ SOD活力在1、3、6、12、24 h这5个取样时间点均高于对照组,CAT活力在实验结束时(24 h)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1);29.0℃SOD和CAT活力在实验结束时(24 h)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32.0℃ SOD和CAT活力在5个取样时间点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适当的盐度或温度变化可以改变卵形鲳鲹肝抗氧化酶活力,达到机体耐受极限时酶活力下降.  相似文献   

16.
以新鲜葡萄柚(Citrus paradise)种子为材料,使用3种脱水速率处理至约20%含水量,然后用饱和盐溶液平衡至10种不同的含水量,再进行简化的二步法超低温保存;同时,以经过15 ℃、50%相对湿度(RH)条件脱水至含水量约12%的葡萄柚种子为材料,使用程序降温仪进行5个降温速率和3个预冷温度的传统二步法超低温保存。结果表明,葡萄柚种子对脱水敏感,种子含水量越低,成苗率越低。而且,脱水速率越快,对种子的损伤越大,成苗率呈现75% RH>50% RH>15% RH;冷冻处理对种子有进一步的伤害,含水量6%~8%的种子超低温保存效果最佳,但脱水速率对超低温保存的种子成苗率的影响不明显。用传统二步法超低温保存葡萄柚种子,与预冷对照相比,经液氮冷冻的种子成苗率都有明显下降。在预冷对照组中,-2.5 ℃·min-1降温速率的种子成苗率最高,在冷冻保存中-0.5 ℃·min-1和-0.25 ℃·min-1的降温速率最有利于超低温保存。预冷温度从-40 ℃降至-60 ℃,未超低温处理种子的发芽率降低,但超低温处理种子的发芽率提高。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番茄青枯雷尔氏菌强致病力菌株的变异,探索了继代培养、在NB培养基上不同时间培养、不同pH处理7d和15d、不同温度处理1h后对强致病力菌株变异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继代培养的培养代数增加,平均弱化指数成增大趋势,在第10代出现了无致病力菌株;在NB培养基上培养15d时,强致病力菌株已完全转化为不确定菌株和无致病力菌株,在培养30d时,强致病力菌株几乎完全转化为无致病菌株;pH7.0时,处理7d和15d后,强致病力菌株比例均为最大,分别为93.33%和92.22%,pH5.8时,强致病力菌株比例最低,分别为46.67%和31.11%;用不同温度处理强致病力菌株发现,温度50℃时,菌株死亡,温度40℃时,活菌数显著低于其他(4~30℃)处理,强致病力菌株比例为4~40℃所有处理中最低。  相似文献   

18.
低温和光周期对绿盲蝽越冬卵滞育解除和发育历期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探讨温度和光周期对绿盲蝽Apolygus lucorum Meyer-Dür越冬卵滞育解除和发育历期的影响, 系统调查了绿盲蝽越冬卵在不同温度和不同光照组合下的孵化率和孵化时间, 结果显示:绿盲蝽的越冬卵均为滞育卵,低温和光周期对绿盲蝽越冬卵的滞育解除均有影响。2℃的低温处理能够显著促进其滞育解除,在0~65 d范围内,随着低温处理时间增长,其滞育解除时间缩短,未经低温处理的越冬卵T50为68.5 d,低温处理65 d的T50为12.25 d,绿盲蝽越冬卵在2℃低温处理65 d后完全解除滞育;在0~40 d范围内,低温处理时间越长,绿盲蝽越冬卵的孵化率越高,在25℃、全光照的条件下不经低温处理的孵化率为68.65%,低温处理40 d后在25℃的条件下的孵化率达到99.46%。在20~26℃范围内,绿盲蝽越冬卵的滞育后发育历期随着温度的上升而缩短, 随着光周期的延长而缩短。结果说明低温处理能够提高绿盲蝽越冬卵滞育解除率,但不是其滞育解除的必要条件,低温处理与自然变温对绿盲蝽滞育解除的作用相似;高温和长光照能够促进绿盲蝽的滞育解除,缩短发育历期。  相似文献   

19.
【背景】橘小实蝇是重要的检疫性害虫,发生危害严重。有关低温对橘小实蝇成虫羽化的影响尚未见报道。【方法】通过设置不同温度(8、4、0和-4℃)及处理时间(12、18和24 h),研究了橘小实蝇羽化率和羽化时间的变化。【结果】随着温度的降低,橘小实蝇羽化率和羽化时间显著降低和延长。羽化率可从正常温度(28℃)下的100.0%降低至6.7%(0℃);羽化时间可从正常温度(28℃)下的9.0 d延长至12.5 d(0℃)。当温度为-4℃时,橘小实蝇不能正常羽化。【结论与意义】橘小实蝇的耐寒性较差。本研究可为该虫适生区划定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以58个长白落叶松无性系1年生枝条为材料,对其进行低温胁迫处理,探讨不同无性系抗寒差异,结果表明:不同温度和时间的处理条件下,4个落叶松无性系电导率不同,随着低温胁迫时间的延长和温度的降低,不同无性系电导率呈上升趋势。在相同温度及时间处理条件下(-40℃、12 h),58个长白落叶松无性系相对电导率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0.01)。以-40℃、12 h处理下各无性系电导率与对照的差值为指标,利用聚类法进行分析,初步筛选出9个抗寒性较强的无性系(L5、L16、L21、L23、L27、L40、L73、L78和L90),这些无性系可作为抗寒优良无性系进行考察,本研究为落叶松抗寒良种选育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