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试验采用薄层层析分离和分光光度法测定南京地区黄花石蒜和红花石蒜不同生长时期中三种生物碱的含量,黄花石蒜鳞茎中石蒜碱的含量:叶子出土期>开花初期>生长旺盛期>叶子变黄期。加兰他敏和力可拉敏的含量:开花初期>叶子出土期,生长旺盛期>叶子变黄期。开花初期的红花石蒜鳞茎中石蒜碱的含量多于黄花石蒜,而加兰他敏和力可拉敏则相反。黄花石蒜叶子变黄期的叶子中加兰他敏和力可拉敏的含量多于生长旺盛期,而在这两个时期的叶子中加兰他敏均多于力可拉敏。试验结果表明,南京地区两种石蒜在12月叶子出土期和8月开花初期的石蒜碱、加兰他敏和力可拉敏含量较高。此段期间采集药材似较适宜。黄花石蒜(Lycoris aurea Herb)和红花石蒜(Lycoris radiata Herb)均属于石蒜科(Amaryllidaceae)石蒜属,为多年生草本植物。上尾等曾系统地从红花石蒜中先后分出石蒜碱(Lycorine)、多花水仙碱(Tazettine)、伪石蒜碱(Pseudolycorien)、加兰他敏(Galanthamine)和力可拉敏(Lycoramine)等十多种生物碱。Boit等从黄花石蒜中分出石蒜碱和加兰他敏。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洪山海等从紫花石蒜(Lycoris squamigera Maxim)鳞茎中分得19种结晶性生物碱。从石蒜属分出的多种生物碱,其中已知可供药用的有石蒜碱、加兰他敏和力可拉敏等。在一系列的药理研究中,已经证实,石蒜碱具有抗炎,解热和催吐等作用。加兰他敏和力可拉敏对胆碱酯酶具有抑制作用,力可拉敏季铵化后对外周胆碱能效应器的作用增强。石蒜碱、加兰他敏和力可拉敏在国内已进行生产,据有关单位称,得率不稳。本文的目的是分析南京地区两种石蒜不同生长时期中不同部位的石蒜碱、加兰他敏和力可拉敏的含量,这将为药材采集提供有益的资料。  相似文献   

2.
目前已知石蒜科植物含有约一百五十种生物碱。其中有些生物碱具植物生长调节作用。Yamagu-chi (1953)曾以石蒜碱(Lycorinc)或石蒜裂碱(Lycorenine)处理蚕豆种子,降低其细胞分裂。Ceriotti(1967)从水仙鳞茎分离出一种生物碱Narciclasine,强烈抑制小麦侧根的生长,显示似秋水仙素的作用。Toshihiko(1968)从石蒜鳞茎分离得两个植物生长抑制剂Lycoricidinol和Lycoricidine,抑制燕麦胚  相似文献   

3.
以中国石蒜(Lycoris chinensis)与石蒜(Lycoris radiata)为材料,研究其生长发育期鳞茎可溶性糖、蛋白质含量及POD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在花芽分化前期,2种石蒜鳞茎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均增加,并出现峰值,但从花芽分化后期直到花期结束,可溶性糖含量均持续下降;在花期,2种石蒜鳞茎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均处于高水平,花谢后明显下降;石蒜展叶期间鳞茎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明显增加,而中国石蒜花谢后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处于低水平。在花芽分化前期,2种石蒜鳞茎POD活性呈直线上升,但后期POD活性略有降低;花期后,2种石蒜鳞茎POD活性出现短暂的低谷,随后随着气温的降低而出现一致性上升。  相似文献   

4.
石蒜碱抗炎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石蒜碱是从传统药用植物石蒜鳞茎中分离出的生物碱成分.已有研究表明石蒜碱具有良好的抗炎作月除对多种炎症模型都有明确的防治作用外,石蒜碱还可抑制LPS诱导的炎症相关诱导酶类的合成以及多种炎症质的释放.在石蒜碱抗炎的分子机制方面,石蒜碱可显著抑制脂多糖(LPS)诱导的P38和STATs通路的激活,而ERK1/2,JNK1/2和NF-κB通路无影响.  相似文献   

5.
石蒜药用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石蒜属(Lycoris)属于单子叶植物石蒜科,为一类具地下鳞茎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因鳞茎形似蒜头,且喜生于溪谷石缝处,故中文名称为石蒜,别名老鸦蒜、蒜头草、蟑螂花、龙爪花等。因本属植物花色艳丽,花冠形似百合,故英文名有MagicLily、Surprise Lily、Spider Lily等等。石蒜属植物叶带状或扁长线形,翠绿或深绿,丛状,开花时无叶,实心的花葶笔直从鳞茎中抽出,顶生4-8朵花,组成伞形花序;花大且色彩缤纷,蒴果,种子球形,黑色有光泽。目前石蒜属植物已经成为世界著名球根花卉,国内外都进行了大量栽培与商品切花生产,同时石蒜属植物自古在民间即被作…  相似文献   

6.
在栽植前采用0(CK)、60、120和180 mg·L-16-BA、GA3和乙烯利对石蒜〔Lycoris radiata(L’Hér.)Herb.〕和换锦花(L.sprengeri Comes ex Baker)鳞茎进行浸球处理,对花芽分化期内(4月至7月)石蒜和换锦花鳞茎中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和核酸含量的变化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在花芽分化期内,随时间的推移,对照组石蒜和换锦花鳞茎中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和核酸含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并在6月25日(心皮分化期)或7月10日(雌蕊分化期)达到最高值。经60、120和180 mg·L-16-BA、GA3和乙烯利浸球处理后,石蒜和换锦花鳞茎中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和核酸含量在花芽分化期内先逐渐增加,至6月25日或达到峰值后开始下降或继续升高;但与对照相比,随时间的推移,石蒜鳞茎中可溶性糖含量总体上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而换锦花鳞茎中可溶性糖含量或高或低无规律性的变化,但各处理组石蒜和换锦花鳞茎中可溶性糖含量均与对照间有差异;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在进入花原基形成期(5月10日)后始终维持在较高的水平;核酸含量在花芽分化期的前期维持在较低的水平,在雌蕊分化期迅速增加...  相似文献   

7.
自然条件下,4月至7月下旬期间,中国水仙鳞茎的呼吸速率逐渐下降,7月底至8月底开始上升之后又下降。30℃高温下的鳞茎发芽延缓,发芽率下降;15℃低温有利于打破休眠,7月下旬前的鳞茎,其休眠解除所需的低温处理时间长,GA3不能破除,还延缓其休眠时间,萌发率也下降;而7月下旬后的鳞茎,短时间低温或施用GA3均能破除其休眠,提高鳞茎的发芽率和发芽整齐度;乙烯在任何阶段都有助于水仙鳞茎休眠的解除。自然条件下7月下旬前水仙鳞茎可能是内生休眠,其休眠较难打破,需要长时间的低温或施用适当浓度的乙烯,7月下旬后可能是环境休眠,短时间的低温、GA3或乙烯都能破除其休眠。  相似文献   

8.
中国水仙六倍体的诱导和染色体数目的变异(简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水仙(Narcissus tazetta L.var.chinensis Roem)属于石蒜科水仙属多年生草本花卉植物。中国水仙的品种不多,在福建漳州地区主要栽培品种为单瓣水仙,此外,还有重瓣和“金三角”两个品种。中国水仙为三倍体植物,染色体数目为2n=3x=30[1-3],其高度不孕性,只开花不结实,靠子鳞茎进行无性繁殖繁衍后代。由于长期的无性繁殖和病毒感染,现存种质退化、品质下降,花朵数明显减少、香味变淡、生长势差、鳞茎变小、抗性减弱等问题,严重影响了该花卉的进一步生产和发展。因此,采用现代生物工程技术(体细胞杂交技术、转基因技术等)改良中国水仙,培育中国水仙新品种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9.
石蒜(Lycoris radiata Herb.)是一种传统的中药.分别利用HP高效液相色谱仪(LC1100)和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TAS-986),测定石蒜鳞茎中17种氨基酸和7种矿质元素的含量;在测定的17种氨基酸中7种未检测到;除Zn以外,石蒜鳞茎中K、Ca、Mg、Fe、Mn、Cu都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10.
石蒜愈伤组织的诱导及其继代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石蒜鳞茎为外植体,研究了不同激素组合、鳞茎不同部位和不同生长时期等因素对石蒜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及其继代培养。结果表明:MS+2,4-D 1 mg·L~(-1)+6-BA 1 mg·L~(-1)激素组合能较好的诱导出石蒜愈伤组织,诱导率达61.13%;外植体的选择是石蒜愈伤组织诱导的关键因素,内层鳞茎诱导愈伤组织的效果最好;在一个生长周期中,9、10月的鳞茎作为外植体诱导愈伤组织最佳;MS+2,4-D 0.5 mg·L~(-1)+KT 0.5 mg·L~(-1)是愈伤组织较好的继代培养基,继代周期为24~27 d。  相似文献   

11.
水仙(Narcissus taretta var. chinensis)是石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具鳞茎,夏季休眠,秋冬季展叶开花。原产地在地中海,我国栽培历史悠久,在福建、浙江沿海岸屿上已逸为野生。近年,我在云南昭通地区作植物考察时,发现在昭通大关县翠华镇、下高桥、木杆、悦乐、黄葛等地,海拔920米左右的西向坡和山沟坟地中都有水仙生长,同生植物有蔷薇、鸢尾、蒿属植物和多种蕨类。  相似文献   

12.
文章初步探索沸石分子筛应用于生物碱富集纯化的可行性,以忽地笑中石蒜碱为吸附对象,以吸附率、洗脱率为指标,考察几种沸石分子筛的使用效果,并与阳离子树脂进行对比,探索沸石分子筛最佳的吸附、洗脱条件。结果表明:ZSM-5沸石分子筛的吸附与洗脱效果相对较好,优于MCM-22、13X分子筛和D001、HD-8阳离子树脂。上样液p H值为4时,ZSM-5沸石分子筛的吸附效果相对较好;以含2.0mol/L氨水的70%的乙醇作为石蒜碱的洗脱剂效果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13.
三月竹(Chimonobambusa opienensis)为禾本科竹亚科寒竹属植物,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大熊猫主食竹种,也是当地农民和笋竹加工企业的一大重要经济来源。该研究以开花与未开花三月竹为材料,采用吸光光度法、差量法、苯酚硫酸法、考马斯亮蓝G-250染色法、愈创木酚显色法、邻苯三酚自氧化法,对三月竹开花前后各部位多种重要代谢物进行测定,并用统计方法进行差异分析。结果表明:三月竹开花后,叶与次生枝叶绿素含量分别下降14.42%和71.39%(P0.05);次生枝与主枝油脂含量分别下降20.93%和26.04%(P0.05);叶与次生枝可溶性糖含量分别上升21.04%和17.81%,淀粉上升8.33%和8.21%,纤维素上升17.62%和8.52%(P0.05);叶与次生枝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分别下降30.07%和37.31%(P0.05);上叶POD活性上升122.01%(P0.05)。这说明三月竹开花与多种有机营养和生化指标的变化关联,可通过监测叶与次生枝叶绿素含量,次生枝与主枝油脂含量,叶与次生枝可溶性糖、淀粉、纤维素含量,叶与次生枝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上叶POD活性来实现对三月竹生长的管理调控。该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研究三月竹开花衰老机理和延期开花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盐胁迫对石蒜叶片形态结构和生理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石蒜为试材,测定了0.1、0.5、1.0mol/L NaCl胁迫下叶片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可溶性蛋白、不溶性蛋白以及脯氨酸、丙二醛含量等生理指标的动态变化。用石蜡切片法对不同浓度NaCl胁迫后的叶片结构特征作比较,进行其抗盐性分析。结果表明:随NaCl浓度增加,对石蒜形态结构的影响表现在其叶片长度的变化及叶细胞的受损程度等方面;随NaCl浓度的增加和处理时间的延长,SOD和POD活性,不溶性蛋白、脯氨酸含量均呈先升后降趋势;可溶性蛋白呈先降后升趋势;丙二醛含量呈整体上升趋势。石蒜叶片各生理指标的变化通常在NaCl处理后的第7周和第8周为转折点。石蒜对低浓度的NaCl胁迫具有一定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   

15.
利用浓硫酸-过氧化氢消煮法,研究了不同耐、感虫品种水稻分蘖期在褐飞虱侵害胁迫后根及地上部间营养成分含量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褐飞虱侵害协优963后3天,根及地上部N、P、K含量、6天根及地上部N含量、9天地上部N含量在60、120头/株侵害后变化不明显;6天根及地上部P含量、6天根K含量、9天地上部P含量、9天根及地上部K含量在120头/株侵害后显著下降,60头/株侵害后变化不明显;6天地上部K含量、9天根N含量在60、120头/株侵害后均显著下降。对于协优63,3天地上部N含量、3天根及地上部P含量、6天及9天地上部N、P含量在60、120头/株侵害后变化不明显;6天根N、P含量、根及地上部K含量、9天根N含量在120头/株侵害后显著下降,60头/株侵害后下降不明显;3天、9天根及地上部K含量、9天根部P含量在60、120头/株侵害后均显著下降。表明不同水稻品种体内不同营养物质含量在褐飞虱侵害后变化不同,协优63较协优963敏感;K含量变化最明显,其次为P,最后为N;而且根比地上部对褐飞虱的反应敏感。  相似文献   

16.
汪仁  徐晟  蒋明敏  何树兰  彭峰  夏冰 《西北植物学报》2014,34(10):2041-2048
以2种春出叶石蒜属植物中国石蒜和换锦花为材料,通过盆栽控水试验,以适宜水分(最大持水量的75%~80%)为对照,设置干旱胁迫(最大持水量的35%~40%)处理,研究干旱胁迫对其幼苗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以明确2种植物的耐旱特性。结果显示:(1)换锦花和中国石蒜幼苗叶片相对含水量(RWC)和叶绿素a、b含量均随着干旱胁迫时间的延长而降低。(2)换锦花可溶性糖含量和脯氨酸含量均随着干旱时间的延长表现出持续增加的趋势,而中国石蒜则表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3)换锦花和中国石蒜幼苗叶片TBARS含量和相对电导率总体上呈增大趋势,并在干旱末期达到最大值;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均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趋势。(4)换锦花和中国石蒜幼苗叶片净光合速率(Pn)、胞内二氧化碳浓度(Ci)和蒸腾速率(Tr)随着干旱胁迫时间延长均有不同程度下降。研究表明,在土壤干旱胁迫条件下,换锦花和中国石蒜幼苗叶片在水分生理、光合特性、渗透调节物质和抗氧化酶活性等方面表现出一定的差异,其中换锦花较中国石蒜表现出较强的耐旱性,且具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17.
松嫩草原碱茅(Puccinellia tenuiflora)热值和能量动态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郭继勋  王若丹 《生态学报》2001,21(6):896-899
碱茅植株热值的季节变化出现3个峰值,并依次降低,最大值在5月初。茎、叶、穗和立枯体热值的季节变化不规则,茎和叶最大值均在5月初,最小值茎在7月初,叶在6月初;穗最大值在7月中旬,最小值在6月初;立枯体最大值在8月初,最小值在7月中旬。在整个生长季表现为穗热值>叶>茎>立枯体。碱茅种群地上部能量现存量的季节变化,呈单峰曲线,峰值出现在9月初,为6967.75kJ/m^2。不同季节能量在各器官中的分配比率为,5月份为叶>茎;6月份为茎>叶;7月初至中旬为茎>叶>穗>立枯体;8月初至9月初为茎>叶>立枯体>穗;9月中旬为立枯体>叶>茎>穗。能量现存量垂直结构,地上部为从地表至20cm高度逐渐增加,最大值在10-20cm层占地上部能量现存量的36.13%,然后逐渐下降,地下部的变化规律为随着浓度增加能值逐渐减小,最大值在0-10cm层占地下部能量现存量的69.01%。  相似文献   

18.
超声波法提取野生石蒜中加兰他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石蒜是我国丰富的野生资源之一,其鳞茎富含重要药用成分加兰他敏。为了获得石蒜中加兰他敏的超声波提取方法,以野生石蒜为原料,用乙醇作提取剂,探讨了超声波提取加兰他敏的工艺条件,并与常规溶剂法进行了比较。分析了料液比、超声波功率、提取温度、提取时间、提取次数等因素对加兰他敏提取效果的影响,运用正交实验L9(34)确定了最佳提取工艺条件。结果显示,超声波提取加兰他敏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料液比1:6,超声波功率250 W,提取温度60℃,提取时间1.5 h,提取2次;加兰他敏的提取率为94.6%,产率为0.0543%;提取物中加兰他敏含量为15.53%。与常规溶剂法相比,超声波法具有用时少、提取率高、提取次数少等优点,整体效果优于常规溶剂法。  相似文献   

19.
摘要:为了探讨石蒜属(Lycoris Herb.)的种间系统发育关系,对石蒜属95个材料包括15种、4变种及2个人工杂种的叶绿体 DNA atpB-rbcL间隔区进行了测序,结合花部形态和核型特征,探讨了石蒜属种间系统关系及其可能的杂交起源,结果表明:在系统发育树上亲缘关系近的材料聚在一起,其中矮小石蒜(L. radiata var. pumila)和换锦花(L. sprengeri)与2个人工杂交种(Hybrid 1、Hybrid 2)、麦秆石蒜(L. straminea)、江苏石蒜(L. houdyshelii)、短蕊石蒜(L. caldwellii)和乳白石蒜(L. albiflora)具有密切的亲缘关系。atpB-rbcL序列揭示的石蒜属种间关系与染色体核型的分类结果部分一致,主要表现在具有近端部着丝粒(A)染色体的种与具有中部(M)和端部(T)着丝粒染色体的种各成一支,与形态和染色体分类结果一致;不同之处在于具有中部、端部和近端部着丝粒染色体的种分散在两个主要分支内,进一步验证了具有中部、端部和近端部3种着丝粒类型染色体组的石蒜如麦秆石蒜、江苏石蒜、短蕊石蒜和乳白石蒜等是杂交起源的假设,结合2个人工杂交种分析,揭示了短蕊石蒜和乳白石蒜的近端部着丝粒染色体来源于换锦花;麦秆石蒜和江苏石蒜近端部着丝粒染色体来源于矮小石蒜。  相似文献   

20.
利用SRAP标记分析中国野生石蒜的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SRAP(Sequence-related amplified polymorphism,序列相关扩增多态性)标记对中国13个省24份野生石蒜(Lycoris radiata)资源94个样品进行了检测。10个引物组合共扩增出218条带,其中173条为多态性条带,多态性百分比达79.36%。石蒜的观测等位基因数(na)、有效等位基因数(ne)、基因多样性指数(h)、Shannon信息指数(I)分别为1.7936、1.4131、0.2415和0.3664。石蒜不同种源间的遗传分化系数(Gst)达0.9547、基因流(Nm)仅0.0136,表明种源间遗传分化显著,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种源间。根据Nei′s遗传距离对24份种源进行UPGMA聚类,所有石蒜种源聚成两大类,第I大类由7份种源组成,除江苏连云港的石蒜(JS3)外,均来自我国西南或西北地区;其余的17份种源构成第II大类,它们遍及华南、华中和华东地区;各大类中的分支结果与野生石蒜外部形态及生长发育习性有一定联系。将石蒜种源的遗传多样性与其所处的经度、纬度、海拔、年均降雨量、年均温等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它们之间的相关性均不显著,即石蒜对环境依赖性小,能分布在各种生境中。根据以上结果,我们认为野生石蒜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而种源间遗传分化显著的原因主要是基因流的隔离。研究结果对我国的野生石蒜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