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 毫秒
1.
唐晓冰 《生物学通报》2004,39(11):43-44
只要你留心观察,就会发现在丰富多彩的自然界中很难看到两个完全相同的生物,这说明变异是生物界的一种普遍现象。其中有的变异仅仅是由于环境条件的影响造成的,并没有引起生物体内遗传物质的变化,不能真实遗传,属于不可遗传的变异:有的变异是由于生殖细胞内的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能够将变异的性状传递给后代,属于可遗传的变异。  相似文献   

2.
小麦体细胞无性系SSR位点的遗传变异特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结果表明:(1)小麦体细胞无性系SSR位点变异类型有:扩增片段迁移率的变大或变小、扩增片段缺失以及新的扩增片段;(2)变异特点为:变异频率与基因型有关,不同染色体组上的SSR位点变异频率不同,而不同无性系后代的SSR位点变异频率也不同;(3)同一SSR位点的变异类型在同一基因型的无性系后代中变异表现一致,在不同基因型无性系后代中的变异表现不同,有的SSR位点在无性系后代中表现出一致的变异,而有的则不一致。  相似文献   

3.
拷贝数变异(copy number variation,CNV)是人类遗传多样性的一类重要形式。在前期的研究中,人们通过寡核苷酸分型、比较基因组杂交以及测序等技术手段,在人类基因组中鉴定出了大量拷贝数变异位点。这些变异可能是由于基因组重组或复制过程中的差错而产生。CNV在人群中的覆盖率远远高于寡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它们可以通过多种机制改变基因的表达水平,如基因剂量效应、基因断裂-融合效应,以及远距调控效应,进而引起多种人类复杂疾病。认识基因组中的拷贝数变异对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基因与疾病的关系、遗传-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以及基因组变异与物种进化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变异与突变自然界最普遍现象之一应该说是变异,因为我们很难找到两个完全一样的生物。当然变异的程度有大小,有的显著,有的不显著。因此,它人为的或多少近于武断的分类是连续变异与不连续变异;而以往有些人就认为只有不连续变异是来自突变。大家知道,达尔文在解  相似文献   

5.
自2019年12月2019冠状病毒病暴发流行以来,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 2 型已经产生了1万个以上的变异株。其中有些可能获得更强的传染性,有的致病性得以提高,有的或许不能被现有的检测试剂检测出来,还有的也许能够逃逸疫苗的免疫保护作用。世界卫生组织于2021年5月31日发布了针对这些变异株的新的命名系统。本文对当前世界上流行较广的4个变异株进行综述,包括最近在广州市引起小暴发的δ变异株。  相似文献   

6.
不同种群中海南粗榧(Cephalotaxus mannii)形态变异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向志强  付永川  刘玉成  杜道林   《广西植物》1999,19(2):131-135
通过变异系数和性状差异显著性检验,研究了海南粗榧在坝王岭等5个种群内和种群间不同形态变异以及形态总体变异。结果表明:①海南粗榧营养器官性状比生殖器官性状变异大;枝性状组中,分枝角度变异较小;叶性状组中,叶数量变异较大;球果、种子生物量变异都大于它们的其它性状。②在5个种群内,同一性状变异幅度基本相同。③同一性状在种群间和种群内的变异基本接近。④不同性状在种群间存在差异,有的显著,有的不显著,但种群间形态总体差异都不显著  相似文献   

7.
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s),即在基因组水平上由单个核苷酸的变异而引起的DNA序列多态性变化,具体是指在DNA序列中的单个碱基的变异,其是人类基因组变异种最常见的一种。SNP研究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对人类表型变异遗传学的理解,尤其是关于人类遗传疾病的研究。而非同义单核苷酸多态性(nsSNPs)是SNPs中的一种,主要是指处于编码区会引起翻译后对应氨基酸序列变化的单核苷酸突变。因为nsSNPs可能会对蛋白质的功能造成影响,被认为是造成人类遗传病的主要原因。因此将与疾病相关的nsSNPs从中性的nsSNPs中区分出来是很重要的。本文根据国内外与疾病相关nsSNPs预测的研究,分析了预测中所涉及到的特征属性,总结了对这些特征进行优化的特征选择方法,并概述了在预测过程中使用的各种分类器。  相似文献   

8.
植物开花时间: 自然变异与遗传分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罗睿  郭建军 《植物学报》2010,45(1):109-118
开花时间是植物的重要生活史性状。对模式植物的研究表明: 从感受内外环境信号开始到最终分化形成功能性花器官的过程涉及复杂的信号转导途径和调控网络; 开花时间受多种因子的调控, 而FT基因作为整合途径成分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植物的花期变异在物种、群体和个体水平上具有复杂的自然变异模式, 且不同植物的花期变异随全球环境变化而具有不同的变异趋势。植物个体之间通过传粉进行的基因交流需要功能性开花时间的一致或重叠, 而花期变异会导致群体之间或群体内部亚群体之间的基因流障碍和遗传分化, 并可能导致邻域或同域的物种形成。该文分析了植物花期变异与群体遗传分化的关系, 认为决定开花时间的基因在物种分化中可能起到关键的作用, 而对开花时间自然变异模式的研究对于揭示晚近分化快速辐射物种的进化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罗睿  郭建军 《植物学通报》2010,45(1):109-118
开花时间是植物的重要生活史性状。对模式植物的研究表明: 从感受内外环境信号开始到最终分化形成功能性花器官的过程涉及复杂的信号转导途径和调控网络; 开花时间受多种因子的调控, 而FT基因作为整合途径成分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植物的花期变异在物种、群体和个体水平上具有复杂的自然变异模式, 且不同植物的花期变异随全球环境变化而具有不同的变异趋势。植物个体之间通过传粉进行的基因交流需要功能性开花时间的一致或重叠, 而花期变异会导致群体之间或群体内部亚群体之间的基因流障碍和遗传分化, 并可能导致邻域或同域的物种形成。该文分析了植物花期变异与群体遗传分化的关系, 认为决定开花时间的基因在物种分化中可能起到关键的作用, 而对开花时间自然变异模式的研究对于揭示晚近分化快速辐射物种的进化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航天诱导凤仙花SP3代子叶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神舟4号”搭载的凤仙花(Impatiens balsamina)种子经种植后获得SP3种子,发现SP3代子叶发生变异现象,在苗期的子叶数目和形态呈多种变化。除绝大多数为正常的2片大小相等的子叶外,还出现了少数三子叶、漏斗状子叶(杯状子叶)和联生子叶。在子叶的大小上,有的2片子叶大小基本相似,有的则差异明显。在子叶变异的植株中,有的植株叶片大小、花的形态和育性发生了变化,没有结果,不能通过有性繁殖后代。子叶的变异是遗传原因还是生理影响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叶片性状-环境关系对于预测气候变化对植物的影响至关重要。该研究以青藏高原东缘常见阔叶木本植物为研究对象,从47个样点采集了332个物种共666个种群的叶片,测量了15个叶片性状,调查了该区域木本植物叶片性状的变异程度,并从种内和种间水平探讨了叶片性状对环境的响应及适应策略。结果表明,反眏叶片大小的性状均具有较高的变异,其中,叶片面积是变异程度最大的性状。除气孔密度外,大多数叶片性状与海拔显著相关。气候是叶片性状变异的重要驱动因素,3.3%–29.5%的叶片性状变异由气候因子组合解释。其中,气温对叶片性状变异解释度最高,日照时间能解释大部分叶片性状的变异,而降水量对叶片性状变异的解释度相对较小。与环境(海拔和气候因子)显著相关的叶片性状在种内明显少于种间水平,可能是植物性状之间的协同变化与权衡使种内性状变异比较小,从而减弱了种内叶片性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研究结果总体表明,叶片性状与木本植物对环境的适应策略密切相关,植物通过选择小而厚的叶片和较短的叶柄以适应高海拔的环境。  相似文献   

12.
叶片性状-环境关系对于预测气候变化对植物的影响至关重要。该研究以青藏高原东缘常见阔叶木本植物为研究对象, 从47个样点采集了332个物种共666个种群的叶片, 测量了15个叶片性状, 调查了该区域木本植物叶片性状的变异程度, 并从种内和种间水平探讨了叶片性状对环境的响应及适应策略。结果表明, 反眏叶片大小的性状均具有较高的变异, 其中, 叶片面积是变异程度最大的性状。除气孔密度外, 大多数叶片性状与海拔显著相关。气候是叶片性状变异的重要驱动因素, 3.3%-29.5%的叶片性状变异由气候因子组合解释。其中, 气温对叶片性状变异解释度最高, 日照时间能解释大部分叶片性状的变异, 而降水量对叶片性状变异的解释度相对较小。与环境(海拔和气候因子)显著相关的叶片性状在种内明显少于种间水平, 可能是植物性状之间的协同变化与权衡使种内性状变异比较小, 从而减弱了种内叶片性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研究结果总体表明,叶片性状与木本植物对环境的适应策略密切相关, 植物通过选择小而厚的叶片和较短的叶柄以适应高海拔的 环境。  相似文献   

13.
梦之源     
人人几乎都有过做梦的“经历”,不过具体的梦境内容可能会因人因事因环境而不同,有的曲折离奇,醒后仍百思不得其解;有的惊心动魄,甚至在惊呼中醒来还心有余悸或已是一身冷汗;有的能使人留恋忘返,醒来仍眷念不忘;有的却能予人以启迪,使人茅塞顿开…等等。各式各样在觉醒时无法成立的“故事”、“经历”,在睡眠中却可以见到或“亲身经历”到,这就是梦。可是,人类为什么会“做梦”呢?梦有什么意义呢?  相似文献   

14.
发刊词     
谢联辉 《华东昆虫学报》2011,(1):I0005-I0006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对外贸易和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中的生物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全球气候变暖加剧了自然物种行为变异,频繁的国际贸易加剧了自然物种迁移,人类的生产活动和生境恶化改变了物种生存策略,外来入侵生物对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农林业生产、对外贸易及人类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影响,而且这些灾害极易因环境条件、人类社会活动等的变化而发生灾变,危害极大,  相似文献   

15.
遗传和变异是生物界最普遍、最基本的两个特征。人类在历代的生产活动中逐步认识到它们的关系:遗传是相对的,保守的。没有遗传,就不可能保持性状和物种的相对稳定性;而变异是绝对的,发展的。没有变异就不会产生新的性状,也就不可能有物种的进化和新品种的产生。当然,这里说的变异是指可遗传的变异,是遗传基础或基因改变而表现出来的变异。  相似文献   

16.
^60Co—γ射线NaN3复合处理对珍汕97A的诱变效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珍汕97A为材料,通过不同剂量的^60Co-γ射线和NaN3药剂对珍汕97A进行复合处理,分析研究它们的诱变效应。结果表明,随着辐射剂量的增加,M1群体中的育性恢复突变率有所下降,而分离出不育株的M2株系占育性恢复突变M1株系的比例逐渐增加;与珍汕97A相比,M2分离出的不育株有的仅发生农艺性状的变异,有的则在不育性的表达和农艺性状上均发生变异;与珍汕97B相比,育性恢复的M2群体部分农艺性状发  相似文献   

17.
SARS冠状病毒的变异特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对目前所发表或公布的CARS相关资料进行分析,结合所做的一些工作,对SARS-CoV的变异特性、影响变异的可能因素以及变异与Ⅰ临床病程发展的联系进行了探讨。结果显示,SARS.CoV在变异发生频率和动态变化上具有RNA病毒的普遍特性,但由于其在人类的传播时间较短,相对于常见的引起慢性感染的RNA病毒,如丙型肝炎病毒(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等,得到鉴定的变异序列数量相对较少。SARS-CoV5基因尤其是S1区变异程度较高,Ⅳ基因较为保守。就目前有限的研究结果分析,没有发现病毒变异与Ⅰ临床病程发展之间有明确的联系。  相似文献   

18.
以珍汕 97A为材料 ,通过不同剂量的 6 0 Co- γ射线和 Na N3药剂对珍汕 97A进行复合处理 ,分析研究它们的诱变效应。结果表明 ,随着辐射剂量的增加 ,M1群体中的育性恢复突变率有所下降 ;而分离出不育株的 M2 株系占育性恢复突变 M1株系的比例逐渐增加 ;与珍汕97A相比 ,M2 分离出的不育株有的仅发生农艺性状的变异 ,有的则在不育性的表达和农艺性状上均发生变异 ;与珍汕 97B相比 ,育性恢复的 M2 群体部分农艺性状发生了多种变异 ,并在M2 群体中出现了无花粉型不育株及弯秆突变体。此外 ,还讨论了诱变技术对不育系的改良与创新的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19.
三次工业革命的发展,尤其是医疗的发展,极大地改善了人类的生活。医疗技术的发展,使人类的一些在中世纪无法治疗的疾病得到了根本治疗,极大地延长了人类的平均寿命和生活质量。但同时,医疗技术的发展也使得人类的一些基因缺陷病得以保留并遗传给后代。原因是携带致病基因的个体在现代的环境下更有机会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按照达尔文的观点,物种的进化得益于优秀基因的保留。而如今的环境使人类优秀基因慢慢流失甚至消失。同时,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也让人类许多优秀的基因慢慢流失。如果按照这样的趋势继续发展下去,人类在遥远的将来会走向灭亡。如何让人类的优秀基因得以保留,甚至发展(或者说是变异)出更好的基因,是人类能够"青春常驻"?本文将给予相应的讨论。  相似文献   

20.
三氯生因具有良好的广谱抗菌性能而被广泛应用于各类洗护日化用品中.随着这些日用品被人类不断消耗,三氯生也会通过多种途径进入环境并引发一系列环境问题.环境中残留的三氯生及其代谢产物具有持久性、生物累积性和生态毒性,进而给生态系统带来一定的潜在风险,甚至会对人类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基于此,本文总结和分析了三氯生在环境介质中的残留特征及其可能发生的降解代谢过程和产物,并系统地介绍了三氯生及其代谢产物的生物有效性及其对生物体繁殖、遗传和基因等方面的毒性效应,综合分析了三氯生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可能存在的风险,并对有关三氯生后续的研究工作提出了建议和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