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 83K 和 160K 两个温度下,通过激发波长对荧光发射谱的影响研究了光系统II中核心复合物的荧光光谱特性。用不同波长的光激发,核心复合物的发射谱的最大发射峰值不变,用 480、489、495 和 507nm 的光分别激发核心复合物,其光谱最大峰值处的荧光强度随不同激发波长下β-胡萝卜素分子的吸收强度的增大而降低,在长波长区域光谱的变化依赖于首先被激发的色素分子。所以,激发波长的不同影响着核心复合物中能量传递的途径。通过高斯解析,分析出核心复合物中至少存在有 7组叶绿素a组分,它们是Chla660,Chla670,Chla680,Chla682,Chla684,Chla687和Chla690。  相似文献   

2.
运用稳态、瞬态荧光光谱技术对光系统Ⅱ核心复合物的能量传递动力学进行研究。分别用436nm光脉冲激发叶绿素a分子、451nm光激发叶绿素a和β-胡萝卜素分子、473和481nm光激发β-胡萝卜素分子,得到5组反应能量传递、电荷重组等过程的寿命组分:8~40 ps为核心天线中β-胡萝卜素分子通过相邻β-胡萝卜素分子或中间叶绿素a向叶绿素a分子传递能量的时间;85~152 ps为核心天线色素分子激发能传递时间;201~925ps反映部分电荷重组过程;1.031~1.21ns为参与能量传递的色素分子从激发态衰退回到基态的时间;6.17~18、13 ns的长寿命时间组分归因于P680^ Pheo^-的重组过程。将荧光发射谱进行高斯解析,发现在核心复合物中还至少存在Chla683^685、Chla680^682、Chla673,677^679三种特征叶绿素a分子。  相似文献   

3.
PSⅡ核心复合物能量传递的飞秒时间分辨荧光光谱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稳态、瞬态荧光光谱技术对光系统Ⅱ核心复合物的能量传递动力学进行研究.分别用436 nm光脉冲激发叶绿素a分子、45l nm光激发叶绿素a和β-胡萝卜素分子、473和481 nm光激发β-胡萝卜素分子,得到5组反应能量传递、电荷重组等过程的寿命组分:8~40 ps为核心天线中β-胡萝卜素分子通过相邻β-胡萝卜素分子或中间叶绿素a向叶绿素a分子传递能量的时间;85~152 ps为核心天线色素分子激发能传递时间;201~925 ps反映部分电荷重组过程;1.03l~1.2l ns为参与能量传递的色素分子从激发态衰退回到基态的时间;6.17~18.13 ns的长寿命时间组分归因于P680+Pheo-的重组过程.将荧光发射谱进行高斯解析,发现在核心复合物中还至少存在Chla 685 683、Chla 682 680、Chla679 673,677三种特征叶绿素a分子.  相似文献   

4.
运用UV-3101PC型紫外-可见-红外分光光度计及皮秒时间分辨荧光光谱技术对20℃、42℃、48℃3个温度下,PSⅡ核心复合物的吸收光谱和时间分辨荧光光谱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发现:(1)在PSⅡ核心复合物中至少存在以下几种具有特征吸收峰的chla分子,CP4.3:chla660/661(chla.:a代表吸收峰)、chla669、chla671、chla682/683;CP47:chla660/66l、chla669、chla67l/672、chla688、chla680;RC:chla680、chla670、chla684、chla673/674、chla682/683、chla660。吸收峰波长随测量温度等条件的不同而略有变化。(2)荧光发射谱组分的峰值随温度的升高而发生明显的蓝移,这是由于热诱导改变了蛋白质的结构,从而使生色团间的距离和(或)方位受到了影响,而chla分子的结构并未发生变化,因此导致chla分子间激子相互作用被破坏,从而产生了发射峰蓝移的现象。(3)20℃、42℃时核心天线向反应中心的能量传递是高效有序的。(4)反应中心中与蛋白质存在不同结合的chla分子,以及核心天线中吸收不同波段光的chla分子与蛋白质结合方式随温度变化存在不同反应。  相似文献   

5.
从螺旋藻(Spirulinaplatensis)的藻胆体中分离出四种不同光谱形式的变藻蓝蛋白(APC)复合物:APⅠ、APⅡ、APⅢ、APB,利用吸收光谱、荧光先谱(室温和低温)以及荧光激发偏振光谱比较了APC复合物三聚体和单体的光谱特性。四种APC复合物三聚体的最大吸收和最大发射峰位置各不相同,APⅡ和APⅢ位于短波区(最大吸收波长在~650nm.最大发射波长在662~664nm),APⅠ和APB位于长波区(最大吸收波长在~655nm,最大发射波长在~680nm),低温下的荧光发射光谱均有红移。在能量传递中,各种不同形式的APC复合物表现出不同的功能,以实现能量的高效传递:APⅡ和APⅢ是能量传递的中介,APⅠ和APB作为终端发射基因,分别将激发能传给反应中心。通过荧光激发偏振光谱研究了四种APC复合物及其单体内各色团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在能量传递中的取向和功能。  相似文献   

6.
运用UV-3101PC型紫外-可见-红外分光光度计及皮秒时间分辨荧光光谱技术对20℃、42℃、48℃3个温度下,PS 核心复合物的吸收光谱和时间分辨荧光光谱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发现: 1 在PS 核心复合物中至少存在以下几种具有特征吸收峰的chla分子,CP43:chla660/661 chlaa:a代表吸收峰 、chla669、chla671、chla682/683;CP47:chla660/661、chla669、chla671/672、chla688、chla680;RC:chla680、chla670、chla684、chla673/674、chla682/683、chla660.吸收峰波长随测量温度等条件的不同而略有变化. 2 荧光发射谱组分的峰值随温度的升高而发生明显的蓝移,这是由于热诱导改变了蛋白质的结构,从而使生色团间的距离和 或 方位受到了影响,而chla分子的结构并未发生变化,因此导致chla分子间激子相互作用被破坏,从而产生了发射峰蓝移的现象. 3 20℃、42℃时核心天线向反应中心的能量传递是高效有序的. 4 反应中心中与蛋白质存在不同结合的chla分子,以及核心天线中吸收不同波段光的chla分子与蛋白质结合方式随温度变化存在不同反应.  相似文献   

7.
从螺旋藻(Spirulinaplatensis)的藻胆体中分离出四种不同光谱形线的变藻蓝蛋白(APC)复合物:API,APⅡ,APⅢ,APB,利用吸收光谱,荧光光谱(室温和低温)以及荧光激发偏振光谱比较了APC复合物三聚体和单体的光谱特性,四种APC复合物三聚体的最大吸收和最大发射峰位置各不相同,APⅡ和APⅢ位于短波区(最大吸收波长在~650nm,最大发射波长在662~664nm)API和APB  相似文献   

8.
采用超快时间分辨荧光光谱装置对光系统Ⅱ核心天线CP43和CP47进行了研究 ,并在 5 14.5nm激光激发下获得了它们的动力学荧光光谱。CP43和CP47的荧光光谱范围分别为 6 40~ 780nm和 6 30~ 775nm ,并且它们分别在约 6 80nm和 6 91nm处有最大峰 ,在这两个峰值处的荧光寿命分别约为 3.5 4ns和 3.2 2ns。通过理论计算认为在CP43和CP47中 ,叶绿素a的荧光发射效率分别约为 38.3%和 40 .6 %。讨论了类胡萝卜素到叶绿素a分子的能量传递 ,认为在CP43和CP47中 ,类胡萝卜素到叶绿素a分子的能量传递时间常数分别为 9.6× 10 11s-1和 1.3× 10 12s-1,能量传递效率分别为 47.5 %和 6 6 .5 % ,并且估计在这两种核心天线中 ,类胡萝卜素分子和叶绿素a分子的外周间距分别约为 0 .110nm和 0 .0 85nm。  相似文献   

9.
对菠菜光系统Ⅱ反应中心D_1-D_2-Cytb_(559)复合物进行了系统的低温(77K)荧光发射性质研究。结果表明,D_1-D_2-Cytb_(559)复合物具有681nm和684nm两种波长的低温荧光发射,但两者通常并不是同时存在,而是取决于Ca-680与Ca-670Chla分子的相对含量的。Ca-670Chla含量的增加,会使其低温荧光发射出现在681nm;而Ca-680Chla含量的增加,则会使其低温荧光发射出现在684nm。Ca-670与Ca-680Chla分子的相对含量与不同状态的菠菜叶材料有关。PSⅡ反应中心内周天线CP-47,CP-43多肽的存在是D_1-D_2-Cytb_(591)复合物低温荧光发射红移的原因,而D_1-D_2-Cytb_(559)复合物的不稳定变化则与其蓝移的低温荧光发射有关。  相似文献   

10.
通过荧光光谱法研究了稀土元素Ce3+与二棕榈酰磷脂酰胆碱(DPPC)脂质体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Ce3+-DPPC体系的激发波长在247nm,294nm,发射波长在344nm,与水合Ce3+的荧光光谱完全不同。这表明Ce3+与DPPC形成了复合物,该复合物的荧光光谱同Ce3+-DHP复合物的荧光光谱一致。可以认为Ce3+与DPPC分子上的磷酸基团相作用。  相似文献   

11.
用不连续梯度蔗糖密度超离心,从经Triton X-100增溶的褐藻裙带菜类囊体膜中分离到3种色素蛋白复合物条带,分别是捕光复合物、具有光氧化活性的PSⅡ复合物颗粒(区带Ⅱ)以及PSⅠ(区带Ⅲ)。PSⅡ颗粒经毛地黄皂苷增溶后,再次超离心分离得到3条PSⅡ的亚复合物条带。吸收和荧光激发谱显示其中的区带Ⅱ-1为墨角藻黄素-Chl a/c-蛋白复合物,区带Ⅱ-2为Chl a/c-蛋白复合物,两者都只含20kDa多肽;而鲜绿色的区带Ⅱ-3为不含捕光复合物的活性PSⅡ核心。  相似文献   

12.
通过荧光光谱法研究了稀土Ce^3+与二棕榈酰磷脂酰胆碱(DPPC)脂质体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Ce^3+-DPPC体系的激发波长在247nm,294nm,发射波长在344nm,与水合Ce^3+的荧光光谱完全不同。这表明Ce^3+与DPPC形成了复合物,该复合物的荧光光谱同Ce^3+-DHP复合物的荧光光谱一致,可以认为Ce^3+与DPPC分子上的磷酸基团相作用。  相似文献   

13.
2007年1月8日在福建省科技厅主持下,在福州对谢树森教授主持的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002F008)“激光成像式活检定位肿瘤的原理与技术研究”进行了评审,一致认为:1.该项目在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如下具有创新性的成果(1)首次利用三维荧光光谱比较研究了二磺基二邻苯二甲酰亚胺甲基酞菁锌、癌光啉和血啉甲醚等3种国内第二代新型光敏剂,以及第一代光敏剂血卟啉衍生物的光谱特性,得到了在不同激发波长下的发射波长强度分布曲线,以及最佳的激发和发射波长;(2)研究了用于鼻咽癌光活检的光敏剂血啉甲醚的超快时间分辨光谱特性,得到了其荧光寿…  相似文献   

14.
线二色光谱(LD)是研究色素分子在光合膜上空间取向和排布的重要手段.采用低温(100K)吸收光谱和线二色光谱技术研究光系统Ⅱ核心复合物CP47/D1/D2/Cyt b-559中色素分子的空间取向.结果表明,在光系统Ⅱ核心复合物CP47/D1/D2/Cyt b-559中680 nm处有吸收的叶绿素分子Qy跃迁与光合膜平面平行.β-胡萝卜素分子有两种不同的空间取向,其中在470和505nm处有吸收的β-胡萝卜素分子(Ⅰ)与光合膜平面近似平行,而在460和490nm处有吸收的β-胡萝卜素分子(Ⅱ)与光合膜垂直.光破坏实验显示垂直取向的β-胡萝卜素分子对强光敏感.680nm处吸收的叶绿素分子成分复杂,可能包含有P680和核心天线CP47蛋白上的色素分子.  相似文献   

15.
在日光灯下生长的满江红鱼腥藻(Anabaena azollae),其叶绿素a所吸收光的激发能在两个系统间的分配相近于柱孢鱼腥藻(A.cylindrica)。两个光系统发射荧光强度与藻蓝素发射荧光强度的比值分别较柱孢鱼腥藻高,但两个光系统荧光发射强度的比值较低。满江红鱼腥藻藻蓝素吸收光的激发能有效地传递给两个光系统,并以较大的比例分配至光系统Ⅰ。在520 nm光下的满江红鱼腥藻,其叶绿素a所吸收光的激发能,与柱孢鱼腥藻相比,以较大的比例分配给光系统Ⅱ;而在600 nm光下的藻丝,其叶绿素a所吸收光的激发能在两个光系统间的分配与柱孢鱼腥藻相近似。600 nm光提高了满江红鱼腥藻别藻蓝素所吸收光的激发能对光系统Ⅱ荧光发射的贡献。生长在600 nm光下的藻丝较生长在520 nm光下的藻丝有更高的叶绿素a所吸收光的激发能传递效率。藻丝生长在不同波长光下有着不同的叶绿素a和藻蓝素所吸收光的激发能传递和激发能在两个光系统间的分配。  相似文献   

16.
苔藓植物光合作用荧光光谱和动力学荧光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首次比较了光合作用的荧光光谱和荧光动力学在苔藓植物的原始种类和进化种类之间的异同。原始的和进化的苔藓植物具有发射波长相同的室温荧光光谱,其发射高峰位于686-690nm(来自光系统Ⅱ)和736-740nm(来自光系统Ⅰ)。 而它们的低温(77K)荧光光谱有三个发射峰:F687-689和F697-699来自光系统Ⅱ,F723-734来自光系统I。 前两个峰在原始的和进化的种类中基本相同。 按第三个发射峰可把被测的苔藓植物分为两组:发射峰在725nm左右的有细牛毛藓、长肋对齿藓、对齿藓、斜叶芦荟藓、密集匍灯藓和地钱,它们是较原始的藓类和较进化的苔类;发射峰在732nm左右的有细枝羽藓、东亚金灰藓、鼠尾藓、鳞叶藓、粗枝藓和美灰藓等较进化的藓类,也有较原始的钝叶匍灯藓。已知光系统I核心复合物CPI的77K荧光发射峰在722nm,而CPIa(核心复合物与外周天线复合物)和LHC-I(外周天线复合物)的发射峰在730nm。这说明在苔藓植物进化过程中,光系统Ⅱ比较保守;而光系统Ⅰ有所变化,原始的藓类主要含有光系统Ⅰ核心复合物,而较进化的藓类才含有较完善的外周天线复合物。光合作用荧光动力学分析表明,在原始藓类和地钱中具有较低的光系统Ⅱ活性、光系统Ⅱ的原初光能转换效率、光合碳同化和潜在的光合量子转换效率;而较进化的具有较高的活性和效率。 但是,原始的密集匍灯藓也具有较高的活性和效率,而进化的美灰藓却具有较低的活性和效率。这可能表明这两种植物是由原始向进化发展过程中的中间类型。  相似文献   

17.
以苝二酸酐为原料,通过四氯化、端位缩合和湾位取代,设计合成一种新型苝酰亚胺化合物PDI-1.紫外光谱和荧光光谱实验结果表明:在酸性环境中,PDI-1在605 nm发射荧光,强度随着pH的降低而升高,溶液颜色变化明显,且溶液最大吸收波长和最大发射峰均红移;在碱性环境中,PDI-1在515 nm发射荧光,强度随着pH的升高...  相似文献   

18.
光系统Ⅱ捕光复合体飞秒时间分辨荧光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时间分辨荧光光谱技术研究了菠菜(Spinacia oleracea L.)叶绿体叶捕光色素复合体(LHC Ⅱ)荧光的时间特性和光谱特性。用脉宽为120fs、波长为400nm的倍频钛宝石激光激发LHCⅡ样品;原始荧光信号由Boxcar采集,通过建立多指数模型,用非线性最小二乘法拟合,得到了激发能在LHCⅡ中传递的时间常数分别为:320fs、4.0ps和20.0ps。相对应的各组分荧光占总荧光的非分比分别为:3.4%、50.0%和46.6%。经全局分析,解得荧光强度随波长变化曲线;用高斯3峰解叠得到荧光光谱的峰值波长分别为:652nm、672nm和691nm。通过分析得出了时间常数与LHCⅡ中各色素成分之间的对应关系,并给出了可能的能量传递模型。  相似文献   

19.
线二色光谱(LD)是研究色素分子在光合膜上空间取向和排布的重要手段。采用低温(1 0 0K)吸收光谱和线二色光谱技术研究光系统Ⅱ核心复合物CP47/D1/D2/Cytb_5 5 9中色素分子的空间取向。结果表明,在光系统Ⅱ核心复合物CP47/D1/D2/Cytb_5 5 9中 6 80nm处有吸收的叶绿素分子Qy 跃迁与光合膜平面平行。β_胡萝卜素分子有两种不同的空间取向,其中在 470和 5 0 5nm处有吸收的 β_胡萝卜素分子(Ⅰ)与光合膜平面近似平行,而在 46 0和 490nm处有吸收的 β_胡萝卜素分子(Ⅱ)与光合膜垂直。光破坏实验显示垂直取向的 β_胡萝卜素分子对强光敏感。6 80nm处吸收的叶绿素分子成分复杂,可能包含有P6 80和核心天线CP47蛋白上的色素分子。  相似文献   

20.
荧光光谱分析法在地沟油鉴别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地沟油的成分含量复杂性和不定量性,导致了现有的单一检测方法不能同时满足快速和准确的辨认。荧光光谱具有高灵敏度和分辨率的特性,由此提出了一种利用荧光光谱快速检测食用油中是否掺有地沟油的新方法。将花生油分成7组,每组油所含的地沟油的比例不同,用220 nm到800 nm的激发和发射光检测各组样品油,收集其荧光数据后做归一化处理进行分析。在荧光实验中,特别是在365 nm和720 nm激发波长波段和434 nm发射波长波段,样品油的荧光强度与所含地沟油的体积分数大小明显成反比,当地沟油的体积分数大于5%时,荧光强度的衰减更为明显。结果证明了荧光光谱法检测地沟油的可行性,而且步骤更为简单。利用荧光光谱的非接触和高灵敏度的优势,能够更为简便地检测到加入了5%以上地沟油的花生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