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尿毒症是由多种慢性疾病造成的肾单位严重毁损,使机体在排泄代谢废物和调节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等方面出现紊乱的临床综合征群,是威胁生命的重要病症之一。据欧美各国报道终末期肾病的发病率是每年每百万人口中约50~100人。美国每年等待作肾脏替代救治的终末期肾病患者约有5万人,按照我国每百万人口年发病率为100人左右推算,等待救治的患者已超过10万人。在这类患者中主要是青壮年。大力推行此项救治工作意义重大。终末期肾病(ESRD)的肾脏已是病废的器官,需行肾替代治疗。用与病废器官同样的生物器官予以替代,为器官移植;用人工技术研制的装置代替器官的功能,则是人工器官。治疗ESRD患者的主要方法也就是肾移植与人工肾。  相似文献   

2.
让机体再生     
在机体损伤和疾病康复过程中,受损组织和器官的修复与重建目前仍是生物学和临床医学面临的重大难题。据报道,全世界每年约有上千万人遭受各种形式的创伤,有数百万人因在疾病康复过程中重要器官发生纤维化而导致功能丧失,有数十万人迫切希望进行各种器官移植。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D+/R+肾移植术后人群应用更昔洛韦预防巨细胞病毒感染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我院2003年5月至2011年11月期间D+/R+同种异体肾移植患者93例,肾移植术后预防性应用更昔洛韦,对移植后1年内巨细胞病毒的感染率、感染发生的时间及有症状的CMV发病率进行以及用药后不良事件进行分析。结果:在D+/R+肾移植人群中预防性使用更昔洛韦后的感染率为28%,有症状的CMV发病率4.3%,病毒血症的平均感染时间为231.3 d,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为45.1%。结论:在D+/R+肾移植术后患者中预防性更昔洛韦能够预防CMV感染并且延长CMV初次感染时间,使D+/R+肾移植患者获益。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检测巨细胞病毒(CMV)DNA及其即刻早期抗原(IE)、巨细胞病毒pp65和pp67抗体对肾移植受者术后巨细胞病毒感染早期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按肾移植术受者术后3个月外周血是否出现CMV抗原,将71例患者分为CMV感染组(56例)和CMV未感染组(15例),肾移植术受者手术前和术后第1个月每周检查1次,第2、3个月每2周检查1次外周血巨细胞病毒pp65和巨细胞病毒pp67、即刻早期抗原(immediate early antigen,IE),巨细胞病毒DNA和IgM、IgG,共8次;以监测与分析评价肾移植术受者手术前后各项指标变化。结果肾移植术前71例肾移植受者PP65、PP67、IE、CMV DNA均为阴性;肾移植术后CMV感染组的pp65、pp67、IE、CMV DNA阳性率分别为67.8%(38/56)、66.1%(37/56)、64.2%(36/56)和48.2%(27/56),CMV未感染组4项指标值分别为0%、0%、13.3%(2/15)、和0%,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肾移植术后CMV感染组(56例)和CMV未感染组(15例)CMV IgG均为阳性,而IgM阳性率在CMV感染组仅为3.5%(2/56),在CMV未感染组为0%,IgM表达率在CMV感染组和未感染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期内感染组与未感染组相比,术后CMV pp65,pp67,CMV DNA和IE指标出现阳性的例数及阳性出现的具体时间均有显著性差别(P均0.01),而IgM和IgG则均无显著性差别(P均0.05)。结论肾移植术后患者外周血CMV DNA,IE,pp65和pp67抗原检测阳性与其术后巨细胞病毒感染相关。检测CMV DNA、IE、pp65和pp67抗原可能更早更准确反映器官移植术后CMV活动性感染。而CMV IgG和IgM不能作为肾移植后患者CMV感染的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排斥反应(AR)患者肠道菌群、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及术后AR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接受肾移植的患者150例,术后发生AR 26例作为研究组,未发生AR 124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术前、术后肠道菌群变化及血小板参数变化,分析肾移植术后AR的危险因素。结果:术后研究组肠道乳酸杆菌、双歧杆菌的数量、双歧杆菌/肠杆菌较对照组减少,肠杆菌、肠球菌的数量较对照组增多(P0.05)。研究组术后5 d、7 d血小板比容(PCT)低于对照组,平均血小板容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小板比率(P-LCR)高于对照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后乳酸杆菌数量减少、双歧杆菌数量减少、双歧杆菌/肠杆菌减少,肠杆菌数量增多、肠球菌数量增多,PCT降低、PDW升高、P-LCR升高为肾移植术后AR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肾移植术后AR患者肠道菌群失调,术后PCT降低,MPV、P-LCR升高。患者术后肠道菌群失调、PCT降低、PDW升高、P-LCR升高为AR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人微小病毒B19感染所致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诊断及其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肾移植术后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临床特点,诊断方法,治疗过程及预后。结果:两周内在本中心接受肾移植手术的6例患者中,有4例在术后60天内均出现发热、血红蛋白进行性下降等相似症状;综合骨髓穿刺、ELISA方法检测血清特异性IgG、IgM等方法诊断为人微小病毒B19感染;经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调整免疫抑制方案等综合治疗后,4例患者病情均明显缓解。结论:(1)贫血是肾移植术后患者感染人微小病毒B19的典型临床症状;(2)PCR检测和/或ELISA方法,结合骨髓穿刺及其他实验室指标可诊断人微小病毒感染;(3)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是肾移植术后人微小病毒B19感染导致PRCA的首选治疗方法,病情反复时,再次应用仍然有效。同时予以调整免疫抑制剂方案等综合治疗,可获得理想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肾移植术后隐球菌性脑膜炎合并肺炎的诊断及治疗.方法 对1例肾移植术后隐球菌性脑膜炎合并肺炎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特点进行分析,并结合文献复习进行讨论.结果 给予患者两性霉素B脂质体联合伏立康唑诱导、伏立康唑维持治疗后头痛、咳嗽等症状消失,影像学检查示肺部病灶吸收.治疗过程中未发生急性排斥.结论 肾移植术后隐球菌性脑膜炎并发肺炎患者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脑脊液墨汁染色和隐球菌抗原乳胶凝集试验是诊断的主要手段.及时诊断和有效抗真菌治疗可改善患者的预后.治疗过程中免疫抑制药物需作相应调整.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超微血流成像术用于肾移植患者术后评估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2月-2019年8月收治的60例肾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恢复情况分为A、B、C三组,A组(27例,术后肾功能恢复良好)、B组(20例,术后发生过敏肾功能异常病变但治疗后肾功恢复正常)、C组(13例,术后血肌酐水平持续增高肾功能异常者),三组均采用超微血管流成像术检测血管指数,比较不同组患者的血管指数并分析其与血肌酐水平的关系。结果:三组患者的肾移植长径、前后径、左右径、皮质厚度、叶间动脉阻力指数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C组患者的肾皮质血管指数(23.34±6.03%)明显低于A组(33.23±3.45%)、B组(31.23±4.23%)(P0.05)。肾功能异常患者肾皮质的血管指数较低,且随着血肌酐水平的升高而下降,两者呈显著负相关(r=-0.23,P0.05)。结论:超声微血流成像术用于肾移植患者术后评估可较好地反映肾皮质血供及术后肾功能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肾移植术后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特点,以期提高临床医生的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肾移植术后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治疗预后.结果 4例患者中,男2例,女2例,全部为首次同种异体肾移植.所有患者均有发热和头痛症状,多表现为轻度头痛和低热.3例患者隐球菌涂片和培养均为阳性.所有患者分别给予两性霉素B脂质体、伏立康唑、5-氟胞嘧啶等抗真菌治疗,其中1例合并两性霉素B鞘内注射.经2~4个月治疗后,4例隐球菌涂片转阴,临床症状消失,均在我院随访,至今未复发.结论 肾移植术后隐球菌性脑膜炎首发症状隐匿,临床表现不典型,极易误诊漏诊.早期明确诊断、多科室协作、规范足量治疗是提高此病救治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肾移植术后患者血清的同型半胱氨酸(Hcy)、肾功能和血脂水平的变化和相关性,探讨其在肾移植术后评价肾功能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13年10月~2016年9月就诊于我院确诊慢性肾衰并进行肾移植手术的300例术后随访患者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健康志愿者10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并比较两组Hcy、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根据观察组患者Hcy水平的不同将其分成Hcy正常组与Hcy异常组,并对比两组患者的血脂指标水平;测定半胱氨酸蛋白抑制剂C(CysC)的水平并计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对观察组血清Hcy与eGFR值、血脂指标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观察组肾移植术后eGFR下降的影响因素。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血清Hcy、TC、TG、HDL-C、LDL-C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Hcy异常组血清LDL-C水平明显高于Hcy正常组,而HDL-C水平明显低于Hcy正常组(P0.05)。观察组患者血清Hcy与eGFR、HDL-C水平呈负相关关系(r=-0.573、-0.414,P0.05);与TG水平呈正相关(r=0.432,P0.05),与TC、LDL-C无相关(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cy、TG、LDL-C水平均与患者eGFR下降有关(P0.05)。结论:在肾移植术后,慢性肾衰患者的TG、LDL-C、Hcy水平均升高,且伴有eGFR水平的降低;肾移植术后肾功能的改变与血清TG、LDL-C、Hcy水平相关;检测肾移植患者血脂指标、Hcy的水平可以评估移植肾功能受损情况。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肝、肾移植术后患者隐球菌感染的临床特征。方法选取2010年1月到2015年7月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就诊的肝、肾移植术后并确诊为隐球菌感染的患者,对其临床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研究周期内有23例患者符合入组要求,其中肾移植术后21例、肝移植术后2例。对23例患者进行分析,发现单纯隐球菌肺炎6例(占26.0%)、单纯隐球菌性脑膜炎6例(占26.0%)、隐球菌性脑膜炎合并隐球菌肺炎8例(占34.7%)、隐球菌败血症2例(占8.6%),皮肤隐球菌感染1例(占4.3%)。所有隐球菌肺炎均经肺穿刺病理确诊,临床表现以发热,咳嗽咳痰,气急症状居多。胸部CT表现为结节、空洞、肿块、渗出等。所有隐球菌脑膜炎患者中9例经脑脊液培养出新生隐球菌、7例脑脊液墨汁染色见隐球菌,其中3例培养及涂片均为阳性。临床表现以头痛、发热、呕吐症状居多,1例并发癫痫,1例并发意识障碍。所有患者分别给予氟康唑、两性霉素B、氟胞嘧啶针、伏立康唑等抗真菌治疗,其中3例隐球菌脑膜炎患者予两性霉素B鞘内注射。经1~6个月治疗后,总体预后情况良好(好转22例,死亡1例)。结论肝、肾移植术后患者因免疫抑制剂的长期使用,隐球菌感染值得重视,其临床症状不典型,易误诊及漏诊,通过对其主要症状及影像学特点判断,结合肺穿刺活检、脑脊液检查、血培养等检查手段,可明显提高隐球菌感染的检出率,从而做到早诊断,早治疗,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2.
超声造影用于肾移植术后监测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及时、准确地诊断肾移植术后并发症,与移植肾存活率密切相关.本文对超声造影剂及超声造影在肾移植术后发生的移植肾动脉狭窄、急性排斥反应、急性肾小管坏死等并发症的监测应用和存在的问题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肾移植是目前开展最广泛的器官移植项目,由于免疫抑制剂及糖皮质激素的大量使用,肾移植术后的真菌感染已经成为一个重要医学课题。隐球菌病是器官移植患者常见的深部真菌感染,本文对肾移植术后发生隐球菌感染的易感因素、临床表现以及治疗和预防等方面做一论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肾移植受者术后,巨细胞病毒被膜磷蛋白pp65的检测在活动性巨细胞病毒感染中的意义。方法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肾移植受者术后HCMV-pp65,同时用酶联免疫捕获法检测HCMV-IgM抗体,共采集91份血标本。结果 91份血标本中,HCMV-pp65阳性24份(26.4%),HCMV-IgM抗体阳性4份(4.4%),在24例HC-MV-pp65抗原血症阳性的患者中,有20例出现HCMV感染症状及HCMV病。结论 HCMV-pp65在活动性巨细胞病毒感染的检测中具有早期、准确的优点,可辅助临床对HCMV感染进行早期诊断与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提高肾移植术后移植肾动脉破裂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所见4例肾移植术后移植肾动脉破裂诊治并复习国内外病例文献资料。结果:移植肾动脉破裂口均不在吻合口,离吻合口距离为0.5~0.8cm;破裂原因:3例为霉菌感染,1例为细菌感染;经行移植肾切除和抗真菌、抗菌治疗后,2例受者恢复血透,1例因术中肺梗塞死亡,1例因失血性休克而死亡。结论:移植肾动脉破裂临床上较少见,后果严重,不仅会影响到移植肾功能,更可能危及病人生命,早期诊断、紧急手术探查和特异性治疗可改善预后,挽救患者生命。  相似文献   

16.
自1902年以来,不少国家的医务工作者相继开展了动物的肾脏移植。1950年开始应用于临床,第一个成功病例是麦尔维尔(Mervill,1956)在同卵孪生之间作移植。随着免疫抑制药物的发展,尸体肾移植获得成功。目前全世界估计已作了10万例左右,并以每年1万例的速度发展。肾移植手术后的效果也是各种器官移植中最好的,世界上移植肾存活最长的已达20年以上,一年肾存活率从原来的50%提高到72—83%。  相似文献   

17.
让机体再生     
<正>在机体损伤和疾病康复过程中,受损组织和器官的修复与重建目前仍是生物学和临床医学面临的重大难题。据报道,全世界每年约有上千万人遭受各种形式的创伤,有数百万人  相似文献   

18.
本文就肾移植术后的预防性抗生素使用与控制咽部绿脓杆菌的定值及其感染作了前瞻性研究。36例上述病人分为常规抗生素治疗和改进治疗两组各18人。肾移植术后常规治疗组病人咽部定植绿脓杆菌的16人(88.89%),发生绿脓杆菌继发感染的7人,感染率为38.89%。改进治疗组中,18例病人咽部定植绿脓杆菌的5人(27.78%),发生感染的1人,感染率为5.56%,此组患者感染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绿脓杆菌的血清型83.15%为第四群6型。质粒分析表明咽部定植绿脓杆菌的同感染灶上的绿脓杆菌具有相同的质粒图谱。作者认为:肾移植术后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可以有效地预防术后感染,但必须控制抗生素的疗程和剂量,否则将会导致机体正常菌群微生态平衡失调,耐药性绿脓杆菌定植于局部,极易造成感染的爆发.  相似文献   

19.
目的针对肾移植术后稳定期患者,进行血清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Cystatin C)和血清肌酐(SCr)的灵敏度的比较。方法在HITACHI-7600-020型自动生化分析仪上采用微粒子颗粒增强透射免疫比浊分析法等方法测定肾移植术后稳定期患者的Cystatin C、SCr等指标。结果对数据用SPSS 11.5软件包进行χ2检验,P<0.01,故可以认为2种检测指标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Cystatin C与SCr相比有较好的敏感度。结论血清Cystatin C在稳定期肾移植患者中敏感性与SCr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且优于SCr,能更敏感,更及时的反映GFR的变化,可作为稳定期肾移植患者判断急、慢性排斥和免疫抑制剂的毒性的最重要的观察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表面增强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SELDI-TOF-MS)技术检测肾移植术后病人尿液中蛋白质的能力。方法:根据尿液标本中蛋白质浓度进行稀释处理,采用SELDI-TOF-MS技术,用3种不同芯片(NP20、CM10、IMAC30)与蛋白质浓度的不同组合分别检测肾移植术后病人的尿液。结果:采用NP20/蛋白质未稀释、CM10/蛋白质浓度约0.1g/L、IMAC30/蛋白质浓度约2g/L时,质谱图中蛋白质峰的个数和丰度达到最佳;单一芯片中NP20捕获质荷比为5000~20000的蛋白质能力最佳,而CM10和IMAC30在质荷比为2000~5000时有较大的捕获能力;3种芯片中CM10具有最大的捕获蛋白质的能力。结论:3种芯片检测尿液中蛋白质的能力不同;为了更好地发现疾病特异性标志物,最好多种芯片同时检测,且在各种芯片得到最佳质谱图时的浓度进行检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